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中长跑猝死事件的反思

2014-03-06杨子成

关键词:体质素质教育体育

杨子成

(延安大学 体育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1917年,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1]。由此,体之于个人修为的重要性可窥一斑。针对近期频频发生的大学生猝死事件,我们应该从源头进行深刻反思。新中国成立至今,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增长,我国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在营养方面取得了极大进步。但20年来,学生的体质严重下降,面对如此形势,我们党和政府就提升国民体质出台了许多纲领性政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5年8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落实和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工作意见》等,但是从效果看,并未能达到纲领的预期效果,学生体质仍在不断下降。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到底是什么?本文从素质教育精神落实情况、体育意识、应试教育等方面,对影响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分析,查找问题所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策略,为社会,学校、家庭等共同提高学生体质提供参考。

1 大学生中长跑猝死事件导致部分高校取消长跑项目

2012年5月10日,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一名男生在上体育课时猝死;11月18日广州马拉松赛场上,有一大三学生过终点线后倒下;28日,湖北襄阳某大学生在体能测试时跑1000 m猝死途中。以上一系列的猝死案例折射出学生这一群体体质较差的现象,为当代学生的身体素质敲响了警钟。据媒体报道,2013年华中科技大学校运会上取消了以往一直开设的女子3000 m和男子5000 m两个长跑项目;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著名高校,已经取消了校运会3000 m以上的长跑项目;重庆本地的几所著名高校,如重大、工商大学等,更是早在几年以前就已经取消了3000 m以上的长跑项目。近年来,西安30多所高校的运动会都相继取消了长距离跑步。以上现象,被很多媒体质疑是一种时代的倒退,有媒体尖锐地指出:在外界呼吁要大力提高大学生体质的同时,不少相关机构却因为害怕大学生运动出现危险,不断缩减学校开设的运动项目。对于取消长跑项目的原因,华中科大校方称3000 m和5000 m报名的人比较少,而且耗时很长,加之学生体质达不到要求,校方害怕发生猝死现象。以上事例再度引起人们对青少年体质状况下降的反思。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院长毛振明[2]接受采访时说:“体质差,而且是很差,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大学生是中小学生的延续,身体素质问题都集中爆发在大学生,耐力、力量、速度连续20年在下降,这是我们体质调研反复论证的结果。”

2 大学生中长跑猝死事件反思

2.1 素质教育落实情况

近几年来,国家就学生体质下降的现实出台了许多针对性政策文件。例如,2005年8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落实和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工作意见》、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等[2]。从文件的内容分析,其在理论上的确可以缓解学生体质下降的状况,起到增强青少年体质的作用;从实施的效果看,收效甚微。学生的体质不但没有显著改善,反而继续走下滑路线。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执行过程中没有深入贯彻政策精神。中央颁布了文件,但是地方不依照中央的指示执行,导致文件成为“口号”的现象。

2.2 体育意识薄弱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不断完善,应试教育出现了明显弊端,阻碍了教学改革的进程,特别是有些学校和部门对素质教育的精神落实不好,盲目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的教学升学率近乎成为学校唯一重视的因素,加上社会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学生的体育课和课余锻炼时间被占作他用。这种培养模式使得学生从小就对体育形成偏见,忽略了体育的价值和作用。很多家长认为,孩子没有病就可以了。这样恰恰忽略了体育的另一个价值——许多心理问题都可以通过体育锻炼解决。身心是统一存在于个体的,许多主观的心理问题是由客观的身体问题引起的。生理基础出现的问题,必然在心理层面上有所反映。因此说体育的价值不仅在生理上得以体现,更能在心理上发挥作用,意识是从小培养出来的。通过查阅文献得知,美国的孩子每天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玩,并且是由学校组织,结合孩子的意愿,课余时间家长常带孩子去俱乐部进行健身。美国俱乐部里大部分都是未成年人,由此观之,美国学生的体育意识都是从小养成的;反观我们国家,俱乐部里成年人居多。通过理性地比较得出,我国学生的体育意识明显低于欧美一些国家,其实,学生体质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2.3 应试教育影响学校体育教学

应试教育是为了考试和升学而摒弃学生的个性思想、想象力与创造力提升与培养的教育方式,其教育思维方式普遍缺乏理性和长远考虑,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我国从1993年就明确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十多年过去了,虽然素质教育不断完善,应试教育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应试教育依然存在,影响了素质教育的进程,而学校和有关部门在应试的冲击下失去了执行的空间,学校随意停止或挤占体育课和取消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的行为屡见不鲜。学校按照规定应配备合格的体育教师,但是实际中学校并没有按照规定配备合格的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师评优、评奖和待遇方面出现了严重不公平的现象,导致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不高,出现了放羊式教学的现状,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体育观念。

3 改善增强学生体质的策略

3.1 确保学校、家庭方面对素质教育的落实

加强国家出台文件在具体实施方面的监督管理,保证国家出台的政策性文件得以实施。为了更广泛地贯彻政策精神,避免推行素质教育成为空口号,特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学校应认真履行国家文件的内容,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分配好体育课和文化课的比例,保证学生体育锻炼时间。第二,完善学生体质的检测机制,及时将检测结果告知学生,以起到督促学生有侧重、有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锻炼。第三,真正把体育纳入到学校教学的重点行列,加强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强体育课的考勤和管理,改变放羊式的体育教学模式,更新体育运动的形式。第四,充分发挥社会媒体的宣传作用,使其成为传播体育价值的媒介,以促使体育走进社会的每个角落。第五,问责于家庭,孩子的监护人应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促使家长从小培养孩子的体育意识,保障孩子进行体育运动的权利。第六,充分发挥社会媒体的监督作用,社会媒体实行不定期考察,对不履行职责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批评。第七,加强体育方面的立法,将相应指示纳入地方法律机制,让出台文件有法可依,相关部门应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以强制性措施保证文件的顺利执行。第八,国家应加大财政投入在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比率,添设必要的体育器材,扩充供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场地,改善体育锻炼的基础条件。

3.2 加深体育观念,建立终身体育

运动兴趣的培养以及体育意识的形成是保证学生自主学习体育知识和终身自觉坚持锻炼的前提。我国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下,从小以接受学业知识为重,未树立积极的体育观念。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在对孩子体育兴趣的培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学校是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基地,其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体质改善有监督作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这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通力协作。首先,学校应全面履行国家政策,切实保证体育课的正常开展,合理分配体育课和文化课的比例,保证学生在校的课外活动时间,加强学校对体育课的重视和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创新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其次,家长应树立正确的育人观。现代家庭,以独生子女居多,习惯以学科知识来衡量孩子的优秀与否,这样缺乏远见、偏颇的育人观值得我们反思,为此学校应多多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最后,强化社会方面的责任感,社会应积极营造适合体育发展的环境,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对体育设施的投入,适时举行体育活动,普及体育知识,加大对体育的宣传力度。改变学生错误的体育观念、培养身心俱优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这需要社会、家庭、学校这个金三角的协作努力。

3.3 完善现有的教育制度

我国教育方针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但是我国学生从小学开始一味要求智力发展,于是应试性的教育观念根植人心,全面发展就形同虚设。文化基础是人综合素质中的思想基础,而体育是思想基础的保障性因素,但实际上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成为大型考试的检测对象,体育却未分到一席之地,现有的教育体制存在的弊端显而易见。如何把全面发展中的“体”纳入到培养人才的方略中,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研究员就此提了一些建议,他以为要改变现状,必须重视上下游两方面的引导作用。上游是学校要重视体育,让学生明确开展体育运动的终极目的,鼓励学生关注体育时况、积极参加各类形式的体育活动,并成立兴趣专项队,将体育的考勤成绩纳入升级考试的评价体系;下游是发达的体育经济形成的广大的就业市场,通过体育企业的赞助、宣传等方式来鼓励大众参与体育活动,还有鼓励积极的体育明星效应,以普及体育文化,开拓体育视野,促使人们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提高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让体育锻炼成为人们重要生活方式。目前重庆、山东等部分省市已经将体育纳入中考,对更新学生体育观念、强健学生体魄起到了正向的示范性作用。

4 结语

本文分析了国内外为增强学生体质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通过国内外经验对比得知,许多国家都以科学化的素质教育作为其教育方针,注重学生体能和智能的双向发展。要提高我国学生的身体素质,不是喊几次口号就可以实现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更深入地落实国家政策文件,积极响应国家“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号召。总结经验,国家所出台的政策文件都具有针对性的理论价值,但中央颁布了文件,地方的执行意识和执行力度欠缺,甚至不执行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由此观之,完善相关监督机制就成为保证文件执行的必要环节。综上叙述,笔者认为,改善学生的体质状况,关键在于如何将政策的理论价值切实转化为应用实践价值,追本溯源,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是社会、家庭、学校树立正确育人观、调整育人模式的重要前提。此外,我国应广泛借鉴国外先进的体育科研成果,并努力提高本国的体育科学化水平,使得体育真正得以全面普及,并使学校体育得到极大提升。

[1]李海峰.从学校体育角度分析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因素[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24(3);29-30.

[2]胡剑,曾红卒.大学生体育健康状况分析与改善对策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4).

[3]http://news.cntv.cn/20120510/115637.shtml,2012,10.

[4]周平远.对一些高校取消长跑项目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13(02)

[5]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7-05-25(01).

猜你喜欢

体质素质教育体育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