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建设四川踏上新征程
2014-03-08裴佩
●本刊记者/裴佩
百姓自主制定“村规民约”,实现村民自治;学校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将法制教育和法律援助有机结合;社区开设巡回法庭,把法律送到老百姓家门口……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这是我省“治蜀兴川”战略施行以来各地出现的新变化。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为全力推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四川落地生根,全省上下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不断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一场“深入推进依法治省、加快法治四川建设”的宏大部署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全面深入推进。
▋法治建设的“先行者”
作为中国西部的内陆省份,四川面临着各类错综复杂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顺应老百姓对公平正义的期盼?如何将权力关进制度和法律的笼子里?
“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省委书记王东明深入思考后鲜明地提出了这样一个重要论断。今年1月9日,我省依法治省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的召开对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工作进行总动员、总部署,拉开我省深入推进依法治省的大幕。
其实早在一年多以前,我省就已经开始寻求“法治四川建设”这一时代命题的破题之路。
2013年12月25日,一部被业内人士称为“党的十八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法治中国建设的重大部署在四川的具体化、实践化”的“法治总纲”——《四川省依法治省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正式颁布。
历经8 个多月酝酿的《纲要》系统提出了依法治省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实施进程,成为我省充分体现全面深化改革精神、指导依法治省工作的行动纲领。
“法治建设的关键在于落地生根,如果没有切实可行的推进办法和评价指标体系,法治建设就会沦为一句口号、一纸空文。”省委副秘书长、依法治省办公室主任杨天宗说。
近日,以《纲要》为“母体”和蓝本的《四川省依法治省指标体系》也正式颁布实施,对应“依法执政、科学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社会法治、学法用法、监督问责、组织保障”8 个部分,以“基本要求+具体内容”的模式,针对重点领域,列出了60 条具体指标。
“《指标体系》旨在为《纲要》确定的各项工作的实现和实效程度提供‘度量衡’,是《纲要》的具体落实,以指标的形式整体推进依法治省工作,这一举措目前在全国还没有先例。”杨天宗说。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工作中,我省各级党委政府统筹揽总,系统垂直推进,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实际行动有目共睹:
今年1月13日,王东明书记挂帅,成立依法治省领导小组;1月18日,省委办公厅印发“川委办”第1 号文件——《四川省依法治省2014年工作要点》,明确今年依法治省的重点工作、牵头单位、责任部门、完成时限;全省21个市(州)、118 个省级部门、183 个县( 市、区) 均制定出台了贯彻落实《纲要》的实施意见和2014年工作要点;3月14-16日,全省举行学习贯彻《纲要》专题培训班……全省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领导体系和工作推进机制,强化了全面推进依法治省的领导力、执行力。
四川,已成为全国法治建设的“先行者”。
▋依法治理不设“禁区”
深秋的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暖阳照在鲜水镇孜龙村卡车驾驶员扎西的脸上:“开了这么多年车,现在有了正规手续,心里踏实多了!”
甘孜州由于地处民族地区,车辆涉及面广,对无牌无照车辆的管理长期没有“逗硬”。但自2012年启动实施专项整治行动以来,甘孜州严格执行相关法律规定,这种情况有了根本转变。截至目前,无牌无照车辆全部办理了注册登记手续,这也彻底治愈了长年困扰甘孜州的“顽疾”。
“虽然民族地区受历史、地理、文化等因素影响,法治观念淡薄,但必须直面问题,拿起法律的武器,打倒横亘于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障碍。”甘孜州委书记胡昌升说。
“法治不应设立‘禁区’,在民族地区更要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才能促进地区的和谐、健康发展。”甘孜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煜康说。
不论是民族地区还是其他片区,如何让法治浸透到四川的每一个角落,走出一条适应地方现代化发展的法治道路,正成为我省各级党委政府积极探索的“一号工程”。
5月-7月,川东北片区、三州片区、川南片区依法治省工作推进会一波接一波地召开,有力促进了依法治省工作在基层的有效推进。我省政法系统也陆续开展专项行动,让法治建设在四川落地生根。
法院系统开展“集中清理积案专项活动”,特别是对涉及民生的案件开展专项集中执行活动,半年执结案7679 件。
检察系统将民事行政执行案件和久押不决案件的清理纠正工作纳入了绩效管理,完善对公安机关、法院办理案件羁押期限的监督机制。
公安系统对清理出来的120件重点涉警信访案件进行攻坚化解,健全了信访事项源头治理、督导、责任倒查追究三大工作机制。此外,还对30 个县(市、区)治安复杂地区和矛盾突出地区进行挂牌整治。
“加快法治四川建设,必须强化用法治思维和方式管权管事管人。”省委书记王东明多次强调。
统计数据显示,从2013年到今年9月底,省检察机关查办涉嫌职务犯罪的厅级干部共31 名。其中既有地方的“一把手”,也有公安、教育、卫生等重要职能部门关键岗位的官员。
“要敢于直面问题、不护短、对违法违纪行为‘零容忍’。”省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陈明国说。
法治重在治权,须给权力划边界、定规则。在我省的法治实践中,不分地域、身份,让法治的光芒照耀每个地区、每个人,成为贯穿依法治省工作的指导思想。
▋法治意识深入巴山蜀水
几个月前,在中江县东北镇白梨村,“2014年低保户花名册”张榜,全村17 名村民主动退出低保。“以往大家争低保争得吵嘴打架,这次却谦让起来。”村党支部书记吕长喜说。村民主动退保,吕长喜将其归功于《白梨村村规民约》:“新村规民约实施后,人心更齐了。”
目前,中江县837 个村全部重新制定实施村规民约,“中江经验”也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示范创建典型在全省普遍推广。
“基层是依法治省的落脚点,必须作为普法的着力重点。”王东明书记强调。如今,打开当地电视频道,翻开当地报纸,收听当地广播,搜索当地网络,各类法治新闻、法治专题、以案说法,扑面而来。
在民族地区,我省出台藏区和彝区三年普法行动纲要,编印藏汉、彝汉“双语”普法教材、普法读物和藏传佛教法制宣传通用讲义。省司法厅组织州、县法律服务小分队与“同心律师服务团”三级联动,在藏区寺庙巡回开展入寺宣讲活动。
在学校,全省各大高校采取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办法,通过案例讲座、主题体验、法庭模拟、送法下乡等形式,引导大学生依法理性表达诉求,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和能力。同时,分门别类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小学校法治教育。
“宣讲活动让我们懂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法律知识,收获很大。”7月,阿坝马尔康县“高僧大德宣讲团”到白湾乡德理寺向僧人讲解民族宗教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寺管会主任龙真泽郎对此深有感触。
“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对日常生活有很大帮助!”9月29日,川大学生高企明在校园听完律师协会副会长程守太律师的“以案说法”之后说道。
“法律进寺庙”“法律进学校”是我省开展“法律七进”活动的内容之一,普法教育还在机关、乡村、社区、企业、单位全面普及开来。
杨天宗表示,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进“法律七进”是依法治省工作的第一块基石。随着“法律七进”三年行动纲要(2014—2016年)的出台和深入实施,依法治省工作将逐步实现各领域全覆盖。
在四川,还有一大批行之有效的基层法治建设的积极探索和创新不胜枚举:成都打造网上法治大讲堂“@法治成都”;攀枝花构建“1 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广安推进“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泸州培养农村“法律明白人”……
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普遍认为,推进依法治省动了真格,法治思维与法治意识更加深入人心,依法办事成为人们的共识。
▋法治成为深化改革动力
今年,“负面清单”成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热词。
7月,成都学习上海自贸区经验,成为在全国首个正式开展“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改革的副省级城市。
3 个试点区——天府新区成都片区、成都高新区、龙泉驿区(经开区),近日公开发布了各自的第一份“负面清单”,共涉及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区域发展、环境保护等四大领域。
对照“负面清单”,哪些是允许的市场行为,哪些又是禁止的市场行为,均一目了然。此外,成都还制定、公示各级政府“准许清单”,建立公开、透明的行政权力运行标准和流程;推行“监管清单”,转变政府监管方式,规范监管行为,优化投资环境。
这是我省推进依法行政、构建法治政府的一个缩影。2013年以来,我省对99 个省级部门的行政审批(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征收进行清理,并晾晒“权力清单”,编制权力目录,制定行政权力运行流程图,实现全程电子化网上运行,进行实时网上监督。
目前,我省已在全国率先建成省、市、县三级互联互通的行政权力公开运行平台,省、市、县三级政府所有行政权力全部录入行政职权目录。
“全面深化改革攻坚到哪里,法治建设就应跟进到哪里。”川大法学院教授徐继敏说,不论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或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果缺少法治,再好的改革理念都可能会被扭曲误解,再强有力的改革举措都可能会偏离轨道,再美的改革蓝图都可能变成一纸空谈。
我省党委、人大、政府、司法机关“向自我开刀”的一系列做法,彰显了我省以“法治”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
为加强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各级党政及相关部门普遍建立常委会、常务会、党委(党组)会前学法制度。7月,省人民政府法律顾问团成立。年末,各市州及县市区法律顾问制度将全面建立。“一把手”带头谈法治也已成为我省党政主要负责人的“常态化动作”。
为提高立法质量,省人大将四川大学等8 所高校作为立法协作评估基地,遴选政治、经济、法律等专业的139 名专家学者,为我省地方立法提供专家咨询。今年以来,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制定、修改、批准地方性法规13 件,审查批准民族自治地方单行条例5 件。
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我省将司法公正当作司法工作的灵魂。目前,我省人民法庭增至925 个,一审结案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1 个百分点。
实实在在的成绩表明,只有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四川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事业,治蜀兴川各项事业才能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全面深化改革的道路并不是一片坦途,在新形势下,我们更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不断夯实治蜀兴川的法治根基,奋力谱写法治四川建设的宏伟篇章。(责编:贺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