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2007-2012年劳动适龄人口死亡分布流行趋势分析
2014-03-10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10003陈旭鹏杨华凤王志勇
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10003) 陈旭鹏 洪 忻 杨华凤 王志勇 徐 斐
南京市2007-2012年劳动适龄人口死亡分布流行趋势分析
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10003) 陈旭鹏 洪 忻 杨华凤 王志勇 徐 斐△
目的分析南京市2007-2012年劳动适龄人口死亡构成特征,了解其流行趋势,提供提高居民健康状况的政策依据。方法死亡数据包含南京市2007-2012年全部户籍人口死亡资料。使用根本死因编码进行死因构成和顺位分析。分析死亡率的时间变化趋势采用年估计变化百分比(EAPC)。结果2007-2012年,南京市劳动适龄人口死亡率为128.13/10万,呈下降趋势,死亡率的EAPC值为-3.17%(P<0.05)。死因顺位排在前列的脑血管病(EAPC=-4.06%)、交通事故(EAPC=-7.10%)、肝癌(EAPC=-5.53%)、胃癌(EAPC=-6.88%)的死亡率逐年明显下降,而肺癌和心肌梗死的死亡率略有上升,但年度变化不稳定(P>0.1)。结论2007-2012年南京市劳动适龄人口健康状况逐步提高,但政府部门仍需要关注对脑血管病和交通事故的防范,并且致力于降低肺癌和心肌梗死的死亡率。
劳动适龄人口 死亡率 死亡趋势 EAPC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生活、营养、医疗等方面的改善,曾经对人群期望寿命影响最大的新生儿死亡和传染性疾病不断下降[1-2]。15~59岁劳动适龄人群健康状况逐渐成为影响人群健康状况和人群期望寿命的重要因素。据统计,我国因肿瘤、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就诊的患者中,劳动适龄人口约占一半[3]。本文通过分析2007-2012年南京市户籍劳动适龄人口死亡数据,了解和掌握劳动适龄人口死亡的构成特征和变化趋势,为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资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 死亡资料来源于覆盖全市的居民病、伤死因登记报告系统2007-2012年所收集的《死亡医学证明书》。人口资料来源于南京市公安局每年年中的实时户籍人口资料。本文使用和讨论的信息均为南京市户籍人口信息。
2.质量控制 南京市自1981年开展居民病、伤死因登记报告,已形成一套覆盖全市的、完整的登记报告制度。目前通过每年组织专职人员参加各级培训,开展有效的督导检查,严格执行在公安销户和民政殡葬等环节的质量控制,并开展漏报调查工作,以保证死亡数据的准确性。
3.统计方法 应用ACCESS2003/Deathreg2005进行数据录入、整理、分析,用SPSS13.0和Excel2003计算相应的统计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本文采用年估计变化百分比(estimating 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EAPC)评价死亡率的时间变化趋势。具体计算方法为[4]:先用SPSS13.0将各年份死亡率进行对数转换,以此对数值为因变量,以年份为自变量,拟合直线:Y=b+aX,Y=lg(死亡率),X=年份,得到a值。则EAPC=(10a-1)×100%。再对EAPC进行假设检验,检验EAPC是否为偶然变化量,即年度变化趋势是否持续稳定。检验水准α=0.05。
4.定义及编码 本文劳动适龄人口是指15~59岁年龄组人群[5]。死因分类及编码采用ICD-10标准[6]。
结 果
1.劳动适龄人口死亡分布一般情况
2007-2012年南京市户籍劳动适龄人口占总人口75.12%,总计死亡36249人,占全人群死亡的17.02%,死亡率平均为128.13/10万(120.17/10万~138.58/10万)。其中男性劳动适龄人口总计死亡24238人,死亡率平均为166.93/10万(158.38/10万~179.79/10万),占男性总死亡的20.36%;女性劳动适龄人口总计死亡12011人,死亡率平均为87.22/10万(79.54/10万~94.76/10万),占女性总死亡的12.78%。男性劳动适龄人口死亡率大于女性(P<0.001)。
2.劳动适龄人口死因顺位
(1)劳动适龄人口分性别死因顺位
2007-2012年南京市劳动适龄人口前十位死亡原因分别为脑血管病、交通事故、肝癌、胃癌、肺癌、食管癌、心肌梗死、结直肠癌、自杀、肝疾病。男性的主要死因与全人群基本一致,女性的前五位死亡原因分别为脑血管病、胃癌、肺癌、交通事故和乳腺癌,并且糖尿病进入女性劳动适龄人口的前十位死因。具体疾病死因顺位及死亡率见表1。
表1 南京市2007-2012年劳动适龄人口分性别死因顺位
(2)劳动适龄人口年龄别死因顺位
2007~2012年南京市劳动适龄人口中15~24岁、25~39岁、40~59岁死亡率分别为18.81/10万、44.83/10万、286.58/10万,随年龄增大死亡率明显升高(P<0.001)。各年龄段死因顺位各有不同。15~24岁青少年人群的首位死因是交通事故,其次是溺水、白血病、自杀和意外跌落;25~39岁青壮年人群死因中交通事故同样排在首位,其次是肝癌、脑血管病、胃癌、自杀;40~59岁中年人群的脑血管病、各种恶性肿瘤明显增加,排在前列。具体年龄别疾病死因顺位及死亡率见表2。
表2 南京市2007~2012年劳动适龄人口年龄别死因顺位
3.劳动适龄人口死亡分布变化趋势
(1)性别、年龄别死亡分布变化趋势
2007-2012年南京市劳动适龄人口死亡率以3.17%的速度逐年下降。其中男性以每年2.50%的速度下降,女性逐年下降幅度较大,为3.84%。各年龄组劳动适龄人口的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其中15~24岁、25~39岁年龄组年度下降幅度不稳定(P>0.05),40~59岁年龄组死亡率以每年6.89%的速度稳步下降。见表3。
(2)死因别死亡分布变化趋势
2007-2012年南京市劳动适龄人口死因顺位排在前四位的脑血管病、交通事故、肝癌、胃癌的死亡率分别以每年4.06%、7.10%、5.53%、6.88%的速度逐年下降,而肺癌和心肌梗死的死亡率略有上升,但年度变化不稳定(P>0.1)。肝疾病、食管癌与自杀死亡率的下降幅度最大,分别为13.90%、10.87%和7.74%。见表3。
表3 南京市2007-2012年劳动适龄人口死亡分布变化趋势
讨 论
2007-2012年,南京市户籍劳动适龄人口的死亡率平均为128.13/10万,并以3.17%的速度呈逐年下降趋势,南京市劳动适龄人口的健康情况正在逐渐提高。近年来,南京市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增加[7],而婴幼儿死亡率变化不大[8],劳动适龄人口健康状况的改善对人均预期寿命的增加起到重要作用。
与全人群一样[9],脑血管病也是对劳动适龄人口威胁最大的疾病,尤其是对40~59岁的中年人群。南京市劳动适龄人口脑血管病死亡正以每年4.06%的速度呈下降趋势,但与之对应的心肌梗死死亡率却在劳动适龄人口中呈上升趋势。
南京市劳动适龄人口的第二位死因是交通事故,也是15~39岁青壮年人群的第一位死因。虽然近几年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提高了人群的交通意识,使得交通事故的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相关分析显示,在非机动车交通事故死亡率迅速下降的同时,机动车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仍然有上升势头[10],所以相关部门需继续加强对交通事故的防范。伤害死亡中,除交通事故外,自杀也进入劳动适龄人口死因顺位的前十位。有诸多研究表明,某群体自杀率的高低与该群体自杀相关态度密切相关[11-13],所以自杀是可防可控的。近年来,南京市不断加强对职业人群、中年女性人群,尤其是重性精神病人等重点人群的关注和管理,南京市劳动适龄人口自杀的死亡率正以每年7.74%的速度下降。
恶性肿瘤当中肝癌、胃癌、肺癌是影响劳动适龄人口生命健康最主要的疾病。40%的肝癌死亡发生在劳动适龄人群中[7],这个比例远远高于任何其他疾病,说明肝癌是劳动适龄人口最需要关注的疾病。相比于其他恶性肿瘤死亡率正逐年下降的趋势,肺癌死亡率不降反升,空气质量及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值得有关部门重视。乳腺癌是女性劳动适龄人口的重要死因之一,尤其是进入40岁中年期后,发病率和死亡率迅速升高。大量关于乳腺癌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控制的研究表明,乳腺癌与哺乳、饮茶、口服避孕药、吸烟等行为息息相关,也能够通过基因筛查早诊早治[14-16]。建议卫生部门对乳腺癌采取更加积极的综合防控,可以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1.冯学山,顾杏元.中国婴儿死亡率分析.中国卫生统计,1991,8(1):36-38.
2.曹萌,雷鹏,吴擢春.中国婴儿死亡率性别比的地域差异.中国卫生统计,2013,30(2):162-164.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慢性病报告:2006.
4.Fay MP,Tiwari RC,Feuer EJ,et al.Estimating 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 for disease rates w ithout assum ing constant change.Biometrics,2006,62(3):847-854.
5.张善于.基于普查数据的中国劳动适龄人口分析.市场与人口分析,2003,9(6):33-39.
6.董景五.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1卷.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1-85.
7.陈旭鹏,洪忻,王志勇,等.2011年南京市死因构成特征分析.中国校医,2012,26(6):433-436.
8.杨华凤,陈旭鹏,戚圣香,等.南京市2007-2011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13,28(3):442-444.
9.胡以松,周脉耕.2006年中国医疗机构死因特征分析.疾病监测. 2008,23(12):788-791.
10.刘娜,杨功焕,马杰明,等.中国人群2002年与伤害有关行为的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10):746-750.
11.John Mann MD,Alan Apter MD,Jose Bertolote MD,et al.Suicide prevention strategies,a systematic review.JAMA,2005,294(16):2064-2073.
12.何永卿,杨宏飞.大学生对自杀态度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4):282-283.
13.姚坚,黄悦勤,阮冶,等.昆明市15岁及以上居民自杀相关问题现况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7):536-540.
14.方亚,胡海兰.女性乳腺癌危险因素及其变化.中国卫生统计,2009,26(3):241-244.
15.裴广军,付莉,崔亚玲,等.中国女性乳腺癌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中国肿瘤,2009,18(1):24-26.
16.Wedad M Hanna,Josef Rüschoff,M ichael Bilous,et al.HER2 in situ hybridization in breast cancer: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polysomy 17 and genetic heterogeneity.Modern Pathology,2013,103(10):1-15.
(责任编辑:丁海龙)
Study on Epidem iological Trend of Death among Population of W orking Ages from 2007 to 2012 in Nanjing
Chen Xupeng,Hong Xin,Yang Huafeng,et al(NanjingMunicipalCenter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210003),Nanjing)
ObjectiveThe study was conducted to describ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ath among population of working ages from 2007 to 2012 in Nanjing,and to provide basis from improving people’s health.MethodsThe data were including all death cases in Nanjing from 2007 to 2012 in Nanjing.Underlying death causes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death cause pattern and its rank.Analyzing themortality trend w ith estimating 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EAPC).ResultsIt showed that themortality rate of population of working ages from 2007 to 2012 was 128.13/105.The estimating 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EAPC)was-3.17%(P<0.05).Themortality rate ofmajor diseases,such as cerebrovascular disease(EAPC=-4.06%),vehicle accidents(EAPC=-7.10%),hepatic carcinoma(EAPC=-5.53%),and gastric cancer(EAPC=-6.88%)declined obviously.Themortality rate of lung cancer andmyocardial infarction increased slightly,and unstable(P>0.1)ConclusionThe physical conditions of population ofworking ages in Nanjing from 2007 to 2012 have improved gradually.However,the government still need to preventerebrovascular diseases and traffic accidents to reduce the number of death caues by lung cancer and myocardial infarction.
Population of working ages;Mortality rate;Death trend;EAPC
△通信作者:徐斐,E-mail:f.xufei@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