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支持农业(CSA)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绿色之路

2014-03-09冯彦敏赵海波

关键词:城乡农户食品

冯彦敏,赵海波

(1.云南农业大学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201;2. 云南农业大学 校长办公室,云南 昆明 650201)

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以下简称:CSA)在我国尚处在起步阶段,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还显得陌生。2009年我国第一个CSA农场——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成立,引起了众多媒体、学者和市民的关注。其后,CSA在我国发展较快,至2011年,我国以CSA模式运作的农场已达近百家[1]。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快速,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 66 557 万人,占总人口的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 67 415 万人,占50.3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资料来源: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http://www.gov.cn/test/2012-04/20/content_2118413.htm.。城镇人口比重已经接近农村人口比重。这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国家强调要“统筹城乡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资料来源: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解读:城乡一体化需慎重.http://bbs.tianya.cn/post-free-3843245-1.shtml.。然而,在以往的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缺乏城乡之间的互动机制,农村的发展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伴随该过程的是耕地减少、农业生产污染严重、农村环境破坏、生态恶化、产生大量失地农民、小农户生存空间被压缩等,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农村问题,同时这样的发展道路也不符合可持续性要求。要解决好三农问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需要建立起城乡之间的有机联系,使城乡发展互相促进、和谐共赢。本文认为,CSA为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一、CSA的概念及其在国内外的发展

CSA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及销售模式,农业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达成合作关系,由消费者提前支付农业生产费用或参与农业生产劳动,农户则保证定期向消费者提供安全的农产品,双方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罗宾·范·恩(Robyn Van En)将其总结为“食品生产者+食品消费者+每一年度的彼此承诺=CSA和无数的可能性”[2]。

这里“无数可能性”指的是,CSA的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完全相同的,在生产者和消费者彼此承诺、建立起合作关系这个总的框架下,CSA可以有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比如,根据组织发起者的不同,CSA可以由农户组织发起、消费者组织发起或是农户和消费者共同组织发起;根据成员参与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预付定金型、劳动参与型和二者兼有型;根据配送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送货上门型、到农场自取型或到固定配送点取货型等。

虽然CSA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它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征:(1)建立联系:建立起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平等、互助、合作的关系,消费者提供支持本地农业生产所需的费用或参与农业劳动,作为回报生产者保证提供健康安全的食品;(2)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消费者提前预付农业生产资金或提供劳动,与生产者共同承担气候、市场变化等带来的风险,同时双方共同分享农业生产的成果;(3)产品直销:生产者将收获的产品直接分配给消费者,提倡产品供应本地化,减少食品的加工、包装、营销、运输、储存等中间环节。(4)有机生产:采用有机生产方式,进行生态种植养殖,提供绿色生态食品,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CSA最早起源于日本。20世纪60年代,日本因“水俣病”事件引起了广大民众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为得到安全健康的食品,消费者探索出了Teikei(即提携农业)模式,成为社区支持农业的雏形。其后,CSA的影响逐渐扩大,20世纪70年代传入欧洲,80年代传到美国。CSA虽然最早出现在日本,但是却在20世纪90年代后逐渐走向衰落,与之相反,美国的CSA却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日本Teikei模式的形式和功能单一,蔬菜供给种类单调,参加大量劳动给消费者带来压力,消费者在种植计划等决策中处于被动地位等。因此,在大企业跨国公司进入有机蔬菜市场后,Teikei受到冲击而走向衰落。与之相比,美国CSA则呈现多元化发展,无论从发起形式、劳动参与形式还是产品种类上,都给了消费者更多的选择空间。同时,美国CSA更注重挖掘其背后的社会价值和功能,如民主决策、消除社会偏见等,使CSA充分发挥多种功能[3]。

CSA在21世纪初进入中国,2005年随着广西爱农会“土生良品展览馆”的建立,CSA模式开始走入中国。其后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的安龙村可持续农业示范项目、昆明绿耕城乡合作促进中心的城乡合作项目、河南兰考县的“购米包地”项目、广州的“沃土工坊”、上海的“青蓝耕读合作社”等进一步对CSA模式进行了探索。而2009年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则是国内首次对CSA模式的较完整地实践[1]。目前,CSA在我国尚处在起步阶段,虽然出现了不少尝试CSA模式的农场,但就全国来看,CSA还没有得到广泛推广和普遍认可。

虽然CSA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是结合我国当前城乡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来看,CAS良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有助于解决部分弊端,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二、当前我国城乡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国家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目标。然而,我国的城乡发展面临着土地资源紧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大、环境污染问题突出、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小农户生产生存空间被压缩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成为我国城乡发展中的瓶颈和阻碍。

(一)土地资源紧张

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我国耕地资源紧张。首先,我国人均耕地数量有限。据统计,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有0.1 hm2,远远低于世界人均耕地0.225 hm2的水平。其次,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部分耕地被挤占,使耕地资源更加紧张。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世元指出:从1996到2009的13年间,我国城镇用地增加了278.5 hm2,而且大多数占用的是优质耕地*资料来源:关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主要数据成果的公报及解读. http://www.sinan.gov.cn/art/2013/12/31/art_19_136665.html.。第三,我国农业现代化程度低,农业生产方式粗放,经营方式单一,土地利用率不高,生产技术落后,特别是广大中西部农村地区仍存在着广种薄收、超载过牧、乱砍滥伐现象,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碱化,进一步加剧了人与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第四,今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总量的增长,还会对土地资源形成更大的压力。

如何使让限的土地资源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要使发展可持续,是城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难题。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大

我国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产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面临巨大的劳动力转移压力。这些劳动力能否转移成功,直接影响着城乡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目前,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农民迁徙到城镇定居,二是一些有条件的乡村发展为城镇,农民就地就近从事工商业生产变为城镇居民[4]。

第一种转移方式,虽然为城市发展带来了丰富的人力资源,但是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市也为城市带来巨大的人口压力。我国城市化水平比发达国家滞后,城市承载能力有限。城市人口的过度膨胀,会导致能源、环境、住房、交通、就业、治安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而进入城市的农民,由于自身文化水平和技能的限制,就业面窄,工资收入低,工作不稳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

第二种转移方式是将乡村转变为城镇,农民“离土不离乡”。这是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但乡村城镇化只适合部分区位好、基础条件好的农村,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城镇化仍面临诸多困难。和城市相比,乡村发展第二、三产业在市场、资金、管理、技术等方面都比较缺乏,产业化程度低,若没有政策扶持,在市场竞争中难以维系其发展。此外,乡村城镇化过程中,也有部分城市将高能耗、高污染的工业转移到农村,而农村由于其自身技术、资金水平等限制,常常忽略或无法解决能耗和污染问题。这将给农村地区带来生态破坏、环境恶化、资源浪费等问题,阻碍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见,在我国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难以单独承载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巨大压力,因此需要探索一条城乡合作发展的道路,有效转移剩余劳动力。

(三)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为提高农业产量,现代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学产品,如化肥、农药、杀虫剂、催熟剂等,对环境造成污染。且不论工厂在生产这些化学产品时造成的环境污染,单就农业生产而言,残留在地表的化肥、农药,在降水和灌溉过程中,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壤中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进入水体而形成面源污染。与点源污染相比,面源污染范围更广,不确定性更大,成分、过程更复杂,更难以控制。

2010年2月6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联合发布了《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污染源的普查对象包括工业源、农业源和生活源。数据显示,农业源排放的总氮和总磷已分别占全国总氮和总磷排放量的57%和67%,成为这两种水污染物的最大来源。而农业源的污染总量(包括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占了全国污染总量的46%,超过工业源和生活源,成为我国水体污染的最大来源*资料来源: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2/09/content_12960555.htm.。

(四)食品安全问题突出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苏丹红、三聚氰胺、毒胶囊、瘦肉精、染色馒头等食品安全问题频频被报道,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健康和生存,因此每一次的食品安全事件都会引起社会的高度恐慌。对食品安全的监管虽常被提及,但却存在市场和政府双失灵现象,监管成本高、效率低,食品安全问题没能得到根本解决。

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有很多具体原因。有学者将其根源归结为现代食品供应模式本身,认为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是由于“现代食品链中间环节过长,阻断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流,破坏了两者的和谐关系,造成生产者和消费者错位、沟通不足、消费者理性被错误传达、生产者对食品安全缺乏必要的责任感等诸多问题,而食品帝国对利润的追求导致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分离以及对食品的控制是核心所在”。此外,大规模、工业化的食品加工也加剧了食品安全问题,因为食品加工过程以使用化学药品为基础,长距离运输又增加了掺假的可能[5]。

(五)小农户生存空间被压缩

在全球化的市场经济下,农业市场被大农场和大企业控制,小农户生存空间被压缩。小农户处于信息弱势地位,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资源有限,难以针对市场行情变化和客户需求变化及时调整生产,产品在市场中不具备竞争优势。其次,小农户生产分散,经营方式单一,资金能力有限,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差,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冲击和影响大。此外,在农业生产中,小农户“一方面面临着生产资料被企业控制,只能被动接受市场价格购买;另一方面,农产品价格低、市场需求不稳定又使其在销售中处于被动地位,最终获利微薄。在全球食物体系获得越来越多的收入的同时,农民得到的利润却不断受到挤压而减少。”[6]这导致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积极性不高,农民增收困难。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我国城乡发展面临很大压力。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使城市化和三农发展相互促进、互利共赢?CSA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三、CSA模式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作用

CSA模式要求在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互助合作关系,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采用有机生产,提供绿色安全食品,支持小农户的生产,支持本地经济。CSA的这些特点有利于解决城乡发展中面临的部分问题,有助于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一)城市支持农业生产,农民生计得到保障

在CSA模式中,农业生产者(大多是农民)与消费者(大多是市民)相互联系,形成合作关系,消费者预付资金,参与农业劳动,支持农业生产,生产者则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健康的食物。在此模式下,农民和市民组成一个社区,他们都是社区成员,一起共担生产风险,共同分享收获。城乡之间、市民和农民之间形成利益共同体,一起为生产安全健康的食物而努力。

其次,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提前获得资金保障,生产出的农产品可以直接分配给消费者,这一方面降低了全球化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变动对小农户的冲击和影响,使农产品有稳定的市场,农民生计有保障,另一方面绕开了食品加工、销售等中间商,农民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空间。

因此,CSA是城乡之间良好的经济合作模式,城市经济发挥正向支持、带动作用,它不同于以往城市带动农村发展过程中利用城市资本积聚效应吸取农村劳动力、资金和土地等资源的变相掠夺模式,而是真正做到惠于农民、惠于农村。

(二)满足城市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迫切需求

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改善,城市消费者更加关注自身的身体健康,而食品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形势不容乐观,市场和政府监管“双失灵”[6],造成了居民对食品安全的担忧。

在CSA模式中,市民可以与农户进行沟通,提出自己对农产品的需求,要求农户进行有机生产,保证产品安全健康。农户可以与市民进行协商,确定有机生产的费用。通过沟通,农户可以获得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需求信息,同时,进行有机生产相较普通生产高出的成本也得到了经费保障,从而降低了农户对农药、化肥等化学产品以及包装的依赖,使有机生产获得了持续动力,保证了食品安全。

此外,在CSA模式中,消费者可以全程参与食品生产过程,明确地知道自己所吃食品是由谁生产、在哪儿生产、怎么生产的,可以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督,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就能直接找到责任人,追究其责任。

因此,CSA避免了食品安全监管上市场和政府的双失灵,满足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需求,打造了城乡绿色食品通道。

(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农业,发挥农业多功能性

CSA模式采用有机和生物动力的生产方式,农户在土地上精耕细作,注重保持土壤肥力,减少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在满足农业生产需求的同时,做好耕地保护工作,重新建立起人与土地、与农业生产之间自然和谐的关系。CSA在生产过程中避免使用农药化肥等化学产品,既保证了食品安全,也减少了化学产品对环境的污染。CSA采用产品直供模式,倡导本地食品、当季的食品,减少了食品加工、包装、运输、储存等多重环节中资源的浪费,带动健康、节约的新型消费观念发展。由此可以看出,CSA符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农业要求,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7]。

另外,开展CSA模式的农场,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除进行农业生产外,还可以发展多种经营,如提供农业体验特色活动、农业观光旅游等服务,既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闲放松的健康场所,又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还提供了众多的就业岗位,有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这种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相结合的形式,有助于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农村、农民的和谐发展。

(四)有利于市民和农民之间的平等交流沟通,推动城乡和谐发展

CSA打破了城市消费者与土地、与农业生产之间的隔离,当市民双脚踩在农场的土地上,亲自参与食物的种植采摘,他们将重新找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乐趣,更加懂得珍惜劳动成果,理解农民生产不易,尊重农民的生产劳动,加深对农耕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此外,在参与CSA的过程中,消费者形成了对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认同,从而更加支持对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也用实际行动支持了生态农业。

对于CSA模式中的农民而言,一方面他们学习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理念,在生产中更加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生态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在与市民共同开展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农民增强了服务意识,强化了对自身角色和价值的认同,乐于从事农业生产,有助于农耕文化的传承;此外,在与社区成员交流的过程中,生产者可以接触到各行各业的人,能学到许多新知识,拓宽眼界,其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社区市民的影响,进而主动抛弃一些落后的观念和陋习,有助于实现自身的发展。

总之,在CSA模式中,市民和农民获得的不仅仅是食物,还有相互之间的理解和信任,以及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可持续的生态农业理念,这种良好的平等互动关系有助于推动城乡和谐健康发展

四、小结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CSA将市民和农民、城市和乡村联系在一起,形成互助合作、相互信任的友好关系,双方互利共赢。城市反哺农村,农民收入得到保障,同时也促进了农村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村哺育城市,打造了城市绿色食品通道,为市民提供安全健康的有机食品。CSA建立起城乡之间的互动机制,有助于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

当然,CSA在我国的发展也有其限制,如CSA需要预付费用的方式不符合大多数中国人的消费习惯,难以获得多数消费者的认可;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缺乏信任沟通,难以建立长期互助合作关系,社区成员流失;支持生态农业、支持本地经济、支持本地小农场等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消费者不愿为此支付多余开支;我国农业现代化程度低,农民素质普遍不高,缺少有机生产的知识和技术,也不愿承担有机生产的较高成本。因此,如何消除CSA的这些发展限制,如何在我国推广CSA,充分发挥其有利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屈学书,矫丽会.我国社区支持农业(CSA)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13,40(9):214-217.

[2]伊丽莎白·亨德森,罗宾·范·恩.分享收获:社区支持农业指导手册[M].石嫣,程存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李良涛,王文惠,王忠义,等.日本和美国社区支持型农业的发展及其启示[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97-102.

[4]李丽雅.我国大城市地区现代都市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5]林杜娟.食品安全危机背景下中国短链食品的发展与前景[J].绿色科技,2013(3):157-161.

[6]张红,王绪龙.“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的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作用论析[J].理论学刊,2013(4):65-68.

[7]刘丽伟.我国发展社区支持农业的多功能价值及路径选择[J].学术交流,2012(9):100-103.

[8]孟晓陶.关于发展社区支持农业(CSA)的思考——以葫芦岛市为例[J].农业经济,2012(11):29-30.

[9]李丹,孙学安.我国社区支持农业(CSA)发展的优势与瓶颈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24(10):83-84, 140.

猜你喜欢

城乡农户食品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城乡涌动创业潮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263项食品及食品相关标准将要开始实施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