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布哈林对新经济政策的贡献及其意义
——读《布哈林文选》札记

2014-03-06

关键词:列宁苏联政策

曹 蕾

(长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4)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曾被列宁称为“全党最可爱的人”。他是列宁以后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列宁生前最得力的助手,同时也是苏联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杰出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家和经济学家。他在苏共党内外的知识阶层人士中很得人心,并且被视为苏共党内最优秀的理论家之一。

1921年3月,新经济政策正式开始实施。在这以后漫长的岁月里,布哈林对新经济政策做出了详尽的研究和思考,写了大量关于新经济政策的文章和演讲稿,在各地做了数量惊人的报告和讲说,用自己的睿智和才情开拓苏联越来越宽广的未来,为新经济政策的顺利实施作出了难以磨灭的巨大贡献。

但让人遗憾的是,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布哈林和斯大林在社会主义建设路线上的分歧越来越严重。从1928年开始,他便一步步被分离出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中心,走向了自己政治生涯的最低谷。他于1929年4月被打为“反党分子”,同年被撤销《真理报》主编的职务和共产国际领导人职务。黑色的1938年,布哈林被处于死刑,家破人亡。这位政治家的卓越成就也因为他的获罪而遭到“清洗”,在漫长的岁月里,他是人们“不得说”的历史。直到1988年他得以平反后,他的一些理论成就才被世人所知,并得到极大的赞扬与肯定。苏联的那段历史和对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之路对于我们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来说有极重要的历史意义,而研究布哈林的这些正确且符合时代规律的理论,也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

一、布哈林是新经济政策积极的宣传者和准确的解释者

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决议于1921年3月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正式通过。正是这一决议,把苏联从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中解救了出来。列宁在战时共产主义实施的时候便意识到,战时共产主义并不是符合苏联国情的正确道路,它给苏联的经济和政治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后果,他看到新经济政策才是苏联应该走的方向,它符合历史规律和苏联国情。布哈林则一直是列宁思想的忠实跟随者。他通过对历史规律和俄国基本国情的客观分析,为苏联未来之路做出了自己富有智慧的设计。从1921年3月到1929年,新经济政策走过了八年的时光。在这期间,布哈林以极大的热情和敏锐的思维宣传和解释着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他热情高呼:“一个新的时代来到了。”[1]28

新经济政策为濒于绝境的苏联打开了复苏的闸门,布哈林的思绪也像涌泉一般,喷洒出五彩的水柱。他以列宁的思路为蓝本,敏锐的运用自己跳跃式的思维,灵活分析遇到的问题。布哈林在思想上的敏锐和跳跃式变化是和经济政策的急剧转变相互适应的。正是这种变化和反思,使他得以跟上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上的转变,并能最终做出其他任何领导人都没能做出的、最接近列宁本人思想的理论阐述。

实践和历史都证明了,布哈林对于新经济政策的阐述是正确的。其中最有力的证明就是1921年8月6日他在《真理报》发表了《经济政策的新方针》一文。这是俄共(布)最高级领导人撰写的第一篇全面阐述新经济政策总方针的文章。《经济政策新方针》中详尽地解释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原因、任务、意义,同时明确表示:“战时共产主义的经济政策,实质上不可能是以发展生产力为目的的政策”。征集余粮的政策大大打击了苏联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他们变成了集体的消极劳作,生产热情极端低下。而且苏联素来以小农经济为主,农民的生产热情对于整个苏联的国民经济有重要的影响。余量征集制度是和苏联的经济发展存在客观的矛盾的。“一旦战争结束,纯粹经济方面的矛盾就必然会尖锐到机电,摆在面前的是经济问题,发展生产力的间题”。[1]27关于新经济政策的主要任务,布哈林认为大工业的发展才是苏联经济建设的根本方向和根本任务,为此,必须采取一切可能的办法增加产品的数量。布哈林指出大工业产品不足的主要补充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农民经济,二是小工业、租借制、租让制和对外贸易。在农民经济问题上,布哈林强调了两点:一是不能把农民经济同其余的世界割裂开来,二是认为发展农民经济就是发展资产阶级关系,这种看法和列宁在粮食税的报告里的提法是一致的。这表明,在这时,无论是对布哈林还是对列宁来讲,都还是仍然寄希望于商品交换,而不是以商品交换来正确建立工农间的结合关系的。

从布哈林的这些思想和演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一直是列宁最得力的工作助手,同时更是新经济政策的积极的宣传者和准确的解释者。

二、布哈林是新经济政策的总结者和继承者

新经济政策使苏联从绝境中复苏。在短短的一两年间,苏维埃俄国的经济就得到了恢复,街上的商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了好转,整个苏联呈现出了经济、政治和文化欣欣向荣的景象。列宁欣喜的看到,“新经济政策意味着我们找到了社会主义经济与农民经济的结合点”。[2]俄国一直以来都是以小农经济为主,因此能否正确找到这个结合点,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有极端重要的意义。从这里便可以看出,新经济政策是一项攸关生死的重大政策。列宁和布哈林通过实践的不断探索都深切的意识到,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质上是从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转变为向社会主义的“迂回过渡”,他们清楚而敏锐的看到了苏联未来的方向,找到了符合历史规律和苏联国情的新道路。

在此期间,布哈林写了大量的文章来解释和宣传新经济政策,如《对反对派经济纲领的批判》、《论新经济政策和我们的任务》、《到社会主义之路和工农联盟》等。通过这些文章和讲稿,他有力的阐述了新经济政策的本质含义,打击了反对派的疯狂攻击,捍卫了列宁正确的理论成果,稳定了苏联刚刚好转的国内局面。

这里主要有两个基本内容。第一,什么是新经济政策的决定因素?布哈林曾明确指出,新经济政策是和平而温和的文化组织工作,尤其是在经济领域。列宁生前便已看到商业、市场的作用,也曾号召共产党学会做生意。布哈林则继承和发展了列宁这一思想,曾明确表示:“新经济政策的决定因素是存在市场关系——在这种那种程度上。这是最重要的标准,它规定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3],市场关系是一种类生产即商品生产的另一面,没有商品的商品生产和没有市场的商品生产都是不能想象的。布哈林的这种阐述已经完全摆脱了退却、迂回等等在新经济政策初期常用的论据和字眼,而是直接触及本质问题,即市场关系问题,他想要借助于市场关系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度。从市场关系角度去阐述新经济政策,这是布哈林对新经济政策理论的重要发展,也是后他与斯大林的主要分歧之一。

第二,什么是新经济政策的本质?列宁曾表示,新经济政策本质上一种“迂回过渡”温和政策。关于这一点,布哈林也是完全认可的。他意识到,一方面,资本主义大工业在俄国也是一直存在的,它是苏联国民经济的命脉,苏联建立后,这些资本主义大工业变成苏联的国营工业,直接导致苏联政府可以掌握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因此苏联建设社会主义是有充分的保障的。而另一方面,小农经济在俄国大量存在,而且农业生产方式也极端落后,农业生产力也一直不高,基本还停留在一个很低的层次上,由此,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必然要经历一个过度阶段,俄国的社会主义“在发展的长时期内将是一种落后的社会主义或叫做‘亚细亚形式’的社会主义”。[4]所以,俄国必然要走迂回过渡的道路。最终,历史和实践都证明了,新经济政策的“迂回过渡”是正确且成功的。

三、布哈林对新经济政策的意义做了全新的诠释

布哈林于1925年4月17日在莫斯科组织积极分子会议上作了《论新经济政策和我们的任务》的演讲。演讲中他详细分析了苏联经济建设发展道路的方向,明确表示新经济政策是苏联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他还在演讲中对新经济政策的意义做了全新的阐述:

第一、“新经济政策的最深刻的意义在于,我们第一次开辟了各种经济力量、各种经济成分互相繁荣的可能性,而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得到经济的增长”。[1]356此时,他已经理智的看到,在经济领域是存在多种经济共同存在共同发展的可能性的。他认为,只有多种经济相互发展、相互作用才能有力的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如果一味强调国有经济的“纯洁性”是和市场发展规律相违背的,会阻碍生产力的健康发展。

第二、新经济政策可以把“堵塞的”经济周转到越来越“开放的”的经济周转。[1]357租让制是一种最早最初级的对外开放形式。它是符合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的。通过租让制,国门对外开放,苏联就可以广泛的利用外国资金,同时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式,从而融入全球经济发展的洪流中,这对恢复和发展苏联的国民经济有着巨大意义。

第三、“因为新经济政策的意义在于:我们利用农民、小生产者、甚至资产者的经济主动性,从而允许私人积累,这样,我们也就在一定意义上使他们客观上为社会主义国营工业和整个经济服务。”[1]356布哈林已经提出了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先进思想。他看到了生产者生产积极性的重要性,认为允许私人积累才是增加积累的快速途径,而资本主义则是社会主义可利用的一种有利工具,发展社会主义不能一味的排斥资本主义,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与列宁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在这一点上,布哈林继承和发展了列宁的观点,甚至站在了时代的制高点和巨人的肩膀上,看到更高也更远。可以想象,在这位“最可爱”的领袖眼中,新经济政策的前路是绚烂多彩的,而他深切注视的祖国的未来也会是一条宽广而美丽的金色之路。

参考文献:

[1]布哈林文选:上册[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

[2]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5.

[3]布哈林文选:下册[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393.

[4]布哈林文选:中册[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23.

猜你喜欢

列宁苏联政策
政策
政策
助企政策
政策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
纪念列宁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