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哲学教育的必要性
2014-03-05陆韵
陆韵
一哲学指引是学习与研究的现实性需求
1现代科学危机呼唤哲学引导
19世纪以来,科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它被设定为条理化、强有力、普遍有效的识见,然而雅斯贝尔斯指出科学必定在如下方面产生局限:关于某物的科学知识不是关于存在的知识,科学知识都是围绕具体事物的。[1]由此暴露出科学对存在本身的忽略,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科学对外部世界的直观缺乏整体性,分门别类的科学在各自领域内作出内容丰富的描述,但却无法把握可知物的外在范围,更无法达到对世界的整体性认知;其次,科学知识无法提供生活的目标、意义与价值,科学的发展失去了方向感,离开了赖以生存的信仰基础;最后,科学的危机从本质上来说是人的危机,人们把焦点集中在科学技术成果上,无法以强有力的求知欲去面对科学被遮蔽的本真。
因此,科学呼唤哲学的引导,并且这种引导只能来自内部,即科学的最根本之处———求知的绝对意志。哲学有效激起求知欲,对知识的渴求能够唤起一种理性的能量,推动我们对存在之物的无止境探索,并将此视为道路而非终点。科学只有在一种既感应于世界又超越世界的哲学引导之下才能富于生命和意义。
2大学学习以哲学式活动为表征
大学生存于无止境的精神追求中,学习若只顾及实际的目的,通过固定的计划限制在可了解的客体范围内,那么学生便失去了独立思想的可能性本源,精神生活和创造、研究都将终结。真正的学习不是机械的知识搬运与累积,学习本身既不代表进步,也不代表退步,它是具有唤醒力与繁殖力的哲学式思想活动的表征。[2]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的求知欲被唤起,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激发起对存在事实与问题的好奇心,从而超越纯知识的范围去弄清事实的真相,在冲动和理想的推定下对精神世界抱以孜孜不倦的追求;此外,大学学习的目的是获得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而非把握完整的知识形式,这种思维的方式将作为学生参悟人生与世界的准备。
以哲学式活动为表征的学习要求学生对所有可知事物、科学的意义以及生活的真实性持开放的态度,并通过自己的深入思考去把握一切学习的对象。因此大学的学习需要以哲学式的活动方式站开,通过符合学生境遇的思想唤起他们原初的自我意识,带领他们经历追求真理的磨难,在自由中突破学习计划的局限,寻求自己的精神发展之路。
二精神、存在、理性乃大学之根本理念
通过科学的途径去寻求真理是大学的基本任务,创建丰富而自由的精神生活则是大学的根本理念。雅斯贝尔斯将精神、存在和理性三者构筑成大学生活的全部处境,从实现大学理想的高度阐明了哲学教育的重要性:
1精神的功能在于沉思生活
大学教育通过丰富的精神生活,帮助学生增长智能,培养学生深具内涵的整体意识。由于世俗存在的不确定性,生活犹如一次次实验,没有人能够了解生活的全体,实实在在地把握真实事物。因此,需要精神激发的动力来沉思生活。精神所到之处,也是求知欲、洞察力、批判力等各种力量的活跃之处。精神是理念的支撑和动力,是创造性知觉的源泉。创造性的想象能够帮助学生沉思生活中的一切现象,挖掘生活中根本的和本质的东西,对庞大的知识体系乃至整个世界抱以接纳、有疑、探究的态度,透过一切虚妄的外在表象去揭开事物的本来面貌,作为科学研究的有益资源,从而超越每一种有限知识的固定内容。
2存在的功能在于支撑心智
雅斯贝尔斯哲学中存在的概念意味着一种行动,一种可能的状态和一个不断追求与超越的过程。存在也代表着有强大自我意志力的个体,他们在行动中表现出非凡的意识能动性、清晰的洞察力和持久忍耐力。人们正是靠着这种意志去丰富自身行为的意义,使自己朝着既定目标不断前行。因此,存在的功能在于支撑人的整个心智。学习、知识的扩展和方法技能的熟练都需要学生运用心智,然而这些活动的意义均体现在所有当下的意图之外,唯有在最深刻的信仰中学习的意义才是最清晰明确的,唯有在强大自我意志的支撑之下,学术训练与专业训练才能实现其最大价值。
3理性的功能在于拓展视野
雅斯贝尔斯认为理性促使我们与一切存在的东西发生关系,促使我们力图超越现有的和将来的限制,掌握一切可能的和谐。[3]理性拒绝任何随意的决断,整合零碎的事实,寻求事物之间的连贯和统一。因此,理性能够不断拓展人们的视野,突破所有的限制与禁忌。大学教育借助理性的功能为学生奠定探寻真理的坚实基础:首先,养成未来一生中不断思考与求知的学习习惯,让学术与研究超越纯知识的狭隘范围,时刻保持对自身无知的清醒认识;其次,将实现自我的全部可能性作为目标,学会关注一切可知的对象,对问题作彻底的研究,发展自身理解力,扩大视界。在理性的陶冶之下,学生能够形成一种哲学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三哲学生活方式关涉大学生的生命成长
作为人之实存的哲学生活是哲学思想的终极意义,精神、存在与理性是人类存在的要义,大学崇高理想的落脚点在于营造一种哲学式的生活,在真理的陶冶中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
1明晰学生成长的可能性
人的未来寓于他的哲学生活样式之中,这种样式不应被视为人必须依之指导自己的指示,也不是他必须向之趋近的理想类型。[4]人类有着无限发展的可能性,若被迫只顾眼前的目标,就会丧失展望整个生命的能力。因此哲学生活是复杂的,个性化的,对于大学生来说,哲学生活方式的首要意义在于认识自己,明晰自身成长的可能性,在任何时候都要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以及人在未来将是怎样的。没有人能够理智而全面地把握自身的全部可能性,因此就需要哲学教育来唤醒学生沉睡的天分与可能性。学生在对自身潜在能力的信任基础上才能激发起求知的热情和探索的勇气,并一直深入到可能性的根源之处,用丰富的认识来武装自己,为未来无止境的追求探索之路做好准备。
2关照学生的一切经验
既要借鉴前人的经验,也应珍视学生的经验,在经验中不断追寻永无止境的生存智慧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理念。哲学的生活意味着不要忘却而要在内心保有我们的经验,不要为种种问题所纷扰,而要透彻地思考它们,不要把事物视为当然,而要详细阐明它们。[5]基于经验的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不仅仅是由外在力量构成,而是经过内在的反思与理解才能生成与更新,正如波普尔认为,哲学的任务是对广泛影响人类生活的常识和理论进行批判性的考察与反思,以不断地重建幸福生活。[6]学生在课堂上会直接接触事物,探究知识的根源,积累各种经验以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然而在广阔的知识世界中,有太多东西需要被澄清,有太多的谬论需要被识别与批判。哲学式的思维虽然不能直接指导学生的实际行为,却能帮助学生养成一种反思的习惯,增加他们对具体经验的思考与辨别力,唤醒被程式化的生活所麻木了的意识,重新审视自己的认识框架与行为模式,为全新的生活提供思想前提。[7]endprint
3指引学生直面现实
人作为一种时间性的存在是有限的,因为人的生命、发展能力与发展空间都是有限的,因此在浩渺的经验世界中,人们会感觉到自身的渺小与卑微,对外在世界的不确定性产生焦虑。当今大学生通过学习与研究不断养成生存的意识与能力,但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容易对生存的必要性产生怀疑,使得他们的大学生中充满了空虚寂寞和无意义感。对此,雅斯贝尔斯认为,尽管人们都很想认识到可能、体会到无限,但是人们首先盼望能够当下即成为他所是的人,能够做他现在所做的事。[8]大学生在自身可能性的基础上不断超越自我,他们需要坚定信仰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需要一种精神力量来鼓舞他们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坎坷与危机。在哲学式的生活中,学生将学会把握当下的力量,摆脱世俗偏见,勇敢面对现实百态,从多角度去反思现实,而不被表面现象所蛊惑;直面现实世界中的幸与不幸,永远富有热情与朝气,在充满不确定的世界里仍然活得清醒而坚定。
4实现学生精神世界的自由
自由是生成智慧的必要条件,正如阿克顿所说:“如果真理不是绝对的话,那么自由便是真理得以诞生的条件。”[9]在大学这样一个不同理念和世界观交汇的场所,学术争鸣已成常态,除了真理之外,不再追崇任何权威。大学教育应是一种苏格拉底式的教育,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是一个释放个体能量的过程,每个人在本质上是独立、自由的。然而,自由并非来自感官,而是来源于理性的沉思。哲学教育通过帮助学生养成理性沉思的习惯,意识到自由作为人类本性的无可替代性,进而努力追求自由和实现自由。在哲学生活方式中,学生拥有自由选择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的机会,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激烈而开放的交流讨论中展开哲学思考,提出挑战性的问题,以便将自身彻底向别人开放,在自由的精神活动中释放潜能,形成个人的独立意识和责任观念,在公共生活领域中行使自主思考和独立行动的权利。
总之,雅斯贝尔斯视精神生活为大学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精神生活孕育了学生的生命成长。然而,哲思活动是真实性和原初性的结合,不可能简单地被学习与接受,如果把哲学浓缩成系统的教学,把哲学教育的内容视为真理的结晶,反而意味着哲学生活的消亡。因此,哲学教育的必要性,在于营造一种哲学式的准备,指引学生的所作所为,通过智力的训练与自由能量的激发去获得真理,以自身的悟性去参悟人生,在冥冥黑暗中摸索前进。
参考文献
[1]卡尔·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M].邱立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5.
[2]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9:161.
[3]卡尔·雅斯贝尔斯.生存哲学[M].王玖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4]卡尔·雅斯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234.
[5]卡尔·雅斯贝尔斯.智慧之路[M].柯锦华,译.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85.
[6]波普尔.通过知识获得解放[M].范景中,李中正,译.浙江: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397.
[7]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35.
[8]李丽.存在与超越———雅斯贝尔斯的生存哲学研究[D]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29.
[9]阿克顿.自由与权利[M].侯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3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