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对云南少数民族村民文化的影响探析

2014-03-09王全春李明辉

关键词:村寨城镇化少数民族

龙 蔚,王全春,张 云,李明辉,路 遥

(1.云南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云南 昆明 650201;2.云南农村干部学院, 云南 昆明 650201;3.云南农业大学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云南 昆明 650201)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进行了科学系统的阐述,提出了“新型城镇化” 与城市化不同。包含2层次内容:首先是要更加重视城市与省域、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互动;其次是从小区域的角度看待城镇化,寻求一条更加符合农民进城能够安居乐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城镇化不能单纯追求城市规模和城市人口比例升级,而是要强调“生态宜居、和谐发展”,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云南是我国民族自治地方最多的省份,目前有8个民族自治州,29个民族自治县。2011年,全省总人口为 4 631.0 万人,城镇化水平达36.8%。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 1 704.2 万人,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 2 926.8 万人。全省少数民族人口数达 1 545.18 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33.37%,民族自治地方的土地面积为27.67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70.2%[1]。云南省作为集边疆、山区、农业、民族为一体的省份,城镇化进程中,不仅会遇到与其他地区城镇化进程中一样的难题,还会遇到更为特殊的困境:云南25个少数民族中有超过一半的民族居住在山区或者半山区,他们的生活环境为他们的民族特色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一旦生活环境在城镇化中改变,那么对于他们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生活方式可能带来巨大影响。

一、城镇化的含义

(一)城镇化的提出

“城镇化”最早在1991年辜胜阻《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中使用[2],在后来的研究中,他力推中国的城镇化概念,并获得一批颇有见解、影响较广的研究成果。在此后20多年的研究中,关于城镇化的概念至少在20种以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并符合中国西部地区现实的观点是:城镇化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3],是衡量现代化过程的重要标志。城镇化水平一般用城镇化率来表示,就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其总人口的百分比,城镇化率=本地区城镇人口/本地区总人口。《西部蓝皮书:中国西部发展报告(2013)》数据显示:2012年西部地区城镇化率为44.93%,比2011年提高1.94个百分点,其中内蒙古、重庆、宁夏、陕西的城镇化率均在50%以上。但是,西部地区省际之间城市化率差异较大,最高的重庆城市化率为56.98%,而最低的贵州仅为36.4%,云南和甘肃的城市化率均在40%以下。预计2013年西部地区经济将呈现继续快速增长态势,城镇化仍将保持快速推进势头,并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预计城镇化水平将达到46%以上[4]。

(二)城镇化的含义

城镇化其实是城市化的一种实现方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实现城市化的过程中不刻意发展大城市,而是更重视中小城镇的发展。在这种模式下,农村城镇的建设与发展是实现城市化的主要途径之一,政府希望通过发展小城镇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二元结构一体化,并最终达到城市文明的全面普及[5]。城镇化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二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导致第一产业比重逐渐降低的,而第二、第三产业比重逐渐提高的过程;三是城镇数量增加,乡村融入城镇,城镇规模不断扩大的一种过程。

从更具体和微观的角度来说,城镇化的实质是乡村文明、乡村生产生活方式迈向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的过程。因此,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城镇化而言,能否在城镇化进程中把少数民族的乡村文化和生产方式采取合适、合理的方法和形式转变为符合城市化生活的形态显得尤为重要。

二、云南少数民族村民文化生活现状特点和原因分析

(一)少数民族村民文化生活现状

1.民族文化活动渐少,缺乏固定的活动场所

云南很多少数民族村寨基本没有规范的文化活动场所。绝大多数村寨内没有文化室,即使在乡镇一级政府设置了“文化室”,里面仅有一堆积满灰尘的旧书,平时因为没有人光顾,大门紧锁。进入少数民族村寨,现在的村民一般茶余饭后,除了聚在一起抽烟聊天,更多的时候是在家中看电视。电视成了最主要、最普遍娱乐和信息传媒工具。虽然由于很多民族在自身的社会化过程对年轻一代要定期进行一定形式的教化,过去可能由村寨统一举行,现在也会自行是在家庭中进行。由于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变,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祭祀、婚丧嫁娶习俗已经有了很大改变,甚至趋同于汉族的习惯了。过去的业余民族娱乐活动很少开展,即使有一些,参与者主要是一些老人,他们自发组织,由于没有固定的文化活动场所,只能在村寨的房前屋后的空地里开展。

2.文化自觉意识增强,文化娱乐需求形式增多

民族文化是中国各少数民族对环境调适的结果,因此少数民族村民文化中既包括物质生活方式,也包括精神生活方式。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看电视、听广播等已经不能够完全满足他们的消遣娱乐。有很多少数民族村寨还自建了歌舞队,自演自赏、自娱自乐,甚至愿意大家凑钱外出到附近村寨表演,村寨之间还会自发开展竞赛活动。

3.经济发展和竞争机制的引入,科技需求不断增加

在很多少数民族地区,他们尊崇“集体”概念,认为整个寨子或者村子是一个大家庭,所有物资都要共享。市场经济的引入,要求要有“个体”,要分开“你”“我”。由于一些“明白得早”的人开始了各种经营活动,经济收入比别人多了,富裕了。这些现象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自我”,寻求“自我发家致富”。各级政府对“科技兴农”观念的广泛宣传以及周边汉族农村的科技农业示范作用等,使得“致富,科学技术是关键”这样的思想也日益被广大扫数民族村民所接受[6]。在少数民族村寨,村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也日益增多。调研数据表明:超过一半的村民是通过向别人学习的方式获取科技知识,大约10%的人参加过科技培训,通过电视、广播或科普知识宣传等方式学习科技知识的微乎其微。

4.一些民族文化正逐渐被“商业化”,另一些则面临消失

少数民族因此独特的传统文化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不同的民族有其不同的祭祀、信仰和节日。这些活动的本质是在传递他们祖祖辈辈、世代相传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其中精华与糟粕并存。但是随着经济进程以及外界文化的进入,一些民族地区的宗教祭祀、婚丧嫁娶以及一些传统节日,已经散失了其原先的含义,被用于商业化活动,吸引游客,为了增加所谓的“体验”,不惜歪曲活动内容和形式,甚至低俗化,严重影响和丑化了这些民族文化含义。另一个方面,一些在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遵循的民族行为规范,由于外界文化进入或者是年轻人外出打工,改变了生活和生产方式,不能严格遵循。日积月累,这些民族性的日常生活方式将可能面临消失。如云南有很多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极具特色的一个习俗“对歌择偶”,现在,少数民族年轻人连学唱自己的民歌都不太愿意,更说不上“对歌”了。类似这样的一些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正面临着逐渐消失的危险。因此,在我们的调查中,也听到了村里有识之士对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呼声。

(二)少数民族村民文化生活特点的原因分析

1.硬件设施得到很大改善,但是文化设施缺乏

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家对农村的扶持政策越来越多,农村的基础设施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家家户户有了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也开始进入少数民族村民的家里。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基本上是一家一户的单一生产模式,村里没有财力和能力进行文化这种公益性事业的投资。村干部也很少顾及农村文化这些方面的事情,因此也就淡化了村里的文化生活,村民大多就在家中看电视或者采取其他消遣方式。

2.“轻文化、重经济”的体制性因素

现在大多乡镇领导只追求经济发展,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放到跑项目和资金上。像多依村这样的村子的文化生活建设基本不纳入地方的发展规划,更挤不上财政支出项目。同时乡镇对村级的考核多注重于经济发展情况,对文化考核无硬性指标。因此形成了农村文化建设出现“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

3.现代媒介设施的负面作用使继承本民族文化渐行渐远

电视因其独特的“声”“像” 并茂现成为农村普及最高的现代媒介设施,也成为云南少数民族村民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媒体。但是,在这一媒体传播信息的同时,也使他们逐渐远离了本民族传统的文化[6]。电视作为信息传播工具固然是先进的、现代的,但同时也把当地民族文化中最具魅力的部分,诸如要融入大自然进行五彩缤纷的民族歌舞、对大自然的敬畏而流传的美妙神奇神话传说等,排斥在现代传播渠道之外,不仅限制了村寨年轻一代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也使少数民族被迅速“汉化”。

三、城镇化进程对少数民族农村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一)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过去,由于少数民族生活长期处于封闭的生产生活环境,人们普遍存在着敬畏自然的民族文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科技产品在生活中的普及,现代通信手段、现代交通工具以及市场经济都在影响着少数民族百姓思想观念的转变。在城镇化发展的利益驱动和诱导下,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中青年人口也在以各种方式向城镇地区集中,形成人员流动性增强的局面。在我国城乡“二元化”经济制度下,这些向城镇转移的劳动力中的大部分通常都会不定期或者工作一段时间之后返回家乡。这个群体成为其家庭、家乡与外界交流的纽带,并且随着交流渠道的拓展与人员流动性的增强,逐渐形成了双向的流动效益,即一方面外出人员不断增多,另一方面,外来的群体也在进入,从而使得交往的时间、场所、范围、方式、目的不断变化。这样流动的结果,使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被“汉化”,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到家庭礼仪、婚丧喜事等,很多就按照城镇汉族的礼仪模式要求进行了。时间久了,很多少数民族的子孙也就会逐渐忘记本民族在这些特殊日子里的传统行为模式了。

(二)产业结构调整

生产力的发展已经打开了传统生活方式的大门,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主要体现在产业的技术升级和规模调整上,在产业的技术升级方面逐步侧重于农村第一产业,重视农业的生产技术革新和经营模式的创新,逐步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从形式到内涵的转变。城镇化使更多的少数民族村民开始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甚至转变为产业工人。现代企业对工人的作息时间有严格的纪律性,不可能像农业生产一样可以分为“闲时”和“忙时”,很多少数民族的大型民族节日和祭祀均要占用很多时间,投入人力物力。在现代化工厂的管理中,工人不可能有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民俗文化生活中,这些生产方式的改变将对他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影响,继而影响到他们的文化生活方式的内容。

(三)乡村融入城镇

各少数民族在各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他们生存地域为基础的、独特的物质资源生产方式和精神文化资源活动方式。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中融入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他们在适应不同的环境形成的。在日积月累的基础上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历史文化,形成了不同的民族价值理念、宗教信仰、民族伦理规范和公共事务治理模式,“一个民族所置身的环境,早已不是纯粹的自然空间,而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中凝结成一定的社会力量,对自然环境进行加工改造,使之人化的空间,其中已经注入了社会和历史的内容”[7]。当前由于区域间的经济交流日益频繁,为了配合大环境的“行为方式和规范”,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为发展经济服务。各民族之间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交流与合作,这不仅影响着作为少数民族文化表现形式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生活方式等等的变化,而且影响到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这些都给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考验。

四、结论和建议

尽管在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少数民族村寨的传统民族文化会受到现代文化、外来文化的冲击,但每个民族每个时期的文化发展都不能隔离其他民族和文化单独发展,也不可能完全摆脱传统而去构筑所谓的现代。因此,在新的城镇化进程中,既要保障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调整,改善少数民族人们群众的生活水平,也要在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中保留和保护一些民族性的精华和文化传统。就目前云南少数民族村民文化生活现状和原因分析情况来看,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民族基层农村社区的作用、丰富少数民族文化生活,是一个持续不断不能放松的过程。

(一)拓展少数民族文化活动场所,为少数民族村寨开展文化活动创造条件

目前,在“全民健身运动”的浪潮下,各县市,甚至到乡镇,都建立了文化广场,人民群众健身热情高涨,广场舞家喻户晓。很多民族舞蹈动作也被广泛编排于其中。但是到了真正的民族村寨,却由于没有相应的设备和条件,反而看不到民族歌舞。因此,应根据不同少数民族村民的文化生活需求建立相应的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图书阅览室、广播站、宣传栏,添加体育健身活动设施等。让少数民族的蝉蜕节庆日不在仅仅是为了吸引外来者参观、旅游。让他们的民族活动“真正为了自己”而开展。

(二)重视少数民族村寨科学技术培训,为少数民族村民适应城镇化产业升级做好准备

除了创造条件让少数民族村民开展民族文化活动,还要积极组织科学种田、科学养殖讲座,促使农民掌握一些实用技术,提高科技致富本领。既让民族文化丰富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要创造条件提升少数民族农民知识水平,让他们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产业升级中有能力融入新的生产方式。

(三)发展农村经济,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

著名的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曾经说过,“经济增长本身不能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目标。发展必须更加关注使我们生活得更加充实和拥有更多的自由。”[8]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永恒的真理。经济是基础,文化是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也是民族发展的凝聚力。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要保护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尤其是少数民族村庄的特质属性,不能让这些宝贵的民族文化消逝在盲目的经济发展浪潮中,让村民的生活能够真正得到和谐发展。

(四)重视少数民族村民文化设施的投入

目前在各级地方政府,都开始重视对农村文化设施和文化事业资金的投入。但是各种投入应该从村民的视角出发,因地制宜的在不同区域尤其是少数民族村寨要根据需求建立设施和开展民族文化活动。专设“文化干部”或者“民族文化专家”[9],进入村寨,带领村民弘扬民族文化,甚至创作民族文化影视作品,让少数民族树立起自豪感,积极传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云南统计年鉴2012(第27卷)[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2]辜胜阻.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3]辜胜阻.非农化及城镇化理论与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171-173.

[4]姚慧琴.徐璋勇.西部蓝皮书:中国西部发展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5]苏浩.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研究[J].商情,2011(11):79-80.

[6]杨南丽.少数民族农村社区文化生活与精神文明建设——以云南罗平多依村布依族调查为例[J].思想战线,2001,27(3):97-100.

[7]殷红敏.民族村落社区视角的贵州土家族政治认同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3(6):13-16.

[8]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9]李轶楠.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路径分析[J].满族研究,2010(1):47-49.

猜你喜欢

村寨城镇化少数民族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无蚊村寨丁屋岭
村寨——海坪彝寨
特色村寨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