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年益寿的新观点
2014-03-09王瑞良
文|王瑞良
延年益寿的新观点
文|王瑞良
千百年来,人们都在为如何延长人类的寿命而积极探索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来丰富延年益寿的观点。
身材微胖利长寿
常言道,千金难买老来瘦。一些医学专家也一直警告说,肥胖人士存在着健康风险。然而,日本东北大学医学研究生院最近公布的一项报告对此提出了挑战,认为偏瘦更为危险,微胖的人才有利于降低患病风险,延长寿命。
由日本厚生省支持的这项研究,历时12年,研究对象是日本北部宫城县5万名40~79岁的民众。研究结果显示:人40岁时的体重略为超重的人会比偏瘦的人多活6~7年,偏瘦的人的平均预期寿命要比肥胖人士少大约5年。
对此,副教授栗山信一解释说,“我们本来就认为瘦人的预期寿命是比较短的,但没有想到差距会如此之大。过去,许多人把瘦人寿命较短的原因归咎为他们都不健康,或都吸烟,事实并非如此;瘦人寿命较短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更易患肺炎等疾病,且血管更容易破裂。”
栗山信一同时又警告说,他并非要建议人们随心所欲地去进食。他说:“我的本意是瘦人要努力达到正常体重水平;而对于体重正常的人来说,增加脂肪并没有什么好处。”
那么,怎样来衡量一个人的体重是否正常呢?研究报告根据BMI(身体质量指数)将年龄为40岁的研究对象分为正常、偏瘦、微胖和肥胖4个级别。BMI的换算方法是:用体重数(以kg为单位)除以身高(以m为单位)的平方数。BMI的正常范围为18.5~25,低于18.5的为偏瘦,在25~30之间的为微胖,超过30的则属于肥胖。以某人为例,如果体重为51 kg,身高为1.70 m(平方数为2.89),那么他的身体质量指数就是17.6,属于偏瘦级别,应引起重视。
限制热量摄入可长寿
在生物进化的历程中,人们发现,人类及其灵长类近亲猿、猴、猩猩和狒狒等,与体型相似的其他哺乳动物相比,寿命要长得多。例如大部分哺乳动物,包括犬类和鼠类,一两年就达到成年;实际上,有些哺乳动物几周内就达到性成熟,如老鼠6个月相当于人18岁,而狗2岁相当于人18~25岁。相比之下,人类的幼年期很长,繁殖不频繁,寿命格外长。
对于这种生命现象,人们曾感到困惑,因为不清楚这一差异背后的机理。经过生物学家长时间的研究和动物实验,终于发现这与人类及其近亲们平时摄入的热量有关。如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比较了普通灵长类动物和体型类似的其他哺乳动物每日消耗的能量,惊讶地发现,前者燃烧的卡路里是后者的一半,这一新陈代谢缓慢的情况进而放慢了衰老的过程。小组成员、纽约亨特学院教授赫尔曼·庞瑟等人研究了17种灵长类动物的日能量消耗。通过把这些测量结果同其他研究数据相比较,得出结论:一切生物都需要依靠能量来生存繁衍,而能量消耗是导致衰老的一个重要因素。人类及其灵长类近亲的寿命之所以长,是因为他们生存繁衍和衰老的速度慢与能量消耗的速度慢相匹配。
这个结论在另一批科学家的研究中也得到证实,如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医学教授理查德·魏因德鲁赫等人,对数10只猕猴进行了长达20年的观察研究,发现限制热量的摄入能延缓它们的老化进程。他说:“与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的动物相比,那些享用限制热量饮食的动物,其癌症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少了一半;同时,没有一个研究对象患糖尿病或糖调节受损,而这种病本来是猴子当中常见的疾病。参与研究的另一位神经科学家斯特林·约翰逊也指出,减少热量摄入还能改善大脑的健康状况。“这项研究帮助我们了解了饮食疗法能否对与老化相关的神经元丧失起作用,回答是肯定的。”
据介绍,从20世纪30年代起,科学家已经对通过限制热量饮食来延长寿命的可能性表现出兴趣,并开始在小鼠身上做过试验。最近的新发现是对上述设想的有力证明。
有人生目标者更易长寿
美国芝加哥市拉什大学医学中心最近公布的一项研究报告称,感到生活充满意义并给自己设定人生目标十分重要,对老年人而言,这样做可以改善健康状况,延长他们的生命并提高生活质量。
该校心理学教授帕特里夏·A·博伊尔从1997年开始,对生活在同一社区的1 238名老年人进行了历时5年的跟踪研究。这些老人当中没有任何人出现痴呆症状,即由于非正常衰老的大脑损伤及功能紊乱导致的认知能力下降。该研究是要论证一个假设性命题:生活在同一社区或同一居所的老年人中,拥有重要人生目标者的死亡率相对较低。
参与研究的志愿者接受了长达5年的跟踪调查。结果表明,拥有重要人生目标与显著降低死亡率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只要拥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激素水平就会维持在极佳的状态,免疫系统就会更强大,心脏也会更健康。这些人能够从重要的人生经历中领悟出人生的意义,并将自己的意志集中在明确的目标上,总是感到有事可做,这就等于给自己的生命注入了活力。与一般老年人相比,他们的死亡率大约要低一半。相反,无所事事者患痴呆的风险比普通人要高50%。因此,老年人应当学会从日常行为中寻找乐趣,否则就会早衰,先是智力,而后是体能。
这一结果与研究对象的性别、种族和肤色无关,并且在加入忧郁症、无能感、神经机能疾病、医疗条件和经济收入等变量后,结果还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