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国不同级别城市竞争力测度

2014-03-04陈姝兴唐玉峨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5期
关键词:城市竞争力面板数据

陈姝兴+唐玉峨

内容摘要:自上世纪以来,海内外许多的学者对城市竞争力进行了大量研究,但这些研究大都采用定性描述或者测度比较的方法,并未进行定量的分析和实证研究。笔者在本文中设计了实证研究模型,以期定量的研究我国25个代表城市的竞争力水平。研究使用的主要指标有:GDP、地均GDP、GDP增长率。研究发现: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较为显著的因素有城市的产业结构、开放、资本、企业、人才、制度、区位,而环境、文化、基础设施对其贡献较小。

关键词:城市竞争力 面板数据 随机效用模型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根据我国统计局发布的相关数据,我国当前的城市人口已经超过农村人口,我国正处在不断的城市化的过程中。在这一背景下,城市竞争力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对象。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表1通过对各个城市2004-2010年的竞争力指数求均值,得出了25个城市最终的竞争力排名。排名最靠后的5位依次是:长春、太原、温州、珠海、嘉兴。中、西部城市普遍靠后。排名前5的城市依次是:深圳、上海、广州、青岛、东莞;总体上看东部城市整体上靠前,因为,从原始数据发现,东部城市的经济规模、地均GDP、经济增长速度普遍都比较高,其梯度变化的规律是清晰的,经济总量、人均水平、吸引外资量、投资规模等都呈从东到西逐步减弱的趋势。其中东西部之间人均GDP相差一倍以上,对外贸易、外贸利用水平相差十几倍。可见,差距是巨大的,有的是倍数级的;差距不只反映在个别经济门类的水平上,而且反映在社会、经济、技术、人才、基础设施等综合水平上。这种现象的出现,与东部城市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以及在全国率先实行对外开放大为相关。正是由于东部城市良好的条件,从而节省了它们发展经济的成本,也为它们吸引大批优秀的人才提供了便利,工业产值高,城市化水平高,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强,吸纳外资的能力强。这些优势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东部城市竞争力的提高。未来我国的东部地区重点发展金融业和先进制造业;中部地区围绕武汉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等配套产业将逐步完备。西部农业在国民经济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开放程度较低,但自然环境脆弱,要积极投入可持续开发利用。

一些省会城市的竞争力反而不如非省会城市。我们可以看到在江苏省内的两座城市,苏州和南京。南京作为省会城市,又有深厚的历史发展渊源,它的城市竞争力排名是第十四,而苏州名列第六。通过对原始数据的查询,我们发现2004-2010年这段时间内,苏州各年的地均GDP、GDP增长率均高于南京对应各年的地均GDP、GDP增长率;南京只是在GDP规模上高于苏州。因为竞争力指数是GDP、地均GDP、GDP的增长率三者的合成。因此,三项合成后,苏州的竞争力水平比南京高,所以其排名高于南京也就可以理解了。因此,给我们的启示是要想提高一个城市的竞争力水平,不能单方面一味追求其经济规模总量,同时必须要关注城市经济规模同经济发展速度等的平衡协调发展,城市内部的各项表现必须有机的结合起来共同构成一座城市的竞争力。

历史的来说,我国东部城市排名基本处于上升趋势,尤其是一些非省会城市上升尤为明显,例如:东莞、中山。而中西部城市整体上排名下降,特别是一些省会城市下降的非常厉害,例如:武汉。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中西部城市与东部城市之间的竞争力差距越来越明显,当然这是一系列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综合造成的结果,但是中西部城市也要积极利用自身优势和国家政策来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各个城市在各个时间段内的竞争力指数排名变化明显,有的城市甚至很剧烈。排名提升最快的城市是:东莞。排名上升了17位,它的竞争力排名在后两个时间段分别呈上升趋势,而且上升幅度明显。相反,排名下降最明显的5个城市依次是:温州、武汉、南京、杭州,排名依次下降了12位、9位、8位、7位,它们的竞争力排名在后两个时间段都呈下降趋势。我们可以预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行政级别的高低给城市竞争力的影响越来越小。

城市竞争力历史排名数据

本文首先根据国内目前的研究成果,有目的、有侧重地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25个城市,从城市规模划分的角度来看包括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以及小城市;从地域分布上来说又涵盖东、中、西部区域;照城市职能划分,当然也把综合性城市、工业化城市等纳入进来;按城市等级分类也包括了一线、二线、三线城市。由于笔者能力和时间的关系,采用的数据虽然不能全面的表现出我国城市竞争力的此消彼长,但这些城市的竞争力水平在某种程度上能反映出我国城市整体的发展态势。数据总共包涵了这些城市30年来的变化,然后又分别划为1979-1990、1991-2003、2004-2010共三个历史时期,接着就用阈值法代入数据并逐个分析各个城市在三个期间的竞争力排名,并就各个城市在不同期间的排名进行历史比较分析。

(一) 城市排名模型的计算

由前面已经知道,Z是反映城市竞争力的综合指数,它是GDP、地均GDP、GDP增长率三个指标的合成。因此,我们定义:

Z(城市综合竞争力指数)=F(GDP,地均GDP,GDP增长率)

由于各个数据的单位不同,首先需要对各个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采用阈值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计算公式:

xi为转换后的值,Xmax为最大样本值,Xmin为最小样本值,Xi为原始值。经计算加总后,所有数据变成无量纲数据,且取值在[0,1]之间,但大小顺序还是维持原来的顺序,保持不变。这里x1、x2、x3分别是指变量GDP、地均GDP、GDP增长率转换后的值。

表1给出了1979-1990、1991-2003、2004-2010年三个阶段各个城市的竞争力指数及其排名变化情况。

(二)计算结果的分析结论

表1通过对各个城市2004-2010年的竞争力指数求均值,得出了25个城市最终的竞争力排名。排名最靠后的5位依次是:长春、太原、温州、珠海、嘉兴。中、西部城市普遍靠后。排名前5的城市依次是:深圳、上海、广州、青岛、东莞;总体上看东部城市整体上靠前,因为,从原始数据发现,东部城市的经济规模、地均GDP、经济增长速度普遍都比较高,其梯度变化的规律是清晰的,经济总量、人均水平、吸引外资量、投资规模等都呈从东到西逐步减弱的趋势。其中东西部之间人均GDP相差一倍以上,对外贸易、外贸利用水平相差十几倍。可见,差距是巨大的,有的是倍数级的;差距不只反映在个别经济门类的水平上,而且反映在社会、经济、技术、人才、基础设施等综合水平上。这种现象的出现,与东部城市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以及在全国率先实行对外开放大为相关。正是由于东部城市良好的条件,从而节省了它们发展经济的成本,也为它们吸引大批优秀的人才提供了便利,工业产值高,城市化水平高,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强,吸纳外资的能力强。这些优势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东部城市竞争力的提高。未来我国的东部地区重点发展金融业和先进制造业;中部地区围绕武汉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等配套产业将逐步完备。西部农业在国民经济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开放程度较低,但自然环境脆弱,要积极投入可持续开发利用。endprint

一些省会城市的竞争力反而不如非省会城市。我们可以看到在江苏省内的两座城市,苏州和南京。南京作为省会城市,又有深厚的历史发展渊源,它的城市竞争力排名是第十四,而苏州名列第六。通过对原始数据的查询,我们发现2004-2010年这段时间内,苏州各年的地均GDP、GDP增长率均高于南京对应各年的地均GDP、GDP增长率;南京只是在GDP规模上高于苏州。因为竞争力指数是GDP、地均GDP、GDP的增长率三者的合成。因此,三项合成后,苏州的竞争力水平比南京高,所以其排名高于南京也就可以理解了。因此,给我们的启示是要想提高一个城市的竞争力水平,不能单方面一味追求其经济规模总量,同时必须要关注城市经济规模同经济发展速度等的平衡协调发展,城市内部的各项表现必须有机的结合起来共同构成一座城市的竞争力。

历史的来说,我国东部城市排名基本处于上升趋势,尤其是一些非省会城市上升尤为明显,例如:东莞、中山。而中西部城市整体上排名下降,特别是一些省会城市下降的非常厉害,例如:武汉。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中西部城市与东部城市之间的竞争力差距越来越明显,当然这是一系列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综合造成的结果,但是中西部城市也要积极利用自身优势和国家政策来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各个城市在各个时间段内的竞争力指数排名变化明显,有的城市甚至很剧烈。排名提升最快的城市是:东莞。排名上升了17位,它的竞争力排名在后两个时间段分别呈上升趋势,而且上升幅度明显。相反,排名下降最明显的5个城市依次是:温州、武汉、南京、杭州,排名依次下降了12位、9位、8位、7位,它们的竞争力排名在后两个时间段都呈下降趋势。我们可以预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行政级别的高低给城市竞争力的影响越来越小。

城市竞争力理论模型选取及变量的设计

(一) 城市竞争力理论模型

本体竞争力包括人才本体竞争力、企业的本体竞争力。城市内部环境竞争力包括生活环境竞争力和商务环境竞争力。城市外部竞争力包括城市所在区域国家的竞争力和国际环境。三者有机结合共同构成城市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具体如图1所示。

(二)实证模型假说和变量设计

本文从城市的产业结构、开放、环境、基础设施、科技、企业、区位、人才、政府、制度、资本、文化这12个方面来锚定对城镇化质量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

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占GDP的比重(反映一个城市的税负水平)lgb,用来衡量制度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

2.城市实际利用外资额afi,用来衡量城市开放程度对其竞争力的影响。

3.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年末存款余额acd,人均固定资产投资invest,用来衡量资本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

4.专利授权数patent,高等教育学校数nou,用来衡量科技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

5.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scs,它反映企业为居民提供产品,满足人民的消费需求的能力。用来衡量企业层面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

6.城市濒临海港ath,用来衡量区位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

7.非农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nagdp,用来衡量产业结构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

8.万人拥有影剧院个数tn,用来衡量文化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

9.人均道路面积ar,邮电业务总量tpos,医院个数noh,万人医院床位数bn,用来衡量基础设施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

10.年末总人口数(反映城市人口规模)tp,人均公共教育支出(反映城市对教育的投入)aee,职工平均工资(反映城市人力资源的基本成本)eincome,万人在校大学生数(反映城市人才质量)sn,反映人才方面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

11.人均财政收入(反映城市政府的财政实力)ami,人均财政收入增长率(反映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rami,用来衡量政府方面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

实证研究及其分析

(一) 计量模型的设定

根据上面的理论模型假说分析,要真正找出影响城市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以及各因素对城市竞争力的贡献大小,我们需要通过构建计量模型,采用逐步回归的实证分析来判断,剔除了一些不相关、不显著的解释变量后。剩下的变量都通过了单位根检验,然后经过Hausman Test得出以下随机效应模型:

模型1

In(Z)=-4.3549+0.0623ln(afi)-0.2803

t= 0.4527 0.029 0.087

ln(acd)+0.1206 ln(invest)+0.33 ln(scs)+

0.059 0.1011

0.1086ln(ami)+ 0.0105ath

0.0483 0.1126

调整R2=0.292 DW=1.9014 df=499

模型2

In(Z)=-3.0012+1.425 ln(nagdp)+

t= 0.579 0.049

0.0541ln(afi) -0.1896 ln(acd)+0.1266ln

0.0304 0.0977

(invest)+ 0.289 ln(scs)+0.00043 ln(tn)+

0.0604 0.103 0.000276

0.1056 ln(ami)+0.083 ath-0.1918In

0.049 0.121 0.103

(eincome)

调整R2=0.35 DW=1.953 df=499

模型3

In(Z)=-2.67+1.154ln(nagdp)+0.072endprint

t= 0.573 0.484 0.029

ln(afi) -0.254 ln(acd)+ 0.126ln(invest)+

0.095 0.06

0.284ln(scs)+0.00054ln(tn)+0.139ln(ami)

0.0994 0.00027 0.0546

+0.10645ath-0.3943In(eincome)-0.951

0.0933 0.1075 0.629

lgb+0.148In(tpos)

0.053

调整R2=0.406 DW=1.90 df=499

模型4

In(Z)=-2.186+1.4119ln(nagdp)+0.06007

t= 0.579 0.487 0.0293

ln(afi) -0.189 ln(acd)+ 0.1426 ln(invest)

0.0971 0.0603

+0.2469 ln(scs)+0.000044 ln(tn)+0.1514 ln

0.0996 0.000272 0.054

(ami)+0.253ath-0.435In(eincome)-1.3308

0.107 0.107 0.639

lgb+0.0923In(tpos)+0.0079nou

0.0558 0.0029

调整R2=0.425 DW=1.937 df=499

(二)回归结果分析

下面分析各个解释变量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模型4的调整 R2最大,故选择它来作为说明。

模型4中,nagdp, ami,scs与城市化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从而分别验证了模型假说H6,H9,H2和H4、H5。反映城市开放程度的变量afi对城镇化质量的贡献弹性为0.0600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占GDP的比重lgb反映一个城市的税负负担,该变量与城镇化质量呈负相关关系,lgb的变化率每提升一个百分点,相应的城镇化质量的变化率降低1.3308个百分点;ath对城镇化质量的贡献弹性为0.253;invest代表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对城镇化质量的贡献弹性为0.1426,验证了模型假说H8、H3、H1和H11。

反映城市文化层次的变量万人拥有影剧院数tn,衡量资本存量的人均城乡居民存款余额acd对城镇化质量的贡献弹性为-0.189;表现邮电业务总量tpos反映一个城市的物流、通讯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描绘了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备程度,该变量与城镇化质量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且它的变化率每提升一个百分点,相应的城镇化质量的变化率升高0.0923个百分点。从而验证了模型假说H7、H11和H10。

结论

(一)各因素对城市竞争力影响的显著程度

对城市竞争力影响最显著的因素是反映产业结构的变量非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nagdp,反映政府财政实力的人均财政收入ami,反映城市人力资源成本的变量职工平均工资eincome,衡量企业为城市居民提供消费品能力高低的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scs,反映城市科技含量的变量高等教育学校数nou。其次,反映城市开放程度的实际利用外资额afi,关于制度方面的反映城市税负程度的变量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占GDP的比重lgb,反映城市区位的城市是否濒临海港ath,资本投资规模的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invest通过5%水平显著检测。最后,对城市竞争力影响贡献不是特别明显的衡量资本存量的人均城乡居民存款余额acd、反映文化高低的变量万人拥有影剧院数tn,表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变量,邮电业务总量tpos。

(二)负相关指数的意义

地方一般预算内收入占GDP的比重lgb与城市竞争力负相关,因为这个指标是表示税收越高,因此导致居民的购买力和企业的资本量减少,降低城市竞争力;人均城乡居民存款余额acd的负指数表示人均城乡居民存款余额越多,则城市竞争力越低。职工平均工资与城市竞争力的关系也负相关,该指标有双重影响,即提高居民的购买力水平的同时提高企业的成本,其带来的福利效应并不能抵消负面效果,因此最终削弱了城市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郝寿义,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以若干城市为例 [J].经济科学,1998(2)

2.曼纳·彼得·范戴克.新兴经济中的城市管理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Iyer S., Kitson M., Toh B. .Social capital, Economic Growth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J] .Regional Studies, 2005,39(8)endprint

t= 0.573 0.484 0.029

ln(afi) -0.254 ln(acd)+ 0.126ln(invest)+

0.095 0.06

0.284ln(scs)+0.00054ln(tn)+0.139ln(ami)

0.0994 0.00027 0.0546

+0.10645ath-0.3943In(eincome)-0.951

0.0933 0.1075 0.629

lgb+0.148In(tpos)

0.053

调整R2=0.406 DW=1.90 df=499

模型4

In(Z)=-2.186+1.4119ln(nagdp)+0.06007

t= 0.579 0.487 0.0293

ln(afi) -0.189 ln(acd)+ 0.1426 ln(invest)

0.0971 0.0603

+0.2469 ln(scs)+0.000044 ln(tn)+0.1514 ln

0.0996 0.000272 0.054

(ami)+0.253ath-0.435In(eincome)-1.3308

0.107 0.107 0.639

lgb+0.0923In(tpos)+0.0079nou

0.0558 0.0029

调整R2=0.425 DW=1.937 df=499

(二)回归结果分析

下面分析各个解释变量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模型4的调整 R2最大,故选择它来作为说明。

模型4中,nagdp, ami,scs与城市化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从而分别验证了模型假说H6,H9,H2和H4、H5。反映城市开放程度的变量afi对城镇化质量的贡献弹性为0.0600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占GDP的比重lgb反映一个城市的税负负担,该变量与城镇化质量呈负相关关系,lgb的变化率每提升一个百分点,相应的城镇化质量的变化率降低1.3308个百分点;ath对城镇化质量的贡献弹性为0.253;invest代表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对城镇化质量的贡献弹性为0.1426,验证了模型假说H8、H3、H1和H11。

反映城市文化层次的变量万人拥有影剧院数tn,衡量资本存量的人均城乡居民存款余额acd对城镇化质量的贡献弹性为-0.189;表现邮电业务总量tpos反映一个城市的物流、通讯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描绘了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备程度,该变量与城镇化质量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且它的变化率每提升一个百分点,相应的城镇化质量的变化率升高0.0923个百分点。从而验证了模型假说H7、H11和H10。

结论

(一)各因素对城市竞争力影响的显著程度

对城市竞争力影响最显著的因素是反映产业结构的变量非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nagdp,反映政府财政实力的人均财政收入ami,反映城市人力资源成本的变量职工平均工资eincome,衡量企业为城市居民提供消费品能力高低的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scs,反映城市科技含量的变量高等教育学校数nou。其次,反映城市开放程度的实际利用外资额afi,关于制度方面的反映城市税负程度的变量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占GDP的比重lgb,反映城市区位的城市是否濒临海港ath,资本投资规模的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invest通过5%水平显著检测。最后,对城市竞争力影响贡献不是特别明显的衡量资本存量的人均城乡居民存款余额acd、反映文化高低的变量万人拥有影剧院数tn,表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变量,邮电业务总量tpos。

(二)负相关指数的意义

地方一般预算内收入占GDP的比重lgb与城市竞争力负相关,因为这个指标是表示税收越高,因此导致居民的购买力和企业的资本量减少,降低城市竞争力;人均城乡居民存款余额acd的负指数表示人均城乡居民存款余额越多,则城市竞争力越低。职工平均工资与城市竞争力的关系也负相关,该指标有双重影响,即提高居民的购买力水平的同时提高企业的成本,其带来的福利效应并不能抵消负面效果,因此最终削弱了城市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郝寿义,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以若干城市为例 [J].经济科学,1998(2)

2.曼纳·彼得·范戴克.新兴经济中的城市管理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Iyer S., Kitson M., Toh B. .Social capital, Economic Growth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J] .Regional Studies, 2005,39(8)endprint

t= 0.573 0.484 0.029

ln(afi) -0.254 ln(acd)+ 0.126ln(invest)+

0.095 0.06

0.284ln(scs)+0.00054ln(tn)+0.139ln(ami)

0.0994 0.00027 0.0546

+0.10645ath-0.3943In(eincome)-0.951

0.0933 0.1075 0.629

lgb+0.148In(tpos)

0.053

调整R2=0.406 DW=1.90 df=499

模型4

In(Z)=-2.186+1.4119ln(nagdp)+0.06007

t= 0.579 0.487 0.0293

ln(afi) -0.189 ln(acd)+ 0.1426 ln(invest)

0.0971 0.0603

+0.2469 ln(scs)+0.000044 ln(tn)+0.1514 ln

0.0996 0.000272 0.054

(ami)+0.253ath-0.435In(eincome)-1.3308

0.107 0.107 0.639

lgb+0.0923In(tpos)+0.0079nou

0.0558 0.0029

调整R2=0.425 DW=1.937 df=499

(二)回归结果分析

下面分析各个解释变量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模型4的调整 R2最大,故选择它来作为说明。

模型4中,nagdp, ami,scs与城市化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从而分别验证了模型假说H6,H9,H2和H4、H5。反映城市开放程度的变量afi对城镇化质量的贡献弹性为0.0600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占GDP的比重lgb反映一个城市的税负负担,该变量与城镇化质量呈负相关关系,lgb的变化率每提升一个百分点,相应的城镇化质量的变化率降低1.3308个百分点;ath对城镇化质量的贡献弹性为0.253;invest代表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对城镇化质量的贡献弹性为0.1426,验证了模型假说H8、H3、H1和H11。

反映城市文化层次的变量万人拥有影剧院数tn,衡量资本存量的人均城乡居民存款余额acd对城镇化质量的贡献弹性为-0.189;表现邮电业务总量tpos反映一个城市的物流、通讯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描绘了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备程度,该变量与城镇化质量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且它的变化率每提升一个百分点,相应的城镇化质量的变化率升高0.0923个百分点。从而验证了模型假说H7、H11和H10。

结论

(一)各因素对城市竞争力影响的显著程度

对城市竞争力影响最显著的因素是反映产业结构的变量非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nagdp,反映政府财政实力的人均财政收入ami,反映城市人力资源成本的变量职工平均工资eincome,衡量企业为城市居民提供消费品能力高低的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scs,反映城市科技含量的变量高等教育学校数nou。其次,反映城市开放程度的实际利用外资额afi,关于制度方面的反映城市税负程度的变量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占GDP的比重lgb,反映城市区位的城市是否濒临海港ath,资本投资规模的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invest通过5%水平显著检测。最后,对城市竞争力影响贡献不是特别明显的衡量资本存量的人均城乡居民存款余额acd、反映文化高低的变量万人拥有影剧院数tn,表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变量,邮电业务总量tpos。

(二)负相关指数的意义

地方一般预算内收入占GDP的比重lgb与城市竞争力负相关,因为这个指标是表示税收越高,因此导致居民的购买力和企业的资本量减少,降低城市竞争力;人均城乡居民存款余额acd的负指数表示人均城乡居民存款余额越多,则城市竞争力越低。职工平均工资与城市竞争力的关系也负相关,该指标有双重影响,即提高居民的购买力水平的同时提高企业的成本,其带来的福利效应并不能抵消负面效果,因此最终削弱了城市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郝寿义,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以若干城市为例 [J].经济科学,1998(2)

2.曼纳·彼得·范戴克.新兴经济中的城市管理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Iyer S., Kitson M., Toh B. .Social capital, Economic Growth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J] .Regional Studies, 2005,39(8)endprint

猜你喜欢

城市竞争力面板数据
宁波与长三角洲主要城市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