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志愿者文化的育人功能研究
2014-03-05曾永春黄川川
曾永春+黄川川
摘要:高校志愿者文化渗透在各级、各类活动中,在高校育人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志愿者文化的德育育人功能主要表现为:观念养成功能、健全人格功能、拓展素质功能、实践锻炼功能等。
关键词:高校;志愿者文化;育人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1 志愿者文化,即由志愿者在开展志愿服务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根植于志愿者群体,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者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高校志愿者文化是以高校大学生为主体的志愿者文化,通过长期的社会实践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高校志愿者文化主要是通过高校师生在长期的志愿活动中形成并传承下来的文化,包含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管理文化、组织文化等文化要素。高校志愿者文化形式多种多样,对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既有校内的大型晚会、运动会及各种文化节,又有校外的社区建设、大型社会活动、扶贫助困等。高校志愿者文化在高校育人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一是观念养成与健全人格,高校志愿者文化以明确的价值导向、行为规范导向和思想政治导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形成健全的人格。二是素质拓展与实践锻炼,高校志愿文化对全体参与志愿者活动的高校学生在素质拓展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其充分唤醒学生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意识,发挥其在志愿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知识、技能等在志愿活动中得到充分锻炼,实现志愿者素质的提高。具体来说,高校志愿者文化的育人功能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观念养成功能
高校志愿者文化是一种超越了自身现实利益之外的一种文化,其参与主体自愿的、不计报酬奉献于社会公益事业,这必然会促进大学生对于社会和人的理解,促进大学生不断追求自我人生价值、奉献社会与他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积极上进思想观念的形成。高校志愿者者文化是一种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与高校志愿者服务精神的完美结合,高校大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种中,亲身体验为社会和他人服务的人生价值,学习到了社会规范的同时内化了价值观念,在奉献社会和他人过程中获得无比的自豪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以一个新的高度去认识社会。大学生志愿者文化以先进社会文化为导向,在广大学生中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同时,提升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团结互助、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良好风尚,积极引导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全面育人的大学精神作指导,增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无私奉献的社会公德,促进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二、健全人格功能
高校志愿者文化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高校志愿者文化可以帮助高校大学生在其人格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消极因素转化成积极因素,从消极的被动适应转变为积极的主动改造。高校志愿者在服务中,需要客观地认识自我、超越自我,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了解文化,需要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建立适宜的人际关系,通过奉献爱心、互帮互助、团结协作、克服困难等,完成志愿服务工作,通过服务于社会和他人来体现自己除学业之外的社会价值,从而可以引导新时期大学生以阳光心态面对人生,以辛勤劳动创造生活,以感恩情怀融入社会,养成坚强的意志、热爱生活的态度、团结协作的意识、道德品质、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等人格品质,促进大学生志愿者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
三、素质拓展功能
高校志愿者文化的素质拓展功能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上,他们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志愿者活动,拓展自己的综合素质。高校志愿活动给大学生创造了一个给自己提供自我教育与完善的机会,让大学生在志愿者活动中得到锻炼,促进自己的精神和道德水平的提高。笔者所在学校已形成了“启明星”支教、文博会义工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深港澳国际车展义工”、“国际F1摩托艇大赛义工”、“关爱自闭症儿童”、“四点半家教”等众多品牌志愿服务项目,志愿者学生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可以在发挥专业优势和能力尽显才华的同时,通过对比别人而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有助于自身的发展和素质拓展。另外,笔者在随访第26届大运会志愿者的过程中,他们普遍认为在志愿服务中拓展了素质,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独立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协调与合作能力、抗挫折的能力等得到了很大提升。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者活动,不仅可以接触到不同层次和领域的志愿者或服务对象以及更多的新事物、新观念,而且亲身体验和接触社会的方方面面,大大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了解更为广阔的社会和人生,这对志愿者自身的成长和素质的提高有非常大的帮助。
四、实践锻炼功能
志愿服务实践是一个让志愿者在参与志愿者活动过程中获得人生感悟且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的实践。志愿者活动很多,涉及许多方面,有些志愿服务涉及专业知识与技能,如笔者所在高校的助残帮困志愿服务队、“启明星”支教服务队、食品安全志愿者服务队、药品安全志愿者服务队,法制宣传志愿者、外语翻译志愿者、文博会志愿者服务队等,涉及帮孤助残、支教助学、科技推广、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社区服务、大型活动服务等领域,而大学生一般都仅在校园里学习文化知识,在参加工作之前无法把这些专业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去,这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一定的限制。通过参加志愿者活动,大学生可以把自己在书本上、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去,把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实践锻炼的途径,从而实现大学生自身专业技能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高校志愿者活动,是大学生运用知识与技能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是学生实践锻炼的最佳途径,是学生素质拓展的有效形式,是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高校志愿者文化能极大地拓展高校育人的形式与空间,将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法律法规教育、专业知识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全方位地渗透到了大学生的志愿服务过程中,以实现对大学生拓展素质、健全人格、养成观念及实践锻炼等育人功能,最终促进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田庚,杨依凡,刘旭霞.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社区志愿文化导向机制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4).
[2]郑亚男.志愿服务在高校德育中的独特功能[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3]顾志勇.社会实践在大学生角色社会化中的功能分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2007,(125).
[4]李冬娜.职业院校校园文化育人功能问题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8,(15).
[5]庄光杰.大学生志愿者文化的功能及现实意义[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6).
[6]祝小迁,窦贤琨.近十年来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2012,(2).
基金项目: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125A058);2011年度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资助课题(2011ZZ024)。
作者简介:曾永春(1981-),男,广东深圳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黄川川(1974-),男,湖北荆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教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272-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