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省农业农村信息化的调研与分析

2014-03-09李文峰杨林楠

关键词:云南省信息化农业

李文峰,杨林楠

(1. 云南农业大学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201;2. 云南农业大学 基础与信息工程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山区省份。拥有少数民族25个,山区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4%,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较低,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为了促进云南省经济建设逐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云南省陆续开展了一系列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工程,1992年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引进电脑农业技术并进行了试点应用工作,收到了明显的增产效果,此后“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间,云南省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得到国家和省政府的持续关注和重视,特别是国家“863”计划、金农工程、“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以及云南省数字乡村工程等的投入,使云南省在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

一、云南省农业农村信息化现状

(一)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近几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推进“村村通电话”工程,开展“信息下乡”行动,大幅提高了农村通信服务水平。截至2009年底,全省全网共有室外站点数 7 396 个,全网共建有室内CDMA分布系统732个。CDMA网络覆盖16个州市城区、129个县城、 1 423 个乡镇及周边区域,并覆盖95%重要旅游风景区。全省有效面积覆盖率75.48%,其中市区有效面积覆盖99.23%,郊区和农村有效面积覆盖率73.48%。全省开通宽带网络的行政村合计 5 688 个,宽带网络覆盖率为44.3%。3G网络覆盖到城区、县城和部分乡镇[1]。在信息服务机构方面,目前云南省共建有农村信息服务站 1 366 个,100%覆盖云南省所有县、市、区和乡镇,其中符合“五个一”标准的信息服务站有392个。

(二) 农业农村信息资源整合现状

加强农业农村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是开展农业农村信息化的重要内容,目前云南省已经初步构建了一系列农业农村资源数据库。自2007年全省启动和实施“数字乡村”工程以后,云南省已建立起了覆盖省、州(市)、县(市/区)、乡(镇)、村的“数字乡村”网络, 1 366 个乡镇、1.34万个行政村、12万个自然村能够通过以图文声像等形式上网[2]。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开展电脑农业应用示范工作,针对主要产业和特色产业构建了一系列的农业生产技术数据库及专家系统。云南省金农工程重点在省级建设了两大数据中心(农业数据中心和省级粮食流通数据中心),加强了农业环境、农业技术、农产品及市场相关信息资源的整合。此外国家通过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建立的土壤数据库、土地利用数据库、以及云南省部分地区与科研院所合作建立的区域生产资源和生产技术数据库等,也极大地提高了云南省农业信息资源收集的广度和深度。

(三) 农业农村信息服务平台现状

云南省的农业农村信息服务网站平台,总体可以分为三类:一类为云南省的省、州市、县农业部门多级网站,称为省农业信息网站群。第二类通过政府主导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工程和相关科研项目建立专题网站,主要有数字乡村网、电脑农业网、测土配方施肥网等。数字乡村网是云南省委省政府组织建立的数字乡村系列网站,目前合计有 1 495 个网站;电脑农业网则是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通过电脑农业工程建立的,目前合计约有各级网站109个。第三类云南省部分农业龙头企业在生产过程和销售过程中,通过自主研发和与科研部门合作研发等方式建立了各自具有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农产品发布等功能的企业网站。

(四) 农业农村信息服务模式

探索适宜于云南省经济和农业生产特点的农业农村信息服务模式,是顺利、高效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的重要前提和指导。国内农村信息服务模式可分为“政府主导型”和“社会参与型”,西部地区的农村信息服务模式比较单一,主要为“政府主导型”,但存在政府在资金和管理上投入有限,难以长期维持的问题[3]。云南农业大学在农村信息服务模式方面进行了一定探索,提出“以网络技术、专家系统、市场信息服务系统为核心,以企业、经合组织为主体,以‘企业+协会+农户’为方式,利用信息化技术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农业农村信息服务模式”[4],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通信技术开展农业农村信息服务是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的农业科技推广和社会服务方式,但是由于基础设施落后、服务手段有限、以及农户对农业信息的使用能力不高等,限制了云南省现有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的作用。

(五) 农业产业信息服务现状

云南省通过金农工程、电脑农业等提供了一些农业产业服务信息,为云南省小麦、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和柑橘、香蕉等地方作物提供了一定的生产技术指导,为基层农业产业提供了部分服务。建设,根据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调研,云南省农业产业信息化程度总体不高。其中农业企业的信息化以网络信息发布为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90%以上的网站仅提供技术信息服务,而提供统一购销、加工等经营性服务的不足50%。2009年云南省19个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的网站以产品信息发布、农业生产技术咨询等功能,但是在数字配送、网上交易、质量追溯等方面不足。云南省其余284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仅有约60%的企业建立有企业网站,且网站内容以产品发布为主,部分企业能够通过网站进行生产技术指导,少数企业能够利用网络进行订货,而能够进行网络农产品交易的企业极少。农业市场的信息服务方面,云南省已经建设并应用了一些网络平台,如云南农产品交易信息互动平台、云南省商务厅主办的“云商汇”网络交易平台、昆明市农业局的云南农产品电子信息交易中心等。这些平台在特色农产品服务方面需要完善,在安全追溯、网络交易、数字配送等方面需要加强。

二、云南省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困难和问题

(一)农村基础网络设施建设不完善

云南省基层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建设还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目前云南省农村宽带网络的行政村覆盖率不足50%,部分沿边地区和山区仍缺少有效上网方式,成为该类地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制约因素。目前乡镇和村一级农业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农业农村信息服务的推广应用及其普遍进村入户仍然不足,最后1 km2问题相对突出。

(二)农业农村信息资源分散、利用率不高

云南省多个部门和单位已经建成了一系列服务于不同农业领域的信息资源库和信息服务平台,但是在实际应用和服务“三农”方面存在一定不足,主要表现在:平台数量不足,特别是缺少专业性农业生产信息服务平台,难以满足现代农业产业需求;自身服务内容有较大局限,部分平台信息资源开发不足;不同来源的信息服务平台零散,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使用者难以区分;各信息服务平台在农村的示范应用不足、推广宣传有限,农村对其认知不足。

(三)地域特色农业信息化技术研究不足

针对产业特点,研发适合地方发展、行之有效的农业信息化技术和软硬件服务系统,是以信息化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云南省地形地貌复杂,具有典型的立体气候特点,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资源,产生了多种特色产业,包括烟草、花卉、中药材、水果、良种畜禽养殖等种养殖行业,还包括旅游、民族文化、对外商贸文化交流等等方面。针对上述特色产业的地域性信息服务软硬件系统,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方面均有待于加强。

(四)农村社会和农业产业的信息服务滞后

云南省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工程的建设实施,在提高农村党员意识、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果。但是云南省在教育、文化、医疗、旅游等社会服务方面的信息化建设仍然滞后,既缺少相关资源的信息化,也缺少相应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另外近年来云南省农业企业的信息化和产业化较为落后,农业企业的信息化以产品信息的网络发布为主,而农业专业合作组织,90%以上的仅提供技术信息服务,经营方面服务不足,各类网站在促进农业生产经营和提高效益方面作用有限。

(五)符合云南省实际的农业农村信息服务模式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新农村建设逐步推进,云南省原有的农村服务机构在科技知识方面逐渐滞后于社会发展,其服务职能也在不断萎缩。近年来云南省通过农村科技人员培训、科技特派员、以及成立农村信息服务站等,提高农村科技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在部分地区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目前主要仍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一是在推动特色农业产业的标准化生产方面,云南省还缺乏成熟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的支持;另一方面在云南省仍有部分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和沿边地区,其农村的大量、多方面的农业科技服务需求仍缺乏有效解决办法。

三、云南省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建设方向

(一)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以城带乡、多予少取,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多方共赢,坚持统筹规划、协同推进的原则,进行云南省“十二五”期间农业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发挥国有大型通信企业的优势,继续实施“村村通工程”,出台相关政策激励国有大型通信企业加快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对于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采取政府补一点、企业投一点、地方筹一点的方式实现这部分地区的通信基础设施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围绕农民使用通信和宽带等,制定类似家电下乡的信息服务下乡政策,政府补贴一点、通信企业优惠一点,鼓励农民使用通信设施。

(二) 涉农信息资源整合

针对云南省涉农信息资源较为分散且缺乏系统性、权威性服务平台的现状,应进一步加强涉农信息资源的整合,建设农村信息资源中心,实现对农业基础信息、农业生产技术、社会服务、市场信息、农业政策信息等的信息整合、共享。在进行涉农信息资源整合时,应按照政策指导、经济手段引导、分步实施的原则,首先出台相应的信息整合政策指导,鼓励已有的涉农信息平台和单位实现信息的共享,进行涉农信息的初步整合。然后在相关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按照逻辑统一、分布有序、服务到位的要求,建设省级农业农村综合信息资源门户平台。最后通过逻辑接口共享各级服务平台的信息资源,实现涉农信息资源的高度整合和利用,逐步形成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此外开发有地域性和针对性的农业信息服务系统也是丰富农业农村信息资源的重要内容。

(三) 提升农村信息使用者素质

随着农业科技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农业信息使用能力已经成为适应现代社会、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必不可少的素质,因此需要以政府为引导,科研院所和社会服务机构为主导,广泛开展针对农民信息能力的培训[5]。开发和建设农村信息化培训教材和课件,形成专通用结合、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农村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充分利用现有培训条件组织实施一系列农村信息化人才培训工程,对各级领导干部、信息技术骨干和专兼职农村信息员进行培训,提高农民在认识信息、处理信息和使用信息的能力。

(四) 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建立和完善省、市、县、乡、村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是推动农村信息服务的保障,云南省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与日益扩大的农业农村发展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整体规划,加大政策引导作用,创造良好的社会和政策环境,发挥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等各自优势,让更多的企业能够参与到农业农村信息服务领域中来,提高农业信息服务的多样化和高效率。

(五) 提高农业信息服务水平

针对云南省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缺乏、服务水平较低的现状,在丰富的信息资源、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基础上,努力扩大农业农村信息服务范围,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就业保险、电子商务等公共信息服务水平。在农业领域,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在信息量、传输速度、精确性、智能化等方面的优势,应用于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等环节,实现农产品和农资的数字化的配送、电子交易等,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提高企业及农户的信息化使用能力,逐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智泽.把握桥头堡建设机遇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J].云南农业,2011(9):5-6.

[2]武亚云.打造“数字乡村”促进城乡统筹发展[J].农业网络信息,2013(1):107-108.

[3]王如慧.西部地区农村信息化模式创新探讨——以甘肃省为例[J].甘肃科技,2012(21):2-5.

[4]李文峰,李超,武尔维,等.云南省低成本农业农村信息化模式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 2014(11):306-309.

[5]杨成洲,余璇,何树燕.对加快我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思考[J].农业经济,2009(3):3-5.

猜你喜欢

云南省信息化农业
云南省安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民国初期云南省议会述论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云南省瑞丽市老年大学之歌
近31年来云南省潜在蒸散量的时空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