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大学跆拳道专修课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2014-05-30李世荣
李世荣,阮 奎
(延安大学 体育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跆拳道是流行于朝鲜半岛的一项技击术,是一种运用手、脚技术和身体能力进行自身修炼和搏击格斗的一种东方武技,是以“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为运动精神,具有较高的防身自卫及强壮体魄的实用价值。于1995年传入中国,经过多年的推广和发展,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延安大学跆拳道运动发展于2002年,由于起步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利于发展跆拳道运动的问题。通过对延安大学跆拳道专修课教学现状进行调查,针对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对策,旨在为跆拳道运动在高校更好的传播和发扬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延安大学体育学院2008—2010级的86名跆拳道专修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延安大学跆拳道专修课教学现状进行描述。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利用延安大学图书馆和网络技术收集相关研究文献并加以认真的整理与分析,为本研究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设计了《延安大学体育学院跆拳道专修课教学现状》问卷调查表。为了确保问卷的有效性,问卷发放与回收采用现场发放、指导填写、回收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86份,回收86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86份,有效率100%。
1.2.3 实地观察与访谈法
对延安大学跆拳道主要场所和教学用具进行实地了解,观察教师在授课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手段与学生学习等情况,同时利用课余时间与跆拳道专修学生、教师进行交流和访谈,了解延安大学跆拳道教学的实际情况,并做详细的记录,为本研究提供详实的一手参考资料。
1.2.4 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调查所得数据运用Excel进行归纳统计和相关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跆拳道专修课学时安排现状
表1 学生对跆拳道专修课教学学时安排状况调查统计表(n=86)
由表1可知:15.11%的学生对学时安排非常满足;36.05%的学生对学时安排比较满足;8.14%的学生对学时安排不太满足;4.65%的学生对学时安排不满足。据此说明延安大学跆拳道专修课课时能基本满足教学需求,但在跆拳道内容日益丰富的新形势下,现有教学时数可能无法完全满足实际教学的需求。
2.2 跆拳道专修学生学习态度现状
表2 学生学习跆拳道目的和动机调查统计表(n=86)
由表2可知:有81.40%的学生认为跆拳道运动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66.28%的学生认为学习跆拳道可以防身自卫;所以大部分的学生都喜欢学习跆拳道。而很少部分的学生是为了追求时尚潮流、娱乐,没有认识到跆拳道的内涵所在。有29.07%的学生是为了了解跆拳道的文化精髓来提高自己的修养,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学习动机是正确的、健康的。
表3 学生对跆拳道种类选择状况调查统计表(n=86)
由表3可知:专修学生喜欢竞技跆拳道的占70.93%,喜欢品势跆拳道的占17.44%,产生这一原因是学习品势跆拳道的内容,特别是手上的动作简单,都是套路学习;而竞技跆拳道的实用性和内容多样性是受学生喜欢和学习的重要因素。
2.3 跆拳道专修课教材选用现状
表4 学生对教材选用状况调查统计表(n=86)
目前延安大学跆拳道专修课选用的教材是刘卫军在2000年主编的《跆拳道》,由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由表4可知:有34.88%的学生对教材选用比较满意;40.70%的学生感觉教材一般;有12.79%的学生对教材根本不满意,教材满足不了跆拳道理论知识的需求,丰富不了学生的跆拳道基础知识。
2.4 跆拳道专修课教学内容和形式现状
2.4.1 跆拳道专修课教学内容设置现状
表5 学生对教学内容设置状况调查统计表(n=86)
教学内容设置关系到学生对跆拳道技术的熟练掌握和理论的全面了解。由表5可知:喜欢跆拳道精神教学占50%;喜欢防身自卫术教学占37.21%;喜欢腿法教学占90.70%;喜欢特技表演教学占56.98%;喜欢实战教学占63.95%,这说明延安大学跆拳道专修课教学的主要内容基本符合教学大纲的规定。
2.4.2 跆拳道专修课教学形式现状
通过访谈了解到:跆拳道课的教学形式多采用教师讲解、示范,学生跟练的形式完成,几乎不采用任何声、光、电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出于安全角度考虑,安排学生对练的机会较少。对学生问卷的分析了解到:86名专修跆拳道课的学生中55名(63.95%)渴望得到对练机会,所以要采用更多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专修课教学效果。
2.5 跆拳道专修课师资现状
2.5.1 跆拳道专修课教师配备
延安大学在2002年开设跆拳道专业课,由韩国跆拳道协会公派第一名教师吴昌龟教授跆拳道。目前有2名专业跆拳道教师,说明延安大学跆拳道专业教师严重不足。
2.5.2 跆拳道专修课教师教学方法
表6 教学方法选择情况调查统计表(n=86)
由表6所示: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有明确的教学训练计划占70.93%,讲解示范占到100%,口令教学和分组教学都在50%以上,游戏比赛教学占27.91%,没有用到多媒体教学。从调查的结果看教师都有明确的教学训练计划,这说明教师教学工作态度和责任感很强。教学手段上,教师均采用传统的示范教学法和口令教学法,而新的教学方法却很少采用,这说明现阶段的教学是一种简单的灌输式的教学,未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2.5.3 跆拳道专修课教师教学评价方法
表7 教学评价方法调查统计表(n=86)
由表7可知:在教学结果的评价方法选择上,延安大学跆拳道专修课的教学评价为:技术考核占94.19%,师评与自评占 75.58%,晋级考试占38.37%,实战比赛占54.65%,其他的占6.98%,而跆拳道的理论教授与考核却是一个“真空区”,其评价的重点放在了技术考核、师评与自评、晋级考试、实战比赛等环节上,评价体系存在严重缺陷。
2.6 跆拳道专修课锻炼效果现状
表9 跆拳道锻炼效果状况调查统计表(n=86)
通过跆拳道的学习对正处于发育成熟期的大学生身心有全面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对形态的影响和促进尤为明显。由表9可以看出:20%以上学生的自身体质、灵活性等各项身体素质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并且25.58%的学生掌握了防身自卫的方法并增强了自信心,也进一步提高了练习的兴趣和自觉性。
2.7 跆拳道专修课教学场馆设施现状
良好的场地、器材是跆拳道教学活动得以进行的物质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障。据调查得知,目前延安大学共有2处跆拳道场地,可用面积约200平方米,均没有卫生间、物品存放柜、更衣室等设施,采光通风效果很理想。脚靶、护具等教学用具严重短缺且陈旧,无法满足教学与学生的需求。
3 影响延安大学跆拳道专修课教学的因素分析
3.1 跆拳道专修课学时安排偏少
延安大学跆拳道专修课学时安排偏少,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由于学生体能较为欠缺,掌握基本技术较慢,为了学生扎实熟练的基本技术、运动的基本规律,应合理增加学时,使学生对跆拳道课的满意度提升。
3.2 跆拳道专修课教学内容设置较为单一
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离开课程内容谈课程目标是不现实的。延安大学跆拳道教学内容以基本技术练习较多,相对简单易学,对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的培养不利,使得教学可能达不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3.3 跆拳道专修课师资力量薄弱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化,对体育教师的整体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延安大学现有专职跆拳道教师2名,且学历与职称偏低,工作量偏高,理论知识、技术水平和教学经验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提高。
3.4 跆拳道专修课教学方法滞后
教学方法上,教师大部分都按大纲要求和固定的教学模式上课,教学过程是一种简单的灌输式教学,很少采用趣味性强的教学方法,使整个教学过程过于枯燥,气氛沉闷。
3.5 跆拳道专修课教学评价方法陈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评价方式只是简单的基本技术考核,没有理论、体能等项目的考核。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总结性评价,很少采用过程评价,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4 提升延安大学跆拳道专修课教学质量的对策
4.1 增加教学内容与学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专修学生学习跆拳道要内外兼修,内修精神,外修技术。学生练习跆拳道大部分是为了强身健体,防身自卫,而不是为参加比赛,所以在练习时应该淡化竞技性,在内容选择上应该多考虑实用性、观赏性及动作的表演性。根据延安大学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授课学时或开展第二课堂,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跆拳道精髓,熟练掌握跆拳道的基本技术与技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2 加强跆拳道师资队伍的培训
根据教学与学生的需求,对现有教师进行各种形式培训,加强经验交流,探讨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与理论水平;引进高水平人才,带动现有教师学习的积极性,提高现有教师的科研能力。
4.3 改革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创新意识
教学方法和手段应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差异,满足不同需求。通过观看光碟,制作幻灯片及跆拳道技术课件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把比较复杂的、不容易用语言表达的动作技术环节很直观的再现于学生的眼前,使学生对动作的各细节有一个很清晰的认识,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激发学生更进一步学习跆拳道的热情。
4.4 改革考核评价方法,增加跆拳道比赛
在教学评价考核中,把考试的内容与教学目标联系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跆拳道教学比赛,使学生在激烈的竞争和对抗中找到跆拳道的真正乐趣,让学生的心态、情操得到升华,提高学生对跆拳道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由被动变主动,提高跆拳道教学质量。
跆拳道作为新兴的学校体育项目,具有多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功能。现已成为许多高校主干体育课程之一。延安大学于2002年开始开设跆拳道课程,由于起步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利于发展跆拳道运动的因素。学校应加大对跆拳道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改善教学环境与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繁荣跆拳道文化,促进跆拳道运动的长远发展。
[1]刘卫军.跆拳道[M].北京:2004:1.
[2]刘卫军.跆拳道竞赛规则问答[M].北京:,2002:38-39.
[3]高谊,陈立人.跆拳道[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4]曾庆国.广东高校跆拳道选项课的教学改革[J].体育学刊,2002,(7):81-83.
[5]金明泽.跆拳道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华武术,2002.
[6]孙茂军等.我国跆拳道运动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首都体院学报,2005.
[7]申旭.西安体育学院跆拳道专修课教学改革初探[J].新西部,2007,16:178,137.
[8]陈利和,胡燕宾.高校开展跆拳道课程的理论分析和教学探讨[J].景德镇高专报,2008.12:62-63.
[9]刘莉新.新疆跆拳道运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