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当前新农村建设状况的调查及对策思考
——以保山市隆阳区辛街乡为个案

2014-03-09杨建荣

关键词:农民农业农村

杨建荣

(云南农业大学 工会,云南 昆明65020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惠及亿万农民、关系国家长治久安,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被形象地誉为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神来之笔,是惠及亿万农民的民心工程。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找准更加有效的路径和方法,为各级党委、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依据,笔者通过走访、座谈、实地考察、查阅文献资料等形式,以保山市隆阳区辛街乡为个案,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状况作了专题调研。

一、保山市隆阳区辛街乡新农村建设情况

隆阳区辛街乡位于保山坝南部,分别与汉庄镇、西邑乡、蒲缥镇、施甸县交界,国土面积115.83 km2,全乡辖15个村民委员会、85个自然村、193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 15 121 户,人口 55 157 人[1]。从2006年开始,隆阳区辛街乡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二十四字方针”,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循序渐进,务求实效”的原则,辛街乡干部群众开拓进取,精心组织,狠抓落实,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效,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得到改善,村容村貌有了新变化,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团结协作精神有了新突破,乡、村两级领导班子号召力、战斗力、凝聚力有了新转变。

(一)农民收入

近几年来,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富农强农政策,有效推动了农村的发展,农民通过种植业、养殖业、外出务工、经商等多种途径,收入大幅度增长。以辛街乡为例,2012年,全乡实现粮食总产量 3 573.4 万kg,实现生产总值 50 351 万元(可比价),同比增长18.08%,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 53 680 万元,同比增长14.3%;农民人均纯收入 6 260 元,同比增长17.2%;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7 273 元,比2012年人均纯收入 6 260 元,增长 1 013 元,增长16.2%。

(二)基础设施

通过争取国家及省市区“一事一议”、农村道路通畅工程、烟水工程、人畜饮水工程等项目,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农村老百姓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在辛街乡的调查中发现,到2012年,全乡 15 121 户除 6 854 户外,其余群众均吃上自来水,基本实现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在大村、邹里村、杜家村等坝区村还实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完成了机耕路、机耕沟的建设,促进了农业机械的使用和农业物资及农产品的运输。

(三)产业发展

农村根据自身资源状况、气候特点、市场前景等因素,稳定粮食种植,提升烤烟等传统产业水平,大力发展核桃、蚕桑等新兴产业的思路,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进一步夯实了农民增收的基础,增强了农村发展后劲。

(四)社会事业

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建设成效显著,民生不断得到改善,逐步实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和谐社会。以辛街乡为例,一是全乡2012年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小学入学率为100%,适龄少年毛入学率为114.77%,初中巩固率为99%,青壮年文盲率为零。二是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加快构筑覆盖全乡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医疗卫生工作得以改善。三是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2012年全乡参加新农合 61 430 人,参合率达97.13%,今年全面试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参保人达 20 000 余人,占人口总数的83%。四是村容村貌整治工作进一步推进,农民群众走上卫生路、住上新民居、喝上卫生水、活动有场地,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朝向小康生活的步伐迈进。五是加强农民文化活动阵地建设。每个村委会均建设一个集综治、调解、党建、文化活动等功能为一体的活动场所;分别完成了辛街、邹里、杜家等12个村委会“农家书屋”建设,新增图书2.4万册;乡政府新建了一栋3层框架结构的文化综合楼,建筑面积为504.37 m2,项目总投资81万元;构建文化共享工程,涉及15个村委会,配备24台电脑,免费向群众开放;部分自然村建有配套的文体活动场所和业余文艺演出队,并建立相应的制度,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五)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农村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基层组织建设年等学习实践活动,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得到加强,村民自治,健全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深入推进,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据乡政府领导介绍,辛街乡近几年均未发生群体性上访事件。在走访中,群众普遍都发自内心的表达感谢党和政府实施的一系列富民政策,全乡逐步展现家庭和睦、干群团结、民风淳朴、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局面。

二、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毋庸讳言,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虽然农村发展建设,包括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问题和困难还是依然存在,特别是老百姓增收仍然困难,而且有些很严重,存在潜在的危机。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硬件建设,轻视软件建设

近几年,虽然在新农村建设上采取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也取得了一些建设成果,但在走访的基层干部和群众中了解到,部分干部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够,急于求成,对新农村建设重点放在了硬件的建设上,忽视了对农民素质培养、致富产业的培育、和谐文明风尚的营造以及基层政治文明等软件建设。例如,云南省从2007年开始实施选派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支持农村发展的制度,在调研中了解到,各个村新农村建设驻村指导员普遍反映,乡、村组干部,包括老百姓大多数都希望指导员带一些项目资金下来,对技术文化培训、政策宣传、制度建设、产业培育等这些工作不感兴趣,少数干部群众甚至直言不讳地说,只要给我们争取些项目资金,你在不在岗,来不来村里都无所谓。因此,新农村建设存在只顾输血,忽视了培养农村的“造血”功能,农民仍然存在因循守旧,创新意识差,不敢在新产业、新产品、新技术上作尝试,缺乏闯市场、求发展、创大业的勇气等弱点,从而导致农村、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比较弱。

(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条件差,水资源匮乏

由于农村建设投入欠账多等问题,我国农村普遍缺水,特别是近几年连续干旱,农村很多水库和小塘坝、小水池蓄水不足,再加上水利条件简陋,农村大部分小塘坝、小水池、沟渠由于资金短缺,年久失修,几乎还是土坝和土沟渠,山区部分地方人畜饮水主要靠水窖,群众生产生活仍然面临工程性缺水、水源性缺水、季节性缺水等困难,特别是工程性缺水严重。缺水和简陋的水利条件制约农村的发展,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修建、修善生产水利设施和人畜饮水工程。

(三)道路建设滞后,群众生产生活通行条件差

农村虽然大部分已通路,但路面条件差,通行不畅。就辛街乡来说,全乡辖区道路总长298 km(含乡道116.4 km,村组道路181.6 km),主要以弹石路为主、部分属水泥路、砂石路,老百姓生产生活出行条件还尚未彻底改善,村内道路硬化、绿化、净化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投入困难,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状况仍然存在。

(四)产业结构单一,缺乏规模效应,农民增收困难

一是农村特色产业普遍存在发展规模较小、品牌不响、带动力不强等问题,难以实现产业集群;二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不完善,与发展现代农业、开放农业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三是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粗放经营者较多;四是农产品附加值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农民增收门路不宽;五是农业产业化起点低,无龙头企业,集体经济薄弱,90%的村委会属于空壳村,农民增收缓慢;六是土地经营零散,缺乏规模效应。

(五)收入来源结构单一,农民理财意识差

通过对辛街乡150户农户的收入情况调查来看,在 5 309 327 元的家庭纯总收入中,家庭经营纯收入为 2 604 450 元;工资性收入为 2 151 640 元;转移性收入为 404 122 元;财产性收入为 149 160 元,各项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为49%、40.5%、7.5%、3%。从这一调查结果来看,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主要来源为两项,一是家庭经营收入,收入主要依赖种植业,特别是烤烟产业;二是工资性收入,即外出务工收入。财产性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例仅为3%,这说明农户理财意识薄弱,小农意识较强,难以从传统的经营模式中走出来。

(六)缺乏工业支撑,工业反哺农业不足

目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但是,我国大多数县域经济都比较薄弱,农村地区工业发展逐步萎缩,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越来越低。一是在农村,工业经济总量比重仍然较小;二是农村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少。例如,辛街乡2013年隆阳区建立工业园区,把隶属辛街乡的中小企业划归上级工业园区后,辛街乡属于纯粹的农业乡,这样辛街乡除了上级支持外,当地缺乏工业支撑,工业反哺农业更弱。

三、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对策思考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因此,新农村建设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指导,牢牢抓住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以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方面提出了重要新举措为契机,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突破口,农业为支撑,加大科教文化建设和基础设施投入,抢抓机遇、跨越发展,促进农村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早日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丽乡村。

(一)进一步加强农村组织建设,提高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着重抓好农村党组织建设,同时进一步推进村民自治组织,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坚持和完善“一事一议”等制度,完善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建设,推进村级组织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实现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让基层组织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特别是培养和提高村组干部的双带能力,即村组干部带头致富、带领致富的能力,把基层组织建设成真正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雁”。

(二)大力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艰巨性和紧迫性的重要任务[2]。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新在人新,有了新人就有了一切。许多农民兄弟亲口说,“盼致富,无思路;想致富,无技术;求致富,无门路”[3]。因此,必须依托“阳光工程”等培训项目,按照“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要求,加大新型农民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一是以市场为导向,实施农民实用技术培训,采取多种形式提升农民科技素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二是实施农民创业培训,提高农民自主创业能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通过提供小额贷款担保等形式,为有致富愿望和能力的农民支持其发展农产品产、加、销等生产经营项目,提升农民自我“造血”功能;三是根据市场需求,广泛开展订单培训、协议培训,实施农民劳动力转移培训,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通过富余劳动力转移减少农民,为逐步实现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建设农业庄园奠定基础;四是开展遵纪守法、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着力提升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

(三)优化产业结构,做大支柱产业,做强特色产业

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进一步挖掘和提高传统农业、畜牧业生产水平,特别是提高蔬菜、烤烟等的专业化生产水平,做强支柱产业,并统筹兼顾,进一步做大核桃、甜柿等特色产业,逐步培育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真正实现“一村一品”和“一村一特”的产业发展目标,依托产业的发展壮大,带动农村发展、农民致富。

(四)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带动新农村建设

推进城镇化可以带动新农村建设,但不能取代新农村建设。只有通过抓城带乡,坚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主要依托园区规划和村庄规划,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园区经济,围绕城镇发展农业,围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抓城镇建设,把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的文章放到城里来做,用加快城镇化的办法,推动农业产业化和“三农”问题的解决,在互动、互融、互补、互促中真正实现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

(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生产生活条件[4]。因此,我们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积极

争取项目投资,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特别加强农田水利和道路交通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解决民生问题,使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层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为加快辛街发展注入强大的推动力。

(六)创新农村组织形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除了推进先进生产力以外,还要完善农村的生产关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5]。根据目前农村的实际,要以发展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等为抓手,制定切实可行的增收致富发展规划,创新农村组织形式。按照“先运行、多扶持、后规范”和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建立相应产业合作经济组织,并引进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公司+农户+合作社、支部+合作社+农户等发展模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产业化水平,做到村有致富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与此同时,在农村成立土地流转中介机构,引导土地有效流转,发展适度的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效应。

[参考文献]

[1]樊刚.隆阳区乡镇(街道)村(社区)2012—2016年发展规划概要[R].辛街乡2012—2016年发展规划概要,149.

[2]王华春.新农村建设的政策解读 [C]//李佐军.领导干部决策大参考——中国新农村建设报告.北京:社会科学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44.

[3]解决“三农”问题的神来之笔——如何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N].光明日报,2006-09-15.

[4]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C].//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4.

[5]刘立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甜了农民的心[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57.

猜你喜欢

农民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