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例手足口病住院患儿临床用药分析
2014-03-07周全安
周全安
开平市第二人民医院,广东 开平 529367
30例手足口病住院患儿临床用药分析
周全安
开平市第二人民医院,广东 开平 529367
目的了解我院手足口病住院患儿临床用药情况,探索手足口病的有效治疗方案,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我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因手足口病住院治疗的患儿中,随机抽取出院病历30份,对住院期间用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我院手足口病治疗以利巴韦林为主,辅以中成药喜炎平治疗,全部患儿治愈,无并发症,但预防使用抗菌素达90%,均为头孢类抗菌素,存在滥用。结论应加强抗菌素使用监管,降低不合理用药发生率,保证医疗安全。
手足口病;利巴韦林;抗菌素;滥用
手足口病多发于儿童,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出疹性、传染性疾病。在儿童聚集场所流行,呈群体性发病,该病早期与上呼吸道感染极为相似,容易误诊。2008年春季,手足口病在安徽埠阳爆发后,同年5月2日,将其列入国家丙类传染病,患儿要进行隔离治疗。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最为常见,安徽埠阳地区爆发的手足口病为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我院为手足口病定点防治医院,本文随机抽取我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因手足口病住院治疗的患儿中的30份出院病历,对临床用药进行回顾性分析。
1 临床资料
手足口病诊断依据“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1]:(1)具有流行病学资料;(2)普通型:起病较急,多数患儿伴有发热,口腔黏膜周围存在散在疱疹、红斑或溃疡,疼痛感明显,手部、足部、臀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较少液体;(3)重型:患儿出现精神差、嗜睡、易惊、易出汗、肢体抖动、呕吐、头痛、面色苍白、气急,甚至昏迷等心肌炎、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等临床表现。随机抽取在我院治疗的30例患儿病历,所有患儿均符合手足口病的标准,同时排除水痘、疱疹性咽峡炎、荨麻疹等出疹性疾病。
2 调查方法
运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调查研究,根据设计的表格,将病历资料逐项填写,项目包括入院时基本情况、药物使用情况、治疗效果、住院时间等。
3 结果
3.1 随机抽取的30份病例均为普通型手足口病,其中男孩22例,女孩8例,年龄最小7个月,最大6岁,平均2.8岁,平均住院时间7.2天。无死亡病例,29例治愈出院,1例病情好转后转院,转院病例为非本地户籍患儿,家属要求转回当地医院治疗。
3.2 根据《新编药物学》[2]对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类,统计30例病例共使用6大类10种药物,详见表1。
3.3 对药物组合情况进行归纳分析,发现以利巴韦林为主,联合使用头孢类抗菌素及中药制剂喜炎平,少数病例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详见表2。
3.4 抗菌药物使用总数为27例,分别为头孢曲松、头孢美唑及头孢硫脒,具体使用情况,详见表3。
表1 30例手足口病患儿药物使用情况
表2 30例手足口病患儿药物组合情况
表3 30例手足口病患儿药物使用情况
4 讨论
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肠道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和B组,肠道病毒、埃可病毒,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主要的传播途径有呼吸道传染和粪-口传染。发生感染后主要是急性起病,大部分出现发热症状,口腔黏膜出有疱疹和溃疡,手足、臀部有斑丘疹,可伴随咳嗽、流涕、精神疲倦和食欲不振等症状。一般病情为普通型,预后良好;少数病例,特别是发生肠道病毒71型感染的患儿,会出现脑炎、神经炎性肺水肿、循环功能不全等,严重时会导致死亡,留下后遗症[3]。
手足口病是一种病毒感染的自限性疾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中西医相结合,密切注意手足口病的病情进展。文献报道使用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4],我院治疗手足口病过程中也证实了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的疗效。我院治疗手足口病存在滥用抗菌素及不合理使用激素现象,以后在临床工作中应规范使用,以保证儿童的用药安全,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手足口病诊治指南(2010版)[EB/ OL].v http://www.moh.gov.cn.[2010-04-12].
[2]陈新谦,金有豫,汤光. 新编药物学[M]. 17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3]俞慧,朱启荣. 肠道病毒71感染的中枢神经系统表现[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24(12): 887-889.
[4]巨爱萍. 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中外医学研究,2013,29: 181-182.
R969.3
B
1674-9308(2014)02-0050-02
10.3969/J.ISSN.1674-9308.2014.02.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