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骨瓣开颅联合天幕切开术在创伤性脑疝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14-03-06钟俊贤中山大学附属东华医院广东省东莞市523220
钟俊贤 中山大学附属东华医院,广东省东莞市 523220
颅脑创伤后容易并发脑疝,创伤性脑疝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1],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目前临床主张采取手术治疗,临床治疗创伤性脑疝的术式较多,笔者近年来采用大骨瓣开颅联合天幕切开术在治疗创伤性脑疝上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6月间收治的43例创伤性脑疝患者,所有患者入院时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呕吐、昏迷、视神经乳头水肿及瞳孔散大,术前经头颅CT及MRI检查确诊。其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19~70岁,平均年龄(42.1±1.8)岁。受伤原因:车祸伤37例,高空坠落伤4例,击打伤2例。入院时GCS评分:5~4分31例,3分12例。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先于颧弓上耳屏前做一1cm切口,于耳廓上方向后上方延伸至颅顶正中线,然后沿正中线向前,直至额部发际做切口。游离骨瓣或带颞肌骨瓣,顶部骨瓣旁开正中线矢状窦2~3cm,颅骨钻5枚孔,骨瓣翻向颞侧,骨窗前至额极,下界于颧弓,后达乳突前方,蝶骨嵴向深部咬除,显露蝶骨平台及颞窝。清除脑内、膜下血肿及失去活性脑组织。选择天幕的中间区及内侧区的前方为天幕的切开部位,直视下切开1~2cm,扩大天幕裂孔,予以彻底止血,此时可以见到脑脊液外渗,然后将外溢的脑脊液缓慢吸尽。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反复冲洗基底池,并放置引流管,按解剖层次缝合头皮。
2 结果
术后1~2d复查头颅CT或MRI,36例患者环池以及鞍上池区可以全部显示,7例患者术后出现弥散性脑水肿,环池及鞍上池区仍然显示不清。术后2例出现应激性溃疡,1例出现脑积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0%。术后随访1年,恢复良好27例,中残7例,重残4例,植物状态2例,死亡3例。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可出现幕上脑肿胀、颅内血肿等,从而继发颅内持续性高压,最终导致创伤性脑疝的形成[2]。目前临床多主张采取手术治疗,以防止脑疝的进一步发展,从而解除对患者生命的威胁,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
手术治疗创伤性脑疝的方式较多,传统大骨瓣开颅术能充分显露额极、颞极及脑的底部,有利于彻底清除病灶和止血。骨窗位置低,能有效降低颅前窝、颅中窝之颅底出血以及术后颅底脑脊液漏的发生率[3]。但是单纯的大骨瓣开颅术并不能降低幕上的高压,脑疝复位的力量不存在,疝回位不及时能够导致脑基底池出现闭锁,中脑及脑干导水管受压,同时大脑后动脉受压而梗死,会导致颅脑压恶性升高[4],从而进一步加重病情,且大骨瓣开颅术的适应证较窄,不是适合所有患者。本文采用大骨瓣开颅联合天幕切开术治疗创伤性脑疝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治疗后患者的预后较好,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均较低,这与文献[5]报道一致。术中切开天幕,扩大天幕裂孔,能够使颞叶沟回疝迅速复位,从而有效解除了脑组织的受压情况,以尽快恢复脑脊液循环,减少了脑梗死、脑水肿及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6]。
综上所述,采用大骨瓣开颅联合天幕切开术治疗创伤性脑疝临床疗效好,术后并发症少,患者预后好,死亡率低,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术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1] Ratcliff C,Colantonio A,Eseobar M,et al.Long-tern survival following traumatic brain injury〔J〕.Disabil Rehabil,2005,27(2):305-314.
[2] 陈二涛.创伤性脑疝后双侧枕叶脑梗死伴Anton综合征一例报道〔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0(12):1494-1495.
[3] 梁建广,王敦英,华建兴,等.大骨瓣开颅加天幕切开术在创伤性脑疝手术中的应用〔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0,31(7):660-661.
[4] 刘冬华.大骨瓣开颅加天幕切开术在82例创伤性脑疝手术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552-553.
[5] 林向东.大骨瓣开颅加天幕切开术用于创伤性脑疝手术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2):106-107.
[6] 田向阳.大骨瓣开颅加天幕切开术治疗创伤性脑疝的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6):3429-3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