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星人”变身萌界医生
2014-03-08
“汪星人”变身萌界医生
“狗医生”从1991年在香港特区推行以来,已经在中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等5个国家开展,有超过300只“狗医生”定期到医院、老人院、儿童福利院以及残疾儿童学校等机构进行探访,给有需要的人们带去无条件的爱,以实际行动向人们证明:伴侣动物是人类最佳的朋友和帮手。
目前,动物医生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治疗场合。在这些场合,医生利用动物去完成各种工作,比如克服病人的临床恐惧症,教病人走路和讲话等技能,培养适当的社会行为等。在治疗过程中,动物可引导一些特殊人群付出和得到爱,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提高其责任感和成就感,以及被需要的感觉,从而促进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健康交流,能够早日和谐地融入社会。
当然,“狗医生”也并非是万能的,未必适用于所有类型的人群,但确实有程度不一的辅助治疗作用。专家把“狗医生”带来的效果归功于狗的“非歧视性”,他们认为,精神紧张会使病情加剧,因此病人通过和动物的亲密接触,会使心态平和,有助于减轻病痛。而“狗医生”永远不会因探访对象的外表、病痛或残疾而嫌弃他们,从而使患者建立了信心,重新体会到生活的乐趣和希望。而对于那些自闭症、老年痴呆症患者,新奇、特别的交流对象和交流方式,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引起他们的关注,从而打开他们探索外部世界的窗口。
“狗医生”因为有着良好的辅助治疗效果而为人类所需,但是狗要拿到“医生执照”可不容易,稍有瑕疵就要被淘汰。组织者先从社会上养狗的家庭中招募,招募的狗必须符合2岁以上、与主人相处半年以上等条件。除了养狗的主人有爱心、认同爱护动物理念外,招募的狗必须特别温顺。如果符合条件,流浪狗、双目失明的残疾狗同样可以加盟,因为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爱心,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双目失明等残疾儿童的自信。
“‘狗医生’计划”是从人类的需要出发,利用伴侣动物与人亲近、从不歧视的天性,使治疗效果取得突破性进展。与此同时,“狗医生”自身的安全和福利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们的出色工作也使越来越多的人们重新审视人与伴侣动物的关系:狗是我们与自然界的纽带,人类在利用动物为自己造福的同时,更应该尊重生命,重视动物的福利,因为,爱它们,就是爱我们人类自己。
一个人若想成为一名医生,首先要经过12年的寒窗苦读,考取医科大学,即使不算硕士和博士阶段,也还要经过5年的本科学习(包括1年的医院实习),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可是一只狗狗成为医生,却只需要在被挑选后进行1年左右的训练。如此说来,“狗医生”实在是难得的“医学天才”!出诊前,狗狗们都必须经过几次严格的考试。
首先是电话考试。考官通过与狗狗的主人对话,了解狗狗的健康状况,平常性情如何,以此来考察主人和狗狗之间的默契程度。如果能够顺利进入第2轮面试,狗狗就必须亲身上阵,任由考官揉、捏、搓、吹。比方说考官会揪着它的耳朵,冲它脸上吹气,捏它的脚掌等,甚至还会从背后故意出其不意地吓唬它,试试它各方面的反应。如果狗狗能做到不叫、不咬,这才表明它具备了成为“狗医生”最基本的条件。通过一层层严格的考试筛选,在兽医和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代表的组织下,对狗狗进行身体和性格检查,获得“狗医生”行医证明和牌照后,“狗医生”才可投入服务。这些考试的通过率通常只有30%,所以说,狗狗要当上“狗医生”,可是要经过千锤百炼的。
良犬不一定能成为“狗医生”
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利用动物治疗人类疾病的专家开始以不同名词来区分动物的不同治疗作用——“动物辅助健康活动”或者“动物辅助活动”,对参与治疗的动物也有了日趋严格的挑选和训练。只有那些身体健康、已经绝育、性格非常温顺的犬只,才可以光荣地加入“狗医生”的队伍,为人类服务。
有的狗狗很乖很听话,那是不是就可以成为“狗医生”呢?不一定。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狗医生”,光是对主人有好脾气是不够的,还得在陌生人面前忍辱负重。至于那些早已被主人惯出臭脾气的娇滴滴的狗狗,绝对无法成为一名合格的“狗医生”。之所以对“狗医生”考核那么严格,是因为“狗医生”每次义务出诊,所面对的患者不是特殊学校的学生,就是老人院里的老人家。为避免老人和小孩受到不必要的伤害,正式成为“狗医生”
“狗医生”的喜怒哀乐
在人类社会中,当一名良医是苦与乐并行的。“狗医生”也不例外。对于狗狗而言,每一次出诊都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在这短短1 h内,“狗医生”虽然是在主人的带领下出诊,但随时也会面临种种意外的发生。像是被小朋友们拉拽、扯毛、甚至戳眼睛等,都是常常发生的事。
因为自闭症的缘故,在很多特殊学校里,小孩子的动作和情绪都不是很稳定。即便是有狗主人和其他义工在场,小孩子们还是会止不住对“狗医生”的到来感到好奇。有一次,一只名叫HAPPY的“狗医生”出诊时,其主人正在教一个小女孩如何抱小狗。忽然,从远处冲过来另一个小女孩,她对着HAPPY拼命地捶打,主人只能用手隔着她的拳头尽量不让她伤到HAPPY。小女孩泄愤不得,忽然转移了目标,两只手一下就用力地扯住抱狗的小女孩的头发。当工作人员把她们分开后,抱着狗的小女孩一边揉着被扯疼的头皮一边流下了眼泪。见此,HAPPY马上伸长脖子,用它湿润的舌头舔着小女孩的脸蛋,以感谢小女孩的相救,而小女孩也破涕为笑。
像上述发生的事情,每只“狗医生”都可能遇到过。正因为工作辛苦,每次活动结束后,很多狗狗回到家连饭都不想吃,倒头就睡,让人心疼不已。但即便如此,每到出诊日,狗狗们都会把之前的苦和累忘光光,巴不得马上就能出门继续为小朋友们服务。就像曾经身为“狗医生”的BABY,它是2006年8月通过“狗医生”考试的。通过考试时,它已经12岁了,是年纪最大的“狗医生”。虽然年纪大,但BABY却很勤快,每个月都会按时到各个老人院探访。每到探访日,BABY只要一看见“狗医生”的红领巾就会迫不及待地等着出门,生怕自己会误诊似的,非常尽责。只可惜的是,BABY现在已经去世了。幸而,它的妹妹陈宝宝也通过了亚洲动物基金的“狗医生”考核,顺利当上了一名“狗医生”,算是继承了哥哥的工作。
“狗医生”治疗获得认同
“狗医生”是一个动物治疗项目。亚洲动物基金会创始人谢罗便臣女士率先倡导了通过服务于人类的方法来推动动物福利,从一只小狗开始,率先在亚洲推广了动物疗法的概念。1991年,“狗医生”麦克斯金毛猎犬获准在肯特伯爵夫人儿童医院进行1 h的探访,标志着公众对狗的态度的积极转变,随着麦克斯给人带来心灵的愈合,“狗医生”计划获得了成功。
特殊儿童是指具有某方面障碍的孩子,例如脑瘫、发育迟缓或孤独症,他们中大部分都有语言沟通障碍,阻碍了与同龄小朋友的关系建立和人际交往。因为与“狗医生”的交往对语言能力要求很低,所以特殊孩子可以很轻松地和狗互动,并最终敞开心扉。美国一名从不开口说话的10岁男孩在有了自己的狗巴迪以后,终于开口叫了妈妈,并安然接受了母亲激动的拥抱而不再像从前那样躲开。在他的爱犬眼中,他和别的男孩没什么两样,是世界上最棒的小伙子,而康复后的他最常说的一句话也是:“我的巴迪是世界上最好的狗!”
其实,利用伴侣动物治疗由来已久。在许多国家,最早用于辅助健康的动物往往就是养在门诊室内一只漂亮的小鸟或鱼儿,欣赏它们的姿态可镇定病人情绪,使患者在候诊过程中放松下来。在老年人康复中心,伴侣鸟可明显减轻老人的沮丧情绪,鸟雀喂养中心可安装麦克风,以便让行动不便的人也能听到鸟的鸣唱。在这种场合下,仅仅动物的存在就可以起到积极的影响。
“天才医生” 有时也无能为力
看过电影《导盲犬小Q》的人或许会问,是不是像小Q那种狗狗,就是“狗医生”呢? 其实不算是。严格来说,小Q是一只工作犬,它肩负的责任比“狗医生”重得多,需要相伴被帮助的人直至退役。
而“狗医生”的工作相对来说则轻松得多。它们每个月只需出诊3次左右,在亚洲动物基金会的组织下,跟随主人去特殊学校,为有需要的人群进行出诊服务。而“狗医生”所担任的工作,是帮助特殊学校里的小朋友舒缓心理压力,主要是进行心理治疗。
在很多新闻报道里都会提及患有自闭症的儿童在得到“狗医生”的帮助后,竟然开口说话,甚至唱歌了,最后甚至慢慢恢复了正常的社交能力。这些报道让很多患病儿童的家长对“狗医生”给予了非常大的希望。然而1~2次出诊活动结束后,发现治疗效果并非如他们所希望的那么理想时,通常都会特别地失望。虽然“动物疗法”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和转移患者的孤独与病痛,但它毕竟只是一项辅助疗法。
最根本的疗法,应是家人自身多奉献爱心,多给患病亲人一份关怀和抚慰。在医生的治疗下,让孤独无援的感觉远离患病儿童,使他们走出自我封闭的世界,发展与别人共同劳动、相互亲近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有此疾患的亲人获得真正的满足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