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猪丹毒的诊治
2014-03-06刘祥宏
刘祥宏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水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广西融水 545300
1例猪丹毒的诊治
刘祥宏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水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广西融水 545300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临床上多呈急性败血型、亚急性疹块型或慢性型。20世纪70~80年代猪丹毒在融水县广为流行,给养猪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引起畜牧兽医部门的高度重视,连续二十多年采取疫苗接种等防疫措施,到90年代此病已较少发生。21世纪初至今,融水县已不进行猪丹毒疫苗的免疫接种,由于防疫的松懈、引进外来猪苗等原因,近几年来不论是农村散养还是规模猪场,都又开始发生猪丹毒疫情,而且呈日趋严重态势。现将本人诊治的其中1例报告如下。
1 发病情况
发病猪场存栏母猪50头、育肥猪250头、哺乳仔猪80头,母猪、育肥猪、哺乳仔猪分栏舍饲养,按免疫程序对猪伪狂犬病、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及猪口蹄疫4种疫病进行疫苗接种。该猪场位于村庄边缘,卫生、排污、饲养管理等条件较差,附近村民饲养肉猪。2013年5月10日,有5头育肥猪体温升高、不食,畜主自行用磺胺类药物治疗无效,10~13日陆续有15头发病,于5月13日上午死亡3头。
2 临床症状
笔者临诊发现,病猪体温升高到42℃以上且稽留不退,不吃食,间有呕吐;病初猪的粪便干结成球、后来拉稀,皮肤潮红,按压退色;经2 d后在胸侧、背部、腹部、颈部等处皮肤发生界限明显的圆形、方形或菱形疹块,疹块大小不等、呈紫红色(边缘深、中心浅)、扁平凸起、触之有硬热感;发病3~4 d死亡。
3 剖检病变
以急性败血症的全身变化和体表皮肤出现红斑为特征。鼻、唇、耳、腿内侧等处皮肤和可视黏膜呈不同程度的紫红色;颌下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红肿,切面多汁,呈浆液性出血性炎症;肺充血,水肿;脾淤血,显著肿大,质地柔软,切面棕红色,结构模糊;消化道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胃底及幽门部尤其严重(黏膜发生弥漫性出血),十二指肠及空肠前部发生出血炎症;肾脏发生肾小球性肾炎变化,外观肿大,暗红色,切面皮质有出血点;肝水肿,棕红色;心内、外膜炎,有小出血点。
4 实验室检查
1)采取新鲜病料直接接种于血液琼脂培养基,于37℃培养24~48 h,可见针尖大小、透明、灰白色、圆型、露滴状小菌落。挑取单菌落,革兰氏染色,镜检,见有革兰氏阳性的纤细杆菌。
2)采取新鲜肝组织直接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见有革兰氏阳性的纤细杆菌。
5 临床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确诊为猪丹毒病。诊断要点:体温升高,皮肤上有红色斑、疹块,脾、肾肿大呈红色,心内、外膜炎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6 治疗与预防
1)无害化处理。深埋病死猪,并做好深埋场地、接触病死猪的用具和人员等的消毒工作。
2)隔离与消毒。对发病猪进行隔离治疗;整个猪场内外消毒,每天消毒2次,连续消毒5 d。
3)治疗。青霉素,1万IU/kg体重,肌肉注射,2~ 3次/d;抗丹毒血清,隔日肌肉注射,仔猪每头10 mL、成年猪每头100 mL;双氧水,清洗皮肤疹块;红霉素软膏,涂抹患处皮肤。
7体 会
经调查,此次疫情的发生是由附近农户购买外来仔猪发生猪丹毒而传染到本场引起的。为防止疫病从外部传染,猪场要严控非本场人员入场,同时本场工作人员不得随意串场,禁止购买市场猪肉等。平时要加强饲养管理,猪舍用具保持清洁,定期用消毒药消毒;同时,按免疫程序注射猪丹毒疫苗。发生猪丹毒时,应立即对全群猪测温,病猪隔离治疗;死猪深埋或销毁;与病猪同群的未发病猪,用青霉素进行预防,待疫情扑灭和停药后,对全场进行1次疫苗接种。
中小养猪企业如何实现信息化
近期,为探究此次“猪周期”对养猪户的影响,笔者深入部分生猪养殖单位调查发现,大型生猪养殖单位因享受国家和地方相关扶持政策较多,并有自己的下游产业链条,抵抗各种风险的能力强,其经济利益可以得到基本保障;生猪散养户饲养生猪的主要目的是自食,各种成本忽略不计,也就不在乎所谓的经济效益。经济损失惨重的则是中小型生猪养殖单位,剖析其缘由,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缺乏信息支撑。
信息是资源、是财富。尽管当前的信息满天飞,但部分中小型生猪养殖户却因严重缺乏信息意识,信息的来源往往还是“人云我云”、“奔走相告”,致使行动上“跟着感觉走”、事业上“溃不成军”、效益上严重“失败”。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在此背景下,过去的“大鱼吃小鱼”不再是一般规律,取而代之的是“快的吃慢的”、“信息充分的吃信息不充分的”。只有及时掌握充分信息,中小型生猪养殖单位才能胸有成竹,变不确定为确定,认准方向,加快发展。
如何帮助中小型生猪养殖单位补齐具有隐性功能的信息这块短板呢?笔者认为,需要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组织和中小型生猪养殖户自身三方的共同努力。
一是政府及其部门,除了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外,还应强化专业队伍建设,收集各类相关信息,搞好信息价值评估,发挥诸如政府门户网站、手机短信、微信、微博等现代媒体的作用,及时发布信息,指导区域生猪生产。
二是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组织,应加强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进一步增强服务功能,实施保姆式等优质、高效的服务模式,为中小型生猪养殖单位提出各类具有实际价值和可操作性的问题解决方案。
三是中小型生猪养殖单位,需要进一步树立信息理念,提升信息意识,把信息建设作为重要工作,增强信息建设的主动性,抓住当前制约自身发展的核心问题、关键问题和瓶颈问题,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利用好社会各种资源,努力化解“猪周期”危机,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来源:猪场动力网
2014-05-19
刘祥宏,男,1966年生,助理畜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