爸爸和我
2014-03-10
Hello,夏烈!我是一名高三学生,一直看《中学生天地》杂志,很久以前就想给你写信了,今天终于提起笔来……
我和爸爸的关系不好。小时候,我就没有生活在他身旁,现在想来,这可能正是我们之间有鸿沟的原因。我的家人都不太擅长表露感情,我也一样。我总是惹爸爸生气,一旦他的态度变差,我也会怒火中烧。有时我会傲慢地反驳他,但事后我都会后悔。想到他养育我的辛苦,我感到很惭愧。我真的不想这样,这让我觉得自己连家里的琐事都解决不了。
我一直知道自己是个自卑的人,自卑体现在各个方面。说来真的可耻,爸爸来学校找我,我竟然会担心同学们看见他。虽然我一直想让自己变坚强,但想到这儿,我就想哭。明明知道这样太对不起爸爸,可我就是无法控制自己这可耻的念头。
我常处在矛盾中,真的好难受。老师说现在“拼父母”是普遍现象,但我们更应该努力“拼未来”。那么,我什么时候才会真正长大,不去在意这些外在的东西,让内心变得强大呢?
夜 亲爱的夜,你好!
读你的来信令人深沉,感觉生命的河水并非总是轻舟快舸、碧波送流,时时也不免凝滞黏稠,像是载不动这许多愁。
来信总的是讲你与父亲的隔阂,但这里头还有些复杂,可以分出好几个层次。如果我讲得太笼统,也许会有隐患,显出我的不负责任——做这个专栏至今,我越来越感觉到人们的内心是多么渴望交流和开解,如果这个工作做得不及时,心里的疙瘩就会像堵住血管的栓塞,血流不通畅,总有一天危机会爆发。
所以说,我呼吁能读到这个专栏的家长和老师注意孩子们的心理问题,我们并不需要变得那么忙而总是忽略与年轻生命的愉快交流;我们不应该只注重成绩和考学,即便社会的标准似乎很功利。我们的功能不正是改正和建设起一种更好的人性发展环境吗?
对于读这个专栏的同学而言,我希望你们有可能的话尽量读读这个专栏从头至今的所有内容。有时候一封回信会疏漏一些,不够周到,但我确信,如果你愿意作更全面的阅读,那么你就能更理智地看待人生,自我建设也会比较完善。
接下来,让我们追随来信的层次往下走。首先,来说第一个关键词——
“距离”
有些父子,他们天天生活在一个空间里,依然矛盾重重、相看两厌,什么原因?主观上无法破解彼此的陌生。
“我和爸爸的关系不好。小时候,我就没有生活在他身旁,现在想来,这可能正是我们之间有鸿沟的原因。”——我不知道爸爸和你当时不在一起的原因,但类似情形在今天的中国不在少数。我想到很多外出打工的父母和“留守儿童”,时代的发展造成了两代人的“距离”,他们在彼此的成长过程中都可能错失了很重要的东西。
距离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你和爸爸长期不在一起,这在客观上加深了你们身心的距离,容易形成难以跨越的沟壑。但还有一个主观的距离,是心理上的陌生以及对这种陌生的无法克服与化解,最终导致距离成为鸿沟。有些父子,他们天天生活在一个空间里,依然矛盾重重、相看两厌,什么原因?主观上无法破解彼此的陌生。客观的距离是真实的,但有补救的办法;而最远的距离则是明明在一起,心却隔得很远很远。那么,怎么缩小主观的距离,让彼此的沟通变得容易?
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还有另一个关键词需要讨论——
“压抑”
要缩小跟父母的距离,首先要打破自己一味压抑的情感和表达习惯,只有平时多作愉快的沟通,关键时刻才能有商量的余地和把控的经验。
“我的家人都不太擅长表露感情,我也一样。我总是惹爸爸生气,一旦他的态度变差,我也会怒火中烧。”——不擅长表露感情,这一点真的是切中要害。
我观察了很多中国家庭,家长和孩子都不擅长表达情感,即便内心蕴藏着很深很深的爱。这可能跟我们这个民族传统的教养、气质有关,很多事都羞于启齿,不讨论、不自由辩论、不及时研究,而是用压抑的态度,酿成习惯,酿成内向的自我。我们比不上一些少数民族的同胞,跳舞、唱歌、狂欢,用艺术手段宣泄心中的喜怒哀乐,也不习惯如西方人那样用拥抱、亲吻来缓解和拉近人际距离;我们过去还有很多身体的、心理的问题是不能拿出来说的,父母也不知道该怎么应对,只一味地喝止。现在看来,这些传统的积习影响着每一户家庭和每一个个体。
要缩小跟父母的距离,首先要打破自己一味压抑的情感和表达习惯,试着从生活中细小琐碎的、不易起冲突的事聊起,跟父母唠唠家常。不能到有了焦点问题、易起冲突的敏感话题才开始语言的碰撞,这样注定是“怒火中烧”“反驳”和“后悔”。只有平时多作愉快的沟通,关键时刻才能有商量的余地和把控的经验。当然,这个工作应该是双向的,不单是你要疏导、释放、沟通,父母也能从平时做起那就最好了。
接着,你的来信透露了第三个关键词——
“自卑”
如果说家庭是我们唯一不能选择的命运安排的话,那么,上天此后给我们的则是各种可能性。
“我一直知道自己是个自卑的人……说来真的可耻,爸爸来学校找我,我竟然会担心同学们看见他。”——这一段你写得有些含糊,没有举例子,不过情况我一想便知,一定是爸爸的身份地位和文化修养让你觉得没法跟同学们的父母比,怕丢脸便不希望他在学校出现。这种心情在中国很多的少年身上一样发生,是个典型的问题。
我想告诉你的是,如果说家庭是我们唯一不能选择的命运安排的话,那么,上天此后给我们的则是各种可能性。有些年轻人,出生的家庭非富即贵,比如2013年轰动中国的李某某,父母都是知名的军旅艺术家,却反而因为环境的优越、父母的失教屡犯法律和道德所不能宽宥的罪愆。而有些年轻人,正因为家境贫寒,早懂事、早当家、早努力,结果事业有成、为人景仰,世界上到处都有这样的成功者,比如李嘉诚、奥巴马。所以,正如你老师所说的,“拼爹”不是你们目前需要考虑的,智慧而有为的人考虑的是“拼未来”。
既然我们打定主意依靠自己改变生活质量,那么就该以从容和感恩的心看待父母的含辛茹苦。即便他们性格有缺点、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但必定有他们的可爱、善良、亲情值得我们记取、珍视、尊敬。
其实即便是高学历、有地位的父亲,在他们孩子的眼里,也不是始终都“高大上”的。我清楚地记得我的导师,一位著名的学者、教授,在一次聊天中说起,他女儿以前一直觉得父亲忙忙碌碌照顾不上家里,又是文科的教授,写的论文、做的课题很不实用。后来,她终于也要成为文科硕士了,由于担心自己的论文无法通过答辩,就请父亲帮忙看看,教授便提了非常宝贵的修改意见。在论文答辩那天,凭借父亲的意见顺利通过答辩并受到好评时,她才第一次感到:我的爸爸真了不起!你看,一个孩子认识自己父亲的价值容易吗?而一个父亲为孩子为家庭所做的更不容易吧!
最后一个关键词是——
“强大”
真正的强大总是需要时间和历练的,不过,了解自己,并且克服自己的弱点、依靠自身力量的人始终是人生的强者。
我特喜欢引用老子的《道德经》,要说明个体的强大问题,里头也有智语:“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真正的强大总是需要时间和历练的,不过,了解自己,并且克服自己的弱点、依靠自身力量的人始终是人生的强者。
那么,你大约已经明白该怎样面对父亲与你的隔阂了吧?
在写这封回信的时候,我刚好看到一条微博,抄下来与你们分享:
今天再大的事,到了明天就是小事;今年再大的事,到了明年就是故事;今生再大的事,到了来世就是传说。我们最多也就是个有故事的人,对自己说一声:昨天挺好,今天会过去,明天会更好!
夏 烈 推 荐
今天推荐一本漫画故事书吧,《冥列748·唤醒爱》。
这本漫画故事书是我的好友、作家南派三叔送给我的,当我翻开它已是送来的半年之后了。我在冬日的阳光下一页页翻看这本有趣的漫画书,结果慢慢地被震住了——
那个在冥列上“我”不认识的哥哥,为了把误上冥列的“我”送回人间,经受了苦难折磨。故事最终揭晓谜底,“我”是因为与母亲的隔阂和误解才错过了沟通的机会,或者说,有一种深深的爱是需要我们用生命体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