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上春风话暖锅
2014-03-05余思
余思
对这一类吃法,人们有个形象鲜明的比喻—寒冬里的“席上春风”,而在中国古代,它被叫做“煖锅”(煖同暖)。清代钱泳的《履园丛话》中就曾经记载:“考古之鼎彝,皆有盖,俱祭器也。其法,先将牺牲粢盛贮其中,而以盖覆之,取火熬热,上祭时始揭盖,若今之煖锅然……余家凡冬日祭祀,必用煖锅,即古鼎彝之意。”要是这样推想开去,古人之所以发明“锅下架火”的办法,说不定最初起源于对先祖祭祀的敬畏,后来才逐渐沿袭,代代相传,成为科学且美味的烹调方式。
而气候、物产、口味的差异,也造就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暖锅吃法。就如在气候多湿的川渝一带,人们世代保持着吃麻吃辣去除湿气的习惯,麻辣鲜香的火锅自然成为当地最大众的菜色之一。在美食众多的重庆街巷间,流传着一句笑谈—“在重庆,开什么馆子都不如开火锅馆,除非味道真的难吃得不能忍,否则生意一定可以做得走!”
相传起源于川江码头的火锅,自有一种川人钟爱的豪爽气质,锅底多用辣油(也有特制分格的“鸳鸯锅”,半边红半边白,形如太极,是特别照顾不能吃辣者的),大火烧至沸滚,将毛肚、百叶、鸭肠、黄喉、血豆腐等物快速烫上数十秒,再蘸点儿香油蒜泥便可大快朵颐。火锅还有个俗名“麻辣烫”,重点正在这个“烫”字上—内脏薄片如果烫得太久会发硬变老,时间不足又不能吃;叶子菜“吸辣”太狠,不宜过早下锅;苕粉土豆之类的含有淀粉,容易糊锅,往往是临到收尾才会下锅……总之,要烫火锅,时间把握是一项必备的技能。
于是,这样的场景简直是火锅店里的家常便饭:四到八人围坐一桌,正中是红油翻滚、热腾腾的锅底,四周大盘小碗的各种荤素菜色堆满一桌,一人一双木筷夹着肉片伸进锅里去烫。嘴上聊天、手头碰杯,还不忘了心头默默计数读秒,每个爱吃火锅的人都得练就一心多用的本事。但同时,火锅桌也是川人最为放松的地方之一,朋友围桌团坐,连说带笑地从同一口锅里捞出各种美味来享用,怕是很难找到比这更为融洽的场景了。
而北京人最爱的涮羊肉,则完全又是另外一番光景。来自内蒙古的羊肉质嫩味美,只要一个清汤锅底,配上芝麻酱小料,切成薄片的羔羊肉在汤里一涮,浓香鲜美的滋味就出来了。更妙的是随着涮羊肉一片片下肚,汤底里的羊肉香味也变得越来越醇浓。几盘羊肉之后,就可以下萝卜、莲藕、冬瓜、莴笋、豆皮、茼蒿之类的素菜了—不用怀疑,以这个吃法,哪怕是最平淡无奇的大白菜,滋味也会是不同寻常的。
最老北京、最正宗的涮羊肉,得用紫铜皮的锅子,大肚皮、细腿,中央有个较大的孔,竖起半截烟囱,孔内烧木炭。金黄锃亮的锅子、乳白色的汤底、袅袅升起的热气……要是在雪天的胡同四合院里邂逅这样一锅涮羊肉,几乎让人有一种欣赏艺术品的感动。
沿海诸省擅吃海鲜,在岭南式的暖锅“打边炉”中,海鲜也是当仁不让的主角。元代诗人吕诚在《南海口号六首》里写道:“炎方物色异东吴,桂蠹椰浆代酪奴。十月暖寒开小阁,张灯团坐打边炉。”早在元代,“打边炉”已经成为某一类汤锅的统称了。
岭南人的“打边炉”,常用高汤和沙嗲汤,一些老店更是以“老汤”作为卖点,汤底清淡,蘸料也不“火爆”,一般只用酱油,如此才吃得出食材本身的味道。至于菜色,肥牛肉、鲩鱼片、鳝片、象拔蚌、生蚝、鱼滑、虾滑、三文鱼,以至鹅肝、霜降牛肉、各类肉丸以及各式蔬菜面食,都是“打边炉”的热门之选。这种吃法和川渝火锅的火爆、北京涮羊肉的豪爽又有所不同,海鲜尽可以缓缓烹煮,鱼滑、虾滑则是随下随吃,以保证其口感的鲜嫩爽滑。
当然,精于吃道的广东人还有其他的创造,比如用大米粥甚至有味粥做底料,涮入牛肉、鸡肉、海鲜等配菜,称为“粥底火锅”;再比如发源自澳门的小吃猪骨煲,到了香港便演变成猪骨汤做汤底的火锅,也是特色显著的美食。
西北甘肃陇东的传统之一就是冬日吃“锅子”,用产自华亭安口镇的砂锅,称为“安口窑”的那种,受热均匀、热度持久。菜色以白萝卜片为主,配以豆芽、粉条、豆腐、红萝卜等,最上一层“盖面子”,铺上一层过了油的五花肉。这是最传统的“锅子”配菜方式。近些年物资流通变得容易了,香菇、竹笋之类也纷纷进了锅子,使其味道大为丰富。不过,也有老年人觉得这样的锅子再也不是原来的味道,只是逢年过节、亲戚串门,围着锅子夹菜吃饭的亲热感一如往年,从未改变。
只是一口或铜或铁的暖锅,却承载着随着年末渐渐浓厚的团圆气息,将各地最常见的蔬菜煮入其中,洋溢出的就是最无可替代的“家乡味”。苏杭一带爱把白菊花投入清汤锅底里,添上一股清香,又有去燥降火的功效;云贵盛产各种美味菌菇,它的火锅中也一定会有杂菇来调味;湘西、贵州嗜食狗肉汤锅;台湾的特色暖锅则是烧酒鸡、姜母鸭、羊肉炉……每一种当地特色的美味,都足以在人们心中激起涟漪。中国人叶落归根的本性,即使在一饮一食的小事之中也展露无遗。
当然,暖锅所代表的并不仅仅是团圆和家乡,其中自有饮食文化的内涵。在东北的一些地方,至今流传着颇有说道的下菜规矩—前飞后走,左鱼右虾,四周轻撒菜花,即飞禽类肉放在火锅对炉口的前方,走兽类肉放于火锅后边,左边是鱼类,右边是虾类,各种菜丝稍许放一些,宛若“众星捧月”,以示尊敬。如果主人在你面前放了两个特大的肉丸子,那很可能就是一种委婉的暗示,示意你也许是一位不速之客,主人已有“送客”的意思了。台湾客家人多在大年初七这天吃火锅,火锅用料有七样是少不了的,即芹菜、蒜、葱、芜菜、韭菜、鱼、肉,分别寓意着勤快、会算、聪明、人缘好、长久幸福、有余、富足。在这一天吃火锅,也有祈愿来年顺当吉祥的意思。
用现代的眼光看来,同锅煮食的暖锅固然气氛热闹,却似乎不够符合卫生规则。于是某种迷你涮锅由此流行开来,一口四五寸大小的锅,搭配以固体酒精为燃料的小火炉,一人一锅分开煮食。而一些来自国外的新鲜口味,也有不少人大胆尝试—比如韩国的泡菜锅、印尼的咖喱锅、泰国的冬阴功锅等等,千百年来盛行不衰。这被称为“席上春风”的暖锅,确有让人如沐春风的魅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