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亟待改革
2014-03-04时晓莉
在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如何尽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体育改革?在全面促进全民健身、群众体育发展方面,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围绕全民健身和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体制、机制的热点话题,本刊记者日前采访了上海体育学院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体育休闲与艺术学院体育理论教研室李建国教授。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重点是体制与机制
新体育:目前,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应当关注的问题是什么?
李建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要求,首先是满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下的健康需求。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的基本内容包括组织、信息、体育监测、体育活动。公共服务不是特权,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服务对象,是面向社会大众,为全体公民提供服务,特点是均等化、公共、公开、公平。当前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健身的主要问题是设施不够,大规模场馆建设了不少,但不向全社会开放,或者仅为少数人开放。
其次是怎样解决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过程中的短板问题。最大的短板是群众体育。尽管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但在体育设施、体育组织和体育指导等方面,与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差距显著,体育公共服务基础比较薄弱。体育设施服务、体育组织服务、体育指导服务、体育信息服务以及体质监测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体育公共服务不到位的原因是服务体系不完善,也就是体育设施、体育组织、体育指导等不健全,使得体育服务不能顺利开展。
三是《全民健身条例》施行条件下的体育公共服务跨越式发展。要关注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阶段特征。《全民健身条例》颁布前,我国尚处主动、扩张服务阶段,政府主导全民健身,取得很大成功。《全民健身条例》颁布后,我国直接进入公民权利、民主价值阶段,实现了体育跨越式发展,却极度缺乏对体育公共服务的整合与引导。
《全民健身条例》背景下,体育公共服务性质是以公民为本,即以满足百姓的体育需求为宗旨。资源分配也是以公平为准,要建设以百姓体育需求为导向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就要采用均等化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发展模式,公平地分配体育资源,让老百姓能享受均等的体育公共服务,形成无排他性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新体育:目前,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问题有哪些?
李建国: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涉及三个基本问题:为谁提供服务?提供什么服务?如何提供服务?
到底为谁提供服务的问题包括提供服务者及服务对象两个方面。政府大包大揽,过于强势,影响到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此外,服务对象模糊,是体育爱好者还是公民?目前的体育服务主要对象是体育爱好者,自娱自乐。体育公共服务应该惠及广大民众。
体育公共服务的内容是健身、娱乐,还是休闲,争议很多。根据我国的现代化发展水平和公民体育权益保障宗旨,体育公共服务主要提供基本服务。随着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提高,才能逐步开展分层服务。社会多元化需求可通过体育市场服务和社会服务加以解决。
如何提供服务?以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开展服务,是自组织还是他组织?体育资源是均衡分配还是重点倾斜?鉴于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的资源条件有限,目前主要形式采用自助服务和互助服务,成本低,可行性强。随着条件改善,加快专门人才的培养,逐步开展专业化的体育服务,均衡配置,均等化分配体育资源。
新体育: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不足与改革方向是什么?
李建国:体育公共服务组织不足。中国虽然人多,但参加社会组织的人少,参加公共服务组织的人更少,特别是缺乏专业性服务组织。虽然已经有100万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但在组织性、专业性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强化体育公共服务组织的改革方向是扩大招募与培育面,促进体育公共服务组织的社会化。
体育公共服务对象不足。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者的比例较低,人们对体育活动关心不够,健身知识和技能的不足也很显著。从公共服务角度看,是服务不到位造成的,改革方向是服务内容多元化,用多样化内容吸引群众。
体育公共服务水平不足。即使有了服务者和被服务者,也会因服务质量不高而产生体育服务效果不佳的现象。社会体育指导员素质低,是培养与管理欠缺造成的。方向是推进服务质量的标准化,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建立培养、管理质量标准体系。
体育公共服务体系重点应该放在体制与机制建设上,研究适合新时期发展的要求,重点解决体制机制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不符的矛盾,努力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体制先行
稳步推进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新体育:请谈谈现有体育公共服务体制的优缺点。
李建国:现有体育公共服务体制优缺点并存,喜忧参半。
优点在于行政管理的权威性、资源拥有的丰富性和单元组织的高效性。政府对社会的控制和权力运用能力较强,现有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具有较高的权威性。政府掌握着资金使用、设施建设的大权,人、财、物等资源的控制能力较强。行政组织采用纵向管理模式有较好的通畅性,组织的单一性使体系的可控性较强。
缺点在于社会动员不够、服务覆盖面小和服务质量较低。政府采取包揽服务模式,能提供的体育服务内容有限。缺乏社会参与,社会服务组织规模、能力较小。服务组织少,能够享受体育公共服务的人也比较少。培训不足,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低,只能提供粗放型服务。
新体育: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体制建设路径有哪些?
李建国:社会化体制建设路径,包括大力发展非赢利社会体育服务组织,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和社区体育俱乐部,管理社区体育设施和开展社区体育服务等;加强对开展体育公共服务的社会组织培育和扶持力度,使其具有专业能力。在政府与百姓之间设置中介服务组织,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实施委托服务模式,采用政府购买、招标等方式,委托非赢利专业服务组织开展体育公共服务。
多元化组织建设路径,包括建立专门化的社会体育服务组织,按服务内容构建服务组织体系,逐步形成专业化服务组织。要形成网络化组织结构,以提升组织活性,独立开展服务;建立内外联系,达到互惠;实行共建、共享的互补模式等。
专业化服务建设路径,包括依靠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开展服务。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组织建设、业务进修和指导作用。制定体育公共服务标准,实施标准化服务。建立体育服务的岗位责任制度,细化、量化体育公共服务的要求;制定并实施体育服务评价标准等。招募有专业技能及有爱心者参与体育公共服务。
机制创新
灵活调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新体育:请分析现有体育公共服务机制的优缺点。
李建国:体育公共服务机制也是优缺点并存,有利有弊。
优点在于行政系统的通畅性、系统目标的统一性和组织协调的高效性。行政系统具有隶属关系,上令下行比较通畅。政府的行政目标比较稳定,系统运作的计划性较强。政府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协调机制比较简单,工作机构稳定使得执行力比较强,比较及时。
缺点在于社会适应迟缓、机制模式固定和缺乏激励机制。采用自上而下的运作机制,应对自下而上的体育需求,显得反应迟缓,社会适应能力较差。政府习惯按规矩办事,按部就班,创新能力较小。在体育公共服务方面的责权利不明确,做与不做、多做与少做一个样,对实施体育公共服务的激励措施不力,服务人员积极性不高。
新体育:体育公共服务机制建设路径有哪些?
李建国:一是社会响应机制建设路径。要采用扁平化运作机制,将体育公共服务组织层级化,各层职责具有相对独立性。建立双向型沟通渠道、自下而上的体育信息通道及信息处理机制,使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具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型沟通渠道。建立常设的社区体育服务窗口,帮助居民处理日常健身事务,控制不利因素,避免出现危害。
二是服务创新机制建设路径。要实行目标管理模式,尽量减少运作程序约束,使服务人员有发挥能力的空间。改革评价方式,避免出现摇摆。制定鼓励创新政策,嘉奖创新成果,宽容创新失败。推行调研活动,根据调研结果及时调整服务内容和形式。
三是行动激励机制建设路径。要建立政策引导机制,采用达标制和奖励制等,鼓励服务人员追求最佳服务。采用过程激励机制,要求服务人员及时反馈问题和处理问题。采用损失申报制度,减少服务人员的后顾之忧。对超时超额服务人员核定补贴。
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应关注体育事业发展要求和体系建设的基本问题,通过改革消除存在不足。
新体育:我们在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误区有哪些?
李建国:西方发达国家提供的公共服务健身场馆比较简易,低成本、易普及。欧美国家拥有层次丰富的体育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一是完全免费的露天健身场所,面向大众;二是公共体育馆,可以打球和游泳,收取相当于一瓶矿泉水的费用,留学生是主要消费群体;三是社会体育服务设施,收取相当于十瓶矿泉水的费用,教师和职业人士是主要消费群体;四是俱乐部健身场馆。
我国在这方面的误区之一是无标准、少规划。城市公共服务的具体标准应根据发展水平来定,不是均等化建设体育馆。这些年场馆建设非常盲目,建成后无法投入公共使用。例如,农村体育惠民工程盲目建设了一批篮球场,但是利用率很低。体育公共服务要定标准,不要定项目。
思路决定出路。除了建设理念要调整,体制也需要调整。要建设多元主体的治理体系,交由社会组织来做,形成制度,公开招标,大力发展非盈利社会体育服务组织。
误区之二是按项目不按标准来计算。体育公共服务是自助式和互助式的基础服务,不是成本高的高等服务。体育公共服务的形式是政府购买服务,不是购买器械和设施。
有研究表明,人均收入达到1000美元时,人们开始产生体育需求;达到3000美元时,会对体育活动内容、质量提出更高要求;达到6000美元时,体育将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责编 时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