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群众在,即有本报在”
2014-03-07姜旭
姜旭
摘 要:彭雪枫是我党我军历史上一位文武双全的革命家和军事家,他创办的《拂晓报》在宣传我党我军的方针政策、指导抗战、鼓舞士气、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曾被毛泽东称赞“办的好”。走群众办报路线,是《拂晓报》成功的重要法宝。
关键词:彭雪枫;《拂晓报》;群众办报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3-0105-02
当下,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群众路线不仅是党的基本路线,也是新闻工作的基本宗旨。
1948年4月2日,毛泽东发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提出“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当然也是新闻的主人。群众是新闻信息的接受者和消费者,新闻来源于群众丰富的实践,又要回到群众中去。抗战时期的《拂晓报》由彭雪枫将军一手创办,是“群众办报”路线的忠实实践者。梳理《拂晓报》的“群众办报”经验,对当今的新闻事业发展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彭雪枫的群众办报思想
彭雪枫(1907.9.9~1944.9.11),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人,是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杰出军事家,被毛泽东、朱德誉为“共产党人的好榜样”,他是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新四军最高将领。彭雪枫既有军人的威严又有文人的儒雅,以“儒将”著称。他的新闻宣传思想集中体现在以下三篇文章中,一篇是《拂晓报》创刊词,一篇是《拂晓报》一周年纪念文章《拂晓报的产生和壮大及其今后的方针》,另一篇是《拂晓报》500期纪念文章《贺拂晓报五百号——五年来之拂晓报的检讨》。
1.团结群众,依靠群众。《拂晓报》是新四军游击支队的机关报,在彭雪枫的倡议下,于1938年9月29日在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创刊。彭雪枫撰写了简短明快、热情洋溢的创刊词《拂晓报——我们的良友》,明确提出了《拂晓报》不能关起门来办报,要团结广大群众,依靠广大群众。在创刊词中,彭雪枫写道:“要和广大群众,各个友军,密切团结起来,亲爱的结合起来,坚决执行统一战线,目标一致向着日寇、汉奸、托匪。”彭雪枫提出全党办报、全民办报。他说:“《拂晓报》是党报,同时也是人民的报纸。办报不光是办报的同志办,要发动全党、全民办。[1]”
2.联系群众,帮助群众。1939年9月,《拂晓报》创刊一周年,彭雪枫将军对《拂晓报》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回顾,并且指明了未来努力的方向。在他撰写的《拂晓报的产生和壮大及其今后的方针》[2]中,既热情赞扬它的“伟力”,又严肃指出存在的问题:联系群众和帮助群众做得不够。他认为《拂晓报》应该加强和读者的“联系、贯通、讨论”,以帮助他们提高文化水平与政治水平,并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1943年12月2日,《拂晓报》决定出版500号纪念专刊。彭雪枫在座谈会上作了报告,题为《贺拂晓报五百号——五年来之拂晓报的检讨》[3],长达5000字。彭雪枫指出《拂晓报》“今后应向着‘全党办报、‘全军办报、‘全根据地人民办报的路走去,向着以工农兵的语言,以工农兵为主要读者对象的路走去”。
3.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在《拂晓报的产生和壮大及其今后的方针》中,彭雪枫指出,《拂晓报》应当有计划、有组织、适时地提出“号召”、发起“竞赛”,以发扬群众的创造性、推动群众的积极性,“鼓动”群众的热情,“组织”群众完成某一时期的某一工作。他要求《拂晓报》在以后的工作中发挥好组织作用,根据政治形势和战斗环境,及时提出口号,发起运动。
二、《拂晓报》的群众办报实践
1.内容上:服务群众,引导群众。抗战时期,群众最关心的当然是战况信息。为了更好地传播战事消息,《拂晓报》在国内新闻、各地战况、战斗简报、短波、零讯等栏目中进行全方位报道,并且追求动态和时效。《拂晓报》对重大事件大都采用连续报道的方式,如八十一期刊登《巨匪黄继昌被捕》,八十二期接着刊登现场短新闻《万人诅咒的黄秋叶子——八月十六日上午速写》,描写了巨匪黄继昌在被游街示众的过程中,遭千夫所指的场景。在八十三期上则刊登了《巨匪黄继昌伏法人人称快》的消息,为这组报道画上句号。评论是报纸的灵魂。《拂晓报》几乎每天在一版刊登社论,发表了一系列高屋建瓴的文章,立场鲜明,掷地有声,对国内外时局做出分析判断,为抗战中的中国人民指明了方向,真正担负起了“为人民喉舌,为人民向导”的责任。
2.形式上:面向群众,贴近群众。彭雪枫要求新闻工作者顺应人民群众的知识水准和阅读习惯,文章要写得通俗,内容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为主。彭雪枫认为,文章不通俗,是关系到党报的群众观点的问题。他对报风、文风建设非常重视,曾毫不客气地指出,报纸上的文章过多地追求所谓文艺性,“学生腔”、“枉自多情”、“半文半白”等问题突出,但缺乏活生生的事实,是舍本逐末行为。对于“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游离道路中”之类的新闻标题,彭雪枫指出,在解放区办报,读者主要在农村和军队,大部分人的文化水平不高,会有很多人看不懂[1]。他谆谆告诫同志们,文章还是写得朴素一些才好。在彭雪枫的指导下,《拂晓报》坚持面向中下层读者,报纸上的内容一律采用白话文写作,普通读者阅读起来毫无困难,大受欢迎。
3.作风上:植根群众,深入群众。彭雪枫是军人,他把《拂晓报》当作一只战斗部队使用,对《拂晓报》的要求非常严格,像他治军一样[1]。对每一期报纸,彭雪枫都要亲自阅读、检查、校对,发现错误,立即纠正。他说:“做什么事都要认真,办报尤其如此,来不得半点疏忽和草率。[4]”1939年初夏,《拂晓报》的同志在出捷报的时候,有意用潦草的字迹刻写,希望表达喜讯传来时大家的激动之情。彭雪枫看后提出批评:“捷报要快,但也要清楚,不然,读者就不能准确地了解捷报的内容。这次胜利,是前线指战员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用这一张潦草的捷报,怎能相称呢?[1]”旧中国群众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文盲比例相当大,解放区办报人才匮乏的情况相当突出。彭雪枫把培养无产阶级革命报人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5]。1940年,《拂晓报》开办“报人训练班”,彭雪枫亲自上课。彭雪枫还十分重视通讯员的组织和培养,在地区、军分区、旅设立了通讯站,在县、团一级设通讯组,一共发展3000多名通讯员。这些措施的推行,团结了大批工农通讯员和其他积极分子,他们不但为办报做出了很大贡献,而且在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三、结语:有群众在,即有本报在
在彭雪枫的领导下,《拂晓报》在各方面稳步发展,冲出解放区,发行到延安、重庆、西安等地,并通过特殊渠道发行到苏联、新加坡、印尼、越南、缅甸等国,还曾参加过在法国巴黎举办的“万国新闻报刊博览会”。《拂晓报》出版一百期时,毛泽东在贺信中写道:“《拂晓报》看了几期,报纸办的好。[6]”这一切都与《拂晓报》遵循“群众路线”的办报方针,忠实执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密不可分。正因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当1939年月11月国民党以《拂晓报》“内容荒谬,破坏抗战”为借口,密令“严密检查扣留”时,彭雪枫毫不畏惧,并义正词严地宣布:“有群众在,即有本报在![7]”1944年9月11日,彭雪枫在河南省夏邑县八里庄指挥作战时壮烈牺牲,年仅37岁。他的遗物中有一份保存完整的《拂晓报》合订本,封面上有彭雪枫用毛笔写的“心血的结晶”。
参考文献:
[1] 杨居人.拂晓报史话[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
[2] 拂晓报,1939-10-05.
[3] 拂晓报,1943-12-02.
[4] 拂晓报社.拂晓报史回忆录,1998.
[5] 彭雪枫.贺拂晓报五百号——五年来之拂晓报的检讨[N].拂晓报,1943-12-02.
[6] 纪念特大号[N].拂晓报,1939-12-05.
[7] 关于本报被禁的声明[N].拂晓报,1939-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