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分子量聚合物溶液交替注入工艺的适应性
2014-03-08
不同分子量聚合物溶液交替注入工艺的适应性
张 龙
大庆油田采油六厂
2011年,大庆油田北北上返一区、北西上返二区陆续开展两种分子量聚合物溶液交替的配注工艺。2013年,南中西上返一区、北西上返一区都将采用交替配注工艺。根据开发要求,在已建区块,按开发方案要求可以实现单一区块、单一注入站及注入井聚合物的注入,利用现有工艺、设备完成不同分子量交替配制和注入。改扩建区块通过前期产能设计方案合理布局、整体优化论证到现场具体建设、局部调整,能够实现不同分子量、不同浓度、不同注入量的聚合物交替配制和注入。
配注系统;不同分子量聚合物;交替注入;优化
2011年,大庆油田北北上返一区、北西上返二区陆续开展两种分子量聚合物溶液交替的配注工艺,从配制站分散配比、熟化参数的调整及单管单站和一管多站母液外输工艺的优化,到注入站母液储槽、母液汇管及注入工艺配套完善,确保了两种分子量聚合物溶液交替注入。
2013年,南中西上返一区、北西上返一区都将采用交替配注工艺,每座注入站的注入井也要实行个性化注入,不同井同时注入不同分子量聚合物。根据开发要求,分析区块接替过程中已建站、改扩建站中不同分子量交替配注时,分散、外输能力的利用,注入浓度、注入量的变化及注入工艺的应用。合理优化配制、注入工艺参数,配套完善现场工艺布局,开展配注系统不同分子量聚合物溶液交替注入工艺适应性分析。
1 已建区块交替配注工艺的适应性
已建区块建设规模按一种分子量高浓度配制注入,系统工艺流程单一模式化,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喇III#配制站所辖北北上返4座注入站为一泵多井注入工艺,聚合物母液采用单管单站及一管两站的输送模式,要实现注入站交替注入,需对配注系统进行技术分析论证,对工艺流程、控制系统及配制方案进行相应优化调整。喇III#配制站所辖北北上返一区4座注入站,现场应用分散泵运2备1,外输泵运3备3,分别采用单管单站和一管两站外输工艺。2011年初,方案编制两种分子量聚合物,开展1~2座注入站交替注入1 200万分子量聚合物。经分析,该区块处于高浓度聚合物配注阶段,2 500万分子量聚合物母液配注量大,配制注入工艺系统配套调整后仅能实现一座注入站交替注入。
针对现有工艺存在的问题解决办法如下:一是配制系统交替前分散已分子量聚合物超负荷运行,其中分散设计能力5 100 m3/d,该区块4座注入站交替前最高注入量达到5 340 m3/d,超过设计配制额定能力,负荷率达到105%,需将系统重新分配调整。根据开发方案要求,通过现场分析论证,北北上返区块4座站为2 500万分子量聚合物高浓度注入,当3-4#注入站需交替注入1 200万分子量聚合物时,用单独1套分散、熟化及外输工艺系统为该站配制外输母液,另外2套分散系统对应其他3座注入站,保证交替外输。二是外输工艺难以实现两种分子量交替外输,由于3—4#与3—6#注入站外输工艺为一管两站,所以重新铺设一条去往3—4#注入站的外输管线。三是对外输工艺优化调整,实现低分子量高浓度注入。2012年12月,根据开发需要,从3—3#、3—5#、3—6#注入站中选择1座站开展低分子量高浓度注入试验,因该区块既有3-4#站交替注入,又有高分子量高浓度注入,需进行整个配制系统分析论证。经分析,配制能力难以实现,外输工艺系统、自控系统需重新布局,提高分散负荷能力,更换150 m3/h分散装置,确定仅有3—5#站能开展低分子量高浓度注入试验,保证了3—5#站低分子量高浓度注入试验,又实现3—3#、3—6#站高分子量高浓度注入。四是注入系统配套优化调整,按开发方案要求,每3个月要对站内30%左右注聚泵进行更换柱塞总成、皮带轮等参数调整,根据交替注入阶段注入量变化情况,重新设定流量调控单元参数,根据单井压力变化大小进行9~12 MPa和12~14 MPa压力编组,通过合理优化、调整各项参数,确保交替注入。
2 改扩建区块交替配注的适应性
改扩建增容区块其相应的配制、注入局部系统规模已经建设,针对其错综复杂性,需通过合理优化改扩建配注系统规模,合理分配分散、熟化、外输及注入系统,优化调整方案及参数,从前期产能设计方案布局、论证及现场具体建设、扩建实施到正常配制注入,既要完成其他现有区块正常注聚,又要降低成本,合理优化配注系统改扩建规模,实现区块不同分子量交替注入。
2.1 南中西上返一区
喇II#配制站所辖南中东一区3座注入站及南中西一区4座改扩建注入站,其中南中西一区根据外输量需要,配制外输系统采用一泵四站、3条母液外输管线4座注入站分别采用单管单站及一管两站的外输方式。2013年,南中西上返一区产能建设配制系统仅进行相应系统维护更新,注入系统相应进行改扩建,按开发方案预期开展1 200万分子量和2 500万分子量聚合物溶液交替注入。通过分析,交替阶段注入量变化不大,对配制系统已建模式进行相应的调整:①将5套分散系统调整为A(1#、2#、3#分散)及B(4#、5#分散)2套系统;②对19套熟化罐及出口工艺进行优化,熟化罐各为一套系统;③外输出口工艺增设双套流程,即保证南中东上返一区正常配制,同时实现南中西上返一区母液交替配制。
2.2 北西上返一区
喇I#配制站目前所辖4个区块11座注入站,2014年新增加北西一区6座站,开展分站、分井,按正常注入阶段、上半周期和下半周期交替注入。共配制4种分子量、4种浓度聚合物母液,交替注入过程中整个区块所有注入井最高浓度与最低浓度、最大注入量与最小注入量同时存在。该区块交替注入量变化幅度较大,最大量与最小量相差2.2倍;单站瞬时注入量低,只有2.5 m3;单井最低瞬时注入量只有0.13 m3,配注系统实施难度大。
(1)喇I#配制站扩建站现状。该站为北东块一区3座站和北西块二区4座站,其用清水配制浓度为5 000 mg/L、1 200万分子量的聚合物母液和浓度为6 000 mg/L、2 500万分子量聚合物母液。
(2)北西一区投用时扩建站将面临问题。北西一区6座站,产能建设采用一泵六站外输工艺,配制3种不同分子量母液。综合分析认为,存在外输泵负荷率低(只有17.5%),无备用外输泵,分散装置分套运行负荷达到95%,低负荷达到12%,缺少自控系统等问题。
(3)对扩建站开展适应性分析。外输流程改造,实现一泵三站外输;拆除150 m3/h外输泵2台,更换为80 m3/h外输泵,实现平稳外输;新建分散装置1套,实现区块互备;调整配制浓度,实现连续外输。
2.3 喇I#配制站
(1)喇I#配制站原站现状。该站目前有北东块一区1座站、北西块二区1座站、高浓度小井距1座站和二类油层三元试验站配制聚合物母液。
(2)北西一区投用时原站将面临的问题。北西块一区6座站在交替注入过程中,注入量变化大,瞬时注入量低;外输泵符合率低,无备用泵;分散备用数量难以实现交替注入。
(3)原站开展适应性分析。外输流程改造,实现单泵单站、一泵两站和一泵三站的外输,实现6#外输泵的备用;调整配制浓度,实现连续、平稳外输;调整北东一区4座注入站和三元站,实现北西一区交替注入。
2.4 注入系统适应性分析
现场注聚设备和水量调控系统实现母液量1~0.1 m3/h、注水量2~0.24 m3/h注入,调控困难。
2.5 解决措施
解决措施包括:一是通过变频器调整,排量可以下调40%。二是调整柱塞直径,排量可以下调55%。三是调整皮带轮(针对具体泵型不同,皮带轮大小有差异,调整情况有区别)。四是将配制浓度由5 000 mg/L下调至3 000 mg/L,注入量增加67%。五是调整柱塞数量(将3根柱塞调整为1根或2根),排量可以实现下调33%和66%。综合以上措施,可以实现注入量下调83%,但在相应产能配套建设过程中,注入设备及水量调控单元需能够实现周期性、大幅度注入量变化调整,因而反复调整工作量极大。
3 结语
(1)在已建区块按开发方案要求可以实现单一区块、单一注入站及注入井聚合物的注入,利用现有工艺、设备完成不同分子量聚合物交替配制和注入。
(2)改扩建区块通过前期产能设计方案合理布局、整体优化论证到现场具体建设、局部调整,能够实现不同分子量、不同浓度、不同注入量的聚合物交替配制和注入。
(栏目主持 杨 军)
10.3969/j.issn.1006-6896.2014.3.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