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玉菇明真8号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2014-03-05黄书文刘爱和吴建雄

食药用菌 2014年2期
关键词:原基白玉菌丝

黄书文 刘爱和 吴建雄

白玉菇明真8号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黄书文 刘爱和 吴建雄

(三明市真菌研究所 三明市三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福建 三明 365000)

白玉菇明真8号为白色斑玉蕈菌株。最适温度:菌丝生长22~25 ℃,后熟25~27 ℃,子实体生长13~15 ℃,后熟温度应高于催蕾温度12 ℃。适宜湿度:培养基含水量60%~70%,子实体生长的空气湿度为85%~95%。适宜CO2浓度:原基发生及菇蕾生长1 000~3 000毫升/立方米,伸长期1 000~9 000毫升/立方米。培养基最适pH 5.5~6.5。子实体生长最适光照强度200~300勒克斯。合适条件下发菌期45天,后熟期30天,出菇期20~25天。一潮菇的生物学效率约70%~80%。

白玉菇;明真8号;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后熟

斑玉蕈()又名真姬菇、玉蕈、蟹味菇、海鲜菇等,隶属担子菌门,伞菌纲,伞菌目,离褶伞科,玉蕈属[1]。其白色菌株称为白玉菇,味道鲜美,质地脆嫩,营养丰富,还有一定药用价值,在国内外很受欢迎[2]。白玉菇明真8号由福建省三明市真菌研究所于2011年选育而成。菌丝生活力强,抗逆性好,产量高,形态好(图1),无苦味。3年来被多地引种,或工厂化栽培,或常规栽培,表现良好。现将其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图1 白玉菇明真8号子实体

1 生物学特性

1.1 形态特征

(1)菌丝体。菌丝白色、浓密,不分泌色素,不产生菌皮。固体培养基上气生菌丝不旺盛,PDA培养基上气生菌丝旺盛,能产生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适宜培养条件下约14天菌丝长满试管斜面,50天长满750毫升菌种瓶,45天长满17×35(厘米)菌包。

(2)子实体。子实体丛生,17×35(厘米)菌包一般有菇体30~40株,白色,大理石斑纹不明显。菌盖光滑,幼时呈大半球形,渐至半球形、少半球形,成熟时平展。菌盖直径工厂化栽培一般1~3厘米,常规栽培一般1~4厘米。菌柄粗0.5~2.5厘米,长4~20厘米。

1.2 生长发育条件

(1)营养。白玉菇明真8号分解木质素、纤维素的能力很强。常用阔叶树木屑、甘蔗渣、玉米芯、菌草、棉籽壳、麦麸、米糠、玉米粉、黄豆粉、饼肥等作栽培原料。培养基适宜碳/氮比为30~40/1。

(2)温度。菌丝生长温度范围4~31 ℃,适宜18~25 ℃,最适22~25 ℃,22 ℃与25 ℃时的菌丝生长速度类同。最适后熟温度为25~27 ℃。子实体生长温度为8~22 ℃,最适13~15 ℃。

(3)水分。培养基的适宜含水量约60%~70%,依原料粗细及种类不同而有差异。原料细的、持水力差的含水量宜低;原料粗的、持水力好的含水量宜高。较细的木屑培养基,含水量宜60%;棉籽壳为主的培养基,含水量宜65%~68%;玉米芯为主的培养基,含水量宜68%~70%。子实体适宜生长的空气相对湿度为85%~95%。

(4)空气。可以耐受较高的CO2浓度。菌瓶(袋)内的CO2浓度达50 000毫升/立方米(ppm,下同)时菌丝也可正常生长。子实体生长的适宜CO2浓度为1 000~9 000毫升/立方米。

(5)酸碱度。菌丝生长适宜pH 5.0~7.0,最适5.5~6.5。

(6)光照。菌丝生长不需要光照,避光环境下菌丝洁白、粗壮、抗衰老能力强。强光抑制菌丝生长。适合子实体生长的光照强度为200~300勒克斯。

2 栽培技术要点

2.1 栽培周期 常规栽培南方可在8~10月接种,11月~次年2月出菇;北方可春季接种,秋冬出菇。工厂化栽培周期一般为95~120天。

2.2 常用配方 ①杂木屑64%,麦麸20%,豆粕10%,玉米粉5%,轻质碳酸钙1%,含水量62%。②甘蔗渣74%,麦麸20%,豆粕5%,轻质碳酸钙1%,含水量65%。③杂木屑35%,棉籽壳34%,麦麸20%,豆粕5%,玉米粉5%,轻质碳酸钙1%,含水量65%。④杂木屑32%,玉米芯32%,麦麸20%,豆粕10%,玉米粉5%,轻质碳酸钙1%,含水量65%。⑤菌草35%,玉米芯34%,麦麸20%,豆粕5%,玉米粉5%,轻质碳酸钙1%,含水量70%。⑥棉籽壳39%,玉米芯40%,麦麸20%,轻质碳酸钙1%,含水量68%。⑦棉籽壳70%,玉米芯29%,石灰1%,含水量70%。⑧棉籽壳79%,杂木屑20%,石灰1%,含水量68%。

2.3 栽培方法 可袋栽或瓶栽,适合室内菇房栽培。工艺流程:配料→装袋(瓶)→套圈封口→灭菌→冷却→接种→发菌→后熟→催蕾→育菇。袋栽的宜用耐123 ℃高温的聚乙烯袋,以避免菌包生理成熟后侧面出现空隙而形成原基。封口材料应有较好的透气性。高压蒸汽灭菌,在料温121~123 ℃下保持100~120分钟。

2.4 发菌 培养室使用前消毒,重点是杀菌、除螨。培养室空气湿度60%~70%较好,太低会使培养基失水,太高会使污染率上升。为控制污染率,培养室不够洁净或湿度偏高的,菌丝长满料面前的适宜培养温度为18~22 ℃,待菌丝长满料面后,将培养温度调到22 ℃。培养室卫生条件好、空气湿度合适的,培养温度宜22~25 ℃,此温度下菌丝生长快且好。菌包多层堆放的,菌丝生长旺盛期中心菌温要高出外层3~5 ℃,应确保中心不高于25 ℃。应避光或弱光培养,前25天可不通风,25天后可适度通风,过度通风会使培养基失水过多。菌瓶(袋)内CO2浓度太高,菌丝生长速度会变慢,严重时会导致料面气生菌丝徒长,影响出菇。在适宜条件下,使用固体菌种,菌丝45天可以长满17×35(厘米)菌包;而CO2浓度太高,则需60~75天。

2.5 后熟 菌瓶(袋)发菌完成后,需继续培养一段时间,达到生理成熟后才可正常出菇。后熟期的长短,与氧气是否充足及培养温度是否适宜有关。最适后熟温度25~27 ℃,氧气充足时,此温度下30天可达到生理成熟;氧气不充足时,则需45~60天。通常菌丝生长慢的,后熟期更长。当菌包变松软,菌丝由白变灰,表明已生理成熟。充分后熟是明真8号优质高产的关键;后熟不足,原基形成少且不整齐,产量低,质量差。

2.6 出菇条件

(1)温度。原基分化温度8~18 ℃,适宜10~16 ℃,最适13~15 ℃。子实体生长温度8~22 ℃,适宜12~18 ℃,最适13~15 ℃。

(2)温差刺激。原基形成需要温差刺激。这里的温差是指后熟温度与催蕾温度之差,而不是指催蕾期的昼夜温差。催蕾温度应低于后熟温度10 ℃以上,最好达12 ℃。温差不足难以形成原基;温差足够则恒定温度下(如14 ℃)也可形成原基并正常分化、发育。

(3)光照。光照时间每天需10小时以上,光照强度:催蕾至针状菌芽期需50~200勒克斯,菌盖形成及子实体伸长期需200~300勒克斯。光照不足原基少而不整齐,菌柄细长、弯曲,菌盖小而薄。光照太强会使菌盖着色,形成大理石斑纹。光源分布要均匀,栽培架视宽度每层上方都要安装1~2条灯带,光源以白色或蓝色为好。尤其在菌盖形成期及形成后数天内,要有充足的光照,以使菇体生长均匀,挺拔,粗壮,质地致密。

(4)通气。适宜的CO2浓度,催蕾至菌盖形成期为1 000~3 000毫升/立方米,子实体伸长期为1 000~9 000毫升/立方米。具体视栽培目标而定,要求菌柄短的CO2浓度要低,要求菌柄长的CO2浓度要高。

(5)空气湿度。催蕾至菇蕾期适宜空气湿度90%~95%,中期90%,后期85%~90%。

2.7 瘤状突起的预防 瘤状突起,多数栽培者称之为“盐巴”,是斑玉蕈的一种生理性病害,各品种都可能发生,由不合适的环境条件引起。此病多在子实体生长前期发生,中后期不易发生,一旦发生,无法防治。虽不影响产量、口感及味道,但严重影响外观。预防办法:原基分化至菇蕾期保持较高而稳定的湿度,稳定的温度及较低的CO2浓度,避免菇蕾接触到覆盖物。

2.8 潮次 常规栽培可发生二潮菇,生物学效率80%~100%;工厂化栽培只收一潮菇,生物学效率70%~80%。

3 讨 论

3.1 白玉菇瓶栽可以搔菌也可以不搔菌,袋栽不需要搔菌。只要充分后熟,不搔菌的原基一样多而整齐,可以达到优质高产。要搔菌的,菌瓶达到后熟应立即进行;菌瓶过熟的,搔菌反而影响产量、质量。

3.2 白玉菇催蕾前菌瓶(袋)内不需注水,只要出菇阶段水分管理适当,不会影响产量和质量。部分文献[3.4]报道需补水至含水量70%~75%,太过费工,无必要。

3.3 低温培养的白玉菇菌丝,不容易生理成熟。利用此特性在较低的温度下培养、贮存白玉菇原种、栽培种,可长时间保持菌种活力,不老化。

[1] 黄年来, 林志彬, 陈国良, 等. 中国食药用菌学[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0.

[2] 上官舟建. 真姬菇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研究[J]. 食用菌, 2004(1): 16~18.

[3] 黄年来. 18种珍稀美味食用菌栽培[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7.

[4] 王志强. 真姬菇高产优质栽培技术[J]. 食用菌, 2006(3): 58~60.

S646.9

B

2095-0934(2014)02-108-03

猜你喜欢

原基白玉菌丝
羊肚菌母种培养基配方的优化研究
中国被毛孢三种菌丝形态的超显微特征观察
白玉羊首瓜棱形壶
基于群体Parrondo博弈的根分枝建模方法
华夏太白玉 丝绸之路情——陕西省首届丝绸之路“太白玉文化节”暨第二届“太白玉研讨会”盛大举行
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对家蚕翅原基生长分化的影响
Evaluation on formation rate of Pleurotus eryngii primordium under different humidity conditions by computer vision
甘露醇对低温下草菇菌丝的保护效应研究
A White Heron
新型抗菌肽菌丝霉素纯化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