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析阿Q人物形象

2014-03-05吴志芳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5期

摘要:《阿Q正传》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主人公阿Q是一个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艺术典型,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文学典型之一。阿Q的精神胜利法则是这个人物形象本质特征的体现。

关键词:不觉悟;落后;精神胜利法

中图分类号:I207.4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168-02

鲁迅自己说,写阿Q是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近年来,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人们开始转向对“阿Q精神(性格)”的人类学内涵的探讨,并做出了另一种分析:阿Q作为一个“个体生命”的存在,几乎面临人的一切生存困境:基本生存欲求不能满足的生的困恼(《生计问题》)、无家可归的惶惑(《恋爱悲剧》)、面对死亡的恐惧(《大团圆》)等等,而他的一切努力挣扎(《从中兴到末路》),包括投奔革命,都不免是一次绝望的轮回。人只能无可奈何地返回自身,如恩格斯所说“他们既然对物质上的解放感到绝望,就去追求精神上的解放来代替,就去追求思想上的安慰,以摆脱完全的绝望处境”,并借以维持自己的正常生存,在这个意义上,“精神胜利法”的选择几乎是无可非议的。但这种选择又确实丝毫没有改变人的失败的屈辱的生存状态,只会使人因为有了虚幻的“精神胜利”的补偿而心满意足,进而屈服于现实,成为现存环境的奴隶。这样,为摆脱绝望的生存环境而做出的“精神胜利”的选择,却使人坠入了更加绝望的深渊,于是,人们的生存困境就是永远不能摆脱的。鲁迅正是对这一生存状态的正视,而揭示了人类精神现象的一个重要侧面,从而使自己具有了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与价值。

1.阿Q是一个极端贫苦的农民。阿Q是一个处在社会的最地层,受雇于人的贫苦落后的农民,他没有任何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靠出卖劳动力为生。他一无所有,“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以土谷祠为家,一天不做工,一天便没有饭吃。

2.阿Q同时又是一个深受封建观念侵蚀和毒害,带有小生产者狭隘保守特点的落后、不觉悟的农民。他不敢正视现实,常以健忘来解脱自己的痛苦;同时又妄自尊大,进了几回城就瞧不起未庄人,鄙薄城里人;他身上有看客式的无聊和冷酷,如向人们夸耀自己看过杀革命党,并口口声声说“杀头好看”;阿Q的不觉悟还表现在他对“革命”的态度和认识上。阿Q所处的被压迫者地位,决定了他在一定的条件下有可能走向另外的道路。在静修庵偷萝卜以后离开未庄外出求食,已经使我们看到阿Q在生活濒于绝路的迷惘中,开始出现一种朦胧的要过另一种生活的意念和愿望。我们从小说中可以看到,受到辛亥革命震动最大的,除了赵太爷们(压迫阶级),便是阿Q(被压迫阶级),辛亥革命给赵太爷们带来了惊恐和不安,也给阿Q带来了希望,但后来假洋鬼子的“不准革命”,给阿Q碰了一个大钉子,这时阿Q便翻了脸,准备把先前追求过的革命放在被告的地位:“……阿Q越想越气,终于禁不住满心痛恨起来,毒毒的点一点头:‘不准我造反,只准你造反!妈妈的假洋鬼子!——好,你造反!造反是杀头的罪名呵,我总要告一状,看你抓进县里去杀头。——满门抄斩,——嚓!嚓!”对革命态度的变幻不定,是和他精神胜利法结合在一起的。

3.精神胜利法是阿Q的基本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是指弱者在强者面前得不到物质上的胜利(得到的只是欺侮与压迫),又不去以自强的行动争取胜利时而采用的以一种虚妄、想象的精神安慰来缓解和冲淡心灵痛苦的方式,是一种消极的自我麻醉,具有欺软怕硬、自欺欺人、自我解嘲、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的特征。这是中国传统和同时代人所具有的精神特征。阿Q的基本性格特征是自我意识的严重缺乏,他的整个思想观念不是在他自身的生活追求和精神追求的基础上产生的,而是被传统的因袭的思想观念所束缚。在这种情况下,他的一切思想观念都与他的本能欲望没有任何联系,并且常常处于严重的对立状态。当他被本能的欲望驱使的时候,他从内外两方面都无法找到思想观念的支持,因而他不能产生自己的理性认识,也无法坚持自己的追求。而当他在传统观念支配下行动的时候,又与他的实际生活状态背道而驰,无法实际地满足他的生活要求,实现自己的处境的根本改变。阿Q的客观现实境遇,处处失败,十分悲惨,而在他的主观幻想世界里却“常处优胜”,自我满足,他的一生本是一本奴隶的血泪史,而在他的主观世界里却是一部得意的英雄胜利史。

阿Q精神胜利法的六个阶段:

阿Q在开始维护自己面子的时候,还不纯粹是精神性的,他是“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这是他的精神胜利法的第一个阶段。这时,阿Q用的是上等人对待下等人的“实力政策”和蛮横态度。在“实力政策”失败后,他便改为“怒目主义”。“怒目主义”已经不是以实力的竞争去获取胜利,而是用情感的表现来代替实力斗争中的失败,以此来抚慰失败造成的心理创伤,这是阿Q精神胜利法的第二个阶段。“怒目主义”不可能改变阿Q实际上的劣败地位,无法不因“怒目主义”而受到进一步的摧残,他只好以自欺欺人的自骄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你还不配”。于是,他连愤懑的感情也没有了,只是在空洞的言辞上求得胜利,抚慰心灵的创伤,这是他精神胜利法的第三个阶段。当别人拿他头上的癞疮疤开玩笑时,他没有办法,只好想出报复的话来:“你还不配……”这时候,仿佛在他头上的是一种高尚的光荣的癞疮疤,并非是癞头疮了。但这种空洞的言辞上的胜利到底还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当这种外在表现也招来实际的压制和摧残的时候,阿Q自我安慰的方式便进一步内化为自己的内部言语,“儿子打老子”——这是他在心理上战胜别人的手段,这时,他的“精神胜利法”才具有了纯粹“精神”的性质,这是第四个阶段。“腹诽”仍会被人觉察,这时他便承认强权者行为的合理性了,承认别人打自己是“人打虫豸”,并为这种能够比别人更加“自轻自贱”而骄傲,这是第五个阶段。在阿Q“精神胜利法”的各个阶段,我们都会感到阿Q在精神人格上已经分裂为二:一个是受欺侮的实际的阿Q,一个是在精神上为所受欺侮而进行辩白的阿Q。前者是最低贱的人,后者是虚妄地自居于任何人之上的人。所以,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最高表现形式便是这种人格分裂的极端表现——自己打自己的嘴巴,这是第六个阶段。这六个阶段集中表现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四个方面:①妄自尊大;②麻木健忘;③自轻自贱、自欺欺人;④向弱者泄愤。

从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形成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阿Q的“精神胜利法”实际上是在一个不平等的强权统治的社会里,一个没有平等意识的人处于劣败地位时消极承担人生苦难的一种思想方式。

4.阿Q真能做,有自发的革命要求。《阿Q正传》通过阿Q一生悲惨遭遇生动而真实地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反映了广大农民在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思想上受毒害的痛苦生活境况,揭露并批判了国民性的弱点;同时还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揭示出辛亥革命是以牺牲农民的利益向封建势力妥协而告终的,从而也提出了农民问题是中国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他启示读者,如果不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觉悟,把广大农民引上正确的革命道路,阿Q似的革命党即便出现,也不会成功,最后只能被反动势力所屠杀,落得个“大团圆”的可悲结局。

参考文献:

[1]李占芳.评价理论视角下的《阿Q正传》[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2]朱亚君.一个现代“国人的灵魂”——读《阿Q正传》[J].中国科技信息,2005,(20A).

[3]江卫社.《阿Q正传》的模糊叙述[J].贵州师范大学学,2001,(4).

作者简介:吴志芳(1978-),女,辽宁朝阳人,辽宁省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