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学品质从尊重学生的自身体验开始
2014-03-05刘艳
刘艳
摘要: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体验,用肢体语言表达着的,正是他们通过灵魂参与、由外而内的情感体验,这样的体验是独特的,也是独立的,更是老师的任何讲解所无法替代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加强学生的语言实践”、“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的意识正在逐渐加强。
关键词:体验;尊重;独特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182-02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写道:“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德国思想家威廉·狄尔泰从生命哲学出发,认为“体验”不同于“经验”、“意识”,而是特指“生命体验”。基于以上认知,“体验”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文本内涵和学习要求,结合具体学习材料,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及引导鼓励,充分调动学生个体的阅读兴趣,使新的教学内容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并加以内化、体验、内省并感悟教学内容,从而实现学生内心自主性精神生长的过程。在教学《山谷中的谜底》这篇课文时,学生针对文本的活动体验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
一、体验环境,入行
课文描写的是加拿大魁北克山谷中的奇异景象,那是怎样的特殊山谷,有着怎样的特殊环境,才能有了那样令人倍感神奇的景象,课文伊始,我便带着孩子们领略了山谷中的冬季风光。引导学生读书,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基本功训练的基本途径。因此,教师讲课时切忌一问一答。在初读阶段,教师应提出初读要求:即读正确读流利,读完后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然后给足学生读的时间,让学生根据这个要求认认真真地把课文读上几遍,不认识的字拼一拼,读不通的句子多读读,读完后,让学生汇报朗读成果,对读书有困难的学生再作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把课文读通。学生借助课文插图,用学过的词语描述看到的景象,学生很自然想到大雪纷飞、白雪皑皑、寒风凛冽等词语。这时我找了几位声音洪亮的学生用口技的方式模仿呼呼的北风,让剩下的学生闭目想象:站在这样的天气中,会有怎样的表现,学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表现出来。闭目想象,充分尊重了孩子们独立想象的空间和个人体验。首先,孩子们先跟着我来到西坡,风很大,雪也很大,孩子们耸肩抱膀的,搓手呼气的,跺脚捂耳的,等等表现不一;接着,孩子们又跟着我来到东坡,风更大了,雪也更大了,孩子们的表现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更进一步,有的学生甚至干脆蹲下来,自己缩紧一团,瑟瑟发抖。
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展现了他们对文本环境的理解,学生用肢体语言表达的正是他们通过灵魂参与,由外而内的情感体验,这样的体验是独特的,也是独立的,更是老师的任何讲解所无法替代的。
二、体验角色,入情
课文的主角是加拿大魁北克山谷东坡的雪松,这是大自然中勇者和智者的化身,为了让学生认识他的形象,走进他的灵魂,活动体验可以说是最为有效的方法了。
在充分阅读了课文中描述松树本领的相关语句和关键词语后,我们开始体验角色独有的魅力,一开始就进行集体表演对于角色形象的提升已不适合,于是我找了一位同学单独表演,我以孩子的脚丫做根部,以身躯做树干,以手臂做枝条,以书本做积雪,随着同学的朗读,积雪会由不断加厚,扮演松树的同学可以根据积雪的改变而适当地弯,适当地落,适当地弹……仅仅的身体表演,对于孩子的体验仅仅是一种形式,对于孩子的精神建构还远远不够,讨论就变得必不可少:师:“松树身体上时常变化的是什么部位?而极少动甚至不动的又是什么部位?”生:“变化的是它的枝条,不动的是它的躯干和根部。”师:“那么,它的枝条、躯干和根部应该象征人的哪些方面?”生:“根部就像人的精神,躯干就是他做人品格,枝条就是它的一些行为。”师:“从人面对困难的角度出发,你认为他变得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生:“我认为变化的是他的行为,不变的是他的精神和品格。”师:“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生:“他是一个勇敢的人。”“他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师:“他的智慧在哪里?他的勇敢又在哪里?生:“一个勇敢的人是不会惧怕任何困难的。”“一个充满智慧的人会懂得保存力量,蓄势待发。”
由体验到讨论,这是一个活动内化的过程,孩子在情感体验上得以升华,孩子身同感受了才能准确理解,思维的火花才能完全绽放,角色由浅入深的精神形象把握才算完成。
三、体验生活,入心
学习知识,放逐生活,进驻心灵才是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孩子体验文本形象的过程,也是自身精神建构的过程,加拿大魁北克山谷东坡的松树在狂风暴雪面前的表现,以及孩子们在认识这一形象时的一系列体验讨论活动,不正是在起着一种自我教育作用吗?要想成为生活的强者,就应该像松树一样,用暂时的屈服换取更好的发展。生活中,孩子们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都会遇到不同的生活学习困难,接下来,让孩子们说说,以往在面对困难时是怎样面对的,学了课文以后,今后如何运用松树的勇敢和智慧处理问题,孩子们由课堂走向生活,由文本走向自身,让教育真正进驻孩子的心灵。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主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阅读的核心是学生将具体的方法整合内化,成为系统的、较完整的、灵活的认知策略。这种整合内化的过程需要教师长期艰苦的工作,需要教师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抓起,有计划、有意识、有序列地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学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序列性,它随着年级的增长由低到高,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因此,我们注意明确大纲对不同年级的阅读要求,通过调查了解和认真研究各年级学生的“已有基础”,总结出学生以往所掌握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站在已有的基础上“自己跳起来”,在教师的点拨下迈出新步;在教师的序列指导下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阅读方法。尊重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才能让孩子真正走进文本,建构属于孩子自己的学习之旅。endprint
摘要: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体验,用肢体语言表达着的,正是他们通过灵魂参与、由外而内的情感体验,这样的体验是独特的,也是独立的,更是老师的任何讲解所无法替代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加强学生的语言实践”、“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的意识正在逐渐加强。
关键词:体验;尊重;独特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182-02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写道:“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德国思想家威廉·狄尔泰从生命哲学出发,认为“体验”不同于“经验”、“意识”,而是特指“生命体验”。基于以上认知,“体验”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文本内涵和学习要求,结合具体学习材料,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及引导鼓励,充分调动学生个体的阅读兴趣,使新的教学内容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并加以内化、体验、内省并感悟教学内容,从而实现学生内心自主性精神生长的过程。在教学《山谷中的谜底》这篇课文时,学生针对文本的活动体验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
一、体验环境,入行
课文描写的是加拿大魁北克山谷中的奇异景象,那是怎样的特殊山谷,有着怎样的特殊环境,才能有了那样令人倍感神奇的景象,课文伊始,我便带着孩子们领略了山谷中的冬季风光。引导学生读书,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基本功训练的基本途径。因此,教师讲课时切忌一问一答。在初读阶段,教师应提出初读要求:即读正确读流利,读完后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然后给足学生读的时间,让学生根据这个要求认认真真地把课文读上几遍,不认识的字拼一拼,读不通的句子多读读,读完后,让学生汇报朗读成果,对读书有困难的学生再作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把课文读通。学生借助课文插图,用学过的词语描述看到的景象,学生很自然想到大雪纷飞、白雪皑皑、寒风凛冽等词语。这时我找了几位声音洪亮的学生用口技的方式模仿呼呼的北风,让剩下的学生闭目想象:站在这样的天气中,会有怎样的表现,学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表现出来。闭目想象,充分尊重了孩子们独立想象的空间和个人体验。首先,孩子们先跟着我来到西坡,风很大,雪也很大,孩子们耸肩抱膀的,搓手呼气的,跺脚捂耳的,等等表现不一;接着,孩子们又跟着我来到东坡,风更大了,雪也更大了,孩子们的表现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更进一步,有的学生甚至干脆蹲下来,自己缩紧一团,瑟瑟发抖。
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展现了他们对文本环境的理解,学生用肢体语言表达的正是他们通过灵魂参与,由外而内的情感体验,这样的体验是独特的,也是独立的,更是老师的任何讲解所无法替代的。
二、体验角色,入情
课文的主角是加拿大魁北克山谷东坡的雪松,这是大自然中勇者和智者的化身,为了让学生认识他的形象,走进他的灵魂,活动体验可以说是最为有效的方法了。
在充分阅读了课文中描述松树本领的相关语句和关键词语后,我们开始体验角色独有的魅力,一开始就进行集体表演对于角色形象的提升已不适合,于是我找了一位同学单独表演,我以孩子的脚丫做根部,以身躯做树干,以手臂做枝条,以书本做积雪,随着同学的朗读,积雪会由不断加厚,扮演松树的同学可以根据积雪的改变而适当地弯,适当地落,适当地弹……仅仅的身体表演,对于孩子的体验仅仅是一种形式,对于孩子的精神建构还远远不够,讨论就变得必不可少:师:“松树身体上时常变化的是什么部位?而极少动甚至不动的又是什么部位?”生:“变化的是它的枝条,不动的是它的躯干和根部。”师:“那么,它的枝条、躯干和根部应该象征人的哪些方面?”生:“根部就像人的精神,躯干就是他做人品格,枝条就是它的一些行为。”师:“从人面对困难的角度出发,你认为他变得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生:“我认为变化的是他的行为,不变的是他的精神和品格。”师:“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生:“他是一个勇敢的人。”“他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师:“他的智慧在哪里?他的勇敢又在哪里?生:“一个勇敢的人是不会惧怕任何困难的。”“一个充满智慧的人会懂得保存力量,蓄势待发。”
由体验到讨论,这是一个活动内化的过程,孩子在情感体验上得以升华,孩子身同感受了才能准确理解,思维的火花才能完全绽放,角色由浅入深的精神形象把握才算完成。
三、体验生活,入心
学习知识,放逐生活,进驻心灵才是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孩子体验文本形象的过程,也是自身精神建构的过程,加拿大魁北克山谷东坡的松树在狂风暴雪面前的表现,以及孩子们在认识这一形象时的一系列体验讨论活动,不正是在起着一种自我教育作用吗?要想成为生活的强者,就应该像松树一样,用暂时的屈服换取更好的发展。生活中,孩子们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都会遇到不同的生活学习困难,接下来,让孩子们说说,以往在面对困难时是怎样面对的,学了课文以后,今后如何运用松树的勇敢和智慧处理问题,孩子们由课堂走向生活,由文本走向自身,让教育真正进驻孩子的心灵。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主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阅读的核心是学生将具体的方法整合内化,成为系统的、较完整的、灵活的认知策略。这种整合内化的过程需要教师长期艰苦的工作,需要教师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抓起,有计划、有意识、有序列地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学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序列性,它随着年级的增长由低到高,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因此,我们注意明确大纲对不同年级的阅读要求,通过调查了解和认真研究各年级学生的“已有基础”,总结出学生以往所掌握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站在已有的基础上“自己跳起来”,在教师的点拨下迈出新步;在教师的序列指导下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阅读方法。尊重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才能让孩子真正走进文本,建构属于孩子自己的学习之旅。endprint
摘要: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体验,用肢体语言表达着的,正是他们通过灵魂参与、由外而内的情感体验,这样的体验是独特的,也是独立的,更是老师的任何讲解所无法替代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加强学生的语言实践”、“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的意识正在逐渐加强。
关键词:体验;尊重;独特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182-02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写道:“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德国思想家威廉·狄尔泰从生命哲学出发,认为“体验”不同于“经验”、“意识”,而是特指“生命体验”。基于以上认知,“体验”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文本内涵和学习要求,结合具体学习材料,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及引导鼓励,充分调动学生个体的阅读兴趣,使新的教学内容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并加以内化、体验、内省并感悟教学内容,从而实现学生内心自主性精神生长的过程。在教学《山谷中的谜底》这篇课文时,学生针对文本的活动体验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
一、体验环境,入行
课文描写的是加拿大魁北克山谷中的奇异景象,那是怎样的特殊山谷,有着怎样的特殊环境,才能有了那样令人倍感神奇的景象,课文伊始,我便带着孩子们领略了山谷中的冬季风光。引导学生读书,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基本功训练的基本途径。因此,教师讲课时切忌一问一答。在初读阶段,教师应提出初读要求:即读正确读流利,读完后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然后给足学生读的时间,让学生根据这个要求认认真真地把课文读上几遍,不认识的字拼一拼,读不通的句子多读读,读完后,让学生汇报朗读成果,对读书有困难的学生再作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把课文读通。学生借助课文插图,用学过的词语描述看到的景象,学生很自然想到大雪纷飞、白雪皑皑、寒风凛冽等词语。这时我找了几位声音洪亮的学生用口技的方式模仿呼呼的北风,让剩下的学生闭目想象:站在这样的天气中,会有怎样的表现,学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表现出来。闭目想象,充分尊重了孩子们独立想象的空间和个人体验。首先,孩子们先跟着我来到西坡,风很大,雪也很大,孩子们耸肩抱膀的,搓手呼气的,跺脚捂耳的,等等表现不一;接着,孩子们又跟着我来到东坡,风更大了,雪也更大了,孩子们的表现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更进一步,有的学生甚至干脆蹲下来,自己缩紧一团,瑟瑟发抖。
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展现了他们对文本环境的理解,学生用肢体语言表达的正是他们通过灵魂参与,由外而内的情感体验,这样的体验是独特的,也是独立的,更是老师的任何讲解所无法替代的。
二、体验角色,入情
课文的主角是加拿大魁北克山谷东坡的雪松,这是大自然中勇者和智者的化身,为了让学生认识他的形象,走进他的灵魂,活动体验可以说是最为有效的方法了。
在充分阅读了课文中描述松树本领的相关语句和关键词语后,我们开始体验角色独有的魅力,一开始就进行集体表演对于角色形象的提升已不适合,于是我找了一位同学单独表演,我以孩子的脚丫做根部,以身躯做树干,以手臂做枝条,以书本做积雪,随着同学的朗读,积雪会由不断加厚,扮演松树的同学可以根据积雪的改变而适当地弯,适当地落,适当地弹……仅仅的身体表演,对于孩子的体验仅仅是一种形式,对于孩子的精神建构还远远不够,讨论就变得必不可少:师:“松树身体上时常变化的是什么部位?而极少动甚至不动的又是什么部位?”生:“变化的是它的枝条,不动的是它的躯干和根部。”师:“那么,它的枝条、躯干和根部应该象征人的哪些方面?”生:“根部就像人的精神,躯干就是他做人品格,枝条就是它的一些行为。”师:“从人面对困难的角度出发,你认为他变得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生:“我认为变化的是他的行为,不变的是他的精神和品格。”师:“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生:“他是一个勇敢的人。”“他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师:“他的智慧在哪里?他的勇敢又在哪里?生:“一个勇敢的人是不会惧怕任何困难的。”“一个充满智慧的人会懂得保存力量,蓄势待发。”
由体验到讨论,这是一个活动内化的过程,孩子在情感体验上得以升华,孩子身同感受了才能准确理解,思维的火花才能完全绽放,角色由浅入深的精神形象把握才算完成。
三、体验生活,入心
学习知识,放逐生活,进驻心灵才是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孩子体验文本形象的过程,也是自身精神建构的过程,加拿大魁北克山谷东坡的松树在狂风暴雪面前的表现,以及孩子们在认识这一形象时的一系列体验讨论活动,不正是在起着一种自我教育作用吗?要想成为生活的强者,就应该像松树一样,用暂时的屈服换取更好的发展。生活中,孩子们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都会遇到不同的生活学习困难,接下来,让孩子们说说,以往在面对困难时是怎样面对的,学了课文以后,今后如何运用松树的勇敢和智慧处理问题,孩子们由课堂走向生活,由文本走向自身,让教育真正进驻孩子的心灵。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主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阅读的核心是学生将具体的方法整合内化,成为系统的、较完整的、灵活的认知策略。这种整合内化的过程需要教师长期艰苦的工作,需要教师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抓起,有计划、有意识、有序列地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学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序列性,它随着年级的增长由低到高,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因此,我们注意明确大纲对不同年级的阅读要求,通过调查了解和认真研究各年级学生的“已有基础”,总结出学生以往所掌握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站在已有的基础上“自己跳起来”,在教师的点拨下迈出新步;在教师的序列指导下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阅读方法。尊重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才能让孩子真正走进文本,建构属于孩子自己的学习之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