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艽炮制历史沿革研究Δ

2014-03-09张尚智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生化系甘肃定西743000

中国药房 2014年43期
关键词:秦艽本草炮制

张尚智,杨 声(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生化系,甘肃定西 743000)

秦艽为龙胆科植物秦艽Gentianama crophyllaPall.、麻花秦艽G.stramineaMaxim.、粗茎秦艽G.crassicaulisDuthie et Burk.或小秦艽G.dahurica Fisch.的干燥根,属常用大宗药材,陕西、甘肃两省是其地道产区[1]。由于多种因素造成秦艽药材资源的匮乏,面临濒危的境地,现被列为国家三级重点保护野生药材[2]。

秦艽味辛、苦,性平、微寒,归肝、胆、胃经,有祛风湿、舒筋络、除湿热、止痹痛、清虚热等功效,主治风湿痹病、小便不利、骨蒸潮热、黄疸等症。

中药炮制在古代有水制、火制、水火共制等工艺程序,《中国药典》炮制通则采用“净制”“切制”“炮制”等三大工艺程序。秦艽的炮制方法,在历代医药典籍中收录很少,资料相对贫乏[3]。本研究利用中国知网、读秀学术搜索等数据库资源,对我国秦艽炮制的历史沿革做了规整分析,旨在为现代秦艽炮制研究提供参考。

1 古代秦艽炮制历史

我国早在唐代,就有牛乳煎制秦艽的炮制记载[4],但《雷公炮炙论》(南北朝)中曰:“凡用秦,以布拭去黄白毛,用还元汤浸一宿至明,出,日干用”,被认为是古代秦艽炮制的始载[5-6],后在《小儿药证直诀》(宋朝)[7]、《博济方》(宋朝)[8-9]、《圣济总录》(宋朝)、《太平圣惠方》(宋朝)、《普济本事方》(宋朝)、《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朝)[8]、《疮疡经验全书》(宋朝)[4、9]等古籍中,均有秦艽炮制方法的详细记载。

按净制、切制、炮制三大工艺程序,将我国古代部分典籍文献中秦艽炮制的论述统计见表1。

表1资料显示,我国古代秦艽净制工艺主要有以布拭上黄肉毛、黄白毛,洗净、去土、去苗、去芦头、去毛等;切制工艺主要有细剉、剉碎、剉、切、切片等;炮制工艺分为牛乳制、酒制、童便制、炙制等。牛乳制主要是将秦艽与牛乳同煮或同煎;酒制又分为酒拌、酒洗、酒浸、酒煎等;童便制包括童便浸晒、童便浸炒、童便浸焙等;炙制主要有炙、炙熟、焙等。

2 现代秦艽炮制研究

现代秦艽炮制研究文献中,净制工艺与古代方法相近,切制工艺在切制方法、切片(段)规格、切后处理等方面,都有所发展,炮制工艺主要有酒制和清炒等,具体方法见表2~表4。

表2资料显示,现代秦艽净制工艺主要是除杂、除土、除砂,去芦头、去残茎、去须苗、去内芯,“发汗”、略浸、略泡、稍浸、洗净、抢水洗净等。

表3资料显示,现代秦艽切制工艺中,切制方法主要有晒八成干切,闷润、略润、稍润、浸软、闷软、润透切;切又分为切、铡、人工切、机器切等。切制规格包括切顶头片、切厚片、切斜厚片、切中片、切薄片、切筒片、切段片、切短节、切中段等。切后处理主要有干燥、晒干、烘干、筛去碎(灰)屑、择净杂质、整碎掺匀等。

表4资料显示,现代秦艽炮制工艺主要是酒制和清炒。酒制包括酒拌与酒炒,用酒量黄酒、白酒、料酒也不尽相同。清炒秦艽的方法则基本相同,即以文火炒至表面颜色微有焦斑时,取出放凉,筛去碎屑即成。

3 结语

国内秦艽炮制的研究文献报道较少,内容仅限于以龙胆苦苷含量为指标,优化炮制工艺条件等方面,而现代秦艽炮制工艺与药理药效相关性的研究亟待深入。秦艽童便炮制始载于《雷公炮炙论》(南北朝)。据考证,从唐代到清代约有近百种中药是用童便炮制的,历代医家认为童便炮制中药有解毒、滋阴、降火、下行、下气、利尿、止血、疗伤等作用[32]。目前,童便制秦艽在现代炮制工艺中已不采用,有学者对其功效也提出了质疑[10],但也有学者认为,应以科学的态度作进一步的探讨研究[32]。

表1 我国古代部分典籍文献秦艽主要炮制方法

秦艽净制中的“发汗”工艺,属中药材初加工方法,古本草典籍中少有记载。200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记载了秦艽、厚朴、杜仲、续断、茯苓等5种药材的“发汗”产地加工。现代研究认为,药材“发汗”有利于干燥、可改变药材颜色(如秦艽发汗后“色棕黄”)、改变药材的化学成分等。但是“发汗”对秦艽等药材的质量、药效、活性等品质的影响研究极少见[33],有待加强。

表2 现代秦艽净制方法

表3 现代秦艽切制方法

表4 现代秦艽炮制方法

关于秦艽的切制产品规格,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药材炮制通则中规定:应包括片、丝、段、块等。现代秦艽切制规格基本涵盖了《中国药典》所列的各种品名与规格,但缺“切丝”规格,其原因有待研究。此外,切制规格单位与标准也不尽一致,规范化有待提高。

酒制法在中药炮制中是一常用方法,始见于《本经》(汉朝),历代都采用米酒(黄酒),《本草纲目》始见蒸馏酒的记载,秦艽酒制以黄酒为主,白酒使用也有记载,但酒的品种、质量对秦艽炮制后药理药效的影响仍需继续研究[34]。

[1]权宜淑.中药秦芜的本草学研究[J].西北药学杂志,1997,12(3):113.

[2]张恩迪,郑汉臣.中国濒危野生药用动植物资源的保护[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0:28.

[3]高娟.秦艽炮制研究2005年版《中国药典》13种中药材薄层色谱彩色图谱[D].西安:西北大学,2006.

[4]李玉清.本草古籍常用药物采收加工与炮制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70.

[5]施仲安.雷公炮炙论[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34.

[6]马潇,罗宗煜,翟进斌,等.秦艽本草溯源[J].中医药学报,2009,37(5):70.

[7]赵存义.本草名考[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282.

[8]王孝涛.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古代部分[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23.

[9]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31.

[10]李中梓.雷公炮制药性解[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69.

[11]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上[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212.

[12]王小岗,郑玲校.100种珍本古医籍校注集成药品化义[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2:124.

[13]李中立.本草原始[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117.

[17]杨家驹.古今中药炮炙经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07.

[14]陶御风.临证本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67.

[15]杨时泰.本草述钩元37卷[M].北京:科技卫生出版社,1958:127.

[16]缪希雍.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炮炙大法[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15.

[17]杨家驹.古今中药炮炙经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07.

[18]周志林.本草用法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51:13.

[19]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饮片炮制规范[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19.

[20]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北京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中药炮制经验集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121.

[21]河南省卫生厅.河南省中药材炮制规范[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74:135.

[22]贵州省革命委员会卫生局.贵州中药饮片炮制规范[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75:58.

[23]四川省卫生厅.四川中药饮片炮制规范[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7:59.

[24]湖南省卫生厅.湖南省中药材炮制规范[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77.

[25]中华人民共和国药政管理局.全国中药炮制规范:1988年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84.

[26]刘树民.临床常用中药实用手册[M].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62.

[27]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69.

[28]贵州省卫生厅.贵州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1988年版[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69.

[29]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北京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79.

[30]叶定江,张世臣,吴皓.中药炮制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73.

[31]于华光.常用中草药的加工炮制[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2:98.

[32]宋纬文,华捷.童便在历代中药炮制中的应用[J].江西中医药,1995,26(1):48.

[33]刘红亮,晏仁义,邵爱娟.等.中药材“发汗”对药材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24):349.

[34]王维皓,王孝涛,王智民.中药炮制用酒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3):259.

猜你喜欢

秦艽本草炮制
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秦艽不同配伍的抗炎镇痛作用分析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炮制专家王琦论现代中药炮制研究的“2个时期3个阶段”
3种姜汁炮制后厚朴对大鼠胃黏膜损伤的抑制作用
清半夏炮制工艺的优化
中药秦艽治疗风湿痹症的综述
兰坪县不同生长年限粗茎秦艽龙胆苦苷含量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