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屑病患者的应对方式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2014-03-06晏晓颖
晏晓颖
(广东药学院护理学院 社区护理教研室,广东 广州510000)
“应对”是一种有意识的心理和行为策略,指个体在面对困难的、不寻常的、超过自身资源负担的应激情景时,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1]。医学应对则是患者对疾病的意识性心理策略和行为反应。作为应激因素与健康的中介机制,“应对”对身心健康的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2]显示,成熟的应对方式有助于减轻焦虑的程度。银屑病与心理、社会及文化背景有着深刻而又复杂的联系,人们异样的眼光、对疾病的误解、对患者的评论和排斥等,都给患者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从而改变患者的应对方式,并进一步影响其治疗和生活[3]。本研究通过探讨银屑病患者的应对方式及其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了解银屑病患者的心理行为特点,为合理治疗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湖南省长沙市、常德市3所医院皮肤科诊断为银屑病的住院患者共144例,年龄14~79岁,平均(39.62±1.82)岁。男92例(63.9%),女52例(36.1%);有配偶者115例(79.9%),无配偶者29例(20.1%);在工作/学习者87例(60.4%),不工作/学习者57例(39.6%);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9例(20.1%),高中 或 中 专64例 (44.4%),大 学 及 以 上 者 51例(35.4%)。
1.2 调查内容
1.2.1 社会人口学特征、疾病状况 (1)患者社会人口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婚姻、受教育水平、经济状况、工作状况等。(2)患者患病情况:包括发病年龄、家族史、并发症、皮损部位、有无出血等。(3)瘙痒程度:采用可视模拟记分法,让患者将瘙痒程度以0~10中的某一个数字来表示。0级,无痒感;1~3级,轻度瘙痒;4~6级,中度瘙痒;7~l0级,重度瘙痒。(4)银屑病严重程度:采用银屑病范围和严重度指数(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PASI)进行评价,数值越高表明病情越严重。根据PASI数值与程度分数转换表将严重程度转换为0~10分,3分及以下为轻度,4~6分为中度,7分及以上为重度[4]。
1.2.2 应对方式 采用Feifel编制的医学应对问卷(medical coping modes questionnaire,MCMQ)。该问卷由20个条目组成,其中8题反映“面对”策略、7题反映“回避”策略、5题反映“屈服”策略[5]。均采用1~4级评分法,得分越高说明患者更倾向于使用该项应对方式。
1.2.3 生活质量 选用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the 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DLQI)量表。包含症状、感觉、日常活动、业余休闲、工作或学习、社交、治疗等7个方面,共10个条目,均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得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低[6]。
1.3 调查方法 调查人员在征得患者的口头及书面同意后,将问卷发给患者,当场填写,当场回收。PASI评定由患者主管医生完成。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 EPidata 3.0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描述性统计、t检验、方差分析及Pearson相关分析。以P<0.05或P<0.01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病情况 144例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33.31±1.53)岁,平均患病时间(5.74±0.74)年。平均PASI为(13.79±1.32)分,其中轻度61例(42.4%)、中度42例(29.2%)、重度41例(28.5%);出血患者74例(54.2%);轻度瘙痒者34例(23.6%),中 度 74 例 (51.3%),重 度 36 例 (25.1%);85例(59.0%)患者暴露部位有皮损;26例(18.0%)患者有家族遗传史。
2.2 应对方式及影响因素
2.2.1 银屑病患者应对方式得分与常模的比较银屑病患者应对方式与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银屑病患者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常模[7],见表1。
2.2.2 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银屑病患者的应对方式比较 从表2可见,不同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及就业状况的银屑病患者应对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表1 银屑病患者应对方式得分与常模的比较,分)
表1 银屑病患者应对方式得分与常模的比较,分)
?
表2 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银屑病患者的应对方式比较(N=144,分)
表2 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银屑病患者的应对方式比较(N=144,分)
a:与第1层比较,P<0.05;b:与第3层比较,P<0.05
?
2.2.3 不同疾病状况银屑病患者的应对方式比较 从表3可见,不同严重程度银屑病患者应对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有无出血、被拒绝经历、家族史及不同瘙痒程度、皮损部位、发病年龄、患病时间的患者,应对方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表3 不同疾病状况银屑病患者的应对方式比较(N=144,,分)
表3 不同疾病状况银屑病患者的应对方式比较(N=144,,分)
注:*被拒绝经历指因为患病被某些公共场所要求离开或不提供服务等a:与第1层比较,P<0.05;b:与第3层比较,P<0.05
?
2.3 银屑病患者医学应对、疾病严重度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 银屑病患者疾病严重度(r=0.322)及医学应对中的屈服(r=0.447)、面对(r=0.376)得分与生活质量均呈正相关(P<0.05),说明银屑病患者的病情越严重、面对和屈服得分越高,其生活质量越低。
3 讨论
3.1 银屑病患者的应对方式 应对作为影响应激反应结果的重要中间变量,对个体的身心健康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不同的应对方式可降低或加重患者的心理应激反应。“面对”通常被认为是较积极的方式,有利于患者主动寻求医疗帮助,积极进行治疗和自我管理。“回避”会减少压力对患者的心理应激,但是回避也可能会降低心理应激的有效性,使患者对治疗的关注下降,不利于疾病的自我管理。“屈服”会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是一种消极的应对方式,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和病情的控制[8]。不同疾病的患者存在不同的应对策略,不同应对策略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疾病进程。da Silva等[9]研究发现,自我控制和逃避是银屑病患者最常用的心理应对策略。从本研究结果来看,银屑病患者3种应对方式的得分均高于常模,说明银屑病对患者来说是一个较大的应激,患者对疾病作出了明显的反应。
此外,Fefeil等[10-11]发现,“面对”、“回避”、“屈服”等应对策略与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疾病和心理学等多种因素有关。本研究结果也表明,影响患者应对的因素有性别、经济收入、受教育水平、工作状态、病程、家族史等。如女性患者及受教育水平较高者较少采用“面对”方式,经济收入低者较多采用“屈服”方式,病程较长及有家族遗传史的患者也难以面对银屑病。分析可能原因为:对经济收入较低的患者而言,银屑病虽为非致命性疾病,但容易反复发作,给患者的整个家庭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故此类患者多采用“屈服”的应对方式;而女性患者及受教育水平较高的患者则更难以适应银屑病对其工作和人际关系的影响,故难以面对疾病;银屑病患者随着患病时间的增加,疾病复发的次数也随之增多,自认为治愈的可能性极小,不断遭遇被拒绝的经历,导致患者产生负性情绪(如抑郁、焦虑、述情障碍等),最终将会使患者的应对方式日趋消极,产生对疾病的消极抵抗与无用感[12]。本研究显示疾病严重度对应对方式没有影响,这与巩杰等[13]报道的社会心理因素严重程度与银屑病的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的研究结果一致。
3.2 银屑病患者应对方式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不同应对方式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也存在差异。以往研究[14]表明,“面对”作为一种积极的应对方式,能促进患者在患病后主动寻求帮助,通过求助医护人员或其他途径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对疾病及其治疗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本研究结果却发现,银屑病患者“面对”、“屈服”维度的得分越高,其生活质量越差。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两方面:(1)研究对象的疾病类型有较大差异,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银屑病患者,而伦雪萍等[14]的调查对象为癌症患者。(2)Ginsberg等[15]研究发现,态度非常积极的人比不积极的患者更容易感受到病耻感。可能与态度积极的人社会活动范围大,被拒绝、遭歧视的机会更多有关。经常被歧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进而影响生活质量,甚至改变患者的应对方式,使之“屈服”于疾病,不愿参加社交活动,不积极治疗,使病情加重,生活质量下降。“屈服”作为消极的应对方式,始终与不良的身心健康呈高度正相关[16],本研究结果也符合这一观点。
银屑病患者“回避”得分较高符合皮肤疾病的特点,适度回避可以减少环境对患者的影响,有利于治疗和身心健康。虽然本研究没有显示“回避”维度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但国内外其他研究显示“回避”与生活质量有关。何月明等[17]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研究显示,“回避”与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关,但过分的回避不利用治疗和康复。Gupta等[18]研究发现,“逃避、隐匿”的应对策略与患者生活质量的恶化有关,而不回避(如告诉别人关于自己疾病的事情,告诉别人银屑病是不会接触传染的)的患者较少出现生活质量的恶化。
综上所述,银屑病对患者是一个很大的应激,患者的应对方式受到社会人口学特征和患病情况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1]Pennebaker J W,Colder M,Sharp L K.Accelerating the coping process[J].J Pers Soc Psychol,1990,58(3):528-537.
[2]Harry P J,Robert G,Ralph M,et al.Self-handicapping tendencies,coping,and anxiety responses among athletes[J].Psychol Sport Exerc,2003,4(4):357-375.
[3]Richards H L,Fortune D G,Griffiths C E,et al.The contribution of perceptions of stigmatisation to disability in patients with psoriasis[J].J Psychosom Res,2001,50(1):11-15.
[4]van de Kerkhol P C.The 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 and alternative approaches for the assessment of severity:Persisting areas of confusion[J].Br J Dermatol,1997,137(4):661-662.
[5]沈晓红,姜乾金.医学应对问卷(MCMQ)701例测查结果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9(1):18-20.
[6]Touw C R,Hakkaart-Van Roijen L,Verboom P,et al.Quality of life and clinical outcome in psoriasis patients using intermittent cyclosporin[J].Br J Dermatol,2001,144(5):967-972.
[7]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7-133
[8]王志稳,张燕文,万巧琴,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相关医学应对方式[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5):6-8.
[9]da Silva J D,Müller M C,Bonamigo R R.Coping strategies and stress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psoriasis[J].An Bras Dermatol,2006,81(2):143-149.
[10]Fefeil H,Strack S,Nagy V T.Coping strategies and associated features of medically ill patients[J].Psychosom Med,1987,49(6):616-625.
[11]叶圣雅,沈晓红,姜乾金,等.心理社会因素与手术康复的关系(一)[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9,8(3):199-201.
[12]肖玲,程自立,王高华.银屑病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10):693-695.
[13]巩杰,楼有益,向贤华,等.社会心理因素与银屑病发生关系的初步探讨[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1,5(3):139-141.
[14]伦雪萍,静进.浅表性膀胱癌患者应对方式与生存质量相关性研究[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3,20(22):1763-1766.
[15]Ginsburg L H,Link B G.Feelings of stigmatization in patients with psoriasis[J].J Am Acad Dermatol,1989,20(1):52-63.
[16]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出版社,2005:125.
[17]何月明,赵桂华,范晓哲.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9):13-15.
[18]Gupta M A,Gupta A K.Depression and suicidal ideation in dermatology patients with acne,alopecia areata,atopic dermatitis and psoriasis[J].Br J Dermatol,1998,139(5):846-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