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性医学职业素养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良性互动

2014-03-06姚晓丽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4年1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隐性理论课

姚晓丽

(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浙江 杭州 310053)

诸多社会现实表明:目前,我国公众最为关心的不是医院的医疗水平和医生的职业技能,而是医务人员应该具有的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态度、职业思维在内的隐性医学职业素养,医务人员在这方面的欠缺也成为影响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内因。此外,在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它作为中宣部规定的高等学校的必修课不得不在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据一席之地,可是由于种种现实原因它并不被人们所重视,已处于严重边缘化的境地。笔者认为,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欲寻求突破,隐性医学职业素养也有待提高,二者完全可以实现良性互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将最大可能地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隐性医学职业素养的提高也必将帮助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医学院校稳住阵脚。

1 隐性医学职业素养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职业素养可以看成是一座冰山:浮在水面以上的只有1/8,它代表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是人们看得见的、显性的职业素养,这些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来证明,或者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也可以称得上“硬件”。而冰山隐藏在水面以下的部分占整体的7/8,它代表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是人们看不见的、隐性的职业素养,也可以称得上“软件”。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共同构成了全部职业素养。虽然大部分的职业素养是内隐的、非直观的,但正是这7/8的隐性职业素养决定、支撑着外在的显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是隐性职业素养的外在表现。

2001年11月,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正式出台《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又称最低标准)文件。“最低基本要求”包括7个基本素质与能力:① 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② 医学科学基础知识;③ 沟通技能;④ 临床技能;⑤ 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⑥ 信息管理;⑦ 批判性思维和研究[1]。这个标准无疑透露了这样的信息:医学生的显性职业素养如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必不可少,但隐性医学职业素养如职业精神、社会科学知识、职业思维、可持续的学习能力等更不可忽视。

首先,对于在校医学生来说,隐性医学职业素养是决定其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有学者认为,隐性职业素养与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存在正相关性[2],事实上,在当今社会,所有象牙塔中的大学生都必须承认这一点并尽力提升自己的隐性医学职业素养。医学生必须重视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但要将专业知识和技能顺利转变为职业技能,真正胜任医疗卫生行业的具体岗位,还需要隐性医学职业素养助力。现在,越来越多的医院在新医务人员上岗前对其进行上岗培训,不仅是因为学校习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实际操作是有一定差别的,更在于职业场景复杂多变、与社会大环境紧密联系,需要医务人员有更了解社会现实、懂得灵活应变、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社会知识的可持续学习能力等,而这正是隐性医学职业素养的范畴。正因为如此,医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断不可忽视隐性医学职业素养的提升,医学院校也必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重视对学生隐性医学职业素养的培养。

其次,对于在职医务人员来说,隐性医学职业素养是拓展其职业生命推进职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若只是将从医作为谋生的手段,拥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足矣,但若要成为行业精英,一定要具备很强的隐性医学职业素养才行。这样的人必将以救死扶伤为信条,善于处理好医患关系,能用科学思维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兢兢业业、爱岗敬业,克服职业倦怠,最终一定能够出类拔萃。另外,现代医学较之传统医学更强调团队合作和集体诊疗,在相同专业能力条件下,那些隐性医学职业素养高的医务人员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同时,现代医学知识不断更新,一个不善于学习的医务人员是会被淘汰的。而隐性医学职业素养高的人往往具备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可持续地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综合素养,反而能在时代的变革中有所作为,让自己的职业生命愈久弥新。

最后,提高隐性医学职业素养也是应对目前社会日愈紧张的医患关系的有效对策之一。随着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已成为老大难问题,医患矛盾宏观上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微观上也是医务工作者实现职业理想的重大障碍。医患矛盾诚然涉及到医生和患者两方面,但根本解决之道还是要从医方下手。医学生一旦走上工作岗位,马上就要面临和患者打交道,他们会成为缓解医患矛盾的润滑剂还是加剧医患矛盾的催化剂,取决于医学院校对学生的隐性医学职业素养的培养是否到位。处理医患关系是一种智慧也是一门学问,需要医学生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社会知识、沟通技巧、人道主义,需要医学生知道医学领域以外的基本常识,只有从内因入手,从人才培养的起始阶段就重视隐性医学职业素养的培养,才是未雨绸缪的良策。

2 当前隐性医学职业素养培养的困境和思政理论课的边缘化

虽然医学职业素养如此重要,但是目前的大学教育中,隐性职业素养的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市场经济时代是人才竞争的时代,也是强调能力本位的时代。我国的传统教育饱受诟病,素质教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可是往往矫枉过正,很多学校为了提高人才的竞争力,片面强调专业技能学习的重要性,使得“重技能、轻知识”和“重专业、轻素质”蔚然成风,唯专业技能是从,大兴让其他学科为专业让路之风,诸多旨在培养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的人文学科不是被砍掉就是课时被压缩,人文社科部门及其教师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往往处于失语的境地。我国的医学教育较之国外的医学教育,普遍存在着教育年限短、重医学轻人文的现象,这有其历史原因和体制方面的原因,短时期无法改变。特别是高职高专类医学院校,人才培养周期短,有些学校即使认识到隐性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并想通过开设人文课程来解决这一问题,无奈由于课时量有限,学生压力重,只能砍掉一些“无用”的课程,重在培养隐性医学职业素养的相关课程处于严重边缘化的状态[3]。忽视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的隐性医学职业素养不高,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空谈。

医学院校在隐性医学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的异化表现,很大程度上会对医学生的认知产生错误的导向作用,在对待课业的态度上功利主义明显。调查表明,医学生普遍认为专业课和基础医学课程以外的课程没什么用处、在以后的工作中用不到,所以主观上不重视这些课程,不愿意花时间学习,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也给人文课程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困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未教之时就面对诸多存在偏见的学生,学生的不在状态总给教师的教课状态带来负面影响,教师常常感到缺乏成就感,职业倦怠感日渐加重,教学效果不好。久而久之,教和学恶性循环,最后的结果就是学生在职业道德、职业思维、职业精神、职业态度等方面的素养没能得到足够的训练和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隐性医学职业素养的培养上呈现低效性,在高校愈加被边缘化。

3 隐性医学职业素养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良性互动

透过以上的分析,可见我国医学院校隐性医学职业素养的教育的确让人倍感担忧。但只有正视现实,才能对隐性医学职业素养的培养提出有效的应对之策。笔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隐性医学职业素养共存于医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在一定条件下完全可以实现良性互动。

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而且必须对隐性医学职业素养的培养承担主要责任。这首先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的功能决定的。它不仅担负着思想教育的功能,也担负着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对隐性医学职业素养的培养有促进作用。另外,也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优势及医学院校的客观实际决定的。目前,我国的医学院校由于体制或理念的一些原因,一些可开可不开的人文课程已在改革中被无情地革掉,唯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因为它是中宣部和教育部规定的高校必修课仍然在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保留着一席之地。那么,它理当利用其政治优势,将其教育功能发挥到极致,而它在职业素养领域最大的用武之地当然是隐性医学职业素养的培养。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关于社会的学问,也是研究人的学问,是培养医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应当在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习惯等隐性医学职业素养的培养方面发挥其关键作用。第一,在职业意识方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能帮助医学生从宏观层面了解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从而过渡到微观层面准确把脉就业形势,增强学生的职业紧迫感,帮助学生合理进行职业规划。第二,在职业道德方面,思政理论课任务重大。德才兼备的人才是用人单位最欢迎的,特别是医疗卫生人才具有救死扶伤的天然使命,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丰富的职业法律法规知识都是必不可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可有针对性地选择医疗卫生行业的经典案例帮助学生分析,引导学生将奉献精神、牺牲精神、责任感、公德心、平等意识内化为铸就的职业品质;重点讲授对医学生十分有用的的医事法规等,帮助医学生掌握从业必备的法律知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的“实事求是”、“以人为本”、“和谐”等理念正是优秀的医务工作者所应具备的。第三,职业思维方面,可以训练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科学发展观等,为专业课学习奠定方法论基础,辅助专业课教学。

另一方面,隐性医学职业素养的提高反过来能帮助思想政治理论课占领医学院校的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好,学生的素养得到了提高,在就业的激烈竞争中能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毕业生的积极反馈结果必将对在校生的学业形成正面导向,将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医学院校的困境。课程的吸引力和活力不断增强,学生逐渐改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固有印象,增强对该课程的认同感,教学过程更为顺畅,师生互动更为活跃,师生关系更为和谐,教与学可达到良性循环。另外,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态度等的提升,将更容易与思想政治教师在职业认同上取得共识,欣然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甚至会成为医学生发展自我的需要。由此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若能将隐性医学职业素养的培养作为突破口,将牢牢地占领医学院校的阵地。

4 以隐性医学职业素养为突破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变革

医学生普遍将专业技能看作其安身立命之本,非常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而对于重在培养其隐性职业素养的人文素质类课程特别是思政理论课不太重视,认为是没有“用处”、没有“意义”的课程,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医学导向片面强调了专业主干课程;二是学业压力大,对于考试容易通过的思政理论课无暇顾及;三是思政理论课缺乏针对性,不能对症下药,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前两个原因是客观原因,短时难以有太大改变,而第三个原因涉及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本身的问题,若能以隐性医学职业素养为突破口对思政理论课进行改革,则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医学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也有利于提高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将看到学生的隐性医学职业素养的提升和思政理论课教学双赢的局面。

解放思想,正确定位。在其首要定位上一定要明确它是一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核心课程,可是这还不是它的全部功能,解放思想以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定位应看到其强大的隐性职业素养教育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是很多学者探讨的问题,“三贴近”原则是很多学者比较认同的。在医学院校,高高在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定位难免曲高和寡,反过来着眼于医学生和医学院校的实际,以生为本,根据他们的现实需要进行定位,是可以把最高定位和最低定位统一起来的。学生的隐性医学职业素养的提升给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氛围和环境,该课程及其教师在医学院校的话语权得到改善,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功能自然而然得到实现,这岂不是一举两得、殊途同归吗?

教学内容根据医学生的实际进行设计。教材体现了课程的基本要求和标准,需要进一步设计将其转化为教学内容。对于从教材体系如何向教学体系转变,很多专家也提出了很多宝贵的观点,有一点获得了广泛认同,那就是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来整合教学内容。医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职业特点有其特殊性,必须充分考虑这一点,对教材内容进行有医学特色的设计。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在很多学生看来政治性太强,没多少兴趣。其实该课程现实性很强,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若能与医学或者“看病贵、看病难”、医疗保障等社会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则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具体方法可采取设计诸多特色专题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述与医学生的理论自觉性、改革开放与“新医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与当代医学知识分子、和谐社会与和谐医患关系等,课程教学的实践表明,这样一些专题起码能抵消学生对纯政治理论的抵触和反感,甚至能获得学生的共鸣。

教学过程全程介入。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取得了很多显著的成果,然而改革的步法仍显得太小。要想取得更大的成果,一定要跳出条条框框和惯性思维的束缚,才能实现质的飞跃。思政教师往往将课堂当作教学的主阵地,守护主阵地的意识已经深入骨髓,因此改革中很难大胆地脱离它。其实,课堂之外的广阔天地更是思政教师大有可为之地。相比较台湾地区的全人教育,大陆地区的思想未免过于保守。教学过程必须全介入到包括专业课和基础医学课在内的课堂、课后的业余生活、医学实习甚至延伸至毕业后的工作中。现在的医学院校都配备有人文社科部门负责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还有专门负责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学工部门,这只能表明这些学校没有放弃思想政治教育,并不能说明重视它。另外,专业课教师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常常忽视对学生的隐性医学职业素养的培养,如果恰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不好,则学生在隐性医学职业素养的培养上很容易出现真空地带。因此,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务必沟通协调,在专业课教学中的职业素养目标中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融入其中。学生课后的业余生活也离不开人生导师的指导,思政教师若能抓住机会顺利介入,将在情感上与学生建立一种亲密且紧密的联系,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学做人,最终也有助于思想教育和理论宣讲。比如大一、大二学年期间的寒暑假和课余时间,指导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和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了解我国在医疗卫生方面的国情、卫生事业现状和卫生行业的相关情况以及社会对医学生的需求和岗位所需的素质等,是非常有效的形式。医学生的实习期比较长,实习期间基本不住校,培养的任务大部分交给实习所在的医院和带教教师,医院和带教教师在业务方面无疑可以给学生提供学校无法给予的指导,可在学生的隐性医学职业素养的培养方面相对薄弱,思政教师若能介入到学生的实习环节中去,就能在隐性医学职业素养大提升的关键时期继续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比如开展有关医患关系的讲座和和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利用课程建设网站给学生提供法律咨询。学生毕业以后,理论上思政教学就终止了,但这只是传统观念,对学生的培养若能延伸至学业结束后的工作阶段特别是初始工作阶段,将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将医学职业素养运用到实践中。对已经毕业多年的学生也有必要保持联系,掌握他们的动态,以便及时了解行业现状,以行业精英和道德楷模的榜样力量为例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一定能取得事实胜于雄辩的效果。

教学方式的革新必须超越传统。据调查,大多数医学生都是自己选择学医的,很多人要么曾遇到过很好的医务人员,要么自己或家人生病希望学医能帮助家人或自助,所以对医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了解了医学生的这个重要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若能做到与医学这个行业紧密联系,便“牵住了牛鼻子,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可以采用的特色教学方式有角色扮演、模拟看病、医学调查等,学生的兴奋点一下就激发了。可以利用的重要资源则是网络,近些年医患矛盾、药价虚高等现象不断被曝光,学生对行业相关的信息特别关注,这正是谈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诚信问题信手拈来的。传统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可以很好地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利用的。教学方式的跨越式革新必须变灌输式为参与式,变理论讲授为主为实践指导为主,这是必然趋势。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参与进来,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定成功了。隐性医学职业素养的教育若不与实践结合,它永远是虚无的,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内化为学生的现实素养。然思政教师不是“万金油”,在医学院校待了多年也不能说明你真正了解医学这个行业,必须下足了功夫,通过社会调查、实地访谈等方式弥补自己的知识结构的不足,真正能担当起人生导师的责任,这是对医学院校的思政教师的极大挑战。

[1]陈 明,孔祥清,许 珊,等.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4):347.

[2]魏景荣.论隐性职业素养与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J].职业教育研究,2009(3):14.

[3]许亚琼.职业素养:职业教育亟待关注的课程研究领域[J].职业技术教育,2009,30(19):48.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隐性理论课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