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流动分馆破解农家书屋后续发展难题
2014-03-06黄体杨
刘 楠,黄体杨
(1.云南财经大学 传媒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1;2.云南农业大学 图书馆,云南 昆明 650201)
2005年试点,2007年在全国推开的农家书屋工程,是“在行政村建立的、农民自己管理的、能提供农民实用的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每一个农家书屋原则上可供借阅的实用图书不少于 1 000 册,报刊不少于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张),具备条件的地区,可增加一定比例的网络图书、网络报纸、网络期刊等出版物。”[1]据报道,截至2012年8月底,农家书屋已覆盖全国具备条件的行政村,提前三年完成了“农家书屋村村有”的任务。全国共建成达到统一规定标准的农家书屋 600 449 家,投入资金180多亿元,共计配送图书9.4亿册、报刊5.4亿份、音像制品1.2亿张、影视放映设备和阅读设施60多万套[2]。按《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的安排,农家书屋的资源主要由新闻出版系统统一配送,并未对后续的资金投入、馆藏建设和管理人员等问题做出合理的安排,导致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自实施之初就受到质疑和诟病,而且一些学者的调查也已暴露出其效果不理想、形同虚设等问题[3],其后续如何发展一直是相关研究的热点话题。
由于农家书屋遍布全国几乎所有行政村,对每个农家书屋的极少投入都将是一笔巨大的开销,而且这种极小的投入形同将一把盐撒入一个游泳池,几乎看不到任何效果;而大规模的投入对政府而言是不现实的,而且大规模投入也会造成极大的浪费,因为其中绝大多数图书音像资料可能根本得不得利用。为此,本研究认为,拥有悠久历史的流动图书馆是破解农家书屋后续发展的一种有效模式,即以现有农家书屋的馆舍、馆藏和管理人员为基础,由中央或地方政府投入专项经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购买新书,以流动图书馆的形式盘活农家书屋的资源与服务。
一、农家书屋的发展困境剖析
目前已经顺利完成的农家书屋工程,在其后续发展问题上存在诸多难题。其中最直接的原因是由于农家书屋工程在设计过程中对后续投入的忽略,导致其馆藏无法得到更新和管理人员的报酬无法解决,这种对后续投入和管理的忽略还导致了管理层对其监督、督察的严重缺失,村委会普遍以“应付”的方式管理农家书屋等现象,具体分析如下。
(一)制度缺失
尽管作为国家级文化工程的农家书屋在投入上得到了中央财政的支持,但是中央政府只一次性给予图书音像资料,而对其后续经费、馆藏更新以及日常维护等并未给予保障,再加上属于自治组织的村委会并不属于政府机构,普遍是“空壳村”,无力或不愿意承担后续投入和维护的责任,导致农家书屋完全游离在现有行政体制的管理和制约之外,无法在制度上提供制度保障。这种制度的缺失导致这类工程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工程一旦结束或完成,也极有可能随之迅速消亡。
(二)经费匮乏及随之而来的馆藏欠缺
国家财政只为农家书屋提供软硬件设备(书架、图书音像资料),日常的管理与维护、馆藏更新等均未列入,也就是说,如果农村图书室需要长期持续发展,必然依赖当地的持续投入或社会力量的援助,否则这类工程在农村缺乏生长能力。经费匮乏直接导致馆藏无法更新,也就是说,大多数农家书屋永远只能利用政府一次性给予的 1 500 册左右的馆藏开展服务,而得不到更新。
(三)人才紧缺
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由于缺乏制度和经费保障,管理人员得不到应有的身份和报酬,要求村委会工作人员代为管理,这既无法保证农家书屋开放时间,也难以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二是管理人员多为当地村委会工作人员,科学文化素质偏低、对农家书屋的认识也不够深入,而部分由大学生村官担任兼职管理员的农家书屋,由于人员不稳定,导致农家书屋通常处于无人管理的尴尬境地,直接影响到农家书屋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四)管理与监督不力
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农家书屋面广量多,作为管理与监督者的地方文化行政管理机构(下文简称“地方机构”)几乎无法做到常规性、全面性的督察;二是由于农家书屋及其管理者游离在现有行政体制之外,再加上农家书屋属于一次性投入,地方机构没有或极少在馆藏、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使地方机构缺乏制衡农家书屋管理者的有效措施,农家书屋的管理与服务主要依靠个别村委会的觉悟或地方机构通过其他途径施压或激励来完成,这种格局使地方政府很难做到对农家书屋的有效管理和督促。
(五)运行与服务涣散
在馆藏匮乏、缺乏报酬、人才紧缺以及管理与监督不力等困局之下,农家书屋的日常运行于服务工作十分涣散,集中体现在无法按时开放、阅览室及阅览设备挪为他用、无管理人员或管理人员长期缺岗、借阅登记册规模化作假等现象,导致多数农家书屋流于形式或名存实亡。
二、流动图书馆的办馆模式
流动图书馆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10世纪中叶的波斯帝国出现的骆驼图书馆,19世纪后,英国、美国等国家陆续出现各种形式的流动图书馆,得到快速发展。受西方流动图书馆事业的影响,我国在晚清时期即出现了萌芽,当时称为巡回文库,进入民国以来,巡回文库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民国初年政府支持兴办的巡回文库有30几所[4]。新中国成立以后,流动图书馆在我国得到较快发展,曾经出现过一次发展高潮,20世纪60年代诞生了首家汽车流动图书馆,1955年上半年,全国94个公共图书馆共建立流动图书馆 2 807 个,其中农村328个[5],但这类流动图书馆如同政治运动一样,应声而倒,并未取得长足发展。进入新世纪,随着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以及农村文化事业的重视,流动图书馆再次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关注,诞生了如“广东流动图书馆”等重要模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与实践成果。从流动图书馆的建设主体看,主要有两种办馆模式,即总分馆制和联合办馆。
总分馆制是指以某个公共图书馆为总馆,以若干流动图书馆为分馆的建设模式,由总馆投入经费,并对分馆进行业务培训和指导,馆藏全部归总馆统一调配,分馆负责日常的管理与服务。在我国该模式以“广东流动图书馆”最为典型。广东流动图书馆项目始于2003年,该模式以物流概念构建图书馆共享和协作网络,广东省政府每年拿出500 万元专款,由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牵头,分别在粤东、粤西、粤北等贫困地区的县级图书馆建立分馆。为每个分馆配备计算机、阅览桌椅等硬件设备及管理系统等软件系统,为每个分馆提供1.2万册新书及电子图书光盘、网络数据库资源等,图书大约每半年至一年交换一次[6],到2013年1月,已拥有 69个分馆[7]。这是当前流动图书馆的中坚力量。
联合办馆模式是指由公共图书馆与社区、学校、企业、物管部门及个人等合作投资建立流动图书馆的模式,这种模式通常由合作方提供场地,公共图书馆协助提供馆藏与设备,几方协作,分工明确,发展形式也灵活多样。如宁波市图书馆至今已在全大市机关、部队、民工子弟学校、企业等单位建立流动图书馆达250余家。只要该市能达到有20 m2以上阅览室,配置齐全的书架、报刊架、阅览桌椅等条件的单位向宁波市图书馆提出申请,均可为其办理流动图书馆,免费提供图书、期刊,不定期更换图书,提供“你点书我买单”服务,开通“一卡通”系统等[8]。这是当前公共图书馆系统中最为普遍的流动图书馆发展模式。
上述两种模式中,广东流动图书馆建设在县级图书馆,事实上并未深入农村基层,谭祥金先生也提到,该项目“如何依托县流动图书馆,把服务辐射到乡镇村的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6],而宁波市图书馆的流动图书馆服务对象主要是企事业单位,对农村社区的重视程度不够。如2007年该市310家流动图书馆仅有140家农村流动图书馆,并且存在发展不平衡、覆盖率不高、开放时间不尽合理、配套经费大多不足、服务内容单一和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9]。
三、建设流动分馆破解农家书屋发展困境
从农家书屋的现实情况看,除已经完成建设任务的工程设计者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外,基层文化行政管理机构(文广局、文化站等),村委会(农家书屋管理员)以及用户(村民)是与农家书屋有着密切关系的三类组织(群体)。如果国家高层继续重视农村图书馆事业,即在政府期望继续发展农村图书馆事业;那么基层文化行政管理机构当然期望发展好、利用好农家书屋,以实现“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而作为村委会,如果没有“一票否决”的高压政策或实实在在的好处(包括继续提供图书音像资料,为管理员提供薪酬,提供丰厚的服务经费等),他们会基于“经济理性”而应付基层政府的施压行为,无法真正管理好农家书屋,服务农村居民;而且,农家书屋建设思路有一个非常大的弊端,即高层政府为了避免被基层截留,将农家书屋的图书音像资料等设备直接配送至最基层的村委会(财产权归村委会),基层文化管理机构实质上对其只有督察和指导的职责,而对村委会的“不作为”、“应付”等行为缺乏有效的制衡措施,这也是上述管理与监督不力的内核所在;从整体上看,我国农村居民的阅读需求不高,而且不同群体、不同地域也有较大的差距,农家书屋工程这种遍地撒网的建设方式无法获得较好的效果,非常容易导致资源浪费。
从基层文化行政管理机构的角度看,他们必须有制衡农家书屋管理者的权利和资本(如财产权、经费权、人事权等),才能调动管理者的积极性,执行监督与管理的权力;而从农家书屋管理者的角度看,他们承担了农家书屋的事情,需要得到应有的回报,这样才有继续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和动力;由于农家书屋对农村居民没有实在的好处(指物质层面的),多数地区的农村居民持一种“事不关己”的姿态,助长了村委会对上“应付”和对下“不作为”,也只有在服务内容和方式方面迎合农村居民的需求,才能调动农村居民使用农家书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就当前农家书屋的发展看,制度上的缺失已成定局,但政府对农村文化服务的高度重视使得政府愿意也极有可能投入财力来发展农村图书馆事业,要破解农家书屋的发展困境,也必须具备这个前提,即政府愿意发展农村图书馆事业,在经费、政策等方面给予倾斜,这也是本研究得以成立的一个基本前提。在这一前提之下,笔者认为,通过建设以县级公共图书馆为总馆,在原有农家书屋的基础上设立为流动分馆可以有效破解农家书屋当前遇到的困境,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发展思路。它可以很好地破解当前农家书屋所遇的困境,解决制度缺失、财产权、督察不力、馆藏更新等难题。
县级图书馆作为公共图书馆的末梢,一方面它肩负着对农村图书馆进行业务指导的职责,它也是全县图书馆事业的核心力量;另一方面,农家书屋是县级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部分,应纳入县级图书馆业务管理体系[10],而且它实际上已经成为农家书屋建设和督察的重要力量。此外,作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它是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和村级服务点的上级主管单位。县级公共图书馆具备了人才、管理与图书信息等方面的优势[11],必然是承担流动图书馆总馆的最佳选择。
构建以县级图书馆为中心的流动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核心思想是:(1)由县级政府投资建设流动图书馆服务体系,将管理权和财产权集中到流动图书馆总馆(县级图书馆),在制度上给予保障,对经费投入、人力资源建设等问题进行界定。(2)明晰总馆与流动分馆的权利与义务,具体包括总馆配送图书的数量、流转期、流动分馆的人事权、应履行的服务条款(如开放时间等)。(3)在现有图书馆的基础上发展流动图书馆。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村图书馆的馆藏,在其基础上发展流动图书馆,如利用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的计算机对流动图书馆进行数字化管理等。
具体操作方法可以是:
(1)建立县级流动图书馆服务平台,可以新建,也可以利用现有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实现以信息与网络技术统管全县流动图书馆,使书目数据通过互联网管理与检索,便于流动图书馆的管理和读者检索、借阅图书资料,条件成熟的地区可以实现全县流动图书馆服务体系“通借通还,资源共享”。
(2)统一采购馆藏资源及集中财产权,即由总馆定期采购信息资源,并进行编目加工,并利用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进行管理,将财产权集中到县级图书馆,然后按预定的方案将其定期拨付给各个流动分馆,并由总馆协调约定时间(如半年)在分馆之间进行流转。
(3)建立健全管理、服务与激励机制。由总馆制定流动图书馆管理办法的制度性文件,规定流动分馆的各项管理制度,如外借与阅览制度、馆员职责、开馆时间等;规定流动分馆的馆藏管理,确定图书丢失、损坏等的豁免与赔偿标准与规范;确定管理人员的薪酬、权利与义务等;制定流动分馆的激励机制,根据流动分馆的管理与服务状况,制定奖惩办法,对分馆及其馆员起到激励作用。
它可能带来的好处包括:
(1)破解农家书屋馆藏无法更新的难题。当前,有关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学术讨论中,信息资源的持续性问题是相关研究中关注的核心问题,也是难题所在。建立流动分馆可以在政府对农村图书馆事业的有限投入中将馆藏集中流转,保障信息资源效用最大化,提高利用率。
(2)破解管理与监督不力的困境。因为基层文化行政管理机构缺乏制衡农家书屋管理者的能力,导致其对农家书屋的管理和监督不力的困境。建立流动分馆的好处在于:一是总馆掌握了馆藏的财产权,对于那些敷衍应付的流动分馆,可以通过回收财产、不再更新资料、停发管理员津贴
等方式进行处罚;二是可以根据流动分馆的读书使用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图书音像资料更新策略,根据当地居民的需求调整信息资源建设策略,达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方式。
(3)缓解运行与服务涣散的现状。由于村委会缺乏管理农家书屋的动力,导致当前农家书屋的服务现状不容乐观,如果以上述流动分馆的方式建设农家书屋,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不作为的现状,即对那些运行与服务涣散的农家书屋进行一定的处罚,责令其改进提升。
[参考文献]
[1]关于农家书屋工程[EB/OL].(2007-10-11)[2013-11-21]. http://www.zgnjs.
[2]全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总结大会27日在天津举行[EB/OL].(2012-09-27)[2013-11-21]. http://www.gov.cn/ldhd/2012-09/27/content_2234587.htm.
[3]王宗义.农家书屋建设与图书馆社会服务体系研究——由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问题引发的思考[J].图书与情报,2010(4):65.
[4]张书美,刘劲松.近代中国巡回文库与平民教育思想探析[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8(2):61-63,75.
[5]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第三处.公共图书馆流动图书站工作的初步总结[J].图书馆工作,1955(1):59-64.
[6]谭祥金.广东流动图书馆模式的探讨[J].图书馆论坛,2007(2):170-174.
[7]翟江玲.广东“流动图书馆”走进第十个春天[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3-01.
[8]宁波市图书馆.流动图书馆[EB/OL].[2013-11-21]. http://www.nblib.net.cn/index.php.
[9]刘燕,谭龙敏.宁波农村流动图书馆建设情况调研[J].图书馆学研究,2008(3):50-54.
[10]赵桂红.县级图书馆推动“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J].图书馆论坛,2010(4):165-167.
[11]张广明.区县图书馆实施农家书屋建设的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7):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