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建筑能否成为环保的有力支点?

2014-03-08邵聪慧麻晓菲

中华环境 2014年8期
关键词:绿色建筑

邵聪慧 麻晓菲

绿色建筑能否成为环保的有力支点?

邵聪慧 麻晓菲

绿色建筑没有那么神秘,它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提到绿色建筑,你会产生怎样的想象?被绿色环绕的房子,还是能效不浪费的房子?其实绿色建筑没有那么神秘,它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随着国家的大力扶持与推广,绿色建筑离我们越来越近。

绿色建筑在于因地制宜

山东交通大学位于山东省济南市,虽然在综合排名上不能与国内一线高校媲美,但于2003年落成的橘红色图书馆在建筑圈内却赫赫有名。

该图书馆是国内较早探索绿色生态技术策略的项目之一,由北京清华安地建筑设计顾问有限责任公司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共同建设,2003年正式投入使用。曾荣获第二届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综合奖(公建类)一等奖。项目落成已十年有余,每年前来参观的人仍络绎不绝。

外观上,除了鲜艳的橘红色吸引眼球外,图书馆并没有采用华丽丽的高端技术。只不过当年的设计者善于因地制宜。在设计的全过程中,图书馆周边的风环境、光环境、声环境、水环境等得到综合利用,有效改善了图书馆的小气候。

仅制冷环节,图书馆就充分利用了北侧人工湖水的良好吸热作用,将中央空调的散热系统设置在馆北侧的湖面下,有效降低了能耗成本。为了保持室内温度相对稳定,还采用了一些其他技术措施:外墙内贴保温材料,外窗采用中空保温玻璃,楼顶采用保温材料及绿化等。整座建筑如同一个保温箱,室内外热量的自然流失减少了,项目的采暖空调设计指标和运行能耗较同类建筑降低40%以上。

在住建部主办的绿色建筑平价标识网上记者查询到,由于尽量采用普通建筑材料、普通适宜技术,该项目最终建安费用为2150元/平方米。建筑节能率高于50%,可再循环材料利用率达10.7%。

推广仍面临阻力

像山东交通大学图书馆这样的绿色建筑,在我国只是一个很小的案例。

近5年来,我国绿色建筑都是以每年翻番的速度在发展。截至2013 年12月31日,我国共评出绿色建筑1446项,总建筑面积近1.63亿平方米。但与全国范围内的既有建筑总量相比,绿色建筑的占有量只有屈指可数的2%。

建筑工地抽出的废水未经处理直排到污水管网,住宅楼窗户是单层玻璃还没有外遮阳,办公楼室内采光充足,却24小时开灯……这些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场景,就是我国建筑中“不绿色”的典型现象。

据住建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公室主任宋凌介绍,为了推动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住建部于2006年发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真正为“绿色建筑”贴上了标签。根据该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六类指标组成。每类指标包括控制项、一般项与优选项。该认证分为三个等级:18项达标为绿色一星;27 项达标为绿色二星;35项达标为绿色三星,是中国绿色建筑评估标准中的最高级别。今年6月份,住建部发布了该标准的修订版,指标体系中增加了施工管理这一类指标,且评价星级不再采用达标项数划分,而是根据评分高低而定:50分为一星、60分为二星、80分为三星。这一修改让评估更为灵活,给绿色建筑的多样化带来创新空间。

尽管绿色建筑是建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标志,但开发商积极性并不高,“观望派”远远多于“行动派”,看不到经济效益使他们没有动力。

“绿色建筑需要精细化设计、施工和运行,这其中势必会增加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成本。”宋凌说,“绿色建筑的诸多优点,主要体现在其运行使用过程中,而开发单位开发一个项目,必须在当地设立项目公司,项目建成后,公司就不一定存在了,换句话说,开发商与建筑项目就没有直接关系了,因此,开发单位不能直接享受绿色建筑的好处,自然缺乏积极性。”

宋主任强调,绿色建筑不是高成本建筑,不少做得好的绿色建筑,其增量成本还比常规建筑低。只不过,现在的绿色建筑宣传推广较多提及的是绿色建筑的技术应用与环境效益,而对于绿色建筑的经济成本效益问题,科学讨论较少,市场上对其具体成本和经济效益概念较为笼统,甚至产生误解。绿色建筑一般在其全寿命期内实现更优的社会收益和经济效益,这一点,不管对于作为终端的社会用户和开发建设单位,还是对于以追求自身收益和短期收益为主要目标的开发商来说,都很难认清,从而导致了绿色建筑的“市场失灵”。

此外,开发商对国标缺乏正确认识也是推广受阻的重要原因。目前在国内的媒体宣传中,美国的LEED体系被认为是在世界各国的各类建筑环保评估、绿色建筑评估以及建筑可持续性评估标准中最有影响力的评估标准。“世界上对于绿色建筑的认证标准除了LEED体系,还有英国的BREEAM体系,加拿大的‘绿色建筑挑战’GBTOOL体系,日本的建筑物综合环境性能评价CASBEE体系等等,几乎每一个国家都有一套适合自己的认证标准。LEED最成功之处不在于绿色理念,而在于商业运作。”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朱颖心这样解释。“一万个人的团队总比十几个人的团队宣传力度大”,宋凌形象地说道,“但由于绿色建筑的灵魂在于因地制宜,各国针对各自的气候条件、自然条件、人文条件以及经济水平而制定的评价体系才是最科学、合理的。”

图中①处:利用人工湖水的良好吸热作用,将中央空调的散热系统设置在馆北侧的湖面下,有效降低能耗成本。图中②处:外墙内贴保温材料,外窗采用中空保温玻璃,楼顶采用保温材料及绿化等。

多方激励重构市场

根据《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十二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的要求,从今年起,政府投资的国家机关、学校、医院、博物馆、科技馆等建筑,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以及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机场、车站、宾馆、饭店、商场、写字楼等大型公共建筑,都要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推行绿色建筑,政府自身已做出明确表率。有业内人士建议,在房地产行业向绿色低碳地产转型过程中,政府还要紧扣消费者的偏好、绿色低碳地产的开发成本及房企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对他们施加影响、有的放矢。

首先,设法提高消费者对绿色建筑的偏好程度。由于绿色建筑带来的好处无法在短期内体验,需要通过宣传加强消费者对建筑理念的认知。

其次,需降低绿色低碳地产的开发成本。政府可以通过公共投资的形式,加大绿色环保技术开发、普及力度,并给予绿色低碳地产建设所需原材料生产企业和建设施工企业补贴,并对设计建造技术大力支持,以降低其生产成本。

也有专家提出,政府制定补贴制度和企业追求补贴可能会蜕变为一种“设租”和“寻租”的过程。比如说,政府按企业绿色地产产品(住宅或公建)是否通过绿色建筑认证标识为原则发放补贴,这时房地产开发商便有去贿赂认证部门政府官员的积极性,以获得绿色标识上的“准租”。于是真假绿色建筑将同时进入市场,除了寻租本身的问题外,还会引起非对称信息市场上劣质驱逐良质的严重后果。

解决信息不对称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增加公众的参与。将大众舆论监督作为行政执法的补充,不仅会增加标准的公信力,而且有助于标准的不断完善。建立市场化运作的专业团体是公众参与的一种方式。在美国,绿色建筑最初的兴起是自下而上的自发环保行为,经过不断发展,绿色建筑逐渐被赋予了更多经济和社会内涵。

猜你喜欢

绿色建筑
节俭绿色
绿色低碳
绿色环保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山居中的石建筑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听,建筑在诉说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