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市物流业与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互动需求分析

2014-03-04田雪塔阳杨江龙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5期
关键词:物流业

田雪+塔阳+杨江龙

内容摘要:物流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与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存在着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辩证关系。文章以北京市为例通过运用投入产出理论计算出了北京市物流业与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并分析了互相需求关系,进一步还为北京市物流业、制造业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物流业 产业联动 投入产出理论

物流产业对于制造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认可。尤其是在经济发展阶段转化的过程中,以物流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行业成为了社会经济创新转型的主导力量。北京是国家级物流节点城市、全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之一。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着力发展高端现代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促进经济结构由服务业主导向生产性服务业主导升级,打造服务区域、服务全国、辐射世界的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城市”。北京在进入服务经济、形成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产业结构之后,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就成为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动力。在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创新城市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的促进两者联动发展,亟需加强对策研究。

物流产业与制造业的联动过程,实际是在产业分工深化基础上,原产业价值链分解并重新与物流业融合,形成效率更高的新型产业价值链网,获取产业竞争优势的过程。实际表现为两种产业的互动需求。在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过程中,物流产业与制造业之间的相互需求结构发挥了创新扩散效应,带动两个产业共同成长,促进产业结构整体升级。并且这两者之间的需求结构受到了相关的经济发展和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的影响。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是瓦希里·列昂惕夫在20世纪30年代研究并创立的一类经济数量分析方法。投入产出法从诞生到现在的半个多世纪以来通过经济学家悉心研究,在理论和应用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理论研究方面,投入产出技术从一开始的静态、线性模型发展到了动态、非线性模型,并与最优化等其他分析方法相结合。目前,理论上发展的比较成熟的是动态模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投入占用产出技术与动态化以及最优化模型结合的方面。投入产出的基本模型和基本方法己经定型,现有研究在编表方法、模型精度等方面推进了投入产出技术的进步。

产业互动又可以称为产业联动,可以定义为:以产业关联为基础,位于产业链同一环节或不同环节的企业之间进行的产业协作活动。关于产业联动,吕涛,聂锐(2007)提出了产业联动理论支撑以及表现形式;施同兵,简晓彬(2007)以江苏为例研究了产业互动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至于研究物流业与其他产业互动方面,在国家关于促进物流业与其他产业互动发展政策的推动下,学术界对这一问题也展开了日益广泛并深刻的探讨:张丽平、杨江龙(2012)运用结构洞理论对物流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进行了分析;候红昌(2010)运用协整分析方法研究了河南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王晓燕、李道芳(2009)运用交易费用、博弈论等理论对安徽省物流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进行的分析;朱长征(2011)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研究了陕西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

通过梳理前人的研究不难发现,第一,研究物流业与制造业产业互动的文章较多,研究物流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其他产业的文章不多见。第二,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研究物流业与其他产业的文章不多见。第三,从研究的地域来看,以首都北京市的物流业与其他产业互动为研究对象的文章不多见。

直接消耗系数理论以及相关数据说明

(一)直接消耗系数

投入产出法是通过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模型来对产业间“投入”与“产出”的数量比例关系进行分析的方法。本文运用投入产出模型中的直接消耗系数来研究物流业与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互动。一个产业的运行既要消耗别的产业提供的产品,自身又要被别的产业所消耗,从而构成产业与产业之间的相互消耗关系。揭示这种产业与产业之间的相互消耗关系可以用直接消耗系数来反映:

直接消耗系数(aij)是指第 j 产业生产单位产品所直接消耗的第i产业的产品数量。 用公式表示为:aij= (i,j=1,2,...,n),其中,xij指第j产业对第i产业的消耗量;Xj第j产业的总投入。

直接消耗系数可以反映物流业与其他产业之间存在的相互直接提供产品的依赖关系。直接消耗系数越大,反映第j产业对第i产业的依赖程度越高,反之越低。本文运用各产业对物流业的直接消耗系数以及物流业对各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把握物流业与制造业在发展中的相互直接依赖程度;同时还运用物流业对各生产性服务业的直接消耗系数以及各生产性服务业对物流业的直接消耗系数,把握物流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相互直接依赖程度。

(二)数据说明

根据OECD2000年、2006年版投入产出表划分整理,本文选取物流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金融服务业、技术服务业代表生产性服务业进行分析。同时,引用2003年OECD制造业分类方法,将制造业分为高技术制造业、中高技术制造业、中低技术制造业、低技术制造业。

从纵向角度对北京市物流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的互动需求进行投入产出分析,选取了北京市2002年、2005年、2007年、2010年四个时点的投入产出表,所有数据均来自北京市2012投入产出调查网,为正确分析北京市物流业与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四个时点的投入产出表均采用的是42个部门分类的投入产出表。各制造业的数据采用情况如表1,各生产性服务业的数据采用情况如表2所示。

北京市物流业与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互动需求分析

本章利用北京市2002年、2005年、2007年、2010年的投入产出表来对北京市物流业与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需求进行分析。本章首先对各年的投入产出表按照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进行了筛选,然后将筛选出的各个部门按照高技术制造业、中高技术制造业、中低技术制造业、低技术制造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商务服务业、技术服务业进行了合并。本章计算了各年物流业与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的直接消耗系数,然后对物流业与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的相互消耗关系进行了分析。endprint

(一)北京市物流业与各类制造业的互动需求分析

2002-2010年北京市各制造业对物流业的需求。不同层次的制造业对物流业的需求量差别较大,如表3的数据所示,北京市2002年中低技术产业对物流业的需求量最大,为0.18828739,其次是中高技术产业,为0.177757989。2005年中高技术产业对物流业的需求量跃居到第一位,为0.259250829,中低技术产业退居其次,为0.164070464。2007年、2010年与2002年的情况相同,中低技术产业依旧是对物流业需求最大的产业,中高技术产业紧随其后。

由图1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北京市2002年至2010年制造业对物流业的需求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低技术产业与高技术产业对物流业的需求绝对量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中低技术产业与中高技术产业对物流业的需求变动较大,尤其中高技术产业对物流业的需求在2005年之后下降较快。单独来看,北京市物流业的发展对本地区中低技术性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支撑和促进作用;由于北京市着力发展高端现代制造业的政策导向,从2001开始,北京市对市内的低技术制造业进行外迁,进而导致北京市低技术制造业总量较低,所以北京市低技术产业对物流业的需求量呈现出较低水平的态势。整体上来讲,2002年至2010年北京市物流设备的数量增长缓慢,物流设备的技术含量不高、进而导致了各种类型的制造业对物流业的需求总体呈下降趋势,因此提高北京市物流业规模以及技术的发展是重中之重。

2002-2010年北京市物流业对各制造业的需求。物流业对于不同产业的需求明显不平衡,如表4的数据所示,北京市2002年物流业对低技术产业的需求量最大为0.036718366,其次是对中低技术产业的需求为0.035515243。2005年排在前两位的依旧是低技术产业与中低技术产业分别为0.048231322和0.044384604。2007年与2010年物流业对制造业的需求情况与2002年、2005年的情况相反,中低技术产业成为了物流业需求的首要对象,其次是低技术产业。

从时序上来看,不同年份的需求也有所不同,由图2可以看出,北京市2002年至2010年物流业对制造业的绝对需求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对中低技术产业的需求呈快速增长状态。但物流业对中高以及高技术产业的需求量一直在低端徘徊,增长较为缓慢。

总体而言,北京市目前仍表现为物流业对低、中低技术性产业需求明显,说明北京市面临着物流业服务质量如何升级的问题。通过物流服务质量的升级,将会提高对高技术产业的需求。

(二)北京市物流业与各类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需求分析

2002-2010年北京市各生产性服务业对物流业的需求情况。其他生产性服务业对物流业的需求明显不同,如表5的数据所示,北京市2002年与2005年金融服务业对物流业的需求最高分别为0.228638299、0.140757297。其次是商务服务业,这两年分别为0.064182195与0.066361923。2007年与2010年其他生产性服务行业对物流业的需求情况正好与2002年、2005年相反,商务服务业成为了物流业的最大需求者,金融服务业对物流的需求退居到第二位。

由图3可以看出,虽然相对来说金融服务业对物流业的需求较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金融服务业对物流业的需求逐年下降,并且下降很快。商务服务业对物流业的需求一直处于平稳状态。信息服务业与技术服务业对物流业的需求量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中,物流金融业务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并且发展的越来越缓慢。此外,商务服务业、技术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对物流需求的绝对数量普遍偏低,这有可能是由于北京市物流业目前整体服务水平较低,因而不能满足商务服务业、技术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要求。

2002-2010年北京市物流业对其他各类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情况。如表6的数据所示,在北京市的生产性服务业中,物流业对于自身的需求量最大,2002年至2005年分别为0.16045518、0.178079519、0.409814191、0.5307255。其次是对商务服务业这类知识密集型行业的需求位居第二。

由图4可以看出,整体上物流业对于自身以及其他生产性服务行业的需求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对自身的需求增长较快。此外,除对自身需求之外,2007年以后物流业对金融业的需求也表现出逐渐上升的态势。

综上表明了,商务服务业的发展能强烈支撑物流业的发展壮大;近几年来物流业的发展对资金的需求逐渐增大;2007年以后物流业对自身的需求量占到了总需求量的近50%。这表明北京市物流产业自身循环和带动能力较好,产业内部增值明显。对于其他生产性服务行业的直接消耗量过低。

对北京市物流业与制造业、其他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的建议

进一步提高北京市政府的鼓励作用,提高社会各界对物流业与制造业、其他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作用的重视。北京市政府应积极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其他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合作,为其产业间的互动发展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出台产业引导政策,促进其融合。尤其应该加强信息沟通平台的建设,实现信息共享。

结合北京市着力发展高端现代制造业,加快向生产性服务业主导型经济转变的政策定位,应努力打破传统观念,鼓励制造业与物流业分离,并通过制造业和物流业的联动发展来整合资源,进而增强物流业和制造业各自的核心竞争力。采取措施解决物流服务供需结构性矛盾问题,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共同互动发展提高物流技术的发展水平、创新物流服务模式,多角度的参与到制造业、其他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中。

着力促进物流产业和高端制造业之间的互动。北京市物流业的发展对于制造业中的低技术制造业、中低技术制造业的需求量较大,表明北京市物流业的发展目前仍是对非知识密集型类制造业的需求较为突出,对高端制造业的需求处于较低水平。同时,近年来北京市物流设备的数量增长缓慢,物流设备的技术含量不高、进而导致了高端制造业对物流业的需求也呈下降趋势。应积极地加强物流业与高端制造业之间的信息、物质以及能量的交流,在自身良好发展的前提下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进而使双方效益最大化。

着力提升物流产业和商务服务业以及金融业的融合。北京市物流业的发展对于生产性服务业中的商务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的需求量较大,同时金融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的发展对于物流的需求也较为显著。物流业的发展内生金融需求,良好的金融发展水平又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机遇。物流的发展促进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监管的创新,同时物流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可表现在金融发展对物流的资金保障作用,对物流的监督作用等等。作为高附加值的商务服务业能够强烈支撑北京市物流业的发展壮大,为物流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物流业的大力发展也能够促进商务服务业发展模式的创新,更能拓展其服务的范围。

参考文献:

1.王智.中国物流业的投入产出分析综述[J].知识经济,2007(12)

2.蔡宇.关于产业链理论架构与核心问题的思考[J].统计与决策,2006(9)

3.吕涛,聂锐.产业联动的内涵理论依据及表现形式[J].工业技术经济,2007(5)

4.施同兵,简晓彬.论产业联动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以江苏为例[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7(2)

5.张丽平,杨江龙.基于结构洞理论的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分析[J].物流技术,2012 (11)

6.候红昌.河南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发展分析[J].企业活力,2010(4)

7.王晓燕,李道芳.安徽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9,23

8.朱长征.陕西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J].企业经济,2011(8)

9.毕康.北京市物流业的投入产出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06

10.魏江,周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以浙江省为例[M].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endprint

(一)北京市物流业与各类制造业的互动需求分析

2002-2010年北京市各制造业对物流业的需求。不同层次的制造业对物流业的需求量差别较大,如表3的数据所示,北京市2002年中低技术产业对物流业的需求量最大,为0.18828739,其次是中高技术产业,为0.177757989。2005年中高技术产业对物流业的需求量跃居到第一位,为0.259250829,中低技术产业退居其次,为0.164070464。2007年、2010年与2002年的情况相同,中低技术产业依旧是对物流业需求最大的产业,中高技术产业紧随其后。

由图1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北京市2002年至2010年制造业对物流业的需求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低技术产业与高技术产业对物流业的需求绝对量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中低技术产业与中高技术产业对物流业的需求变动较大,尤其中高技术产业对物流业的需求在2005年之后下降较快。单独来看,北京市物流业的发展对本地区中低技术性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支撑和促进作用;由于北京市着力发展高端现代制造业的政策导向,从2001开始,北京市对市内的低技术制造业进行外迁,进而导致北京市低技术制造业总量较低,所以北京市低技术产业对物流业的需求量呈现出较低水平的态势。整体上来讲,2002年至2010年北京市物流设备的数量增长缓慢,物流设备的技术含量不高、进而导致了各种类型的制造业对物流业的需求总体呈下降趋势,因此提高北京市物流业规模以及技术的发展是重中之重。

2002-2010年北京市物流业对各制造业的需求。物流业对于不同产业的需求明显不平衡,如表4的数据所示,北京市2002年物流业对低技术产业的需求量最大为0.036718366,其次是对中低技术产业的需求为0.035515243。2005年排在前两位的依旧是低技术产业与中低技术产业分别为0.048231322和0.044384604。2007年与2010年物流业对制造业的需求情况与2002年、2005年的情况相反,中低技术产业成为了物流业需求的首要对象,其次是低技术产业。

从时序上来看,不同年份的需求也有所不同,由图2可以看出,北京市2002年至2010年物流业对制造业的绝对需求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对中低技术产业的需求呈快速增长状态。但物流业对中高以及高技术产业的需求量一直在低端徘徊,增长较为缓慢。

总体而言,北京市目前仍表现为物流业对低、中低技术性产业需求明显,说明北京市面临着物流业服务质量如何升级的问题。通过物流服务质量的升级,将会提高对高技术产业的需求。

(二)北京市物流业与各类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需求分析

2002-2010年北京市各生产性服务业对物流业的需求情况。其他生产性服务业对物流业的需求明显不同,如表5的数据所示,北京市2002年与2005年金融服务业对物流业的需求最高分别为0.228638299、0.140757297。其次是商务服务业,这两年分别为0.064182195与0.066361923。2007年与2010年其他生产性服务行业对物流业的需求情况正好与2002年、2005年相反,商务服务业成为了物流业的最大需求者,金融服务业对物流的需求退居到第二位。

由图3可以看出,虽然相对来说金融服务业对物流业的需求较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金融服务业对物流业的需求逐年下降,并且下降很快。商务服务业对物流业的需求一直处于平稳状态。信息服务业与技术服务业对物流业的需求量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中,物流金融业务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并且发展的越来越缓慢。此外,商务服务业、技术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对物流需求的绝对数量普遍偏低,这有可能是由于北京市物流业目前整体服务水平较低,因而不能满足商务服务业、技术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要求。

2002-2010年北京市物流业对其他各类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情况。如表6的数据所示,在北京市的生产性服务业中,物流业对于自身的需求量最大,2002年至2005年分别为0.16045518、0.178079519、0.409814191、0.5307255。其次是对商务服务业这类知识密集型行业的需求位居第二。

由图4可以看出,整体上物流业对于自身以及其他生产性服务行业的需求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对自身的需求增长较快。此外,除对自身需求之外,2007年以后物流业对金融业的需求也表现出逐渐上升的态势。

综上表明了,商务服务业的发展能强烈支撑物流业的发展壮大;近几年来物流业的发展对资金的需求逐渐增大;2007年以后物流业对自身的需求量占到了总需求量的近50%。这表明北京市物流产业自身循环和带动能力较好,产业内部增值明显。对于其他生产性服务行业的直接消耗量过低。

对北京市物流业与制造业、其他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的建议

进一步提高北京市政府的鼓励作用,提高社会各界对物流业与制造业、其他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作用的重视。北京市政府应积极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其他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合作,为其产业间的互动发展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出台产业引导政策,促进其融合。尤其应该加强信息沟通平台的建设,实现信息共享。

结合北京市着力发展高端现代制造业,加快向生产性服务业主导型经济转变的政策定位,应努力打破传统观念,鼓励制造业与物流业分离,并通过制造业和物流业的联动发展来整合资源,进而增强物流业和制造业各自的核心竞争力。采取措施解决物流服务供需结构性矛盾问题,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共同互动发展提高物流技术的发展水平、创新物流服务模式,多角度的参与到制造业、其他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中。

着力促进物流产业和高端制造业之间的互动。北京市物流业的发展对于制造业中的低技术制造业、中低技术制造业的需求量较大,表明北京市物流业的发展目前仍是对非知识密集型类制造业的需求较为突出,对高端制造业的需求处于较低水平。同时,近年来北京市物流设备的数量增长缓慢,物流设备的技术含量不高、进而导致了高端制造业对物流业的需求也呈下降趋势。应积极地加强物流业与高端制造业之间的信息、物质以及能量的交流,在自身良好发展的前提下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进而使双方效益最大化。

着力提升物流产业和商务服务业以及金融业的融合。北京市物流业的发展对于生产性服务业中的商务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的需求量较大,同时金融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的发展对于物流的需求也较为显著。物流业的发展内生金融需求,良好的金融发展水平又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机遇。物流的发展促进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监管的创新,同时物流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可表现在金融发展对物流的资金保障作用,对物流的监督作用等等。作为高附加值的商务服务业能够强烈支撑北京市物流业的发展壮大,为物流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物流业的大力发展也能够促进商务服务业发展模式的创新,更能拓展其服务的范围。

参考文献:

1.王智.中国物流业的投入产出分析综述[J].知识经济,2007(12)

2.蔡宇.关于产业链理论架构与核心问题的思考[J].统计与决策,2006(9)

3.吕涛,聂锐.产业联动的内涵理论依据及表现形式[J].工业技术经济,2007(5)

4.施同兵,简晓彬.论产业联动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以江苏为例[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7(2)

5.张丽平,杨江龙.基于结构洞理论的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分析[J].物流技术,2012 (11)

6.候红昌.河南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发展分析[J].企业活力,2010(4)

7.王晓燕,李道芳.安徽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9,23

8.朱长征.陕西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J].企业经济,2011(8)

9.毕康.北京市物流业的投入产出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06

10.魏江,周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以浙江省为例[M].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endprint

(一)北京市物流业与各类制造业的互动需求分析

2002-2010年北京市各制造业对物流业的需求。不同层次的制造业对物流业的需求量差别较大,如表3的数据所示,北京市2002年中低技术产业对物流业的需求量最大,为0.18828739,其次是中高技术产业,为0.177757989。2005年中高技术产业对物流业的需求量跃居到第一位,为0.259250829,中低技术产业退居其次,为0.164070464。2007年、2010年与2002年的情况相同,中低技术产业依旧是对物流业需求最大的产业,中高技术产业紧随其后。

由图1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北京市2002年至2010年制造业对物流业的需求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低技术产业与高技术产业对物流业的需求绝对量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中低技术产业与中高技术产业对物流业的需求变动较大,尤其中高技术产业对物流业的需求在2005年之后下降较快。单独来看,北京市物流业的发展对本地区中低技术性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支撑和促进作用;由于北京市着力发展高端现代制造业的政策导向,从2001开始,北京市对市内的低技术制造业进行外迁,进而导致北京市低技术制造业总量较低,所以北京市低技术产业对物流业的需求量呈现出较低水平的态势。整体上来讲,2002年至2010年北京市物流设备的数量增长缓慢,物流设备的技术含量不高、进而导致了各种类型的制造业对物流业的需求总体呈下降趋势,因此提高北京市物流业规模以及技术的发展是重中之重。

2002-2010年北京市物流业对各制造业的需求。物流业对于不同产业的需求明显不平衡,如表4的数据所示,北京市2002年物流业对低技术产业的需求量最大为0.036718366,其次是对中低技术产业的需求为0.035515243。2005年排在前两位的依旧是低技术产业与中低技术产业分别为0.048231322和0.044384604。2007年与2010年物流业对制造业的需求情况与2002年、2005年的情况相反,中低技术产业成为了物流业需求的首要对象,其次是低技术产业。

从时序上来看,不同年份的需求也有所不同,由图2可以看出,北京市2002年至2010年物流业对制造业的绝对需求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对中低技术产业的需求呈快速增长状态。但物流业对中高以及高技术产业的需求量一直在低端徘徊,增长较为缓慢。

总体而言,北京市目前仍表现为物流业对低、中低技术性产业需求明显,说明北京市面临着物流业服务质量如何升级的问题。通过物流服务质量的升级,将会提高对高技术产业的需求。

(二)北京市物流业与各类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需求分析

2002-2010年北京市各生产性服务业对物流业的需求情况。其他生产性服务业对物流业的需求明显不同,如表5的数据所示,北京市2002年与2005年金融服务业对物流业的需求最高分别为0.228638299、0.140757297。其次是商务服务业,这两年分别为0.064182195与0.066361923。2007年与2010年其他生产性服务行业对物流业的需求情况正好与2002年、2005年相反,商务服务业成为了物流业的最大需求者,金融服务业对物流的需求退居到第二位。

由图3可以看出,虽然相对来说金融服务业对物流业的需求较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金融服务业对物流业的需求逐年下降,并且下降很快。商务服务业对物流业的需求一直处于平稳状态。信息服务业与技术服务业对物流业的需求量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中,物流金融业务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并且发展的越来越缓慢。此外,商务服务业、技术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对物流需求的绝对数量普遍偏低,这有可能是由于北京市物流业目前整体服务水平较低,因而不能满足商务服务业、技术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要求。

2002-2010年北京市物流业对其他各类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情况。如表6的数据所示,在北京市的生产性服务业中,物流业对于自身的需求量最大,2002年至2005年分别为0.16045518、0.178079519、0.409814191、0.5307255。其次是对商务服务业这类知识密集型行业的需求位居第二。

由图4可以看出,整体上物流业对于自身以及其他生产性服务行业的需求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对自身的需求增长较快。此外,除对自身需求之外,2007年以后物流业对金融业的需求也表现出逐渐上升的态势。

综上表明了,商务服务业的发展能强烈支撑物流业的发展壮大;近几年来物流业的发展对资金的需求逐渐增大;2007年以后物流业对自身的需求量占到了总需求量的近50%。这表明北京市物流产业自身循环和带动能力较好,产业内部增值明显。对于其他生产性服务行业的直接消耗量过低。

对北京市物流业与制造业、其他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的建议

进一步提高北京市政府的鼓励作用,提高社会各界对物流业与制造业、其他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作用的重视。北京市政府应积极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其他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合作,为其产业间的互动发展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出台产业引导政策,促进其融合。尤其应该加强信息沟通平台的建设,实现信息共享。

结合北京市着力发展高端现代制造业,加快向生产性服务业主导型经济转变的政策定位,应努力打破传统观念,鼓励制造业与物流业分离,并通过制造业和物流业的联动发展来整合资源,进而增强物流业和制造业各自的核心竞争力。采取措施解决物流服务供需结构性矛盾问题,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共同互动发展提高物流技术的发展水平、创新物流服务模式,多角度的参与到制造业、其他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中。

着力促进物流产业和高端制造业之间的互动。北京市物流业的发展对于制造业中的低技术制造业、中低技术制造业的需求量较大,表明北京市物流业的发展目前仍是对非知识密集型类制造业的需求较为突出,对高端制造业的需求处于较低水平。同时,近年来北京市物流设备的数量增长缓慢,物流设备的技术含量不高、进而导致了高端制造业对物流业的需求也呈下降趋势。应积极地加强物流业与高端制造业之间的信息、物质以及能量的交流,在自身良好发展的前提下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进而使双方效益最大化。

着力提升物流产业和商务服务业以及金融业的融合。北京市物流业的发展对于生产性服务业中的商务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的需求量较大,同时金融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的发展对于物流的需求也较为显著。物流业的发展内生金融需求,良好的金融发展水平又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机遇。物流的发展促进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监管的创新,同时物流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可表现在金融发展对物流的资金保障作用,对物流的监督作用等等。作为高附加值的商务服务业能够强烈支撑北京市物流业的发展壮大,为物流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物流业的大力发展也能够促进商务服务业发展模式的创新,更能拓展其服务的范围。

参考文献:

1.王智.中国物流业的投入产出分析综述[J].知识经济,2007(12)

2.蔡宇.关于产业链理论架构与核心问题的思考[J].统计与决策,2006(9)

3.吕涛,聂锐.产业联动的内涵理论依据及表现形式[J].工业技术经济,2007(5)

4.施同兵,简晓彬.论产业联动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以江苏为例[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7(2)

5.张丽平,杨江龙.基于结构洞理论的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分析[J].物流技术,2012 (11)

6.候红昌.河南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发展分析[J].企业活力,2010(4)

7.王晓燕,李道芳.安徽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9,23

8.朱长征.陕西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J].企业经济,2011(8)

9.毕康.北京市物流业的投入产出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06

10.魏江,周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以浙江省为例[M].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endprint

猜你喜欢

物流业
物 流 业
我国物流业的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驱动机制研究
现代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研究
大庆市现代物流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物流业
对外开放门槛、物流业与制造业生产效率
立足嘉兴现代物流业 培养高职实践型人才
物流业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