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儿剧场:北戏学子梦起航

2014-03-07韩旭王晓明

北京纪事 2014年3期
关键词:音乐系美德剧目

韩旭+王晓明

演艺中心:演出季好戏连台

记者:少儿戏剧场先后成功举办了两个演出季,这两个演出季的情况如何?

廖维老师:从2013年6月1日起,“2013夏季演出季”历时三个月,共10台节目,演出28场,观众约8150人。其中京剧系演出5台16场,地方戏曲系演出2台6场,音乐系、舞蹈系、影视表演系各演出1台2场。接下来的秋冬演出季共28台节目,演出43场,观众约16870人。其中京剧系7台11场,地方戏曲系7台10场,音乐系5台10场,舞蹈系3台6场,影视表演系2台4场,以及包括台湾豫剧团等文化交流的6场。全年共计接待观众约25020人,演出涉及了京剧、评剧、相声、舞蹈、音乐、话剧等多种艺术形式。

记者:为办好少儿戏剧场,演艺中心还做了哪些工作?

廖维老师:为保证少儿戏剧场的成功运作,演艺中心特别招聘了两位老师。一位是艺术总监李青老师,负责把握艺术作品的品质。另一位是胡杰老师,胡杰老师曾任职于长安大剧院,有着丰富的宣传推广经验,专门负责少儿戏剧场的宣传推广。

记者:2014年少儿戏剧场有哪些演出计划?

胡杰老师:《中华美德故事》将是2014年的一个演出重点,还有“学道德模范,诵中华经典,做有德之人”系列演出京剧、评剧和综艺三台节目十二则小故事的创作;京剧《少年马连良》的二度创作;还有已开始创作描写白蛇故事的完整舞剧《夕照》。另外,像童话京剧《白雪公主》这样受欢迎的剧目也会继续演下去。

少儿戏剧场在这两个演出季中,接连推出原创少儿京剧《少年马连良》,传统京剧《国粹芳华——梅尚程荀》《四郎探母》《经典折子戏》等少儿京剧演出,还有童话京剧《白雪公主》和《中华美德故事》等众多精彩演出。少儿戏剧场的开办,不仅使本院学生通过教学实践演出获益匪浅,在品牌打造上,还申请了少儿戏剧场的商标等知识产权,初步树立少儿戏剧场品牌,吸引了一批相对固定的观众到少儿戏剧场观赏舞台艺术。

京剧系:《中华美德故事》好评如潮

记者:京剧系在少儿剧场演了哪些剧目?

许翠(北戏副院长、京剧系主任):京剧系是咱们学校的龙头专业,少儿剧场从开幕到演出都是以京剧系为主。总的来说,演出的剧目比较多,原创剧目《少年马连良》和《白雪公主》反响很好。还有一个学生的优秀剧目展示,以及梅尚程荀流派专场、武戏专场、折子戏专场等。

记者:听说最近排演的《中华美德故事》京剧专场反响非常好?

许翠:《中华美德故事》京剧专场是这学期的重点演出。共包含了四个故事,分别是《荀灌娘》《苏武牧羊》《赤桑镇》和《草原小姐妹》。演出展现了荀灌娘搬兵为父解忧;苏武忠贞爱国、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气节;以及包拯秉公执法、公而忘私、忠君爱民的英雄形象和草原英雄小姐妹荣梅和玉荣为保护集体财产、与暴风雪搏斗的动人故事。

演出的效果非常好,得到了教委和院领导的肯定。孩子们用京剧艺术的形式诠释中华美德,锻炼自己,同时推广了京剧艺术。

记者:从演员到老师,来到戏校后少儿剧场的工作做了哪些?

高彤(著名马派老生):我是2013年9月份才调过来,有关少儿剧场的演出工作共参加了两次。一次是纪念我师父张学津先生的演出;还有一次就是《中华美德故事》的演出。

记者:《中华美德故事》的四折戏与社会上的有何不同之处?

高彤:少儿剧场面对的观众主要是中小学生,所以四折戏里的人物首先是学生们熟知的典型人物。我们把原来的剧本进行压缩和加工,使四折戏的情节更加精练,人物更鲜明。

我们在院领导的启发下,为了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舞台加入一些现代化的元素。比如增加了LED屏、强化了灯光效果等。就拿我教的第二折戏《苏武牧羊》来说——大幕徐徐拉开,灯光缓缓亮起,人物登台前,LED展现苏武牧羊时的大漠荒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会很快吸引台下的小观众,然后我的学生再出来,献上苏武经典的核心唱段。此时灯光变幻成蓝灰色调,给人以悲凉之美。

记者:谈谈您在少儿剧场的具体工作?

张玲(京剧系老师):院领导把《草原小姐妹》这出戏交给我,说实话,这出戏我自己也没学过、也没看过。这出戏“文革”时期由内蒙古京剧团创排,是这回《中华美德故事》唯一的一折现代戏。很多年了,没怎么被演过,甚至资料都很少,手上仅有这出戏的一个视频小片段。还好有《草原小姐妹》的作曲王威老师在,加上导演李仲鸣老师和两个学生的努力,最终我们把这出快失传的剧目经过重新创作挖掘出来,得到了领导的肯定。

舞美系:为演出的成功,师生们甘于做幕后工作

记者:少儿戏剧场的演出,给师生们带来哪些影响?

黄元培老师(舞美系主任):舞美专业就是幕后工作,学生们要对专业有一个认知。当然,有些学生,比如杨志川是当过兵的,就能踏踏实实工作,但更多的学生开始时都做不到这一点。一开始带大三学生上《白雪公主》,学生们恨不得在台上露个脸,没有机会也要把边幕扒开看看,让观众知道自己的存在。后来通过多次演出实践,学生们才慢慢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记者:演员都是学生而不是专业演员,这对舞美工作有没有影响?

黄元培老师:学院做演出,服装道具的损耗也大,经常需要维修重做。比如时隔半年再演《白雪公主》,拿出服装一试,原本合适的裤子现在快成七分裤了,而七个小矮人的鞋也都小了,因为小演员长个儿了。还有《中华美德故事》中需要一把公园的椅子,我借来道具,结果小演员毕竟不是专业演员,火候儿不够,在台上表演时坐得太过随意,演出完发现椅子已经坐坏了。

记者:您是怎么带领学生工作的?

李梦雪老师:《中华美德故事》里的两场话剧服装是我设计的。我出完设计图,把自己的设计理念传达给学生,带领学生参与到服装的设计和购买中去。当然,学生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像买的服装和我的设计理念不符,或者演员穿着不合适,就要调整或让学生重新去买。

记者:您有多年的舞美工作经验,您是如何指导学生工作的?

瑞剑荣老师:我承担了《中华美德故事》的整体人物造型设计。为了培养、锻炼学生,接到剧本后,我找到学生,让他们先交制作图。起初有些学生的设计图不尽如人意,我就让他们一遍遍修改,反复出图,直到达到要求为止。还有服装道具的管理,我带着师瑞娜等几个学生,教他们从制作服装箱开始,将服装道具逐步整理管理起来。化妆需要的工具和化妆品,我也列好清单,让学生们照着单子去购买准备。

记者:演员和造型师都是学生,缺少经验,有没有忙中出错的时候?

瑞老师:首次彩排折子戏《雷锋》时就出了纰漏。当时群众演员增加了十几个人,负责服装的学生们也提前买好了这些群众演员要穿的白衬衫蓝裤子。结果到彩排时,大家都忘记了,买好的服装就放在后台,群众演员还是穿着自己的衣服就上台了。

舞美专业是演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负责戏剧人物服装、造型、布景、灯光效果、道具等,既辛苦又繁琐,并且都是幕后工作。少儿戏剧场的舞美工作,全部是由舞美系的师生们完成的,其中辛苦可想而知。但繁重的工作之余,老师们不忘耐心地指导学生。一场场演出,让学生们暴露出不少问题,但是随着一次次出错、一次次改正,学生们慢慢成长起来。

地方戏曲系:学生希望登上少儿剧场的舞台

记者:地方戏曲系在少儿剧场有哪些精彩的表演?

马惠民(地方戏曲系主任):地方戏曲系的评剧、梆子、曲剧、相声等都登上了少儿剧场的舞台。特别是评剧,我们组织了大中专学生排演了全本的《秦香莲》,观众和戏迷的反响非常强烈。

少儿剧场还展示了评剧大专班的原创优秀剧目、曾获文化部优秀剧目奖的《什刹海》。《什刹海》反映的是北京的风土人情,非常接地气。除此之外,近期演出的《中华美德故事》评剧专场包含了《孔融让梨》《雷锋》《一杯茶》《长霞》四出戏,展现了孔融谦让、尊老爱幼;雷锋的舍己为人、助人为乐;掏粪工人李祥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公安局长任长霞打黑惩恶,捍卫人民利益的优秀传统美德。首演非常成功,得到了领导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记者:您觉得少儿剧场的意义是什么?

王(地方戏曲系副主任):大家可能都知道,对一个孩子来说,给他灌输再多的教学内容,但不给他实践的机会,他终究是不知道舞台的感觉怎样,兴奋点在哪儿。所以院里的领导就提出了少儿剧场这个概念,让每个孩子都有登台表演的机会。我们的刘侗院长就提出,北京戏校的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在少儿剧场演出,只要你够标准。

我曾经也是北京戏校的学生,在我印象里我那个年代学生演出的机会非常非常少。所以我就跟我的学生说,你们真该感谢学校给你们创造的这么好的机会。现在学生们也很希望站在少儿剧场的舞台上,平时非常努力,可以说少儿剧场对我们的教学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舞蹈系:有压力,就有动力

记者:这半年来,舞蹈系在少儿剧场展开了哪些工作?

田石杰(舞蹈系主任):少儿剧场的演出是学院“六个一工程”中的工作项目之一。舞蹈系在少儿剧场承担了几场演出,其中一场是《桃李芬芳——获奖舞蹈集萃》,主要展现舞蹈系历年参加大赛的获奖优秀剧目;另外两场是舞蹈系中专的毕业汇报和高职大学生的毕业汇报演出;最近一次在少儿剧场演出,是系列综合演出《中华美德故事》中的《八女投江》剧目。总的来说,这四场的演出效果都很好。未来我们还打算在少儿剧场推出原创舞剧,暂定名为《夕照》。之前的演出都是一段一段的舞蹈节目,组合而成。《夕照》不同,时间超过100分钟,是系里精心雕琢的大剧目。

记者:在少儿剧场演出,面临怎样的挑战?

李少丹(舞蹈系副主任):面临的挑战非常多,首先是资金问题,不管是灯光还是服装,每一个环节都是需要经费的。同时,演出的场次也多,相对而言资金十分有限。所以如何用有限的经费呈现一台演出,怎么精打细算,租哪些服装、用什么道具既有艺术效果又节省经费,就成了我们首先得解决的问题。

此外,我们面临的第二个挑战是舞蹈老师还有课要上,规定的课程要完成,所以给学生们排练,只能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工作量和劳动强度很大,但老师们没有怨言,都默默地奉献自己的时间,最终把这个难题也克服了。

记者:您做了哪些与少儿剧场有关的工作?

张玮(舞蹈系系支部书记):我这边主要负责08届中专的毕业汇报演出。以班为单位,演出分为基训部分、民间舞组合部分,还有最后的剧目部分。基训部分展现的是学生平时的训练成果;民间舞部分展现学生们这六年来学了哪些民族舞,跳的水平怎样;剧目表演因人而异,每个剧目各有不同,牵扯到剧目课老师对某个剧目的创编,展示的是学生的个人特点。

总的来说,做一场汇报演出要付出很多,老师课后加班加点,学生也一样,非常辛苦。原来毕业汇报表演关起门来在系里演出就行,现在在少儿剧场演出,直接面对社会,面对专家和观众。他们有压力,也有了提高的动力。

音乐系:少儿剧场加强了教学实践

记者:音乐系在少儿剧场共演了几场?

祝真伟(音乐系主任):我们这半年在少儿剧场做了很多工作,一共有五场演出,分别是:“梦·迪之声”——孟璐、刘歆迪获奖汇报音乐会、“芳华”民乐音乐会、“光荣·梦想”音乐系优秀学生音乐会、音乐系高职毕业班汇报演出,最后一个是“中华美德”综合专场,音乐系承担其中音乐剧的演出。

记者:能具体谈谈这出音乐剧吗?

祝真伟:音乐剧《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了东北女孩徐秀娟为救丢失的小鹤不慎掉入沼泽地,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的感人故事,在剧中饰演徐秀娟的孟璐是我院高职音乐班的大三学生。她在各大音乐比赛中拿过很多奖。本次演出中,她用动人的歌声感染了不少在场的观众。剧中饰演黎明与牧仁的演员均为音乐系学生,在剧中载歌载舞,锻炼了他们的综合素质。本剧作曲为音乐系徐辉老师,她谱写的歌曲给观众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记者:少儿剧场给音乐系带来哪些变化?

张晓红(音乐系副主任):自从有了少儿剧场,周末演出成为一种常态了。我们从最初的不适应,到把演出纳入工作计划当中,不知不觉中,教学实践的场次增多了,力度就大大加强了。短短一个学期,音乐系就演了5套节目,一共十场。包括了民乐的、声乐的,钢琴的、管线的……涉及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有传统的,也有我们没接触的,比如“中华美德”的音乐剧,对于音乐系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尝试。

少儿剧场给了音乐系很多压力,但我们得感谢领导。原来我们比较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工作、教学实践。现在校领导在舞台实践的质量和场次上有了新的要求,我们按照要求努力完成工作,得到了领导的好评,我们的信心更强了。学生的艺术实践水平,老师的科研、艺术创作和艺术实践水平都提高了很多。同时,综合专场的演出还锻炼了音乐系与其他院系的协作能力。

影视表演系:为创作、编排出好作品

不辞辛苦

记者:请您谈谈《中华美德故事》的创作过程?

方雨舒老师(编剧):我们去年6月接到任务,要从精神文明办编写的现代题材《中华美德故事》中选择素材,创作两个晚会小品长度的戏剧小品。最后我们选择了两个贴近北京生活、反映北京现代普通人的道德模范事迹。一个是北京的义务指路大王,另一个是两次义务捐献骨髓的女法官的故事。因为是真人真事,也不能虚构反面角色和制造戏剧冲突,要把几行字的模范事迹,编排成既让观众爱看,又能在平凡中凸显人性光辉的作品,确实比较困难,费了不少心思,花了3个月时间创作完成。在创作过程中,张怡老师作为导演起了很大作用,特别是《北京欢迎你》这个戏,导演和演员在排练中碰撞出的火花,给我的创作带来不少灵感。这两个话剧去年10月开始排练,在接下来的试演中反响不错。

记者:对少儿戏剧场的演出,您有什么感触?

张怡老师(导演):我们的演出班子是高速运转的,对学生们而言难度还是很大的。我的一个学生演《雷雨》里的周萍,两个月泡在戏中,不但要背大量台词,为了入戏,情感精神也近乎疯癫。21、22日演周萍,26、27日就演《希望》中那个捐骨髓的女法官的丈夫,为吸引观众,那个戏还加入了一点喜剧效果。学生就对我说,老师我觉得很痛苦,我还在周萍里面。

张怡老师是话剧《希望》《北京欢迎你》的导演,也是去年9月毕业大戏全本《雷雨》的导演,另外还复排了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前一段时间演出任务重,张老师因说话太多几近失声,即使已经过去很多天了,采访时张老师原本清亮的嗓音仍然低沉而沙哑。不过她没有述说自己的辛苦,只是觉得学生们不容易。

猜你喜欢

音乐系美德剧目
诚实是美德
舞台剧目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她是自立自强的美德好少年
逝前的美德
优秀剧目进校园
延安“鲁艺”音乐系里的“广东仔”
美国加州大学北岭分校音乐系教授怀特纳博士访谈录(下)
美国加州大学北岭分校音乐系教授怀特纳博士访谈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