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积极组织管理研究现状及中西方研究的差异
2014-03-04何晓丽王娜娜
何晓丽+王娜娜
内容摘要:积极心理学在组织管理领域以积极组织学术研究和积极组织行为学为代表,以发掘员工的积极潜能,促进组织健康发展为研究取向。本文通过对2005-2012年我国有关积极组织管理的文献进行分析,揭示了我国积极组织管理的研究现状,并比较了中西方的研究差异。结果表明,与西方相比,中国积极组织管理的研究具有自己的特点,也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关键词:积极组织管理 积极组织学术研究 积极组织行为学
自二十世纪末美国心理学界发起积极心理学运动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积极性”的研究已渗透到教育、医疗、经济等各个社会生活领域。在组织管理领域,积极心理学促成了两大并行而又互补的运动——积极组织学术研究(Positive Organizational Scholarship,POS)和积极组织行为学(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POB),这两大运动的蓬勃发展组成了组织管理新的研究领域——积极组织管理,以发掘员工的积极潜能,促进组织健康发展为研究取向(罗霞、陈维,2009)。
积极组织学术研究由密歇根大学商学院的Cameron等人倡导发起,并在2002年成立了积极组织学术研究小组,该小组由多国知名大学的学者组成,旨在为积极组织与领导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交流的平台,促进积极组织学术研究的发展与传播。积极组织学术研究是关于组织中积极导向的综合性的概念,主要关注组织及其成员的积极结果、过程和原因,以及为组织和个人带来积极效果的积极动力因素,如韧性、信任、组织美德、正向偏离等。它的基本内涵体现在三个方面:积极性,指强调研究上升的、肯定的、促进组织成长的环境和动力因素;组织性,指这些积极的动力因素如何在组织内形成和发展;学术性,指以实证研究为基础,注重理论建构,为积极组织的运作、实践和培训提供科学有力的支持(Cameron K S、Caza A,2004)。
积极组织行为学起源于内布拉斯加大学的盖洛普领导力研究所,由著名组织行为学家、美国管理学会前主席Fred Luthans提出,定义为“为提升今天工作场所中的绩效,针对那些具有积极导向的、可测量的、可开发的、可有效管理的人力资源优势和心理能力所进行的研究及其运用”。这一定义确定了积极组织行为学的研究领域及其所包含概念的标准,即符合POB的心理优势或能力必须是状态类(state-like)的、积极的、有理论和研究基础的、可测量的、可开发的、并且与工作绩效有关(Luthans F、Yousse C M、Avolio B J,2008)。根据这些标准,Luthans等人选出了最符合POB研究的四项心理能力:自我效能、希望、乐观和韧性,并将这四项能力提升为一个更高层次的核心概念——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 Capital,PsyCap)。然而,心理资本不仅仅只有这四个,它是很多符合POB标准的能力的集合体,这些能力不仅以累加的方式,而且会以协同的方式发挥作用。因此,POB的主要研究主题包括心理资本及一些潜在的心理资本变量,如:创造力、主观幸福感、沉浸体验、感恩、情绪智力、精神性等。
虽然积极组织学术研究和积极组织行为学都研究组织的积极性,但二者的侧重点却不同:POS更倾向于关注宏观的组织层面,涉及的是一些对绩效有影响,有可能是可以开发,也有可能是不能开发的构念,如仁爱和善良等(王蓓,2009);而POB主要从微观的个体层面出发,研究的是状态类的可开发的且对绩效有影响的构念。然而,两者并不是绝对的分离,有许多重叠的研究互相支持(如:美德、韧性等)。
国外关于积极组织学术研究和积极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始于21世纪初,Donaldson SI和Ko I(2010)曾对国外2001-2008年有关积极组织管理的文献进行了分析,发现其研究范围已经从概念和定义的探讨发展到对影响因素、过程和结果的研究以及测量和应用。我国对积极组织学术研究和积极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则始于2005年,虽然此前也有关于组织中“积极性”的研究,但却不是在积极心理学背景下以POS和POB的理论为基础。随着近几年来研究的深入,我国在积极组织管理领域的研究,无论从研究主题还是研究方法,都与过去有了较大的不同。为了全面了解我国积极组织管理的研究现状及整体趋势,本文通过对2005-2012年收录在中国知网上的国内有关积极组织学术研究和积极组织行为学的文献进行分析,试图揭示我国积极组织管理的研究特点,发现不足所在,以期促进我国积极组织管理的发展。
中国积极组织管理的研究现状
(一)积极组织管理的研究数量
调查发现,我国积极组织管理的研究呈逐年增长的趋势,2009年是一个发展的转折点。虽然,积极组织行为学类的文献量在2012年(18篇)相比2011年(20篇)有所减少,这可能与研究者的统计时间有关,一些文章还未收录在中国知网,但这并不影响POB在中国的整体发展趋势(见表1)。
(二)积极组织管理的文献来源
从文献来源上看,如表2所示,文献所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我国积极组织学术研究和积极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均主要发表于学术期刊(47篇)上,且经济管理类期刊最多。相比积极组织学术研究仅局限于学术期刊,积极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则在硕士论文(16篇)、博士论文(5篇)、会议论文(5篇)和报纸(1篇)都有涉及。可见,中国积极组织管理的研究还是高等院校占主导地位,经管院校较强。这与Donaldson SI和Ko I(2010)的统计结果一致,他们的调查显示:国外积极组织管理类文章也主要集中在经管类期刊,发表最多的期刊是《组织行为学杂志》,占有全部统计文献(107篇)中的9篇。但我国并没有任何一份期刊的发表量占显著优势,发表最多的《经济管理》期刊也仅占有全部统计文献中的3篇,反应出我国积极组织管理的研究还未形成自身独立的学术阵地。
(三)积极组织管理的研究主题endprint
我国在积极组织学术研究方面还处在理论介绍和概念普及阶段,相关的实证研究尚未展开。相比之下,积极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主题就广泛的多,除了理论探讨还有各个相关构念的研究,其中心理资本的研究最多(39.2%),其次是POB理论框架及其应用指导(14.9%),见表3。然而,国外研究最多的是积极心理学理念在工作场所和组织中的应用,心理资本在Donaldson SI和Ko I列出的20类研究主题中只排第九。
这些特点与积极组织管理理念在我国的传播有很大关系。2005年,Luthans等人发表的关于心理资本与工作绩效的文章就是以422名中国员工为被试(Luthans F, Avolio B J, Walumbwa F O, Li Weixing,2005)。2008年,心理资本全球第一个建设性的项目在中国移动某省级公司启动,Luthans也亲临现场跟省公司的总经理、机关党委书记一起来开展,如今,这个项目在国际上已得到非常高的评价。同年,由中国人民大学李超平博士翻译的《心理资本—打造人的竞争优势》一书在国内出版,这是Luthans等人合著的第一本关于其理论的综合性权威著作。2010年4月1日至2日,Luthans出席了在北京举办的“第五届中国EAP与职业心理健康论坛”,并发表题为“中国EAP的全新积极路径:员工心理资本的投资与开发”的演讲;同时,举办免费公益讲座,宣传“心理资本”这一新兴管理概念,开设工作坊,对中国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这一系列的活动直接推动了我国POB的发展,可见2009年我国积极组织管理研究的增长并不是一个偶然,尤其是Luthans与中国企业的频繁交流,使“心理资本”的理念在我国管理界深入人心,更掀起了一股研究的浪潮持续至今。在笔者的统计中,5篇博士论文全部是关于心理资本的研究,16篇硕士论文中有7篇也是关于此主题。相较而言,积极组织学术研究的传播就很欠缺,这也许是因它的学科性质所致,正如POS的发起者Jane E.Dutton等人(2006)所言:POS并不是采用某一具体的理论或框架,而是对积极组织理论的整体描绘,POB是它的一个研究分支。可见,POS的包容性毋庸置疑,但理论观点相对零散,不利于系统的传播与学习。
此外,在我国心理资本的研究中,较多的是把它作为一个因素来探讨对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心理资本会影响到组织公民行为、工作绩效、组织承诺、主观幸福感等,较少探讨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心理资本自身,这无疑不利于在我们的实际国情下对心理资本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四) 积极组织管理的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方面,国外积极组织管理研究中非实证方法和实证方法随研究数量的增加都有增长,虽然非实证方法的研究多于实证研究,但在2008年两者的研究数量已趋于相同(非实证方法18篇,实证方法19篇)(Donaldson SI,Ko I,2010)。而目前我国积极组织管理的研究还是非实证方法为主(见表4),以介绍传播积极的管理理念为主要任务。也许,这体现了国人重“思辨”的思维特点,西方更重实证主义的研究传统和思维范式。当然,在一个新领域的发展初期,引入概念、思辨比较是必须的,但如果真正的想把先进的思维理念为己所用、创造价值,被动的接受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主动的创新,结合我们自己的特点融会贯通。
结论
本文通过系统分析中国积极组织管理的研究现状,并比较了中西方的研究差异,结果表明:与西方相比,中国积极组织学术研究和积极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在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上具有自己的特点,也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未来研究可选取更加广泛的主题,做更多具有开创性的研究而不仅仅是跟随国外成熟的研究方向;除被试的自我报告外,采用更丰富的实验设计,如行为实验、认知反应、眼动、ERP等多样化的方法来收集数据;将积极组织管理的研究领域扩展到军队、医护人员等特殊组织团体,加强本土化研究。此外,我们也不能过度强调积极的组织行为,而忽视组织中的消极现象:积极的心理能力也可能带来消极的结果,消极的心理能力有时却导致积极的结果。所以,进行全面的组织行为研究,就必须考虑到所有的可能效果,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最后,希望本研究能对广大积极组织管理的研究者有所帮助和启发,以促进中国积极组织管理的发展,营造幸福企业,激发企业正能量。
参考文献:
1.罗霞,陈维.组织管理研究的新领域—积极组织管理[J].经济管理,2009(10)
2.Cameron KS, Caza A.Introduction:Contribution to the Discipline of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Scholarship[J].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2004,47(6)
3.Luthans F,Yousse CM,Avolio BJ.心理资本—打造人的竞争优势[M].李超平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4.王蓓.积极组织学术研究综述[J].科学教育,2009(1)
5.Donaldson SI, Ko I.Positive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cholarship: A Review of the Emerging Literature and Evidence Base[J].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2010,5(3)endprint
我国在积极组织学术研究方面还处在理论介绍和概念普及阶段,相关的实证研究尚未展开。相比之下,积极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主题就广泛的多,除了理论探讨还有各个相关构念的研究,其中心理资本的研究最多(39.2%),其次是POB理论框架及其应用指导(14.9%),见表3。然而,国外研究最多的是积极心理学理念在工作场所和组织中的应用,心理资本在Donaldson SI和Ko I列出的20类研究主题中只排第九。
这些特点与积极组织管理理念在我国的传播有很大关系。2005年,Luthans等人发表的关于心理资本与工作绩效的文章就是以422名中国员工为被试(Luthans F, Avolio B J, Walumbwa F O, Li Weixing,2005)。2008年,心理资本全球第一个建设性的项目在中国移动某省级公司启动,Luthans也亲临现场跟省公司的总经理、机关党委书记一起来开展,如今,这个项目在国际上已得到非常高的评价。同年,由中国人民大学李超平博士翻译的《心理资本—打造人的竞争优势》一书在国内出版,这是Luthans等人合著的第一本关于其理论的综合性权威著作。2010年4月1日至2日,Luthans出席了在北京举办的“第五届中国EAP与职业心理健康论坛”,并发表题为“中国EAP的全新积极路径:员工心理资本的投资与开发”的演讲;同时,举办免费公益讲座,宣传“心理资本”这一新兴管理概念,开设工作坊,对中国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这一系列的活动直接推动了我国POB的发展,可见2009年我国积极组织管理研究的增长并不是一个偶然,尤其是Luthans与中国企业的频繁交流,使“心理资本”的理念在我国管理界深入人心,更掀起了一股研究的浪潮持续至今。在笔者的统计中,5篇博士论文全部是关于心理资本的研究,16篇硕士论文中有7篇也是关于此主题。相较而言,积极组织学术研究的传播就很欠缺,这也许是因它的学科性质所致,正如POS的发起者Jane E.Dutton等人(2006)所言:POS并不是采用某一具体的理论或框架,而是对积极组织理论的整体描绘,POB是它的一个研究分支。可见,POS的包容性毋庸置疑,但理论观点相对零散,不利于系统的传播与学习。
此外,在我国心理资本的研究中,较多的是把它作为一个因素来探讨对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心理资本会影响到组织公民行为、工作绩效、组织承诺、主观幸福感等,较少探讨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心理资本自身,这无疑不利于在我们的实际国情下对心理资本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四) 积极组织管理的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方面,国外积极组织管理研究中非实证方法和实证方法随研究数量的增加都有增长,虽然非实证方法的研究多于实证研究,但在2008年两者的研究数量已趋于相同(非实证方法18篇,实证方法19篇)(Donaldson SI,Ko I,2010)。而目前我国积极组织管理的研究还是非实证方法为主(见表4),以介绍传播积极的管理理念为主要任务。也许,这体现了国人重“思辨”的思维特点,西方更重实证主义的研究传统和思维范式。当然,在一个新领域的发展初期,引入概念、思辨比较是必须的,但如果真正的想把先进的思维理念为己所用、创造价值,被动的接受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主动的创新,结合我们自己的特点融会贯通。
结论
本文通过系统分析中国积极组织管理的研究现状,并比较了中西方的研究差异,结果表明:与西方相比,中国积极组织学术研究和积极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在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上具有自己的特点,也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未来研究可选取更加广泛的主题,做更多具有开创性的研究而不仅仅是跟随国外成熟的研究方向;除被试的自我报告外,采用更丰富的实验设计,如行为实验、认知反应、眼动、ERP等多样化的方法来收集数据;将积极组织管理的研究领域扩展到军队、医护人员等特殊组织团体,加强本土化研究。此外,我们也不能过度强调积极的组织行为,而忽视组织中的消极现象:积极的心理能力也可能带来消极的结果,消极的心理能力有时却导致积极的结果。所以,进行全面的组织行为研究,就必须考虑到所有的可能效果,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最后,希望本研究能对广大积极组织管理的研究者有所帮助和启发,以促进中国积极组织管理的发展,营造幸福企业,激发企业正能量。
参考文献:
1.罗霞,陈维.组织管理研究的新领域—积极组织管理[J].经济管理,2009(10)
2.Cameron KS, Caza A.Introduction:Contribution to the Discipline of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Scholarship[J].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2004,47(6)
3.Luthans F,Yousse CM,Avolio BJ.心理资本—打造人的竞争优势[M].李超平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4.王蓓.积极组织学术研究综述[J].科学教育,2009(1)
5.Donaldson SI, Ko I.Positive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cholarship: A Review of the Emerging Literature and Evidence Base[J].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2010,5(3)endprint
我国在积极组织学术研究方面还处在理论介绍和概念普及阶段,相关的实证研究尚未展开。相比之下,积极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主题就广泛的多,除了理论探讨还有各个相关构念的研究,其中心理资本的研究最多(39.2%),其次是POB理论框架及其应用指导(14.9%),见表3。然而,国外研究最多的是积极心理学理念在工作场所和组织中的应用,心理资本在Donaldson SI和Ko I列出的20类研究主题中只排第九。
这些特点与积极组织管理理念在我国的传播有很大关系。2005年,Luthans等人发表的关于心理资本与工作绩效的文章就是以422名中国员工为被试(Luthans F, Avolio B J, Walumbwa F O, Li Weixing,2005)。2008年,心理资本全球第一个建设性的项目在中国移动某省级公司启动,Luthans也亲临现场跟省公司的总经理、机关党委书记一起来开展,如今,这个项目在国际上已得到非常高的评价。同年,由中国人民大学李超平博士翻译的《心理资本—打造人的竞争优势》一书在国内出版,这是Luthans等人合著的第一本关于其理论的综合性权威著作。2010年4月1日至2日,Luthans出席了在北京举办的“第五届中国EAP与职业心理健康论坛”,并发表题为“中国EAP的全新积极路径:员工心理资本的投资与开发”的演讲;同时,举办免费公益讲座,宣传“心理资本”这一新兴管理概念,开设工作坊,对中国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这一系列的活动直接推动了我国POB的发展,可见2009年我国积极组织管理研究的增长并不是一个偶然,尤其是Luthans与中国企业的频繁交流,使“心理资本”的理念在我国管理界深入人心,更掀起了一股研究的浪潮持续至今。在笔者的统计中,5篇博士论文全部是关于心理资本的研究,16篇硕士论文中有7篇也是关于此主题。相较而言,积极组织学术研究的传播就很欠缺,这也许是因它的学科性质所致,正如POS的发起者Jane E.Dutton等人(2006)所言:POS并不是采用某一具体的理论或框架,而是对积极组织理论的整体描绘,POB是它的一个研究分支。可见,POS的包容性毋庸置疑,但理论观点相对零散,不利于系统的传播与学习。
此外,在我国心理资本的研究中,较多的是把它作为一个因素来探讨对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心理资本会影响到组织公民行为、工作绩效、组织承诺、主观幸福感等,较少探讨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心理资本自身,这无疑不利于在我们的实际国情下对心理资本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四) 积极组织管理的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方面,国外积极组织管理研究中非实证方法和实证方法随研究数量的增加都有增长,虽然非实证方法的研究多于实证研究,但在2008年两者的研究数量已趋于相同(非实证方法18篇,实证方法19篇)(Donaldson SI,Ko I,2010)。而目前我国积极组织管理的研究还是非实证方法为主(见表4),以介绍传播积极的管理理念为主要任务。也许,这体现了国人重“思辨”的思维特点,西方更重实证主义的研究传统和思维范式。当然,在一个新领域的发展初期,引入概念、思辨比较是必须的,但如果真正的想把先进的思维理念为己所用、创造价值,被动的接受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主动的创新,结合我们自己的特点融会贯通。
结论
本文通过系统分析中国积极组织管理的研究现状,并比较了中西方的研究差异,结果表明:与西方相比,中国积极组织学术研究和积极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在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上具有自己的特点,也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未来研究可选取更加广泛的主题,做更多具有开创性的研究而不仅仅是跟随国外成熟的研究方向;除被试的自我报告外,采用更丰富的实验设计,如行为实验、认知反应、眼动、ERP等多样化的方法来收集数据;将积极组织管理的研究领域扩展到军队、医护人员等特殊组织团体,加强本土化研究。此外,我们也不能过度强调积极的组织行为,而忽视组织中的消极现象:积极的心理能力也可能带来消极的结果,消极的心理能力有时却导致积极的结果。所以,进行全面的组织行为研究,就必须考虑到所有的可能效果,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最后,希望本研究能对广大积极组织管理的研究者有所帮助和启发,以促进中国积极组织管理的发展,营造幸福企业,激发企业正能量。
参考文献:
1.罗霞,陈维.组织管理研究的新领域—积极组织管理[J].经济管理,2009(10)
2.Cameron KS, Caza A.Introduction:Contribution to the Discipline of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Scholarship[J].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2004,47(6)
3.Luthans F,Yousse CM,Avolio BJ.心理资本—打造人的竞争优势[M].李超平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4.王蓓.积极组织学术研究综述[J].科学教育,2009(1)
5.Donaldson SI, Ko I.Positive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cholarship: A Review of the Emerging Literature and Evidence Base[J].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2010,5(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