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工保险乏人问津吗
2014-03-07夏春晖
夏春晖
不 久前,工信部发布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共接各类海洋工程装备订单超过180亿美元,约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9.5%,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超过新加坡,位居世界第二,新承接各类海洋工程平台61座,钻井船1艘,其中自升式钻井平台49座,占世界总量一半以上。
从发展现状看,未来十年,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将成为发展的重点。中国油气开发装备年销售额约300亿元,占据世界市场7%的份额。
海工订单持续火热,却鲜有人关注其背后的风险。
去年振华重工1台在建钻井平台发生爆炸,由于没有保险,振华重工直接面临至少百万元的损失。
再往前推,2010年英国石油公司(BP)租用的钻井平台在墨西哥湾发生爆炸,依然由于没保险,该企业只能通过漫长的诉讼路向该平台的“主人”以及给平台提供关键技术的企业索赔400亿美元的赔偿,而这笔赔款能否落实还是未知数。
那么当前在建的海工装备是否普遍存在不保险的问题?
海工持续大热
才开年,中国几大海工装备制造商已收获颇丰。
中集来福士先从Central Shipping Monaco集团获得建造2座JU2000E自升式平台的订单,紧接着又获得挪威Beacon公司和Norshore公司两大订单,建造1座适用于严酷环境的冰级半潜式钻井平台和1艘多功能钻井船,其中半潜式钻井平台是中集来福士继“维京龙号”之后获得的第二座GM4-D半潜式钻井平台订单。该平台作业水深500米,钻井深度8000米,配备国民油井华高钻井包、DP3动力定位和8点系泊系统。
大船重工去年开始已实现批量承接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和海洋工程配套设备等工程订单,去年3月和5月从CBI-MMEER Accommodations公司分别获得2座自升式海上居住平台订单后,今年1月又获得2座同型平台订单,合同金额共计3.32亿美元。
振华重工也迎来开门红,日前签订两份合同,将建造4座自升式钻井平台。截至2月19日,振华重工手握(包括可选择项订单)及正在跟踪的石油钻井平台订单近10座,每份订单约2亿美元,共计近20亿美元。
从上述海工订单,不难发现各类钻井平台是中国海工装备制造业最受欢迎的项目,而中集来福士、大船重工和振华重工这些海工巨头均将钻井平台视为研发重点。其中,中集来福士侧重聚焦深水高端钻井平台设备,这也成为其今年业绩扭亏的关键;大船重工重点研发大型自升式钻井平台系列;振华重工推崇科技创新,其创新理念正是聚焦于钻井系统。根据振华重工研发部吴富生介绍,钻井系统是振华重工研发项目的核心,目前中国没有一家企业的钻井系统真正适用于海上,还没有出现海上钻井全部采用自己系统的。有空白即意味着有开发的潜力,对此振华重工将开展钻井平台核心装备钻井包的研发,计划实现钻井设备钻深能力达到12000米,工作水深为137米,提升系统能力不小于2000千磅,并配备大功率绞车提升系统。
以上3家海工装备代表企业活跃的接单表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海工装备业的走红趋势,而钻井平台也是进行勘探、挖掘深海石油资源必不可少的主流设备。
近日,《航运交易公报》记者获悉,去年振华重工1台在建的钻井平台发生爆炸,由于该平台没有进行保险,导致振华重工至少自行负担百万元的损失。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钻井平台发生意外的几率并不高,一旦发生,会带来重大影响。”
以2010年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在海域发生爆炸沉没为例,这起事故导致墨西哥湾出现9971平方公里的油污面积,且有破坏海洋生物食物链的潜在隐患。令人惊讶的是,租用这一钻井平台的BP并没有向任何一家保险商投保,为了追偿损失,BP只能起诉该平台“主人”瑞士越洋钻探公司以及配件商卡梅伦国际公司。起诉卡梅伦国际公司,是因为该钻井平台发生意外的主因之一是防喷阀失效,而防喷阀的制造商正是卡梅伦国际公司,BP向两家公司索赔400亿美元,至今三方还在拉锯战中。业内人士分析:“如果BP事先有投保意识,那么事故发生后它能直接获得保险公司的赔款,现在只能通过漫长的官司追偿,而且未必能如愿得到赔付。”
通过以上两起未投保的钻井平台发生意外的例子,一些业内人士都在臆测,海工项目的投保意识是否薄弱?在建的钻井平台都没有投保吗?
海工险不算冷
对以上这些疑问,《航运交易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平安)财团部的专家,该专家表示:“海工险并不冷,如振华重工爆炸的钻井平台没有投保的情况,只是个例,不具代表性。”根据该专家的解释,海工保险属于特殊风险,目前主要有海工在建险,承保一些海工在建项目,比如钻井平台、铺管船、钻井船等,其中钻井平台投保海工在建险的比例最大,由于钻井平台打造成本高,也存在较高的在建风险。一般打造这些平台的海工集团多会投保海工在建险,一旦发生意外,保险公司将根据平台施工阶段进行评估,建造初期发生意外和建造后期发生意外的赔付金额是不一样的。
那么,当海工项目建造完成后,这些海工装备的保险投保情况又如何?上述专家表示:“在建后的海工项目投保,属于企财险范畴,分涉水部分和特殊设备部分,船东如将完工的钻井平台用于水上或水下作业,就属于涉水保险;如将已完成的海工项目用于其它能源开发项目,而不涉水,该海工设备投保就属于企财险下的特殊设备项目。”
究竟有多少在建的海工项目建成后会涉水?这些涉水的海工项目投保情况又如何?上述专家认为:“当前,我们只是迎来海工订单的接单潮,大部分海工设备都未建成,今年直至2016年会迎来交付高峰,交单后才能知道这些海工装备是否涉水,比例多少。近几年我们也陆续做了几笔涉水平台的保险,数量不多。”
当前海工项目在建险份额主要由人保、太保、平安三家瓜分,根据中国平安财团部的分析,以钻井平台为主的海工项目大多会投在建险,因此这部分海工险不存在遇冷一说。去年,人保透露签约了8~9座钻井平台在建险合同;平安也至少签10座钻井平台。至于在建之后的投保情况,由于很多海工仍然在建,还不能判定它们最终归属于涉水险还是特殊设备险,因此还不能判定是不是遇冷。但通常涉水的海工项目也会保险,目前主要有钻井平台一切险和钻井船一切险两个保险品种。
海工保险遇冷的问题似乎只是局外人的主观判断,之所以会给人一种遇冷的假象,在于海工保险应用范围太窄,不易被关注。那么实际并不冷的海工保险市场是不是不存在问题了呢?据中国平安财团部介绍,当前涉及海工险的产品主要有钻井产品一切险以及钻井船一切险,品种甚少。而这个问题并不只是海工保险才有的,整个航运市场的保险产品都有品种不够丰富的局限性问题。
中国航运保险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产品同质化现象仍较为严重,市场上货运险业务等准入较低的险种较多,而承运人责任险等对技术要求相对较高的险种,则很少有保险公司参与。创新性产品缺乏,部分新兴风险不能覆盖。中海集团总会计师苏敏表示,国际航运业务的发展需要金融机构提供更全面的服务,不仅需要遍布全球的为企业服务的机构网点,还需要满足企业各种需求的金融产品,而目前上海中资金融机构的服务还跟不上航运企业业务发展的速度。
随着海工持续兴旺,未来十年中国海工订单将不会拘泥于承接钻井平台、钻井船、铺管船等项目建设上。面对不断更新的海工项目,海工保险市场应当注意不断创新,以顺应海工这个绩优市场的变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