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秘档之7大绝世宝藏
2014-03-07
考古秘档之7大绝世宝藏
宝藏,是个充满神秘的词,对一般人来说,它意味着财富,承载着万千的希冀和追求。而对于考古人员来说,每一件珍贵文物,都是古人高超技艺的见证,闪烁着华夏文明的灿烂光辉。我们的古人曾制作出无数流传千古、魅力无穷的风华瑰宝,在时间隧道中,这些宝藏被深埋地下,无缘得见。今天的考古,让它们中的一些重见天日,我们也因此一睹宝藏风采。盘点7大绝世宝藏,探寻绚烂多彩的华夏文明。
第7大:明梁庄王墓
2001年,在湖北省钟祥市长滩镇的一片荒野上,一个神秘的考古现场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经过近1年的勘探和发掘,考古学家严密推测,这个距离地面3 m以下的地方是一个明朝的皇家墓葬——梁庄王墓,据说里面埋藏的金银珠宝不计其数。
在这个地宫里,考古人员找到了数量和种类众多的金容器。其中包括金壶、金盆、金盂、金漏勺、金锭、金钱以及大量金片。
考古人员累计发现了125件各种金器。现场的人们从来没有在一个墓葬里看见过这么多的金器。除了众多的金器之外,在梁庄王墓中,考古人员还发现了数量惊人的珠宝玉石,甚至有一些还是稀世罕见。
红宝石、蓝宝石、金宝石和祖母绿,现代的5大宝石,除了钻石以外其他4个全部齐了。
在出土的众多珍宝中,还有6件造型特别的物品,令人惊叹。它们造型奇特,都是喇叭形金座上面镶嵌宝石或者镶嵌镂空玉龙组成。
这是其中一个金镶宝石物件,在这个约7 cm高的物体上一共镶嵌了7颗宝石。纯金的底座上镶嵌了红宝石、蓝宝石和绿松石。在底座的上端,一颗硕大的金宝石被镶嵌在整个物品的顶部。据专家判断,这6件价值连城的宝物,应该是元朝的皇家冒顶装饰。
最后经过统计,在梁庄王墓里,共出土包括金、银、玉等各类珍宝达到5 340件,其中的金容器、金帽顶、金法器以及白玉鹘捕鹅等珍宝在此之前从未见过。而这些造型精美、保存完好的奇珍异宝,也为研究明代历史,以及当时的手工技艺提供了新的资料和课题。
7大绝世宝藏之梁庄王墓
数量众多的奇珍异宝令人惊叹
珍奇指数:★★
技术难度:★★
考古价值:★★
综合评定:第七名
第6大:西汉金缕玉衣
1995年,江苏徐州狮子山,考古人员正在对一座已经被盗的汉代楚王墓葬进行紧张的挖掘清理。
一些劫后余生的玉片引起了考古人员的注意,玉片表面抛光,四角带孔,有的孔上还残留有细小的金丝,每一片的平均厚度在1.2~2.5 mm之间,而一些小玉片,长宽都只有1 cm左右,这些特征让考古人员想到了汉朝历史上出现的一种特殊葬服—金缕玉衣。
随着挖掘的深入,考古人员发现的玉片,超过了4 000多片,并且全部都是来自新疆的和田美玉,4 000多片和田玉编织出的金缕玉衣究竟是什么样的?
工作人员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将身体各个部分的玉片,从这4 000多片玉片中分别挑选出来,并且对号入座。
玉片各就各位后,还有一个重要工作,要将它们用金缕穿起来。
玉衣所用的金丝一般长4~5 cm,最细的金丝直径只有0.08 mm,只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细度,分布在手套各处。 有的金丝很特殊,是合股金丝,由12根很细的金丝拧成一股,拧成后既柔软又结实。
按照玉衣上残存的打结方式,修复人员开始艰难的缝衣工程。专家估算,西汉时代制作这样一件玉衣,一名熟练的玉器工人大概要耗费十余年的时间, 相当于当时100户中等人家的全部财产。
而在现代工艺和流水协同作业下,修复人员也是整整历经1年零4个月,才复原了这件国之瑰宝。
复员后的这件玉衣,玉片数量达4 248片,金缕1 576 g,是目前我国发现的玉片最多、玉片质量和工艺最精细的金缕玉衣。
儒家以玉比德,金玉在九窍,则尸身不腐,正是这种“事死如事生”的观念,让崇尚玉器的汉代先人把葬玉制度发展到了空前绝后的境地。在文献的记载中,古人甚至说要将玉片像鱼鳞一样遍布人的全身,这样,人体的每一个部位都能在玉器的保护下走向永生,奢华的玉衣也由此诞生。
对考古人员来说,研究玉衣的过程,就是在不断接近2 000年前的那个时代。这件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玉片数量最多的金缕玉衣,在考古史上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它是中国葬玉制度的巅峰之作,承载着西汉手工艺的巧夺天工。
7大绝世宝藏之金缕玉衣
巧夺天工的技艺 葬玉文化的巅峰之作
珍奇指数:★★
技术难度:★★
考古价值:★★★
综合评定:第六名
第5大:越王勾践剑
1965年12月的一个清晨,湖北省江陵地区,考古小组正在对一片楚墓群进行挖掘。当工作人员打开棺椁时,人们赫然发现,在墓主人尸首的左侧,有一把青铜剑。单从外表看,这把剑显得并不怎么起眼。
然而当考古人员将宝剑从剑鞘中抽出的一瞬间,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只见寒光闪闪,剑身上竟然不见一丝锈迹,历经千年,依然完好如新。”据一位在场的专家回忆。
后来专家们对宝剑进行了测试,在桌上平铺了二十多层纸张,剑锋轻轻一划,这二十多层纸,竟然被它一次就轻松划破了。
在剑身上,工作人员发现了8个鸟篆铭文,经过对这8个字的反复推敲,专家最终认定这把剑的主人便是春秋时期具有传奇色彩的越国国君----勾践。
两千多年过去了,勾践剑仍然锋利无比,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可同样都是剑,为什么有的可以削铁如泥,有的只能作为摆设,用来观赏,难道说是大自然赋予了勾践剑不为人知的神奇力量吗?
1977年上海复旦大学专家,对它进行了科学测定,专家们运用了可以发射质子束的静电加速器,它可以利用辐射回来的X射线能量判断古剑元素的成分。得出的结果,让人们大吃一惊。数据显示,这把宝剑的青铜合金,主要是由铜、锡以及少量的铝、铁、镍和硫组成的,并且每种金属在合金中所占的数量有着严格的配比。
虽然是同一把宝剑,可是剑的不同部位,硬度完全不同,堪称中国古代青铜剑的巅峰之作。
7大绝世宝藏之勾践剑
历经千年依旧锋利无比 堪称奇迹
珍奇指数:★★★
技术难度:★★★
考古价值:★★★
综合评定: 第五名
第4大:法门寺佛骨舍利
1981年8月24日,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伫立在宝鸡扶风法门寺中的唐建佛塔,因为年久失修和雨水侵袭,中部出现裂缝,佛塔发生了倒塌。意外的倒塌,引发了对佛塔的考古工作,传说这座佛塔下神秘的地宫里埋藏了许多宝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佛祖释迦牟尼的佛骨真身舍利。
对于残塔的处理,当地政府决定重建。专家们勘查塔基结构时, 无意间在浮土之下发现了一块白玉石板,石板下一个洞口出现在人们眼前。
专家们的考古勘察工作,也从这个洞口开始,一步步深入到法门寺的地宫。这是一道石门,门口就是地宫的后室,后室里的情景令人震惊。围绕着一个宝函,竟然摆满了文物,如此密集的稀世珍宝同时现世,人们的狂喜难以言表。
清理工作即将结束,就在人们要离去时,又有了新的发现。
挖开扰土,一个密龛显露出来,密龛里藏着一个包裹,谁都不会想到,里面套着一重又一重不同的宝函。专家打开了函盖,里面是一个镏金函。镏金函里有一个玲珑剔透的水晶椁子,水晶椁子里面是一个由纯净白玉制成的玉棺。
最后,专家揭开了玉棺棺盖,又是一枚舍利。地宫中的碑文上记载:佛骨上有一道裂缝,但没有裂透,这是谁都无法仿制的。至此,佛教界至高无上的圣物,世上仅存唯一的佛祖真身(指骨舍利),终于现身。
这枚神奇舍利的重新面世,无论在宗教领域还是历史文化方面都具有非凡的意义。不仅如此,地宫中还发现了其他两千多件奇珍异宝,此次发掘被评为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发现之一。
7大绝世宝藏之法门寺佛骨舍利
佛教界至高无上的圣物 世上仅存
珍奇指数:★★★★
技术难度:★★★
考古价值:★★★
综合评定:第四名
第3大:元青花
2005年11月,湖北省钟祥市进行了一次抢救性发掘。墓葬的主人是明朝亲王郢靖王和他的王妃。任何奇迹都有可能在考古现场发生。打开墓门后,人们发现在墓葬后室郢靖王王妃的棺床下方,放置着一件来自于元朝的青花瓷梅瓶。
卷草纹、锦带纹和展翅的凤凰穿飞在缠枝牡丹花丛中。海棠形开光内嵌着的图案,描绘了4位古代隐士高尚的情怀—周敦颐爱莲、王羲之爱兰、林和靖爱梅爱鹤、陶渊明爱菊,因此,这件青花瓷得名四爱图梅瓶。青花四爱图梅瓶首次亮相保险金多达5亿人民币。那么,究竟是什么造就了元青花无人可及的价值呢?
在传承有序的中国瓷器发展史上,青花瓷是一个例外。起源于何时何地,至今无法解答。没有初创期,更找不到萌芽期,唯一可以确认的是,到了元朝时期,青花瓷已经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
由传统瓷石的“一元配方”发展为瓷土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这道最初的工序从一开始就使元青花注定不同寻常。
除了特殊的瓷土,造就元青花登峰造极工艺的另一个因素就是绘画颜料,据说这是一种被称为苏麻离青的青花钴料,它并非产于中国,而是来自遥远的阿拉伯地区。瓷土由特殊成分构成,钴料必须进口,这些因素决定了即使在古代,青花瓷的价格也是极为昂贵,再加上元青花传世极为稀少,因此,元青花的天价神话得以不断谱写。
按照权威机构的统计,目前国内所知的元青花完整器仅仅只有100件左右,即使扩大到全世界范围,元青花的数量也不会超过300件。同其他瓷器相比,这样的存世量的确是少得惊人。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元青花的价值连城,正是源于它的罕见稀少。
今天,清新典雅的青花瓷元素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标志,青花四爱图梅瓶作为元青花中的精品,其中蕴含的并不仅仅是它无可比拟的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古代能工巧匠慧心独具的烧造技艺,使得青花瓷在今天依然光彩夺目。
7大绝世宝藏之元青花瓷 制作精美
传世稀少 不断谱写着天价神话
珍奇指数:★★★★
技术难度:★★★★
考古价值:★★★★
综合评定:第三名
第2大:青铜尊盘
1978年,湖北省随州,一座豪华的地下宫殿在埋藏了约2 400年后重见天日。随着水位的下降,大量青铜器源源不断地从中室出现:一对连襟铜壶、两件青铜冰鉴一南一北并排陈列,旁有铜漏斗,木制髹漆的耳杯和漆豆围绕其旁。一切俨然一幅王侯盛宴图。
今天这些青铜器,是两千多年前的一场盛宴,曾侯乙和他的宾客们在金石交响中饮酒作乐。只有周天子才能享用的九鼎八簋之礼,这位王侯照样享受。甚至于普天之下仅有的一件青铜器极品也归属于他,这便是被称为无价之宝的青铜尊盘。
尊敞口宽厚的外沿翻折下垂,上饰玲珑剔透的蟠虺透空花纹。尊颈部的蕉叶向上舒展,与微微外张的弧线相搭配。盘直壁平底,口沿上附有四只方耳,皆饰蟠虺纹,风格与尊口相同。尊盘口沿上的透空纹饰分为高低两层,内外两圈,每圈有16个花纹单位。表层纹饰互不关联,彼此独立,全靠内层铜梗支撑构成一个整体。这些透空纹饰是由一种被称为失蜡法的工艺铸造而成的。
作为古老的铸造方法,失蜡工艺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以铸造熏炉为例,首先要做出熏炉的蜡模,之后在蜡模上包覆透气性良好的泥料。待其阴干,加热熔化蜡料,形成空腔。最后往中空铸型中浇注铜水。铜水冷却凝固,脱除铸型,即可获得镂空的熏炉。
尊盘大多数部件都有组合陶范铸造的可能,唯独尊盘口沿透空附饰必须使用失蜡法来铸造。
范铸法分铸组接的青铜器,为了保持美观通常会给予精细加工,即便如此,还是能在隐蔽的部位找到铸接的痕迹。相反,蜡模的可熔性使得失蜡法铸件能在不分型的情况下一次性完整获得,自然青铜器上也找不到任何的铸痕和焊接点。
如今在曾侯乙尊盘工艺鉴定书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当年的鉴定结果—这套尊盘,兼用了整铸、分铸、锡焊、铜焊综合工艺制成。口沿透空附饰由锡青铜铸造,未发现铸接或焊接痕迹,只能是熔模铸造,也就是民间所说的失蜡法。这就是造就曾侯乙尊盘鬼斧神工透空装饰的全部秘密。
7大绝世宝藏之青铜尊盘
鬼斧神工的透空装饰
工艺高超的青铜绝品
珍奇指数:★★★★
技术难度:★★★★★
考古价值:★★★★★
综合评定:第二名
第1大:青铜编钟
1978年,全世界的目光都被吸引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湖北省随州擂鼓墩。一座大型墓葬在这里被发掘出来。随着吊车缓缓将巨大的椁板吊起运走,人们并没有发现期待中的文物,眼前只见一片淤泥和满室的积水。
当积水排干,墓葬中室的景象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65枚青铜编钟除少数几件因积水震动掉落在地面,其余全部整齐地挂在木头制成的钟架上,仿佛刚刚被埋入地下。它就是享誉世界的曾侯乙编钟。
据考证,我国古代编钟的铸造始于公元前1 600年的商代。到了西周中晚期,编钟已由3枚或5枚发展为8枚一组。春秋晚期以后,周室王权日渐衰微,各个诸侯国大肆僭越乐悬制度,编钟数量剧增。然而像擂鼓墩出土的规模如此巨大,保存如此完整的编钟却还是第一次见到。
65件青铜编钟分3层悬挂在铜木结构的钟架上,条理分明。在墓坑积水长期浸泡中,整架编钟毫无锈蚀,至今闪耀着青铜的光泽。它们与紧袖细腰、仪容端庄的青铜武士,及其托举的彩绘大梁浑然一体,如同一尊巨型的雕塑杰作。
曾侯乙编钟出土后,音乐研究专家闻讯赶来。全面的测音显示,这套编钟不仅音律准确无误,总音域甚至达到五个八度,仅仅略次于现代的钢琴。更令人惊喜的是,敲击每一只钟的正面和侧面,都可以奏出升降两个音,它们不仅呈现和谐的大小三度关系,而且互不干扰。这个发现令考古学家兴奋不已,因为这证实了史料中记载的一钟双音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确有实物,这也许正是先秦编钟铸造的核心技术。
曾侯乙编钟一经出土便震惊世人,三千年前古人如何制作出如此精美的乐器,考古专家能够破解编钟之谜吗?
早在1978年,编钟刚被发掘之时,便有人提出,一钟双音这个奇妙的音乐性能会不会同编钟金属成分的配比有关,于是科技工作者费尽周折,终于在编钟上找到了一些金属残渣。通过化学光谱分析等技术鉴定,确切地分析出编钟的铜、锡、铅的比例以及微量元素的含量。
先秦工匠的智慧并不止于此。仔细观察,专家发现曾侯乙编钟的横截面不是常见的圆,而是由两段圆弧组成的合瓦形。这显然和后来仿制的编钟大有不同。于是专家猜测,一钟双音的奥秘会不会就隐藏在这独特的结构里?
科学实验证实了这个猜想的正确。由两段圆弧组成的合瓦形,使一件钟上同时存在两种不同的基频,两种震动模式交叉叠置。于是,分别敲击钟的正鼓部和侧鼓部时,就可以发出两个不同的乐音。
历时2 400多年,如今的整套编钟,仍然按照大小和音高的顺序编成8组悬挂在3层钟架上。曾侯乙墓编钟的铸成,体现了我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以及古代音律科学的发达程度,它是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文明古国”的历史见证。
600年前,凝结着华夏民族高超智慧和技艺的青花四爱图梅瓶烧制成功。1000年前,大唐盛世的胜景在佛指舍利的照耀下显得更加灿烂夺目。3000年前,曾侯乙编钟和尊盘把青铜文化推向了顶峰。
历史对于现在来说是遥远和灰暗的,而这些熠熠生辉的出土宝藏和它们背后的传奇故事,却可以把灰暗的历史点亮,引导着不断向前的华夏文明。
七大绝世宝藏之曾侯乙编钟
一钟双音的高超工艺
中国音乐史上的奇观
珍奇指数:★★★★★
技术难度:★★★★★
考古价值:★★★★★
综合评定: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