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万元早教课,不如父母多陪伴

2014-03-05刘琼

家庭科学·新健康 2014年2期
关键词:早教大脑宝宝

刘琼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是我国民间的一句谚语,用科学的眼光来看,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呢?

武汉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健教授认

人类都是“早产儿”

“人类都是‘早产儿,甚至可以把1岁以内的婴儿叫‘体外胎儿,这就给人类潜力的开发提供了无限可能!”杨健借用动物与人类比较:一只小角马出生10分钟后可以站起来,再过10分钟就能行走,约两个小时后,便可以随迁徙的马群奔走了。

和动物不一样,人类是带着一个极不成熟的大脑来到这个五光十色的世界,这使得婴儿大脑具有高度可塑性,需要借助于外部环境的刺激,促使婴儿大脑里的神经元发育,形成庞大的“互联网”。所以,人生的头3年是在“组装”大脑。

早期教育不是“白费劲”

有人认为,3岁以前的事情记不住,教育有用吗?杨健说:“早期教育是潜意识教育,不可能像学知识那样立竿见影,而是在人生发展中慢慢呈现出远期效应。”在他看来,0~3岁的早期教育绝不是白费工夫。

他说,科学家把人生头3年叫做“形成印刻期”。“就像印刻一样,在大脑产生痕迹,并在今后时刻发挥作用。因此,‘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有道理的。”

早教父母不能“缺席”

“家长不要指望在早教课上完成孩子全部的早教内容。”杨健说,很多家长以为,早期教育就是把孩子送进早教机构,自己则以“工作忙”等为理由,很少参与孩子的早期教育。有的家长甚至以为孩子办价值几万元的早教卡为荣,实际上天价早教不一定能教出聪明孩子。

其实,在日常生活细节中,父母可以大有作为。杨健说,带孩子上公园时,有的家长带孩子遛一圈,有的则在玩耍时不断增长孩子的见识,两相比较,效果不言而喻。

“带孩子上公园,是训练宝宝认知能力极好的机会。”杨健建议,家长进了公园可以问问宝宝:“这棵树和那棵树,哪棵高一些?哪棵离我们近一些?花是什么颜色?鸟在空中飞,那么鱼在什么地方?”

别用“儿语”跟孩子说话

有的家长教孩子说话,习惯用儿童语言,如吃肉不叫“吃肉”,叫“吃嘎嘎”;喝水不叫“喝水”,叫“咕咚咕咚”……在很多家长看来,这种说话方式既显亲昵,又易于孩子理解。

“家长一味地用儿童语言和孩子交流,其实不利于孩子语言能力提高。”杨健说,家长如果总是用儿童语言与其沟通,这会导致孩子长到一定年龄都只会说类似的叠词。

杨健指出,1~3岁是语言的爆发期,家长千万不要错过这个时期对孩子的教育。在正常情况下,1岁7个月的宝宝,已经基本能说主谓句了,如“宝宝喝水”、“妈妈走了”。在进行语言训练时,家长应该准确使用语言,充分利用便于背诵的儿歌,给孩子提供良好的语言氛围。

有家长提出质疑:“孩子听得懂吗?”“早期教育是可以‘对牛弹琴的。”杨健说,要孩子理解后再教,那几乎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教,因为婴幼儿几乎什么都不理解,早期教育的关键是及时输入信息,让孩子在大脑里形成“印刻”,理解是以后的事。■

猜你喜欢

早教大脑宝宝
勿将“早教”与“早教班”混为一谈
最强大脑
最强大脑
BABYPIG/宝宝猪 BXS—212
最强大脑
可爱宝宝超级秀
早教QA
早教QA
早教真那么神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