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定“点”定“性”,“理解”“分析”散文

2014-03-05黄长飞

广东教育·高中 2014年2期
关键词:残荷泥泞散文

黄长飞

所谓“定点”,即定“内容点”、定“问题点”、定“范围点”,为解答问题做好一切必要准备;所谓“定性”,即定问题的“性质”,因为学生的阅读能力如何,最终还是通过学生对问题回答的答案进行评判,通过对问题的“定性”,引导学生把握思考问题的方向和深度,从而做出准确、规范的答案。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定点”、“定性”不是割裂孤立的,而是有机统一、紧密联系的,在实际运用中要综合运用。这种方法对于解决散文阅读中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的题目具有较好的效果。

一、从表达方式入手,定“内容点”,宏观把握文章题旨

阅读散文,多注意作者使用的表达方式。深入分析作者主要使用的表达方式,一方面能快速把握文章中心,另一方面也可注意到在表达方式上与作者所主要使用的表达方式不同的句子,而这些句子往往是重点句、关键句,这就为下一步的“理解”和“分析”提供了目标和方向,有助于准确分析和作答。从这个角度出发,笔者赞同把散文分为记叙性散文、状物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

记叙性散文主要的表达方式是叙述和抒情,记叙的多是生活中较为平淡的人或事,文章题旨即作者通过所写人事寄寓的感情,或由此得到的感悟和思考。

状物性散文主要的表达方式是描写、议论和抒情,此类文章多极力描写景、物的某一重要突出特征,在此基础上加以议论,提炼升华出某种深刻内涵、人格化特征或者人生哲理,进而抒发一定的感情。例如2007年广东高考阅读材料选择的是迟子建的《泥泞》:

……

当然,更热爱它们消融时给这大地制造的空前的泥泞……

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

……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当我们爱脚下的泥泞时,说明我们已经拥抱了一种精神……

如果我们从状物性散文的角度加以解读,可以迅速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泥泞”具有一定的深刻内涵,作者充满感情的描写“泥泞”,其实质是对历史的思考,表达的是对我们这个历经苦难的民族的深情;而从表达方式入手,我们还可以发现,作为一篇状物性散文,其主要表达方式应该是描写,那么“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这种直抒胸臆的句子,“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这种议论的句子,都会引起我们的重点关注,结合状物性散文的一般写作特点,后面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说“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如何理解“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都将迎刃而解。

议论性散文也叫哲理散文。这类散文主要表达方式是议论。但不是凭空而论或者整篇长篇大论,往往在文章的开头进行简短的铺垫,或写事或状物,作为议论的生发,然后逐层展开进行议论,表达作者的某种见解或对社会现象、某种问题的思考。

这种定“内容点”的宏观把握,是整个阅读的基础,也是下面根据问题进行作答的前提,可以迅速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确定答题方向。

二、从能力层级入手,定“问题点”,具体把握答题思路

考试大纲对学生现代文阅读的要求是“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要求具备“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的能力,在能力层级上分属于B级、C级和E级。具体而言,“理解”指:1.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分析综合”指: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4.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5.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6.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7.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在语文试卷中,这些不同的能力层级,是通过相应的题目及赋分分值来体现的,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体现的尤为具体和明显。这些题目在能力层级上对学生的要求,笔者称之为题目的“性质”,认清题目性质,是准确规范作答的前提。本文重点探讨的,正是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综合”能力题目的解答方法。

例如2013年广东语文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理解的三道题目分别是:

16. 文中说“它知道云端不能驰骋,竞又是这样不通人意”,你如何理解?(4分)

17. 结合文意,分析“我”骑马后所认识到的“马性”。(5分)

18.“我”在过岭的三个阶段都有着丰富的心理感受,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这三道题目正是分别对应考查了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分析综合中“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几个层级的能力,如果学生能分清题目“性质”,按要求作答,那么其针对性和准确性都会得到极大提高。

但如果学生不懂得对题目进行“定性”分析,往往在审题时就会产生偏差,更遑论能准确答题了。如12年广东语文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荷叶》,最后两题是:

17. 结合文意,分析“我”为什么喜欢夏日的新荷。(5分)

18. 在第②段和第③段中,“我”都见到了残荷,感受有什么不同?你认为造成不同感受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意进行分析。(6分)

很多同学审题不仔细,在回答18题时,把第②段和第③段中的“我”看做同一个人,都从作者的角度分析“他”两次看到“荷叶”的不同感受,失分严重。如果学生有对问题“定性”分析的意识,应当可以避免这类失误。因为17题“分析‘我为什么喜欢夏日的新荷”已经考查了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如果18题的“我”指的是同一人,那么其中的两问“感受有什么不同?造成不同感受的原因?”,在能力层级的考查上就是平行的了,不仅在同一道题目内部拉不开能力层级的差别,而且与17题重合,这就失去了命题的意义,对于命题严谨的高考题来说,这显然是不可能发生的。但如果学生有了“定性”分析问题的能力,就会注意到第二段中“恍惚间,我似乎看到了林妹妹那双对着残荷发痴的忧郁的眼睛”这个句子,那么第二段中的“我”指的应当是林黛玉。这样18题的第二问“你认为造成不同感受的原因是什么”在能力层级的考查上,就不再是单纯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了,而是要求学生“能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而这正是命题人的命题意图。从这个角度入手,不难得出答案:endprint

第一问:林黛玉见到残荷想起飘摇零落的经历,有身世之痛;“我”见到残荷想起“新荷”,觉得残荷无诗意可言。

第二问:造成不同感受的原因是二者身世、阅历(经历)不同:林黛玉少年丧母,寄人篱下,身世凄凉,所以见到残荷犹见自己,将一腔哀怨寄予残荷之上;而“我”那时是初中学生,有着美好的童年,记忆中还有荷叶粥的香甜,二者感受自然迥然不同。

三、从文本篇章入手,定“范围点”,规范组织问题答案

学生的阅读能力如何,终究还是要通过对问题回答的答案来呈现。经过前述“定点”“定性”的阅读和分析,学生已经对阅读材料和问题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把握,这个阶段只需要组织语言,形成答案了。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问题的“性质”不同,答案的组织过程和形成方式也截然不同。“理解”和“分析综合”类的问题绝不能脱离文本,泛泛而谈;或者根据个人的理解,依据对文本若有若无的一点印象,草率作答,这都会造成较严重的失分。而“鉴赏评价”类的问题,如果局限于文本,不能跳出其外,不能站在一个高度上对其加以鉴赏评价,只四处摘抄文本中的语句,同样会失分严重。

这里主要探讨考查“理解”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类型的题目组织方法。这类问题的题干基本都会有在文本中的对应语句,或者是原文对应,一字不差;或者是稍微加以变形,但在表述方式和语句逻辑上高度一致。同样以2013年高考题为例,“16. 文中说“它知道云端不能驰骋,竞又是这样不通人意”,你如何理解?”题干中的句子就是原文对应的;而2012年广东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荷叶》的18题,题干中说“‘我都见到了残荷”,是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提炼和概括,学生答题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到文本中与这个语句对应的句子,经过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不难发现在第二、第三段中对应的语句分别是“林妹妹那双对着残荷发痴的忧郁的眼睛”和“我许多亲耳聆听雨打残荷的机会”。一般而言,在“理解”能力的考查中,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或者重要句子,可以用来深化相关理解,进而用于组织答案的句子,一般就在该词语或句子的附近,多数在本段三句话之内就能找到,因此,解答这类问题时,在组织答案的过程中,划定的范围要相应狭小集中。如2013年高考第16题题干语句其所在的语段为:……骑马登山竟是这样充满诗意,真是想也不曾想到。但是,这诗境中的人物也不能一直做下去。当将要一脚踏进云端时,马却停下来了。它知道云端不能驰骋,竞又是这样不通人意。呜呼!该句前的第三句说“骑马登山是这样充满诗意”,可见我对骑马登山的享受;而“这诗境中的人物也不能一直做下去”是因为“马却停了下来”,又可见我对马有所“抱怨”,但作者却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说“它知道”,就暗示了马的“聪慧”,能保护自己和主人的安全,但作者却说它“不通人意”,那么很明显这里就是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正话反说。综合以上分析,加以合理的组织,不难得出理解准确、表述规范的答案。

2012年高考题的第17题,“结合文意,分析“我”为什么喜欢夏日的新荷。”首先对题目进行“定性”分析,发现这是一个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的题目,接着找该语句在原文中对应的语句,确定整合答案的“范围点”,发现在文本中这是位于第四段段首的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与枯萎破败的残荷相比,我更加喜欢夏日的新荷”,下面几段所写的,都是“我”喜欢夏日新荷的原因,通过对文段内容的概括,不难得出原因有“①光鲜洁净,赏心悦目,有无穷生机;②是孩子的“玩伴”;③妈妈做的荷叶粥让作者念念不忘”三点。

总之,使用“定点”“定性”的阅读方法,解决散文阅读中考查“理解”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类型的题目,可以做到“理解”到位,“分析”准确,成功率高,效果显著,也希望这种方法能切实提高同学们的散文阅读能力。

(作者单位: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

责任编校 彭 琳endprint

猜你喜欢

残荷泥泞散文
当我们失去
跨过泥泞
残荷听雨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留得残荷听雨声
听雨的残荷(节选)
残荷新爱
追梦路上 无畏泥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