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养生要注意节气变化
2014-03-07江泛
江泛
只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合理地进行选择搭配,使内在机体与外在环境保持自然和谐,那么美味饮食不仅可以使人健康地度过春天,而且可以更好地度过以后的酷暑和寒冬。
春季的人体特征
春季,是指我国农历从立春到立夏这一段时间,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其气候特点主要表现为温暖潮湿。具体来说,春季六节气对人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如下:
立春
立春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自此便揭开了春天的序幕。立春后,气温渐渐回升,天气逐渐由寒转暖。自然界中的万物,包括人体在内,经过冬仨月的蛰藏之后,阳气开始上升,万物开始萌发,人会感到一种万象更新的气息。随着气温的升高,人体的气血活动会逐渐加强。这种情况可从脉象上反映出来,正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意思是,春天里人体的脉搏浮而滑利,就像鱼儿游在水波之中。
立春是一个阳气初发,由弱转强的时节,与此同时,阴寒之气也在开始由盛转衰。因此立春期间阴阳之争较为剧烈,气候变化无常,乍寒乍暖,时晴时雨,正如民谚所说:“春天孩儿面,一天变三变。”由于此时人体腠理开始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一些年老体弱之人,机体调节能力又较差,还不能对冷热刺激做出迅速反应,所以容易感染流行性疾病。早春还是中风多发的时节,风寒邪气容易乘虚入侵,导致面瘫、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天气转暖还会引起各种细菌、病毒的快速繁衍,尤其是肝炎病毒。
按自然界属性,春属木,与肝相应。《黄帝内经》里就有“肝主春”的记载,从立春之日起,人体少阳开始升发,肝气开始亢盛,肝阳、肝火、肝风也随着春季阳气的升发而上升。所以,立春后应注意肝脏的生理特征,注意养肝护肝。同时要充分利用和珍惜大自然的“发陈”之时,借阳气上升,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之机,通过适当的调摄,使肝气条畅而不影响其他脏腑,使机体的代谢活动得以正常运行。
雨水
关于雨水,有古代历书说:“东风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故名雨水。”雨水节气的到来,不仅表示要开始降雨,也表明雨量开始增多。民谚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所谓的“一年之计在于春”正是看春季的雨水如何,因为雨水是小春管理、大春备耕的关键时期。
对于人体而言,雨水时节,人体的肝阳、肝火、肝风,随着阳气的升发而继续上升,因此更应特别注意肝气的疏泄条达。另外,肝的疏泄或郁结还影响到脾胃健康。因春属木,木性可曲可直,条顺畅达,有生发的特性,故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脾(胃)属土,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的特性,在中医学里脾胃被称为“水谷之海”,因其有消化水谷、运送精微、营养肌体之功效,为气血生化之源。在五行的生克关系中,木旺乘土,即肝木过旺克伐脾土,也就是说若肝木疏泄太甚,则脾胃将因之而气虚,若肝气过于郁结,则脾胃会因之而气滞,皆因肝木克脾土之故也。所以,春季养生中既要注意春季阳气生发的特点,扶助阳气,又要避免伤及脾胃。
惊蛰
惊蛰,指蛰伏一冬的生物开始出土活动。据古农历书记载:“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惊蛰时节,天气转暖,春雷初响,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有谚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
惊蛰时节,人体中肝阳之气渐升,阴血显得相对不足。由于人体素质禀赋于先天,又受制于后天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人们在生长发育和衰老的过程中,会形成不同的心理、生理功能上的相对稳定的某种特征,这种特征往往又决定了机体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病变过程中的倾向性。
春分
在二十四节气中,春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仅次于夏至和冬至。春分这一天昼夜相等,故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说法。春分后,雨水开始明显增多,民谚曰,“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此时正是越冬作物进入春长的阶段。我国不论南方北方都是一片春意融融的景象,在我国台湾省更是兰花盛开的时候,阳光明媚,蜂飞蝶舞。
天气渐渐热了,难免要出很多汗,可是春天又经常有大风天气,人体会丧失大量水分,这样身体就会消耗大量的能量,人体的许多生理机能,如热平衡机能、体温调节、内分泌系统等也会因此受到影响,所以这个时节很容易感冒。由于春分节气平分了昼夜、寒暑,这一时期,如何运用阴阳平衡规律,协调机体功能,使人体这一有机的整体保持在一种相对和谐平衡的状态,就显得极其重要。
从立春到清明前后是草木生长萌芽期,人体血液也正处于旺盛时期,激素水平相对来说比较高,某些非感染性疾病,如高血压、月经失调、痔疮及过敏性疾病等会比较常见。春分前后气温、湿度适中,十分适合睡眠,同时由于皮肤和肌肉的微血管处于舒张的状态,血流缓慢,使流入大脑的血液相应减少,这样一来,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刺激信息自然减弱,因此人们常会出现“春困”现象,在睡眠方面可进行必要的调适。
清明
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古农历书曰:“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洁显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齐,故名也。”此时,桃花初绽,杨柳泛青,民间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说法。
清明时节,气候潮湿,人们仍然会有疲倦嗜睡的感觉,乍暖乍寒的多变天气很容易使人受凉感冒,并容易诱发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等病症。春季又是一些呼吸道传染病,如白喉、猩红热、麻疹、水痘、流脑等疾患的多发季节。清明以后,多种慢性疾病如关节炎、精神病、哮喘等较容易复发。那些患有高血压、高血脂或心脑血管病的老年人,发生中风的概率也会有所增高。清明时节是高血压的易发期,病因多见于年老体虚、情志失调、劳倦久病、饮食偏嗜等,其病理主要为阴阳失调,或阴虚阳亢,或肝肾阴虚,或阴阳两虚等。可采用调和阴阳,扶助正气,综合调养的方法,尤其应注意情志的调摄。
谷雨
谷雨,有“雨水生百谷”之意,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后的气温回升速度加快。从这一天开始,雨量逐渐增多,丰沛的雨水灌溉滋润着初插的秧苗、新种的作物,五谷得以很好地生长。此时,农业生产已经进入到繁忙的时期。endprint
因为谷雨后降雨增多,空气湿度越发加大,人体在这一时期会感觉更为困乏。谷雨时节的气候虽以晴暖为主,但早晚气温变化仍较大,早出晚归的人如果不注意保暖,会招致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谷雨以后是神经痛的多发期,如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等,需注意调摄。
总之,在春季的这六个节气里,温度、湿度、风速、光照等自然环境的不同变化,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对人体的内环境产生影响。顺时养生就是要求人们需顺应时令气候、阴阳变化的规律,从饮食、起居、精神、运动等诸方面综合调养,保持内、外环境的平衡协调,从而使人体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减少或避免疾病的发生。
春季饮食养生的原则
针对春季六节气的气候特点及其对人体的影响,在饮食养生方面需要掌握以下几个原则:
合理搭配,防病保健
春季的饮食为历代养生家所重视,因为从中医角度来说,这个季节阳气生发,生机盎然,但同时也是各种病菌和微生物繁殖、复苏的季节,疾病很容易流行。所以合理搭配的饮食结构,将可以使人的体质得到改善,使人体免疫力得到提高,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春季尤其是早春时节天气仍比较寒冷,人体为了御寒要消耗一定的能量来维持基础体温,因此春季的营养构成应以高热量为主。这时的饮食,除了米面杂粮之外,需要多补充优质蛋白质食品,如鸡蛋、鱼类、虾、牛肉、兔肉、鸡肉和豆制品等。这些食物含有丰富的蛋氨酸,可以增强人体的耐寒能力。另外,黄豆、芝麻、花生、核桃、乳制品等食物,也有助于补充身体的能量。
还要多食用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维生素C具有抗病毒作用,每天摄入适量的维生素C,更可以有效地增强白细胞活力,促进免疫系统抗击细菌和病毒的能力,从而减少感冒的发生。维生素C大量存在于新鲜的蔬菜与水果中,水果如山楂、橘、橙、柠檬、柚等,以及蔬菜中的红绿辣椒、番茄、花菜、苦瓜、甘蓝、小白菜、蒜苗等。维生素A有利于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含维生素A最丰富的食物为动物的肝脏,乳类、蛋黄中也含有部分维生素A。各种新鲜水果及有色蔬菜,如橘、枇杷、樱桃、菠菜、韭菜、青红辣椒、红薯、黄玉米等,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这些胡萝卜素能够帮助人体提高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春季养阳,重在养肝
中医认为,春季以肝当令,肝的生理特性就像春天的草木一样生发,主人体阳气升腾。只有保持肝脏旺盛的生理机制,才能适应自然界生机勃发的变化。如果肝功能受损,容易导致周身气血运行紊乱,其他脏腑器官也会因此受到干扰而致病。并且,肝气伤会使夏天当令的心火失其所生,到了夏天会心火不足,寒水将乘机侵犯而易致寒变,因此中医说“逆春气,养长者少”。
在饮食上,首先要掌握好平衡的原则,不应偏食挑食。不要暴饮暴食或常饥饿,这种饥饱不匀的饮食习惯,会引起消化液分泌异常,导致肝脏功能失调。宜按时就餐,消化功能差时可采取少食多餐的方法,保证营养的摄入。可适当多食新鲜蔬菜、新鲜熟透的甘味水果,及低脂肪、高维生素、高矿物质的食品,尽量少食辛辣、油炸、煎烤的食品。
其次,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物,不宜食酸收之味。在五脏与五味的关系中,酸味入肝,为肝的本味,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因此春季应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理气的食物,如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等灵活地进行搭配用膳。新鲜水果虽有清热生津解渴的功效,但味酸者不宜在春天多食。
再次,要顺应春升之气,多吃些温补阳气的食物,尤其早春仍有冬日余寒,可适当多食韭菜、大蒜、生姜、大葱、洋葱、魔芋、大头菜、芥菜、香菜等性温味辛的食物,以疏散风寒,又能抑杀潮湿环境下孳生的病菌。不过,到了晚春时节或有暖风、暴热袭人,易引动体内郁热而生肝火,或致体内津液外泄,可多食清解里热、滋养肝脏、性凉味甘的食物,如荠菜、菠菜、荞麦、薏苡仁、芹菜、菊花苗、莴笋、荸荠、蘑菇等,水果可食甘凉的香蕉、生梨、甘蔗或干果柿饼之类。春季人易上火,除了饮食宜清淡,忌油腻、生冷及刺激性食物外,还可以自制清火的饮料饮用,如绿豆汤、金银花茶、菊花茶、莲子心茶等。
另外,还要勤喝水少饮酒。早春时节寒冷干燥易缺水,因此需要适当多喝水以补充体液,增强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并且,多喝水还能促进消化腺和胰液、胆汁的分泌,以利消化、吸收和废物的排出,可减少代谢产物和毒素对肝脏的损害。早春寒气较盛,肝阳难以开发,可少量饮酒,以利用其走窜推动的作用,达到通经、活血、化淤和使肝脏阳气升发的目的。但饮酒切不可贪杯,多饮会伤肝。
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省酸增甘,以养脾气”,这是唐代百岁医家孙思邈提出的春季食养原则之一。中医认为,五行中肝属木,味为酸,脾属土,味为甘,木胜土。春天肝气旺,肝旺容易克伐脾土,伤及脾脏。脾与胃又关系密切,故脾弱易妨碍脾胃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强弱是决定人之寿夭的重要因素。所以春季应少食酸味,不能再助长肝气以免过旺。甘是脾的本味,为了抗御肝气过旺可能形成的侵犯,需增加甘味以养脾气,这样对防病保健将大有裨益。
由于春季脾胃易受损,故应注意少食难以消化的食物,尤其是老年人更应注意,冷馔、粽子、粘冷肥腻之物均应严格控制,以免影响脏腑的正常功能。春季容易口干舌燥、皮肤粗糙、干咳,在饮食上可适当多吃些能补充人体津液的食物,如梨、蜂蜜等。
春日进补,宜清宜平
春季养生,中老年人若有早衰者,或患有各种慢性病而体形瘦弱者,或腰酸、眩晕、脸色萎黄、精神委靡者,均可利用这个季节,并根据个人体质及病情,选择适当的食补方法,以防病治病。考虑人体阳气逐渐生发的特点,春季进补应以清补、平补为主。平补的食物,有麦类、薏米、粟米、豆类及其制品,水果、海产品和蛋类等。清补的食物,有性凉的甘蔗、梨、香蕉、莲藕、芹菜、百合、鸭肉、海蜇、甲鱼、螺蛳、海带等。
春季食补应注意补肝,以助肝气之升发。另外,还需注意扶助正气、补益元气。若体质偏于气虚,可多食健脾益气的食物,如米粥、红薯、山药、鸡肉、鹌鹑肉、鲜鱼、花生、芝麻、大枣、栗子等;若偏于气阴不足,可多食益气养阴的食物,如胡萝卜、豆腐、莲藕、荸荠、百合、银耳、鸭蛋、兔肉、甲鱼等。若人体明显出现气、血、阴、阳等不足,依靠食补已不能纠正其亏损时,可在中医指导下,施以甘平的补药,以平调阴阳,祛病健身。
春季月份饮食禁忌
大自然中可供人类食用的物品不可胜数,但并不是任何一种食物在任何时候都适合我们吃。春季饮食应根据气候条件和人体的生理特点,选择恰当的食物,不能吃的食物就不要吃,这样才能真正起到养生的效果。
农历一月
农历一月肾气、肺气均较微弱,过咸过酸的食物忌多食,应适当增加辛味食物。此月应忌食生葱,否则会损人津血,使人脸上起游风;多食易令人虚气上冲,使须发受损,令五脏闭绝,使人神志不清。这是由于生葱味辛,能通阳发汗,使骨节散开的缘故。蜂蜜是春季最适宜的饮品之一,可是生葱和蜂蜜却不能同食,因二者同食易令人泄泻。一月还忌食蛰藏的动物,如蛇、龟、蛙之类,因蛰藏之物与时令不合,吃了以后易折人寿。
农历二月
农历二月肾气衰微,肝气正旺,饮食宜少酸多辛,助肾补肝。二月忌食黄花菜、陈醋,否则易引发久治不愈的痼疾。此月忌食大小蒜,否则会令气壅不通,痰毒邪火易阻塞肺系,导致气机不畅。二月食鸡蛋和葵菜能滞人血气,故应忌食。兔肉、狐貉肉也应忌食,易使人神魂不安。二月还忌食河豚。
农历三月
农历三月肾气已息,心气渐升,肝气旺,此月饮食宜少甘多辛,补精益气。三月忌食鱼鳖,它们会使人消化不良,精神恍惚,旧病复发。三月忌食禽类和兽类的五脏,尤其是不能吃动物的脾脏和血,因本月土旺在脾,食后恐有死气投入。三月忌食生葵,否则令人气胀,或发宿疾,因其味甘性寒,性冷滑利。本月还忌食鸡蛋,否则令人终身昏乱。大蒜在本月也不可常食,能夺人气力,损人心力。三月吃小蒜易伤人志性,故亦忌食。
只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合理地进行选择搭配,使内在机体与外在环境保持自然和谐,那么美味饮食不仅可以使人健康地度过春天,而且可以更好地度过以后的酷暑和寒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