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做事慢吞吞催还是不催?
2014-03-05缪晨霞
缪晨霞
对中国父母而言,“快一点”是家庭教育里最司空见惯的口头禅。催多了,孩子和大人都觉得烦;不催吧,又担心孩子无法养成良好的习惯。催还是不催,这是个问题。
家长的焦虑让孩子更“慢”
一边是慢吞吞吃饭、慢吞吞穿衣服的孩子,一边是着急的家长,孩子和大人一样,每天生活在大小诸事的催促之中。更让家长抓狂的是:催归催,孩子依然慢悠悠。为什么孩子和大人的节奏永远无法同步呢?儿童教育专家胡萍说:孩子“慢”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家长自身的焦虑。家长老想让孩子表现得像成人一样,有时太急功近利,忘了孩子需要慢慢长大。
亲子教育专家沈佳慧也认同这一观点:父母需要拿出耐心,让孩子随着年龄增长,慢慢学习掌控时间的能力,孩子的时间感和大人不一样,在孩子的世界里没有太多需要“赶”的事,而大人的世界充满琐碎……所以孩子做事慢吞吞正常。
总是催促会让孩子消极反抗
“以前虽然我不一直催促孩子,但却弄得自己紧张兮兮”,沈佳慧说,她后来到了欧洲,才发现原来什么事都不用急,“幼儿园老师总是鼓励孩子自己绑鞋带、自己穿衣服,不用太着急,实在太慢了影响到所有同学,老师才轻轻催促。每个孩子知道自己每天的工作程序:进教室先和老师同学说早安,脱掉外套挂好,换室内鞋,跟爸妈说再见,再走进教室。久而久之,变成了习惯,就算再慢,做这些事也差不了几分钟。”沈佳慧认为,每个孩子有自己的节奏,如果每天听到的都是催促声,除了易烦躁外,还会对父母的任何“叮咛”都充耳不闻。
北京启明国风双语幼儿园园长朱葵花认为,与家长催促声伴随在一起的,往往是令人不快的语调、让人厌烦的表情,甚至是粗鲁的动作,这些让孩子感受到的不是关爱与温暖,而是不满与厌烦,进而形成对自己的负面评价,继而对父母消极反抗,甚至会故意拖延。
用游戏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家长催促孩子的事大多是生活自理方面的,如穿衣、吃饭等。对大人来说,每天可能闭着眼睛就可完成,但对两三岁的孩子来说却是一项项非常难的生活技能,一点点困难就会让他们慢下来。且幼儿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而好奇就是学习的开始,是创造的动机,如孩子可能会对洗澡的泡沫好奇,他们需要慢慢体会周围可能对家长来说已习以为常的事物。
然而,在生活中催促是不可避免的,但老是催促易让大人孩子都焦虑,要知道有些事慢一点无关大局。而对于有些事,要向孩子解释清楚,比如上学快迟到了,家长可以提醒孩子,并告知是因为他慢迟到,他必须自己承担责任。不要指责孩子慢,强调迟到的后果就好。此外,家长们可发明一些好玩的游戏,用游戏跟孩子互动。比如,赖床是大多数孩子的毛病,尤其在冬天,要从暖暖的被窝里爬出来,很痛苦。沈佳慧旅居欧洲时,为了在德国-10℃~、-20℃的冬天叫儿子起床上学,她发明了一种“火山爆发”游戏:首先,让儿子把要穿的衣服准备好,然后叫他起床坐着(眼睛还闭着,半睡半醒),把他用棉被包成“火山状”,然后跟他说:“现在火山要爆发了,你是火山里的岩浆,我说爆发你就要冲出来!”这时他感觉是在玩游戏,妈妈把棉被一拿走,“岩浆”自己就“爆发”出来了!此时赶紧穿上衣服。这样玩一下,孩子就清醒了,也不用催促。儿子偶尔还会说“妈妈,我还要再爆发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