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白族民居中蕴涵的生态建筑文化

2014-03-06

关键词:照壁白族民居

周 兵

(云南农业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一、 白族民居体现了生态建筑文化“天人合一”的一致

中国古代建筑学理论认为,自然有其普遍规律即“天道”,它的存在与运作,乃“作为天之祖,为孕育之尊,顺之则亨,逆之则否”[1],而“山川自然之情,造化之妙,非人力所能为”[2];即“天不可得而为之”、“盖古有寻龙之伎术,而无造龙之匠工。功高大禹,导洪水必因山川”[3]。人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人伦道德或行为准则即“人道”,亦应与“天道”一致:既不能违背天道行事,更不能仗持人力同自然对抗。“人道”必须认识、把握和顺应天道并以之为楷模而运作,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才能满足人生需要。

人类生存基本行为之一的居住环境经营,被称为“宅”,它是人与自然的中介。“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也”[1];“宅是外物,方圆由人,有可为之理,犹西施之洁不可为,而西施之服可为也”[4];“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非博物明贤者未能悟斯道也”;“宅者,人之本。人以宅为家,居若安,则家代昌吉”;“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道天地,故不可独信命也”[1]。由此,中国古代建筑也按照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八卦九宫一类的宇宙图式来规划经营宅居环境,表征“天人合一”或“天人感应”的信仰,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显著特征和基本文化精神。

中国民居追求顺应自然,有节制地改造和利用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协调与合作的意境。受此传统农耕生态建筑文化的影响,“村村流水,户户养花”是白族村庄的特色,白族民居更以独特的院落布局、庭院绿化、照壁门楼、白墙灰瓦、坡顶屋面、流檐飞阁、彩画淡墨、大理石屏、石雕泥塑、精美木雕等,丰富了建筑生态文化,展现了鲜明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历史悠久的建筑文化传承。因而,在现代生态建筑学的意义上,白族民居的生态建筑文化就是关注人与建筑、自然的文化,这同中国农耕文化的“天人合一”宇宙观,有着根本的一致。

二、白族民居设计的生态建筑文化观

白族民居在长期的发展演化过程中,一方面取自然之利、避自然之害,适应自然地理、气候特点;另一方面吸纳其他民族优秀的建筑文化和建筑技术,在院落布局、立面造型、结构形式、建造工艺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点、民族文化特质和多元文化特色。这形成了白族民居既有北方民居的庄严大气、江南民居典雅精巧,又有白族开朗舒展的民居特质。白族民居是中华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建筑文化的一朵奇葩。

(一) 白族民居的布局设计顺应了当地自然地理环境、文化交通等特点

从地形地貌及气候上看,大理是青藏高原向中国东部和南亚低地势区过渡的转折点。海拔 4 000 m以上的青藏高原从西到东绵延千余公里在此结束,低于 2 200 m的云贵高原及东部低地从这里开始。大理是南北气候带上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交汇处,是东南沿海温湿地区和西北内陆青藏干寒地区之间的过渡地带,也是西南季风直接影响横断山脉的地区。白族民族自古与游牧民族不同,主要从事以水稻为主的农业生产,因而特别注重居住地的选址、建造和装饰。中国各地的民居多为坐北朝南,以向阳背风,享温暖舒适。但大理地处风口,常年刮偏西大风,这就决定了坐西向东一般是白族民居的主房选向。此外,大理位于由北向南的横断山脉,即“扫帚形山系”所形成山谷坝子,所以白族民居的选址主要是依山傍水。由此,白族民居的房屋以东西轴线安排布局,主房皆坐西朝东,一般大门开于东北角,同时大多开设向东的门窗。为使房屋背风暖和,故门不直通院子,必定砌墙遮挡大门而形成“照壁”,其上常写一大大的“福”字,不仅象征祈福,而且使房屋更加坚固。这些自然环境因素决定了白族民居的主要传统布局是“三方一照壁”。

文化上,大理自古以来是多种文化交汇叠合的地带。其东部是亚洲大陆,处在汉文化的西部边缘;西部是亚洲次大陆,处在印度文化的东部边缘;北界西北高原,处于青藏文化的南部边缘;南连中印半岛,处于海洋文化的北部边缘。从交通方面看,大理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东西、南北向交通枢纽。历史上著名的“茶马古道”与“西南丝绸之路——蜀身毒道”(身毒是印度的古称)在此交汇,是“藏彝民族走廊”和连接东西方的重要通道。这种数千年来文化、交通的积淀和传承,就是形成白族民居独有的照壁(又称“风水壁”)和富丽堂皇的门楼的文化交通原因。

(二) 白族民居是先民的智慧结晶和历史传承

2007年大理银梭岛贝丘遗址的发现,使大理地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推前到公元前 3 000 多年,这也意味着大理民居已有 5 000 多年的历史。从南诏图传、大理国画工张胜温画卷、南诏太和城遗址能看出,隋、唐(南诏国)、宋(大理国)时期的民居建筑普遍采取单屋平房。元代至明代中期,白族民居建筑形式,主要还是“土库房”。明代中后期,人们建房开始吸收汉式合院式建筑和回廊式建筑的一些优点,在平面布局上逐渐形成了“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等多种平面布局和组合。清初的白族民居还保留着明代建筑的简洁、深厚、朴实的风格。到清中晚期则重雕饰,特别是在木雕和彩绘上,显得张扬和繁缛。清代后期,白族民居已完全转变为以带厦廊为主的建筑形式。民国时期的民居建筑阶段是一个吸纳和改进的阶段,民居建筑开始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主体上基本沿用清末建筑形式,但在厦廊、门窗部分和彩画装饰上做了一些改进。改革开放以后,白族民居在保持灰瓦、白墙、坡顶、彩画等传统风格的前提下,从平面到立面,从材料到装饰,从室内空间分隔,室内设施的布置,到室外环境的营造,都有了新的改进和创新。

(三)现代白族民居是古建筑文化与当代生态建筑学观结合与发展的典范

长期以来,白族民居根据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生活习俗、文化水平、审美情趣、宗教信仰、建筑材料、建筑技术、时代等因素而不断变化而改进。白族民居这一演化过程,不断吸收了包括汉族在内的其他民族的优秀建筑技术和建筑文化,最终形成了特色鲜明、功能完备、造型朴实、装修雅致、环境优美的白族民居建筑文化风格。

近年来,白族民居在总体框架、建筑设计及风格等方面基本上仍保持白族民居传统风貌,但在房屋内部装修方面,却逐渐采用现代装饰手段和装璜材料。素净、精致、庄重、整齐展示了白族民居的生态建筑文化的四个主要特点。白族民居色彩简洁明快的白墙青瓦展示了其素净;门窗上精美奇妙的木雕技艺展示了其精致;规则有序、布局自然、高墙画壁的建筑方式展示了其庄重、整齐。这些充满民族特色的当代民居,体现了古老与现代的有机组合,融合了历史文化的厚重感与科学技术的质量感,从而更具生态性和宜居性。

三、白族民居中使用建筑材料的生态建筑文化观

(一) 白族民居的建筑装饰材料充分利用了天然石材的特性

白族民居的白墙青瓦,多用石块、木料和筒瓦建成。白族民居采用的天然石材具有的建筑装饰材料的质感、尺度、线型、纹理、色彩等,对突出民族特色产生了特定的效果。此外,天然石材所具有的耐久性,包括力学、物理、化学等性能,以及经济性、环保性、抗霉变锈蚀性、遇火不会产生有害气体、对人体具有保健作用等独具优势。这些都与现代生态建筑观如出一辙。大理民间有谚语:“大理有三宝,石头砌墙墙不倒”。取材于当地盛产的大理石及其它天然石材为主材是白族民居的生态特性之一。这些天然石材广泛运用于打地基、砌墙、装饰画壁 、建造门窗头的横梁等。再在其上刻上几何线条和麻点花纹,衬托上天然鹅卵石砌筑墙壁所凸显的曲线美和墙面石灰粉刷形成的白墙青瓦,极好地展示了白族民居建筑艺术的线条美、色彩美和生态美。

(二)天然、半天然建筑装饰材料的运用完美地展现了“天人合一”的生态建筑观

白族民居的格子门、横披、板裾、耍头、吊柱、走廊栏杆等木雕艺术也广泛使用天然的松木、红木、梨花木等,尤为自然、和谐、大方和显眼。同时,大理石、花砖、青砖、琉璃等天然、半天然建筑装饰材料的运用,在颜色、光泽度、透明性、花纹图案、形状、尺寸、质感等方面较完美地展现了“天人合一”的生态建筑观。

琉璃制品是我国特有的建筑艺术制品之一。白族民居利用琉璃的色彩鲜艳、光亮夺目、质地坚密、古朴典雅、经久耐用等特性,来装饰屋檐、墙顶、屋瓦等,收到了流光溢彩、古朴典雅之效。白族人还采用不同的工艺将材料的表面作成粗糙、平整、光滑、镜面、凹凸、麻点等组织;或各种花纹图案;或改变建筑装饰材料的形状和尺寸,并配合花纹、颜色、光泽等拼镶出各种线型和图案,从而获得不同的装饰效果,满足了不同的建筑形体和线型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各种材料的装饰性。质感是材料的表面组织结构、花纹图案、颜色、色泽、透明性等给人的一种综合感觉。白族民居就利用大理石、花砖、青砖、木雕、琉璃等天然、半天然建筑装饰材料等给人的质感,产生了自然、朴实、软硬、轻重、粗犷、细腻、冷暖等不同的感觉,创造了白族民居特别的建材生态文化观。

(三) 现代建筑装饰材料和传统建材有机结合,更显相得益彰

在自然环境条件下,既要有效地保护建筑物主体,提高建筑的耐久性,降低维修费用;又要彰显白族民居固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就必须选用性能适当的装饰材料。为此,白族民居较多地使用了建筑装饰陶瓷。它常用于建筑物内外墙面、地面及卫生洁具。它具有强度高、耐久性好、耐腐蚀、耐磨、防水、防火、易清洗以及花色品种多、装饰性好等优点。此外,色彩图案丰富、平面光滑、压花的浮雕面、纹点面或其他釉饰面彩釉墙地砖的运用,不仅使白族民居色彩斑斓、质感强烈,而且具有材质坚固耐磨、易清洗、防水、耐腐蚀等优点。无釉砖具有坚固、耐磨、抗冻、易清洗等特点,用于白族民居的地面、庭院道路等处铺贴。细质的、粗质的、上釉的、无釉的劈离砖也常被使用,使白族民居色彩多样,自然柔和。其它常见的还有麻面砖和彩胎砖。麻面砖是采用仿天然花岗岩石的色彩配料,压制成表面凹凸不平的麻面坯体经焙烧而成。砖表面酷似人工修凿过的天然花岗石,自然粗犷,有白、黄、灰等多种色彩。彩胎砖是一种本色无釉瓷质饰面砖,它采用仿天然岩石的彩色颗粒土原料混合配料,压制成多彩坯体后,经高温一次烧成的陶瓷制品。富有天然花岗石的纹点,质地同花岗岩一样坚硬、耐久。这些现代建筑装饰材料和传统建材的有机结合,彰显了白族民居的生态宜居特色。

四、白族民居建筑装饰的生态文化观

(一)精美的雕刻、绘画装饰,蕴涵了生态文化的美感

白族民居的传统装饰手法主要有木雕、石雕、彩绘、泥塑、扎染蜡染等,重点体现在门楼、照壁、山墙、围屏、地坪部位等方面,庭院景观、装饰材料及装饰色彩等也颇能体现其生态建筑文化特色。

白族民居的格子门、横披、板裾、耍头、吊柱等部分是木雕运用最出色的之处。卷草、飞龙、蝙蝠、玉兔等各种动物、植物千变万化的图案造型,在白族民居的装饰中运用自如。更有“金狮吊绣球”、“ 麒麟望芭蕉”、“丹凤含珠”、“秋菊太平”等不少带有丰富象征意蕴的、情趣盎然的图案装饰。玲珑剔透、叹为观止、几近失传的“透漏雕”,更是把多层次的山水人物、花鸟虫鱼雕刻得栩栩如生。此外,另一大特色是“粉墙画壁”。它是刷灰勾缝于墙体的砖柱和贴砖上,粉白墙心而成“粉墙”。“画壁”的檐口彩画宽窄不同,饰有色彩相间的装饰带。同时,作花鸟、山水 、书法等文人字画并以各种几何图形布置“花空”, “粉墙画壁”给人一种清新雅致的文化自然情趣。

门楼体现了白族民居对“重门面”和美的追求。在整个门楼的装饰中,最让人惊叹的是那些雕刻和绘画艺术。在门头上装饰鱼是常见的造型,取其“鲤鱼跳龙门”的吉祥之意。其它常见的是在门口的石基础上雕龙刻虎,寓意“虎踞龙盘”、“镇宅平安”。那些用泥塑、木雕、石刻、大理石屏、凸花砖和青砖等建造而成的双层翘角的殿阁式门楼,斗拱重叠、层次分明、翘角飞檐、花妨精巧、结构严谨,给人宏伟壮观之感。

照壁体现了白族民居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习俗交通的显著特色。白族民居的建造从风俗习惯而言,必须首先向东建筑一面墙壁,好让第一缕朝霞晨光照耀其上,于是人称“照壁”,又称“风水壁”。照壁建造得甚为精致:上有青瓦或琉璃瓦的铺盖;挑檐下,正中是方形、菱形或扇形的题诗壁画,常见的多为山水风光、历史人物和龙、凤、梅花鹿、金孔雀等祥兽瑞禽。照壁一般都书写了“福禄寿喜”、“毓秀钟灵”、“紫气东来”等吉语,以寄托对幸福生活的追求。照壁是整体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有分隔空间,增强空间层次的效果。照壁由对称的高低两台滴水组成,庑殿式瓦面,四角上翘。墙面一般都用石灰粉刷洁白,上端绘以山水、花鸟一类的彩画,正中书写“福”、“寿”、“旭日东升”、“紫气东来”等大字。照壁给民居宅院平添了几分文雅与和谐。

(二) 白族民居中的花草树木装饰,犹显自然、清新、健康

优雅和整洁是白族民居居住环境的生态特色之一。种花爱花是白族民居的生态建筑文化传统之一。因此,植被就成为白族民居生态建筑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白族民居中,几乎是“家家有花园,户户有盆景”。有的还在院内筑有水池、假山。一般白族民居院内还置放有天然大理石桌凳。此外,天井里一般都砌有花坛,在花坛边沿或屋檐口处栽种兰花等盆花,既防雨溅,又可充分利用雨水。在花坛或天井里种上山茶、 缅桂、丹桂、石榴、香椽等花果树、乔木树,组合形成了设计别致、小巧玲珑、清幽雅静的花园,充分展现了白族民居特有的园林生态建筑艺术文化,更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三) 精美的白族民居装饰图案、造型,凸显了历史文化的丰厚意蕴

白族民居以“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封闭式庭院为典型格局,特别重视照壁、门窗花枋、山墙、门楼的装饰。白族民居的门窗特别是主房堂屋的格子门,其用材多为生态宜居的楸木、红椿、云木、云杉等名贵木材,雕上金鸡宝贵、喜上眉梢、麒麟呈现祥等民间吉祥图案,多为透雕或圆雕。此外,白族民居还以白灰粉刷山墙,在呈三角形山尖上用水墨绘上如意纹、云纹、莲花、菱花纹等寓意着吉祥的图案。白族民居的大门基座则选用海东特产青山石,并精凿成芝麻点花纹,再由能工巧匠砌出结构严谨、棱角分明、斗拱出挑、飞檐翘角的木质门楼。与一般白族民居不同的一点是,大理喜州、海东一带有的白族民居建筑还有泥塑,造塑多为典雅、古朴、斑斓的龙凤、古瓶、花卉等。这些精美的白族民居装饰图案、造型,无一不凸显了白族民居历史文化和生态建筑文化的丰厚意蕴。

建筑总是在向人们“倾诉”着什么。美而自然的建筑——“生态建筑”不是灰色的、笨拙的、冰冷的、拒人的、倨傲的,而是“一组自然生动的欲说而未说的温情脉脉语言”——这种语言的表达就是延绵不绝、历史悠久、色彩独特的建筑文化,它通过其独具魅力和富于特色的规划、选址、格局、造型、用材、色彩、装饰、图案、习俗等综合表现出来。总之,在当今中国迅猛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中,发掘、研究、借鉴当地民族民居中蕴含的生态建筑文化,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这对避免大拆大建、“千城一面” 、“万村同一”甚而“短命建筑”、“媚俗建筑”乃至“空城”、“鬼城”等的出现,对营造“绿色建筑”、突出地方生态建筑特色、提升建筑效益及文化含量,更对创建“宜居城镇”、“生态旅游村镇”和传承民族民居生态建筑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及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黄帝宅经[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真仿宋版印,1996:56.

[2][明]缪希雍.葬经翼[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影印,2005:122.

[3][魏]管辂.管氏地理指蒙[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59.

[4][魏]嵇康.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影印,2005:26.

[5]朱鹏飞.生态建筑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178.

猜你喜欢

照壁白族民居
探访崇因寺残存一字琉璃照壁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灵秀俊逸的照壁山
民居摄影
白族扎染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云南省鹤庆县白族本主庙及演剧活动考论
白族火把节:一天星斗下人间
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照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