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中小鞋企破局的策略研究
2014-03-07厦门大学法学院
■蒋 棒 厦门大学法学院
温州中小鞋企破局的策略研究
■蒋 棒 厦门大学法学院
温州民营经济的历史,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史的一个侧影。随着温州经济的发展,“温州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显露。作为温州民营经济的典型代表——温州中小鞋企也被推上了转型、转轨的浪口,面临着发展的瓶颈和困局。本文将对中小鞋企突破困局的策略进行研究,辩证分析其必要性与可行性。
温州模式;中小鞋企;破局策略
一、温州鞋企的困局
“温州模式”作为中国经济,尤其是私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曾与市场化改革相辅相成,创造了快速的经济增长。但在改革进一步深化,内外环境发生变化后,这一模式也暴露出了大量的弊端。
以温州中小鞋企为例,自20世纪90年代起,温州鞋业名声鹊起,不断扩张,企业大大小小,数不胜数。集群效应的作用的体现使得成本下降,资金投入减少,易从银行贷款进入市场。进入制鞋行业门槛极低。而温州的鞋企多为小型或微型企业贴牌生产企业为小型或微型企业,生产规模并不大,规模经济不明显,降低了进入壁垒。与此同时,贴牌生产企业并没有自己的品牌,产品同质化严重,使得替代和取代较为容易,也降低了进入壁垒。如此,大量资本涌入了这一行业。
发展初期的体制优势、先发优势带动温州民营经济获得迅速发展。但在进入新时期后,竞争环境日益激烈,先发优势逐渐丧失,经济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和民营经济自身的形式特征日渐突出,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尤其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对外贸易迅速缩口,订单锐减,以代工出口为主的中小鞋企纷纷破产倒闭。同时,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制鞋工业,解雇成本极高。已经进入的企业无法退出,只能硬撑,大多最后以破产收场。温州的中小鞋企,不得不在这样的困局中挣扎,寻求出路。
二、破局的策略与出路分析
1.企业的自救
温州的中小鞋企的脆弱性,很程度上归咎于他们的贴牌生产。这些鞋企缺乏品牌意识,产品同质化严重,使得替代和取代较为容易。同时,过分依赖于外来订单以及出口贸易,使得这些鞋企抵抗金融危机、货币升值,外来订单减少等系统性风险的能力较低。
因此,对于温州的中小鞋企来说,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与提高创新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是树立品牌。温州的鞋企多以代加工、贴牌生产为主,虽然也有一批自己的品牌,但始终是少数。由于规模小、产品同质化,极容易被压低价格从而失去生存空间。因此,温州鞋企应该尽快树立品牌意识。一批有条件的,实力相对较强的企业,应该尽快建立自己的品牌。已有的、知名度较高的品牌,则应着重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努力与国际知名品牌展开竞争。
其次是创新。由于拥有的资源与生产生产条件类似,导致产品差异小,温州的鞋企无论规模大小,都面临着产品同质化的问题。因此,在市场上,温州的大小企业互相竞争主要是通过压低价格的方式。此外,产品层次较低,出口产品多以OEM方式进行,全球价值链中的大部分利润被全球采购商拿去,低档产品出口过于集中使温州制鞋企业频频遭遇贸易壁垒,而且温州鞋在市场上遭受到欧美本土中小企业越来越多的排斥和文化抵触。为了能得到长远发展,鞋企必须创新,有自己的品牌和设计,“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通过引进新产品;引用新技术;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供应来源;实现工业的新组织等方式,全方位地提升温州鞋企的竞争力。
除此之外,温州鞋企还有很多方面必须进行改变。一是更新观念,从家庭作坊的模式中跳脱出来,加快对品牌策划、市场营销和企业管理知识的系统性学习,更新知识结构,努力打造“学习型企业”。二是“产”与“销”在管理上作彻底的分离,组建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专业营销团队,搭建适合自己市场实际需要的组织管理架构。三是聘请有实战经验的专业顾问团队,缩短摸索周期和风险。四是与国际成功的营销型企业或公司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强强联手,通过代理或联营国外品牌引进先进的管理和经营方式,在风险最低的前提下逐渐实现企业的“大换血”和“升级换代”。五是加快速度努力学习零售管理模式,掌握零售的“游戏规则”,在本品牌市场条件相对成熟的区域涉足零售业,摸索和积累零售经验。其次,注重以有形象、有影响的专卖店或专柜形成规模效应。六是以市场为导向,把握市场的脉搏,而非单纯参考其他资本的流向来组织生产。七是要专注做好市场基础比较好的区域,实现“小而精”而非“大而全”。八是在条件成熟时,积极开拓市场,而非专注经营已开发的市场。九是在消费两极分化明显而且还会不断加剧的情况下,与时俱进改变业态和经营模式。如采用品牌专柜路线、超大型鞋类综合店路线、社区路线等。
2.行业协会的参与
相对于全国其他地区而言,温州行业协会起步早,发展快,发育较为成熟,在制度建设等方面也有许多创新。但是,也应该看到,温州的行业协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很多问题。
正如上文所言,造成温州中小鞋企的困局的原因之一是进入壁垒低。而这个因素很大一部分是由于行业协会所设定的门槛偏低。而这也造成大量企业家涌入制鞋业,鱼龙混杂,不仅没能取得规模效益,反而产生恶性竞争、资源的浪费。为此,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必须适当提高进入制鞋工业的门槛,避免过多资源涌入制鞋工业。
温州中小鞋企希望走出困境,行业协会也必须得到相应地发展。行业协会要积极做好自身能力建设,提升行业协会的工作水平。一是要提高行业协会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和交流能力,及时将政府方面的有关信息传达给会员,将会员的意见和难处反馈给政府,寻求政府的支持,成为会员和行业利益的代表。二是要扩大行业协会的覆盖,发挥综合性的协调功能。从制度层面上,这要求加快行业协会的立法进程,实现行业协会工作“有法可依”,把行业协会建设纳入法制轨道,以此明确界定行业协会的法律地位、作用、基本职能、应有的权益和承担的责任以及与政府的关系、会员企业的权利义务等。同时赋予行业协会必要的职权,帮助行业协会加强自身建设。
如前文所述,温州鞋企要寻求走出去的道路。相应地,也要拓展行业协会的活动空间,实现行业协会的国际化。面对国际贸易日益扩大,经济全球化正在加速的趋势,行业协会要参与经济全球化并推动企业参与经济全球化,不断拓宽国际市场,更好地为企业服务。行业协会作为民间组织,开展对外交流,比政府部门有许多便利之处,如交流渠道较为广泛,组织方式灵活等。
3.政府的管理
要使得中小企业顺利走出困境,政府应该发挥适当的调节和辅助作用,通过以经济手段为主的多种方式支持温州鞋企的发展。
政府首先应当做好引导工作。譬如:按照专业化分工协作和规模经济的原则,加快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支持企业通过兼并、联合、重组,促进大规模公司集团的形成;加快温州鞋企洗牌,淘汰占用资源而效率不高的企业;按照“小而精、小而特、小而强”的要求,发展一批“小型巨人”企业;引导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与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建立协作关系,加入其产业链,提高市场占有率和抗市场波动能力。建立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中小企业快速发展。
民营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作用的有效发挥,但政府对市场运行和民营经济活动的过度介入又会造成市场运行规则的扭曲和民营企业运行效率的损失。因此,必须根据市场经济和WTO的要求,对行政许可审批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分批处理。把本来属于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权利还给企业,把政府包揽的部分社会事务还给社会,政府部门应该起好引导作用与监督作用,更多的权利应该由企业自行实行。唯有如此,企业才会有创新才会有活力。
同时,政府应该加强对企业用工的监督。制鞋工业是一种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十分巨大,在较为不成熟的社会和市场中,这种产业伴随着员工的低报酬和低福利,这也是目前“用工荒”的重要原因。因此,政府应做好监督工作,责令企业依法保障员工的各项权利。
此外政府应该进一步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执法违法责任追究制和考评制,确保公正司法,依法办案,提高执法水平。只有在法律和社会的保障下,温州中小鞋企才有可能自由发展,走出困境。
三、结语
如今,温州的鞋企正面临着重要的转折点,机遇与挑战并存,转机大于危机。总而言之,温州中小鞋企若要打破僵局,获得长远发展,不能仅靠企业自身的改革、努力,更需要行业协会及政府部门的配合。双管齐下,方能将“温州模式”进一步践行发扬。
[1]周德文,吴比.《中国样本:温州民营经济创业史(上下卷)》.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第一版
[2]方立明,奚从清.互动管理与区域管理:温州模式研究的几个问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7月第一版
[3]李罗力.《转型:产业调整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谐变奏》.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