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越发展背景下云南新农村建设途径探析

2014-03-09王国贤李国治彭德远

关键词:云南农民农村

王国贤,李国治,岳 娅,彭德远

(1.云南农村干部学院,云南农业大学,云南 昆明 650201;2.云南农业大学 社会服务办公室,云南 昆明 650201;3.云南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650201;4.云南农业大学 党委组织部,云南 昆明 650201)

跨越发展是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在深化省情认识、把握发展机遇的基础上,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全国居于末端且差距不断拉大的现实,为实现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着眼于构建城乡互动、区域协调、多极支撑、多元发展新格局所做出的发展战略部署。在此背景下,探索符合云南实际的新农村建设方式和途径,对于新农村建设沿着持续健康的轨道推进,确保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作用。

一、云南新农村建设的成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实施以来,云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惠农政策有效落实,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近年来,免除农业税、不断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进行各种农业补贴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落实,调动了农民种粮和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云南粮食生产稳步增长,新农村建设战略启动实施的2006年,云南粮食总产量 1 542.21 万t,至2012年达到 1 749.1 万t,年均增长2.24%。粮食的不断增产,从根本上保障了全省人民的温饱。农民收入渠道得到拓展,收入不断提高,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的 2 250.5 元增加到了2012年的 5 417 元[1]。

(二)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农民共享发展成果

随着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实力的不断增强,云南省委省政府逐年加大了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成为投入的重点。实施了基础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等重大工程,发展了农村职业教育。健全了农村三级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 加强了以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和繁荣农村文化体育事业, 加快了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和体育设施建设步伐, 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

(三)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良好的农村生产生活设施,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在国家和省级政策资金的支持下,全省广大农村实施了电网改造、饮水改造、道路建设、校舍建设、民居建设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使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村民走上了水泥硬板路,夜晚出门也有路灯照明了,自来水管架到了自家的院子里,民房普遍得到了维修加固,居住环境明显改善。以往农村存在的脏、乱、差等突出问题得到整治,村容村貌展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

(四)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农村社会养老与合作医疗保险的覆盖面不断扩大。2012年底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为 2 001.03 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为 3 468 万人,参合率达96.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累计支出99.35亿元,累计受益 9 000 万人次。着力构建农村养老社保体系,为农村老人生活提供保障。2011年底,全省农村五保对象22.1万人,集中供养3.22万人。农村敬老院建设补助资金下拨 5 283 万元,对88所农村敬老院新建、改扩建项目给予资助。着力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先后整合投入省以上财政资金79亿元,启动实施了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扶贫安居工程、农村危房改造等民生工程,共统筹完成了各类农村危房改造245万户,约占全省农村危房总量的1/2[1]。

(五)民主法制不断健全,社会管理日趋规范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全面推进了村民自治, 完善了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财务管理、“一事一议”制度, 推进了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 增强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全面推进民主监督, 强化政务、村务管理的监督约束机制,坚持用制度规范农村基层干部行为, 增强纪律意识和依法行政能力; 推广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 建立和完善村组干部的激励约束制度, 逐步形成了管理民主的长效机制。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

二、云南新农村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结合当前跨越发展的新要求,立足云南实际,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在思想认识、统筹谋划、保障措施等方面确实也还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问题。正确认这些问题,科学研判与把握新的形势和要求,是继续深入推进云南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一)思想认识局限

长期以来,由于云南边疆、民族、山区的省情特点以及地理、交通、认识、眼界等主客观原因,使干部和广大农民的思想受到束缚,在思想解放、思维活跃和思路开阔上存在一定的局限,工作中习惯于按部就班,开拓创新不足。同时,对新农村建设20字总体目标的把握存在偏离的情况,迫于考核的压力,为在短期内见到效果,将建设的重点放在了村容整洁上,新农村建设变成了新村庄建设,在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方面缺乏有效措施。

(二)主体参与不够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这项工程的建设者和受益者,因此新农村建设要充分尊重农民、依靠农民,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然而在具体实践中,对此认识与重视不足的情况较为普遍。有些地方在决策中,未能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没有可行的方式与途径引导农民参与,而将完成考核任务,赢得上级肯定作为主要考虑因素,结果干了不少劳民伤财的事,挫伤了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三)资金整合不力

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有限,无法满足点多面广的资金需求。在资金投入上部门、行业条块分割、分散投入的情况突出, 没有发挥财政资金乘数效应的作用,难以形成集中和规模扶持的局面。同时各种层面示范点的确定,使资金较多地投向示范点,造成了锦上添花有余、雪中送炭不足的情况,地域上偏远、条件差的村镇资金投入较少,发展的差距不断拉大。

(四)机制载体不活

近年来,我省各地围绕新农村建设投入、协调、激励、参与等在工作机制、载体上进行了探索,逐步形成了一些工作机制,但问题是可行性、可操作性与农村千差万别的客观情况不符,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由于制度规定不够灵活,反而成了工作束缚。在载体上,云南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滞后,活力不足。

三、持续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按照跨越发展的要求,云南新农村建设又将掀起新一轮的建设热潮,客观冷静分析当前工作的难点与重点,紧紧抓住事关新农村建设成败的环节,科学确定工作思路与途径,是确保新农村建设实现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结合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粗浅建议。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信心加快发展

长期以来,人们认识云南省情,往往是站在云南看云南,习惯于纵向比较,不善于横向比较,要么夜郎自大、自以为是,要么妄自菲薄、缺乏斗志。当前云南的各项发展指标处于全国末端,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诸多严峻的挑战。面对困难和压力,我们要看到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桥头堡建设带来的机遇,加快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学会站在全国看云南,放眼世界看云南,深化对省情的认识[2]。既看到差距,增强跨越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又看到优势,增强跨越发展的信心和勇气。

(二)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开拓创新能力

俗话说: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要将加大对农村基层干部与广大农民的培训力度,拓宽他们的眼界、思维,培养塑造大批新型农民,作为攻坚克难、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在培训上,要加大投入,发挥各级各类培训机构的作用,开展分类别分层次的培训。如通过农村干部学院开展农村基层干部培训,通过各地党校、农业学校、农科站所、农技推广部门开展致富能手、种养大户及新型农民的培训,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培训格局,扩大培训的覆盖面,切实提高新农村建设各方参与人员以系统的思维、整体的意识把握目标、发挥优势、推进发展的能力。

(三)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尊重农民主体意愿

各级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政策引导、经济调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责,在发挥政府财政投入的主导和引导作用上下功夫。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就是坚持从农民的意愿和需求出发,区别发展条件不同村庄情况,抓两头、促中间,加快基础条件差、贫困落后村的建设速度。将有限的资金用于改善基础设施与发展生产的刀刃上,培植发展后劲,改善农民生活,把农民建设新农村的愿望、诉求转化为积极性、创造性和自觉行动,更好地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能动作用[3]。同时,整合主体、政府和社会力量,为加快新农村建设凝结强大推动力,促进新农村建设在赶超跨越中实现科学发展。

(四)发挥财政涉农资金杠杆作用,撬动社会资金建设新农村

改变政府缺钱、农民缺钱、建设资金严重不足,财政投入分散、重复交叉、效益低的问题,就是要围绕整合涉农项目,整合农办、农业、林业、住建、环保、扶贫、发改、民宗、民政等部门涉农资金,变“散钱”为“整钱”,在投向上向条件差的地方倾斜,发挥有限资金的最大效益。抓好这项工作必须领导高度重视、高位推动,要成立相应层面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工作协调协调领导小组、出台相应的政策并建立责任落实机制;通过逐年整合资金定向扶持民房补助、旧村改造与产业发展,形成政府扶持一点、贷款一点、群众自筹一点合力建设新农村的长效机制,使农民增收基础得到夯实,新农村建设平衡发展,实现“村美、民富、人欢乐”。

(五)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实现跨越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解决农业发展基础薄弱、产业层次低、大而不全、效益低下的问题是关键。根据省第九次党代会调快调优农业产业的精神,要加快农业产业的发展,就必须立足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把云南建设成为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继续保持与发挥烟、糖、茶、橡胶、花卉、蔬菜、水果等特有绿色经济资源优势,在增强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扩大农产品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和延伸产业链上寻求新的突破,有效的途径就是要通过农业产业化把农民组织起来,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产业园区建设的带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化解长期以来农业发展中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六)培育载体完善机制,激活农村发展要素

在机制上,要敢于排除阻碍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体制机制,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政策在资金投入上的具体操作机制,形成政府各部门条块结合、合力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机制,形成农民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自力更生建设新农村的激励机制,形成全社会力量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机制。在载体上,要加大力度实践以土地入股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劳力入社成立劳务股份合作社、资金入股成立置业股份合作社的做法,实现对农民土地、劳力与资金的有组织盘活[4]。发挥龙头企业、产业园区建设的带动作用,最大限度地激活农村发展元素,促进云南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参考文献]

[1]云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云南省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云南省新农村建设网,http://www.xnc.yn.gov.cn/2013.

[2]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跨越发展在云南·2012[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

[3] 赵立雄.曲靖市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C].//百家论农.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4]张伟.苏州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与探索[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云南农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云南邀您来“吸氧”
饸饹面“贷”富农民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