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2014-03-10张祺
摘要:金融全球化促进了我国经济国际化发展,但与此同时也恶化了对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金融业生存基础将受到威胁,我国金融体系稳定性也将因此受到影响。因而,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应该结合金融全球化背景来对消费者进行保护。文章对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全球化;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6-0013-02
当前,各国的金融监管机构都将如何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作为改革重点。但是,在全球化金融背景下,国际金融机构将本国存在或实验中的创新金融产品输入全球,使得国际金融关系更加复杂。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靠一个国家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各国之间的监管与合作。因此,对于我国来说,也必须从全球高度全球视野来加强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1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受到的影响
1.1 加剧金融消费者与金融机构间的信息不对称
随着金融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的消费者开始与国外的金融机构进行紧密沟通,越来越多的国际大型金融机构开始在我国涌现,并发展壮大。我国的金融产品也逐渐丰富,但相比西方国家,不论从服务意识还是服务质量,都远远落后。销售人员在利益的驱动下,经常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对金融消费者隐瞒金融产品风险,主观定论未来的预期收益,造成买了就会赚的假象。同事,金融消费者对产品相关信息无法掌握,同时也缺乏相关金融知识,这就造成了客观上的风险意识淡薄。
此外,造成金融消费者与金融机构信息不对称的另一原因是提供境外金融机构的信用信息无法获取。在国外,金融消费者可以通过相关系统查看金融机构的信用和服务评级。这是建立在国外成熟的评价体系基础上的。国内征信系统机构规模小,评价体系不完善,很多并不对普通的金融消费者开放,因而,我国金融消费者很难获取准确的金融机构信用信息。
1.2 复杂的关系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
近年来,跨行业、跨市场的金融衍生品成为今年大型金融机构推出产品的特征。金融衍生品成为金融创新的代表,这也是资产价格、利率、汇率及金融市场反复易变的产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让资产价格和金融市场的易变性表现得更为突出,由此带来的风险也就越来越多。金融机构和金融投资者利用风险转移机制让金融产业链纵深延展,让金融监管难度更大。
此外,我过金融监管体系还没有完善建立,还没有跟上金融业发展步伐,一些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相关法律法规只是散落于一些各种通知、暂行办法等等行政类文件中,法律效力有限,法律法规漏洞多,对于国际金融机构通过私人银行方式向国内金融消费者提供的高风险金融衍生品,监管部门难以发现,更难以实现有效监管。
1.3 金融消费者维权的成本大大增加
因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够完善,结合我国国情的针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法还没有设立,目前能够参照的法律也就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但是其对金融消费者的维权属于空白,只能参考针对普通消费者的一些原则办法来处理金融消费者的维权,这就让一些金融机构在面对金融消费者时违法成本低,甚至钻空子找漏洞规避相关法律法规,对其进行惩罚就更难以实现。金融机构对消费者带有欺诈性的高收益吹嘘,对消费者交易安全、知情权、公平交易权、人格尊严和金融隐私权等等权力受到侵犯时,维权法律依据难寻,维权成本高。
2 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对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几点建议
2.1 从征信系统着手,建立我国的金融生态环境的基础
尽管近来年出现了一些网络金融产品,对传统的银行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胁,但是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难以撼动银行在金融业中的主导地位,银行目前因为发展较早,有相对成熟的个人、企业诚信档案。但银行间的共享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形成完全共享。我国征信系统建设还是应以公共征信系统建设为主,但是不能缺乏私营征信机构的参与。因为垄断就可能滋生一些腐败,通过非常手段屏蔽一些非常信息。私营征信系统可以作为公共征信系统的补充和第三方参考。对于金融机构信用信息以及信用评级还应以公共征信系统为主。可联合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消费者协会共同建立针对金融机构信用信息的数据库。数据库为未来在金融消费者投资提供机构信用参考,为金融消费者维权提供相应措施保护。征信采集至少包括:一是在境内经营的金融机构(包括跨国金融机构在中国设立的分支机构)过往销售产品的情况;二是境内经营金融机构对消费者投诉的信息披露及处理方式;三是境内经营金融机构是否曾经出现过对消费者的欺诈案件及其监管机构和法院对其的处罚与判决以及最终赔偿情况;四是境内经营金融机构有没有对消费者进行必要的教育。
2.2 专门立法保护金融消费者,设立金融消费者专门保护机构
有一些论点认为,金融消费者购买金融产品应该自身知道风险,高收益高风险的道理。这样金融消费者就应该遵循自己负责,风险自己负责的原则,政府没必要去专门为消费者进行倾斜性的保护政策,应该完全交给市场,因为这本身就是市场行为。然而,众所周知,消费者在交易行为中自身相对处于劣势,如果以简单的要获利就必须承担风险来论断金融机构与金融消费者的关系明显落后于金融实践的发展。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不断深化发展,个人财富也得到了积累,之前消费者简单地衣食住行的基本生存需求转向对资本财产保值增值的追求。可以说,金融需求是更高级别,长久性,间接性的自然消费。这是个人对闲置资本的再利用,以放弃目前的消费转向对未来不确定收益的长期消费并转化为资产。投资决策的目标还是消费,这与储蓄决策的实际目标是一致的。金融消费投资者需要具备一定的金融知识。但是在专业程度,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等方面与专业的金融机构差距很大。为此,应该有专门的法律明确界定金融消费者的定义,对其保护进行专项立法。确认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基本目标和原则,界定金融商品以及金融机构种类及服务范围,明确纠纷发生后的相关解决机制,明确其在保护金融消费者中的职责。
2.3 加强监管的国际合作,重视对金融衍生工具的监管
金融创新是必须的,也是符合国际经济发展趋势的,但是金融衍生品交易让国际金融关系多元复杂,客观上要求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体系需要尽快完善,以应对国际金融化市场带来的复杂情况。
我国应参考国际金融监管通行标准引入到我国金融监管立法之中,借鉴国际先进的金融监管经验,为金融消费者创造公平交易的平台和安全的金融环境。
在金融消费过程中,各种对金融消费者不负责任甚至有欺诈嫌疑的金融产品广告充斥着整个市场。金融消费者金融商品或服务的消费关系到个人生存与发展,但是各种不负责任的劝诱型甚至欺诈型广告还是充斥金融市场,金融消费者往往在广告的诱惑下弱化了金融消费条款以及金融风险的规避,合同撤销权的引入不仅有利于解决金融机构和消费者之间的冲突,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也有利于引导金融机构自觉履行行业规范,建立自律意识。
参考文献
[1] 何颖.论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立法原则[J].法学,
2000,(2).
[2] 巴曙松.金融消费者保护:全球金融监管改革重点
[J].资本市场,2009,(10):56-58.
[3] 梁涛.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后风险监管的思考
[J].南方金融,2010,(8):51-54.
[4] 江曙霞,代涛.法与金融学研究文献综述及其对中
国的启示[J].财经科学,2007,(5):1-10.
作者简介:张祺(1981—),女,天津人,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助理,研究方向: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