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口腔医学教育中人文关怀理念的对策
2014-03-06刘利军
刘利军,扈 梅,马 军
(新疆医科大学 口腔医学院:A.颌面外科教研室;B.教学科,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随着现代社会与医学模式的不断进步,人文关怀理念在医学教育中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人文关怀一般的理解是指对人性的尊重和理解,从人的自身需要和欲望出发,进而满足人的自身需求,维护人的根本利益,达到对人权的基本尊重,其目的在于造就人、养成人健全的人格,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1]。随着现代医疗模式由传统的关注疾病与医疗技术本身,转向注重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患者与环境及社会的适应能力。因此,在以培养医疗从业者为目标的医学教育中,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如心理学、医学心理、医学“以人为本”理念以及在工作中与患者有效交流素质的培养,逐渐获得医学教育者的共识。为了培养适应新世纪医学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口腔医学复合型人才,作为培养口腔医学人才的医学院校,开展口腔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如何将人文关怀这一重要理念加入口腔医学教育仍然处于不断的探索之中。本文就加强口腔医学教育中学生人文关怀的培养进行了一些研究。
1 医学人文关怀的理念与意义
医学人文关怀是指重视在医疗行为过程中关注人精神心理方面的诉求,关注自我与他人心理精神的发展,尊重他人的价值,理解他人的心理需求,是人文关怀在医学中的具体体现[2]。现代医学模式强调心理、环境及社会等因素对人类生理及心理健康的影响,肯定了人文关怀对健康的意义[3]。而注重人文素质对人健康的影响因素,体现出了医学人文关怀的精髓。所以,医学文关怀的实质是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关注患者多样的个体需求,维护人在医学活动中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医学人文关怀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对患者躯体疾病的关怀能有效减轻其生理方面的痛苦,有利于其疾患的康复;②对患者心理的关怀可以树立患者对疾病康复的信心,从而减轻患者心理压力,促进患者生理上的完全康复;③对患者环境与社会适应性的关怀,可以使患者在疾病康复后迅速回归或重新适应家庭、社会,减轻疾患对其社会适应性的影响;④对患者生命的临终关怀,可以使无法治愈的患者在生命的终点前减少痛苦。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培养医学生的人文关怀理念体现了医学“以患为本”的宗旨,同时也适应了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发展。
2 口腔医学中人文关怀教育现状
做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口腔医学人文关怀与其它医学教育中人文关怀情况相似,一直重视医学技能培训而忽略了人文素质的培养,重在对口腔医学生医学基础、临床操作和实习操作能力的教育和学习,而忽略了口腔教学中对学生尊重患者心理及精神需求的培养,从而导致口腔医学教育中人文关怀教育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口腔医学教育课程中医学知识和人文关怀不联贯。在口腔医学课程设置中,有关医学人文关怀的课程,如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美学等大多设置在医学基础课期间并且大多作为选修课而非必修课,而这部分内容的讲授教师很多不参与临床工作,没有切身与患者及家属的交流经验。在后期专业课时,却没有相应医学人文关怀的课程设置,在口腔医学专业课中,教师主要讲授所涉及疾病的病因学、诊断标准、临床症状,治疗方法和并发症等,在教学过程中对患者社会、心理方面的问题涉及相对较少。所以在口腔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将两者有效结合学习,从而导致人文关怀素质和医学专业知识培养的脱节。
口腔医学教育者对人文素质的重视程度不足。在口腔医学教学实习过程中,教师多重视对口腔医学生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如何更好的理解患者、解决患者心理需求与人格尊重的培养。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医学教师,对医学人文关怀的理解不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认为人文关怀等素质的培养应由讲授医学基础课的教师完成。这就导致在教学或实习过程中,有些学生以患者的疾病为笑料,并以见过的各式患者的面部畸形为谈资的情况出现。
口腔医学生对人文关怀方面素质培养的理解不全面。现行的口腔医学教育模式,多以患者的病症的诊断和冶疗为教育目标,在专业课和实习课的考核中,以学生掌握多少疾病的表现及治疗方法为考核指标,而与患者的交流能力、人文关怀的能力、对待患者的态度、言语表达以及表情动作等多方面却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这些导致了口腔医学生认为只要能解决患者疾病就能达到治疗的目的,而患者心理诉求是患者自已的问题,这方面的问题不应做为医疗的目的。所以在实习过程中,不注重患者心理的保护,如在对面部畸形患儿解释病情时,直接说明患儿面部畸形的严重和复杂程度,而这样做可能导致患儿心理上的不适;如自悲、自闭,不愿意与家属或医生接触和交流,长期可能导致患儿心理发育上的人格障碍。
3 口腔医学人文关怀教育的重要性
口腔医学专业课程中的口腔修复学、口腔内科学、口腔正畸学、口腔颌面外科学等教育都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而口腔医学专业以治疗和预防口腔和颌面部生理疾病和提高人体自身完美为目的。口腔医学所涉及的部位多与人体面貌与美容有关,如口腔修复学所治疗的人体牙体缺失、牙列缺失等疾患是人每天与人语言交流的重要感观部位。口腔颌面外科与口腔正畸科所处理的一些患者是颌面部牙列或面部畸形,这与每个人的面容息息相关。随着社会与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人们追求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而对自我面貌形象的要求也在不断上升。所以在解决口腔疾病的同时,医师同时也需要实现患者对心理、生理和自我价值的需求[5]。以培养合格的口腔从业医师为教学目标的医学院校,在口腔医学教育中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素质就显得十分重要。这将长期影响学生将来在从业中人文关怀的素养。这也突显出了口腔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人文关怀教育的重要性。
4 加强口腔医学人文关怀教育的对策
口腔医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加入人文关怀相关学科的教育。在高校口腔医学教育课程设置中,为构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关基础文化课,如医学哲学、医学史、社会学、美容学、医学辩证法、医患沟通方法及技巧等课程。同时,构建多层次公共基础课课程、医学基础课课程、口腔医学专业课课程的立体课程体系,加入人文基础课程,并在口腔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授课过程中,将各门课程有机整合,不断向学生传授人文关怀理念,全面充实口腔医学生的人文关怀教育。
口腔医学教师要加强自身人文关怀素质的培养。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实施和指导者,在某种程度上讲,教师的自身人文关怀素质直接影响学生对人文关怀的理解和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人文关怀理念会加深学生对人文关怀的认识。所以,口腔专业教师同样应加强人文关怀科学知识的训练,只有高素质的具有良好人文素质的口腔教师队伍才能将人文关怀的理念顺利地传授给学生。因此,对教师进行定期的人文素质的培训,不断增强师资队伍对人文关怀的理解也是十分必要的。
教师在教学方法中以身示教,潜移默化的熏陶学生人文关怀理念。在口腔医学的课堂与实习教学方法中,授课教师多有目的让学生参与患者的诊疗过程,并可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如医患交流、志愿者义诊活动、病例讨论、步骤设置[6]等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受到教师人文关怀的影响。而这也需要教师在后期的专业课授课时,有意识的加入对患者年龄、职业、工作情况、经济情况、疾病情况、心理需求的综合考虑并以此制定适合患者的治疗方式,以身示教的方式让学生学会“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文关怀理念,从而培养口腔医学生在将来的从业中形成良好的人文关怀素质。
在实习教育中,设立多种的考核体系。在当前的课堂教学和实习教学中,学生依据考核体系的指向进行学习,考核体系中多为对学生技术掌握能力及对基础理论的记忆。所以,建立诸如患者交流能力、理解与体谅患者的能力、表情及言语表达能力、待人接物等的表现都应该是医学人文关怀的考核范畴。在口腔医学中,建立多样的考核量表。如在与患者交流时寻找一个为患者心理及生理情况下最佳的治疗方法、在口腔中能够保留的牙体组织尽量保存、在制备洞形前解除患者的紧张情绪、患者手术前将手术可能的问题及患者的要求相结合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的考核指标。多种的考核方法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人文关怀方面知识的积极性。
总之,在口腔医学教育中融入和加强医学人文关怀,提高学生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掌握人文科学的素质,有利于他们将来成为优秀的口腔医务工作人员。同时,在口腔医学教育中努力开展医学人文关怀教育,也能帮助口腔医学生、教师和医务人员建全、丰富现代医学模式知识体系,从而进一步的把医学人文关怀理念根植于广大医务工作者中,能更好的培养为广大人民健康服务的医疗队伍。
[1]杜珍媛.医学教育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交融 [J].高等教育研究,2009,26(4):43-46.
[2]杨 咏.文化自觉: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价值资源 [J].医学与哲学,2009,30(7):65-66.
[3]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6.Constitutio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Basic Documents,Forty-fifth edition,Supplement,October 2000.
[4]李 芳,李义庭,刘 芳.医学教育的本质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J].医学与哲学,2009,30(10):66-68.
[5]C.Loignon,P.Allison,A.Landry.Providing Humanistic Care:Dentists’Experiences in Deprived Areas[J].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2010,89(9):991-995.
[6]F.Catherine,P.Haidet,T.Branch et al.Precepting Humanism:Strategies for Fostering the Human Dimensions of Care in Ambulatory Settings[J].Academic Medicine,2005,80(1):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