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市场经济进程中的伦理异化
2014-03-09朱晓芸李玉娟
朱晓芸,潘 妍,李玉娟
(云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物质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但是,社会道德与社会发展经济的原则并不均衡。许多人由于受物欲的驱使,他们不顾社会大家庭的和谐,不顾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发展的准则,丢失了社会道德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准的这杆秤,不断冲击社会道德的底线,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这种社会道德严重缺失的现象已成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块绊脚石。要有效扭转人们社会道德的这种“异化”现象,就要对这种“异化”现象做一次全面剖析。
一、趋利性:市场经济进程中伦理异化的根源
(一)思想的“异化”
所谓“异化”,就是原有的标准发生改变,但这种改变,并不是向一种好的方向发展,而是消极的转变。社会道德的异化,就是社会道德的消极改变,与原有的好的、积极的社会道德相背而行,社会道德的异变和社会道德价值取向即思想观念的改变有着密切关系。谈到社会道德价值取向,学者尹长云认为:“社会道德价值取向指人们基于一定道德认识或道德观念而对道德问题或现象所做出的价值选择和所持的行为态度。”[1]学者陶照智认为:“所谓道德价值取向就是指在一定社会生活中,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所体现的道德价值倾向与抉择。”[2]由此可见,一个人的思想意识与生活态度的表现决定这个人社会道德的价值取向,决定了社会道德的发展方向。公民思想意识和生活态度一旦产生异化,社会道德在其原来的轨道上就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偏离。
(二)经济利益最大化的驱使
当代中国历经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变迁,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寻求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充分调动了社会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市场经济最大限度地为物质文明提供了一个宏大的发展空间。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处在矛盾之中的,事物具有两面性”。市场经济促进经济积极发展的同时,也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首先,利益的最大化是市场经济的主要目标。加上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个人意识和个人价值得到人们充分的肯定,个人中心主义促使人们为满足自己的物欲而使用各种手段,人们对物质利益财富的极度重视,使得“安贫乐道”、“见义忘利”的社会道德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容易让人形成极端个人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其次,市场经济下的社会趋于物化。个人中心主义在这样的环境下极度膨胀,逐渐形成了“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思想意识,人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自己的欲望是否得到满足,不顾及他人,不顾及自己作为社会公民应有的社会责任,社会道德责任心逐渐冷漠,社会上只要和自己利益不冲突的事,人们都持一种旁观者的态度对待。正是因为这样,社会上才出现了“扶不扶”、“帮不帮”、“救不救”的尴尬道德困境。第三,市场经济讲究一定的平等性,凡事都要求等价交换。于是在人们的眼中,开始以金钱来衡量一切事物,物质财富的多少成了唯一的标准。等价交换的原则衍生到各个领域,出现了寻租和设租的社会交易方式,引发了贪污、腐败、以权谋私等消极的社会现象。而“为公为民”、“无私奉献”的社会责任最终成了定格在纸张上的口号。
二、媒体、教育与法制:市场经济进程中伦理异化的具体因素
(一)媒体因素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现代媒体成为人们信息传递交流的重要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媒体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起着引导作用。在对社会中出现的负面事件进行处理的时候,一部分报道者持一种猎奇、把玩心态进行报道,使人徘徊在感官的刺激中,难以获得精神上的洗礼、反思,扩大了人们对社会的恐惧与不安全感,对人们的思想造成了不良影响。一些媒体为了增加公众的关注,肆意制造和传播恶性新闻。前段时间,长江商报大肆宣称武汉某片区城管打死大学生,这一度煽起了群众仇视行政执行人员的情绪。但经过相关的调查后证实,该消息并不属实。可见,媒体的功利性炒作不仅给行政执行人员的工作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也增加了不利于社会和谐的氛围。正是这样的消极引导使人们的思想意识发生改变,促成了社会道德异化现象的产生。对此,媒体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教育因素
教育,不仅仅是科学文化素质上的教育,也包括心理素质、个人道德品行的教育。一个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水平关系到这个国家的前途。我国早有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力图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把我国建设成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一个国家的接班人,不仅需要过硬的知识,更需要良好的自我品性修养。素质教育一直是我国主张的,但是,到目前为止,其成效不大,究其根本原因是人们过多注重应试教育,把衡量人才的标准分值化,对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的关注度不够。可以说,应试教育,把素质教育禁锢在狭窄的空间之中,使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三)法制因素
目前,我国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这就使得社会上一部分人为了利益,打法律的擦边球,钻法律的空子。导致有道德的人得不到应有的法律保护,而道德缺失的人也没有受到相应的惩罚。时间长了,便会给公众一种社会不公正的假象,使人们逐渐失去社会道德责任心,认为即便自己履行了相应的社会道德也不会得到承认。于是,长此以往,使人们在危难面前选择了“心安理得”的不作为处世态度和思想。就拿敬爱老人来讲,这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但是,自从广东的吴伟青扶摔到老人被讹自杀之后,面对需要帮助的老人,人们再也不敢扶也扶不起了。道德之人得不到道德的尊重,得不到法律的保护,使得人心日益荒凉。
三、市场经济进程中伦理异化的社会危害
(一)加剧社会道德意识的混乱,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良好的社会道德、积极的社会风尚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一个社会,如果公众能够紧紧凝聚在一起,有强烈的社会归属感,那么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各种方针政策的实施必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人们的思想意识混乱,社会道德异化,则会导致公众行为找不到参照。没有作为主体的社会道德的引导,人们的道德价值取向会失去方向、失去原则立场,以至人云亦云。人们在谋求自己利益的时候会取舍不当,以自己为中心,出现社会道德多元化,出现多重社会道德标准[3],出现社会道德理解的错位。于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心涣散,力不往一处使,严重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二)导致社会风尚异化,衍生极端个人主义
社会关系要健康发展,除了需要健全的社会法律机制约束,也离不开社会道德的规范。尤其在市场经济之下更需要二者的紧密结合,以推动社会经济健康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社会的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处在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在市场经济之下,如果处理不好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十分容易导致极端个人主义,即人们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时以自己利益为中心,不顾及他人不顾及社会利益的损失,最终导致个人和社会矛盾的尖锐化,影响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不仅需要社会法律机制的规整,更需要社会道德的调节。社会道德发生异化,会导致整个社会关系失衡,在个人与社会两者之间找不到一个平衡点。
四、市场经济进程中伦理异化消解的现实路径
(一)加强经济建设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们的权利得不到满足,避免不了会以社会道德的丧失为代价来满足一定的需要。这就要求政府大力发展生产力,促经济的繁荣发展,要求政府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保证公众最起码的利益得到实现,人们合理的利益需求得到满足,才会有关注社会道德的空间。经济是各个领域发展的基础,实现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为社会道德的传递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同时也促进了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健全媒体引导机制
媒体报道对积极引导社会道德的重建的作用需要公众和媒体行业自身的努力。就公众而言,要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对于那些不利于社会道德建设的媒体要杜绝,并且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就媒体单位自己来说,要担负好自己的社会责任,对社会中各种事件的报道要把握好方向。在选择报道题材的时候要更多的关注社会事件给公众带来的各方面影响,尤其在处理负面题材时,要尽可能地发现其中的积极要素或者以建设性的态度处理之中的消极要素。给公众以警惕、反思。
(三)重视教育体制改革
改善教育机制是解决社会道德异化现象的重要途径。在教育过程中,除了要重视科学知识的教育,也要把道德素质教育放在突出位置,强化道德素质教育的理念,双向把握知识教育和道德素质教育,在具体实践之中使二者相互结合,不偏向发展其中一方,把科学知识的教育和道德素质教育置于同一发展平台,促进二者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密切配合。家庭,是每个人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最好的老师,对受教育者后天道德品行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要表率作用,对于孩子不道德不可取的言行要及时纠正,在潜移默化中教导孩子学会恰当处事待人。学校方面,教师要积极引导受教育者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养成好的行为习惯,除了有相关的规则条例约束学生行为的同时,要结合现实生活中向上的事例教育学生,促进学生以积极的人物事迹为学习榜样,严于律己。社会方面,要营造一个向上和谐的社会氛围,在社会生活中宣扬“和”的理念,帮助公众树立一个“我为大家,大家为我”的和谐思想。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完美结合,共同促进教育的全方位发展。
(四)完善法制建设
法制建设是社会道德重建的保障,要不断完善法律机制,使之与实际生活完美结合,一方面形成强有效地社会法规约束力,规范人们的行为。另一方面引导公众的社会道德意识健康积极发展。这一点上我们应当向国外学习,在国外,个人的道德素质不只是关系精神层面的问题,还关乎物质层面的问题,这是因为一个人如果道德品行受到质疑,得不到别人的肯定,那么他或她极有可能找不到工作,在社会上难以立足。 目前我国这方面的机制体制尚且不足,仍有许多缺陷,这就需要尽快建立起一系列相关法规,早日筑起道德奖罚制度,建成一个社会道德引领风尚的良好环境。
当然,由于有强劲的政策指导,有逐渐完备的法令制度的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好的,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的需求正在不断得到满足和完善。但是,我们在奋斗中若能随时端正自己的生活态度,努力规范自己的生活行为,既不唯利是图,也不损人利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能少走弯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能永葆青春,我们的国家就能充满生机和活力,伟大的中国梦就能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尹长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价值导向[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3.
[2]陶照智.当代中国道德价值取向的变迁与应然抉择[J].甘肃理论学刊,2006(4):11-15.
[3]刘恩允.道德价值取向的界定和分类[J].齐鲁学刊,2003(2):77-80.
[4]苏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道德的关系五问[J].天府新论,2004(3):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