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各自为战到形成合力 马店小磨香油“乱世”中寻突围
2014-03-05
近年来,虽然驻马店小磨香油这一古老的传统产品,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但总体来看,驻马店的小磨香油产品在国内外市场所占的份额却呈逐年下降态势。面对现实,提高产品质量、扩大生产规模、整合品牌,打造我国小磨香油的特色品牌已成为驻马店市政府的共识。..
芝麻油不再香了
“芝麻换油了……”过去的农村,每隔一段时日,都会响起卖油郎的梆子声和吆喝声。随之,各家女主人拿着油瓶围拢过去,调皮的小孩子们也凑上前去,看热闹、闻香味。
那个时候,还没有机器榨油的说法,芝麻都是用石磨来磨的,因此,统称为香油的芝麻油,在人们的意识中,就是小磨油。而不像现在,有了机榨香油和石磨香油的分法。那个时候,香油还属于乡村食用油系列中的贵族。人们只有在拌菜的时候才用。用的时候大多是用一只细筷子,探到瓶子里,蘸一下,取出来,再滴到菜上,一般都是蘸两三次。虽然只是蘸着吃,但大家感觉很香,拌一次菜,却是一屋子的香,顺风香十里。只是如今,很多人再也找不到那种感觉了。
“知道为啥吗?因为我们吃的是用本地芝麻磨的,你们吃的却不知道从哪里来的。”驻马店平舆县人郭海龙说。
磨出来的龙头企业
驻马店地处淮河流域,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土地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发育。
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造就了驻马店白芝麻的优良品质,特别是驻马店平舆白芝麻含油量达55%以上,其中亚油酸含量达到42.5%;不饱和脂肪酸适中,蛋白质含量达到22%;含钙1%,是牛奶含量的2倍;含铁量为73mg/kg,是菠菜含量的3倍、牛肉含量的5倍。
早在宋朝时,驻马店就盛产芝麻和小磨香油,当时用小磨香油制作的馓子深受人们喜爱。明朝时,驻马店小磨香油更是闻名于世,据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汝南志》记载,当时汝阳县(今汝南县)各种榨油坊遍布城乡,农家十之八九通磨油之技,可谓村村有油坊,家家出油匠,满街叮当响,到处都是卖油郎。到了清初,驻马店小磨香油成了宫廷贡品,小磨香油生产已成规模,逐渐形成了香油饮食文化。
驻马店小磨香油千百年来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除了选用我国芝麻产区———驻马店的名优芝麻为原料外,还在于它有传统独特的制油工艺。
目前,驻马店市规模以上芝麻加工龙头企业有18家,年加工芝麻10.7万吨,年产香油3.6万吨,芝麻初加工产品(如色选芝麻、水洗芝麻、脱皮芝麻)7.1万吨。较大的芝麻加工企业有正道油业、康博汇鑫、古味小磨油等,这些企业多集中在驻马店驿城区和平舆县,已初步形成芝麻加工的龙头企业集群。正道油业、康博汇鑫等多家企业也被驻马店市政府命名为农业产业化市重点龙头企业,这些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带动了驻马店芝麻加工和小磨香油产业的发展。
以次充好的芝麻市场
虽然驻马店小磨香油这一古老的传统产品,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但总体来看,驻马店的小磨香油产品在国内外市场所占的份额却呈逐年下降态势。
“我市小磨香油产业总体规模小,产业化程度较低,市场化程度不高,尤其是产品鱼龙混杂,质量参差不齐。企业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合力。”马磊作为驻马店香油协会会长说起来也是痛心疾首。
在驻马店市政协委员、古味小磨香油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大伟看来,目前驻马店小磨香油市场可用一个字形容:“乱”。技术含量低,门槛不高,没有约束性的制度和标准;多以手工作坊生产,耗时长、出油少,难以集约化经营;一些生产企业把小磨香油改为机榨香油,质量、香味难以保证;一些流动作坊大量掺假……有人甚至称,目前河南市场机榨香油占80%,掺假香油占15%,真正的小磨香油仅占5%。
掺假香油以其低廉的价格充斥市场,挤占了香油的市场份额。而种种乱象更导致外商对我国小磨香油失去信任,国外市场不断萎缩。
与此同时,驻马店不少香油的质量也在下降。其原因,主要是榨油所用原料的改变。驻马店一位香油企业老板称,目前,驻马店大多数企业所用的芝麻基本上都是从南方或国外进来的。
“平舆的白芝麻好,价格也就贵,因此,只有高端品牌的油才会用本地的芝麻。”上述香油企业老板称。在国家芝麻产业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张海洋看来,以前驻马店油料加工企业用平舆的芝麻加工芝麻油,品质当然可以保证,现在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大量使用进口芝麻,加工出来的产品质量当然不一样。这样的芝麻油和其他地方加工的芝麻油没有什么区别,加上品牌建设与推广意识薄弱,照此发展下去,驻马店小磨油的口碑肯定会越来越差,可能被外省品牌企业抢占更多的市场。
“挂羊头卖狗肉”的另一个原因,则是平舆芝麻种植面积在逐年减少。“以前芝麻价格还是可以的,现在小麦和玉米的价格涨了,种芝麻已不划算。”郭海龙算了一笔账:一亩地如果种玉米,可以收入近千元,而种芝麻 每亩收入不过几百元 。显然,种芝麻对农民已没有吸引力。这导致近年来平舆芝麻种植面积不升反降,总产量不过3万吨。而本土的十多家香油企业年加工芝麻就需要10余万吨。
“驻马店无论建多大的芝麻油生产企业,首先要解决的是原料问题。驻马店的芝麻是全国独一无二的,不用驻马店的优质芝麻,产品也就没有市场竞争力。”张大伟一语破的,现在生产企业用本地芝麻根本“吃不饱”。
政府发力助龙头企业发展
面对现实,提高产品质量、扩大生产规模、整合品牌,打造我国小磨香油的特色品牌已成为驻马店市政府的共识。
近年来,为了促进芝麻加工和香油产业的发展,驻马店市政府相继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措施,在资金投入、税收、金融信贷、用地、用电、改善流通环境等方面给予芝麻加工龙头企业优惠政策。
随着芝麻加工业的迅速发展,驻马店市政府紧紧抓住国家支持中部地区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河南加快黄淮4市发展的历史机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驻马店市的芝麻加工和小磨香油产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的一条龙生产经营体制。并以平舆县为重点,以驻马店市农科所科技力量为保障,带动汝南县、上蔡县、新蔡县、泌阳县、遂平县、驿城区等芝麻种植主产区建立优质白芝麻生产基地;以正道油业、康博汇鑫、古味小磨油等加工企业为重点,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引进现代企业制度,逐步改变驻马店市小磨香油作坊式生产模式;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生产模式,促进了产业经济快速发展。endprint
为确保驻马店小磨香油产品质量安全,驻马店市质监局根据当地小磨香油的生产实际,制定了符合本地的小磨香油质量安全标准,健全了相应的技术规范,完善了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手段,并加强了监督和检查。
在驻马店的经济工作会议上,该问题还被专门提出,明确提出要打造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品牌,利用名牌效应,全面提升农产品加工业的水平和市场竞争力;要把实施品牌战略作为提升驻马店小磨香油形象的重要工作抓好抓实,努力打造小磨香油的中国名牌产品,使其成为本地特色产品的代表。
利用土壤优势扩大芝麻生产
早在2010年4月,作为政协委员的张大伟就提交了一份《关于净化整顿驻马店食用油市场管理的紧急呼吁》,在这份饱含期待的建议中,张大伟分析了食用油市场的混乱:制作点卫生条件脏乱差,质量不合格甚至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销售价格远远低于正规企业的生产成本,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合法加工企业的利益,也扰乱了市场,毁坏了驻马店悠久的小磨香油名誉,绝对不利于这个产业的健康发展。
2011年5月,张大伟又就芝麻产业的发展向政府提供了一份详细的项目规划,例如建设“万亩绿色有机芝麻小磨香油观光休闲产业园”,发展有机芝麻种植,延伸至休闲旅游产业,多角度开发。
不过,张大伟的建议并没有得到回应。“在这样下去,就可惜了我们的优质资源。”张大伟说。
提起这一点,马磊也是痛心疾首:“驻马店小磨油在外有很高的知名度,要想做成大产业,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现在是地利、人和,天时缺乏。”由于利益驱使,不少商家或是企业为了谋求更多的利润,大量掺假,在价格低廉的伪劣产品面前,消费者无法辨识真正的小磨油和勾兑了色拉油甚至香油精的假产品的差别,导致一部分顾客干脆选择放弃。
马磊称,非洲广袤的沙漠、干燥的气候适合芝麻生长,加上关税的优惠,使得大量廉价的芝麻充斥国内市场。
而在驻马店,曾经的芝麻产销大市已经风光不再,得不到价格保护的芝麻种植户,转而投向能带来较多经济效益的其他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减少,芝麻产量和品质的下降,对于一个以“地理标志保护”的特色产品为原料的企业来说,没有了特定地域的优质原材料,无疑是令人忧心忡忡的。
相关专家表示,目前的芝麻油行业标准已凸显了很多的漏洞,亟需完善,这就给一些不法商家提供了土壤。
至于有些地方的工商部门的监管,往往是“抓大放小”,在很多地方,芝麻油加工企业规模都不大,由于市场环境的不规范,小企业获取利润的方式和机会甚至比正规经营的企业还要多些。
在马磊看来,比起日本、韩国的市场消费观念,国内小磨油市场还是需要很大的力度去开发:芝麻油所含对人体极有益的成分,似乎不比橄榄油差,传统的石磨低温加工工艺比起高温机榨有很多优势。如果能有媒体和专家的引导,销售情况会好一些。
张海洋认为,芝麻油不同于其他食用油,它比较适合调制菜品,而不适合烹饪菜肴。这也是一直制约芝麻油类加工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如果企业在产品研发上结合市场,开发更多的深加工产品,就可以降低企业单一产品的经营风险,增加盈利点,同时,多元化的芝麻类产品必定为企业长久发展、为芝麻产业发展提供保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