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班主任工作

2014-03-05王欣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4年2期
关键词:幸福感主观效能

王欣

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理想,考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是大学生追求未来幸福生活的努力过程。然而,近年来随着就业形势和学业压力的增加,许多大学生感到“茫然”、“郁闷”,自己缺乏幸福,甚至有些大学生出现轻生的现象。班主任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在工作实践中,大学生班主任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为大学生幸福感的获得、保持、调整提供支持。

一班主任应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提供支持

Dieter等学者,从个体内在心理角度研究个体幸福感的产生和形成机制,提出了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即主观幸福感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1]。按照Dieter的观点,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提高调整心理压力的能力,来使大学生更多地感知幸福,形成和谐的、健康的心理状态。这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教育过程本身就应该是师生双方体验幸福的过程;二是教育的结果应该是促使师生能够更幸福的生活。

1班主任的工作行为要给大学生带来幸福感

大学生班主任工作主要是开展班级管理,对学生贯彻日常行为规范,进行思想教育及养成教育,具体内容包括班级建设、专业引导、校园规范教育、集体活动的组织、心理引导、学业综合评价等。可以看到,班主任工作涉及到大学生校园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担当了学生校园学习、生活领路人的角色,在班级建设方面又发挥着“领导者”的作用。

相关文章研究表明,班主任工作行为与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具有相关性。朱建荣(2008)提出,PM型班主任所任班级的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最高。PM型领导模式是美国学者卡特赖特(D.Cartwright)和詹德(A.Zander)在《团体动力学》一书中提出的,将领导行为方式划分为三类: 1.目标达成型(P型);2.团体维持型(M型);3.两者兼备型(PM型)。PM型班主任工作行为的主要特点是:首先,班主任在履行管理职责时,重视工作绩效和目标达成,讲究工作的科学性和工作效率,使学生能够感觉到班主任工作科学、有效;其次,班主任长期关注班级学生的成长。工作中关心学生,注意学生需求的满足,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班集体的团队建设,学生有被关心感。

2培养大学生幸福能力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

当代大学生有着较前辈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和优越的学习环境,却仍感到缺乏幸福感。这固然与其现实中面临众多成长压力有关,但感知幸福的能力低下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幸福能力则是指人们感受幸福、追求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2]。大学生幸福能力培养是以幸福观教育为基础的,高校所开设的德育课程使大学生从理论层次对幸福、对追求幸福的途径有了系统认识。但幸福能力的培养需要结合现实、结合具体实践,方能使大学生体悟出要在创造和奋斗的过程中才能感知真正的幸福。由于班主任与所在班的大学生有着“伙伴型”的联系,比较详细地了解学生的状况,因此,班主任在深化大学生幸福能力培养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从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幸福感研究发展来看,以Diener(1984)撰写的《主观幸福感》为标志,幸福感理论研究重点开始转向内部因素(如个性、气质、认知方式等),开始建构解释主观幸福感形成的心理机制,以不同理论解释模型从不同侧面理解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

1人格特质

人格特质是预测幸福感的最稳定的和最有效的因素,也是影响主观幸福感最核心的因素。Costa和McCrae(1980)的研究发现,某些特质能产生积极情感,而某些特质则产生消极情感,不同人格会产生不同的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和生活满意度[3]。

研究表明,外向性人格(E:好交际、爱娱乐、感情丰富)与积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有关,与负性情感无关;神经质性人格(N:烦恼、不安全感、自怜)与消极情感有稳定的相关。国内学者唐洁、孟宪璋的研究也证实,外向学生与内向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得分差异显著,外倾性与主观幸福感有较高的相关,人格内外倾向是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

2.自我效能感及应对方式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的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的自我感受。相关研究表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极为显著的正相关。国内学者余鹏等人的相关研究发现,不同自我效能水平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高自我效能水平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比低自我效能水平的学生要高。

自我效能感高低与个体行为归因模式有关,归因是指个体对影响和决定自己行为和活动的原因的看法,它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动及其他社会事件的原因做出的解释或推论。由于对行为结果的归因分析的不同,造成两种归应倾向和带来的自我效能感受。一是,自我效能感较强的大学生往往习惯把成功归因为自己的主观努力和能力,把失败归因为外界环境中的不可控因素或是自身努力程度还不够。这种外控型的归因方式,能够提升大学生正向的情绪体验,促使其更加努力,并在积极努力的过程中提高主观幸福感体验。二是,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大学生,当遇到压力或挫折时,往往直接怀疑自身能力,这种归因方式会削弱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容易造成消极的情感体验。

当遇到压力时,自我效能感高低不同的人,其采取的应对方式也具有很大差异。应对方式是个体对环境或内在需求及其冲击所做出的恒定的认知性和行动性努力。Devonport(2003)的研究证明高自我效能感与积极应对呈显著正相关。采用积极应对方式的大学生,其幸福感较高,因为他们能积极采取措施解决问题或以获得外部支持来解决问题。

3社会支持

20世纪70年代,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作为一个科学的专业术语被正式提出。社会支持是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4]。根据国内外学者研究结果,可以认为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应该涵盖,工具支持、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技能支持等四个方面。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已得到大多数研究者的验证。在四种社会支持方式中,情感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获得作用最为显著。endprint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就是要解决大学生成长中的心理压力,减少负性情感,降低压力事件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危害。班主任是这个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成员,通过班主任工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有力的社会支持。

三培养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班主任工作路径

班主任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德育工作的先锋者,承担着教育、指导、管理和服务学生的重要职责。积极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幸福观,提高对生活事件的应对能力,应成为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

1班主任要做积极情感的传播者

在师生交往中,班主任的积极情感对大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作用,会带动大学生情感状态向积极方向的发展。首先,班主任需对学生的成长状况进行持续地关注。作为大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班主任应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成绩、人际关系、爱好、家庭状况等基本情况。对每一名学生的个人性格、兴趣爱好、优缺点等方面的情况,班主任需要掌握详实的第一手资料。通过信息分析,对家庭经济条件贫困的学生、学习中存在困难及人际交往能力比较弱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关心和支持,可以提高学生的幸福感。其次,需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互动关系。作为思想的指导者,行动的指路人,班主任与大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互动关系是必要条件。师生间这种“我—你”的关系,是一种互相对话、包容和共享的互动关系[5]。就是说,在开展大学生幸福生活指导教育活动中,班主任需要与大学生建立平等交流、和谐相处的关系,以协助者、支持者的角色出发,与大学生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大学生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

2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自我系统的一部分,是个体对自己多方面知觉的总和,属自我系统认知成分,作为个人心理系统的核心。一般来说,自我概念积极的大学生往往能乐观地面对自己所遇到的问题,乐观、自信,对生活充满信心,可以更好的调整、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感。自我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在充分参与社会生活中,大学生逐渐形成与发展起关于自己及其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认识和评价。

大学生班主任需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从两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对自身的长处和短处、优点与不足有着清醒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为自己的学业成绩、成长进步、友谊与爱情等方面确定合理的期望值。二是,积极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了解社会,体验社会生活。在社会实践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树立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幸福观。

3指导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关系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国内学者李曼认为,人际关系困扰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具体表现为人际交友、人际交谈和与异性交往三个维度对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这说明大学生在生活中的人际交友、人际交谈和与异性交往中出现较少的困扰时,会产生较高的生活满意度。一方面,班主任指导学生要坚持以诚信待人,和谐交往的基本原则及以礼待友的交往技能,使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及时发现和处理好班级同学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

4提高大学生心理调节能力

班主任作为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师长,应当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班级管理,肩负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责任,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师。

参考文献

[1]李志,谢朝晖.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文献述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83-87.

[2]曹辉,朱春英.论大学生幸福教育的基本内涵[J].教育探索,2008(1): 109.

[3]宗彩娥.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与培养路径[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4]刘继文,李富业.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信度效度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8(1):1-3.

[5]李瑾瑜.关于师生关系本质的认识[J].教育评论,1998(4):34-36.endprint

猜你喜欢

幸福感主观效能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刑法主观解释论的提倡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