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组分构成”理论的中药质量控制新思路

2014-03-08张建军

亚太传统医药 2014年9期
关键词:组方组分中药

张建军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1100)



基于“组分构成”理论的中药质量控制新思路

张建军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1100)

分析中药质量控制的发展历史,并基于“组分构成”理论对药物中的量-效关系进行分析,以完善中药质量控制体系。

中药;组分构成理论;质量控制

中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已有几千年的发展史,我国中药组成成分的控制尚有待完善。国内研究表明,中药组成成分复杂,现阶段其控制主要体现在药物指标成分或毒性成分,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中药的组成成分是一个有序整体,其成分组成间也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临床治疗期间,若不严格遵循药物的组成成分进行质量控制,极易影响中药的临床疗效。对此,笔者提出,应用中药药物进行临床治疗时,可基于中药基础理论,了解单独药物的有效成分及功能成分,充分了解药物的药效后再用药。

1 中药质量控制理论的发展历史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中药质量控制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对提高临床疗效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表明,我国中药质量控制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

1.1 类化学中药质量控制

主要通过理化鉴定、色谱鉴定等方式了解药物的含量、性状等,该检测方式与西药的质量控制极为相似。然而,有学者指出,西药的质量控制与中药存在一定的差异,类化学控制法无法准确了解药物的内在成分[1]。

1.2 “大质量观”药物控制

肖小河等[2]认为,“大质量观”提出了中药效与量之间的关系,认为中药属于生物药,与化学药存在本质区别。随着临床应用的广泛化,人们发现“大质量观”对了解药效信息存在一定的借鉴意义,但仍未涉及中药“组分构成”。

1.3 “中药指纹图谱”质量控制

该控制方式能反映药物组成成分间的排序规律,有助于临床了解药物的作用位置和途径。有学者认为该质量控制方式与“大质量观”的控制模式相似,有一定局限性[3]。

1.4 “代谢组学”质量控制

“组学技术”属于一种高通量技术,对观察药物中的蛋白、基因等变化有重要意义。很多学者利用“代谢组学”研究中药药物间的配伍,可有效控制组方中的药物剂量。

1.5 “一测多评”的质量控制

“一测多评”的实质是根据药物成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即对一种成分进行检测,了解药物的整体组成成分,对“组分构成”理论的提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现阶段,“一测多评”逐渐应用于白芍、连翘等药物的质量控制。

2 基于“组分构成”理论的发展

2.1 背景

近年来,中医学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其它国家也逐渐认识到中医学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为促进祖国医学的现代化发展,有学者提出[4],传统的质量控制仍有一定的局限作用,必须基于中药的内部物质基础,形成系统的“量比结构”质量控制体系。该控制体系不仅可以清楚了解药物指标成分,还可加强对药物配伍质量的宏观控制。受地区、存储方式等综合因素影响,中药的质量也存在一定差异。若未对药物质量进行有效控制,很容易影响药物配伍的质量。对此,有学者提出根据中药的组成成分,提高中药配伍的合理性。

2.2 理论依据

临床研究表明中药配伍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从另一角度讲,中药配伍不当,亦会对临床疗效造成影响。有学者提出,中药联合治疗极易造成药物成分叠加,对组方结构的整体性造成影响,而“组分构成”可有效避免该问题。不同于传统的质量控制理论,“组分构成”重视中药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具有较高的可行性。该结构能展示中药配伍后成分之间的关系,达到控制药物质量的目的。有学者对采用“组分构成”理论对银杏内酯的质量控制进行研究时发现[5],银杏内酯的组成成分主要包括R3为羟基、R2为羟基、银杏内酯B等,其中银杏内酯B为抗血小板的主要成分,而其它成分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当银杏内酯B最大时,才可达到治疗作用。除此之外,药物成分的比例关系不同,其治疗作用也存在差异,如卡瓦胡椒具有抗感染、抗炎、镇定的作用,其组织成分不同,则药效也存在差异。以此为鉴,有学者认为,其它中药可能也存在成分-药效关系,该理论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基于“组分构成”在单独药物的组成中存在成分-质量的关系,对此,有学者对复方进行研究,发现该关系仍然存在。对于组方相同的两种药物,如黄连、吴茱萸,按不同比例配制,其临床疗效存在显著差异。深入研究发现两组药物的组成成分存在差异是临床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笔者认为,中药成分与临床疗效存在直接关系,即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药物疗效也会发生改变。可见,“组分构成”的理论在中药配伍中也存在较高的应用价值。

3 基于“组分构成”理论的基础研究

中医学的发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中药药物的种类非常多,但部分中药药物的药理机制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关于中药配伍后组成成分的研究不多,大多数文献研究仍停留于组方研究。随着中医学的现代化发展,“组分构成”理论逐渐成为质量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鄢丹等对板蓝根的质量进行研究时,分别采用化学特征法和红细胞凝集法对板蓝根的木皮比进行分析,发现不同部位的药材治疗存在差异。研究表明,药物的质量与疗效存在直接关系。所谓的组方质量,即组方药物的组分过程。笔者认为,基于“组分结构”对中药质量进行控制,能够减少药物疗效的差异性,提高用药安全性。然而,控制药物质量还存在较大难度,临床必须对中药药物的物质基础进行分析,了解组方中药物的成分、性质等,才能达到最佳组分控制的目的,但现阶段,很多药物物质基础仍不明确,“组分结构”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质量控制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4 结语

现阶段,中医学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很多学者开始致力于研究中药质量控制。“组分结构”理论主要从微观角度了解药物的组成成分,不仅对中药的质量控制具有借鉴意义,还有利于了解中药药物的整体性。然而,部分药物的物质基础并不明确,限制了“组分结构”的实际应用。

[1] 史志兵,蔡民民,李建新.中药生物效应指纹图谱构建新思路——与微流控芯片技术的结合[J].中国天然药物,2010(3):162.

[2] 刘丹,贾晓斌,郁丹红.基于“组分构成”理论的中药质量控制新思路[J].中国中药杂志,2012,7(6):865-870.

[3] 乔善义.中药质量控制思路与方法管见[J].国际药学研究,2012,7(6):441-444.

[4] 刘丹,贾晓斌,萧伟.基于“组分结构”理论对不同厂家银杏叶提取物中黄酮类活性成分的对比研究[J].中草药,2013(2):170-173.

[5] 范刚,周林,赖先荣,等.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中药质量控制研究思路探讨[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0,12(6):870-871.

(责任编辑:姜付平)

2014-02-19

张建军(1970-),男,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主管中药师,研究方向为中药学。

R954

A

1673-2197(2014)09-0058-01

猜你喜欢

组方组分中药
Shunxin decoction (顺心组方) improves diastolic function in rats with 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 induced by abdominal aorta constriction through 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Signaling Pathway
蒙医药清瘟杀黏类方剂组方的知识发现研究
组分分发管理系统在天然气计量的应用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补精益视片组方分析及研究进展
黑顺片不同组分对正常小鼠的急性毒性
中药贴敷治疗足跟痛
金雀花中黄酮苷类组分鉴定及2种成分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