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渐次发展学生的数感
2014-03-04汤其鸣
汤其鸣
二年级下册“比一比”一课主要学习目标是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是对认识数字的相对范围与绝对范围的能力培养。这是对之前数的认识感悟进一步升华,即数感的进一步发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中指出,“数感”主要是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将数感表述为感悟,揭示了这一概念的两种属性——感知和领悟。从另一个侧面让教师明白数感既然是对数的一种感悟,它就不像知识、技能的习得那样立竿见影,它需要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积累经验,经历一个逐步建立、发展的过程。同时明确发展学生的数感应既有感知的成分又有思维的成分,在建立感知内化分析后逐步发展,需要教师创设好数感感知、领悟的环境。
【内容解读】
新、旧教材从课题的命名上都是“比一比”,旧版教材的教学内容包括万以内数比大小的方法的掌握及估计方法的初探,而新版教材中将原本一个课时的内容分成两个课时分别是:“比一比”和“有多少个字”。显然,在新教材中“比一比”的外延减少,其内涵必定增多,从厚重“比大小”的策略,将大数的意义拓宽至发展学生数感的培养上。
【知识网络解读】
学生在一年级上册认识了“20以内的数”,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出谁多谁少。在一年级下册“100以内的数”的认识中学会了利用数数的经验和找一个“标准”做参照再比较的方法,在具体情境中描述数的相对大小,本册教材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学生在经历这三个阶段的学习后,经验积累从一个一个地比、一群一群地比到从高位比起比较快,数感从数字到位值再到数级,逐渐丰满起来。本课的知识技能目标是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在已有数感基础上逐步发展位值概念。
【教材文本解读及教学建议】
一、教材情境创设解读
新教材创设“比一比我国名山高度”这样的情境来展开教学,它的优点:一是联系现实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接轨。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学习内容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可使学习更有效。二是数与形能融合,山峰的高低生动形容数的大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得出这些高度的区别或联系,突出它们的本质特征,使学生更清楚地理解各个山峰的高度所联系的大数的意义,同时建立感知发展数感。
教学建议: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用好教材的同时可不失时机地创设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让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猜测、观察等一系列数学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例如,本课教学可先出示四座山峰的图片,先引导学生说一说他知道的与图片相关的知识或经验,在“到底谁知道得多?谁说得对?”的问题中出示各座山峰的高度,后引导学生用数来比较高低,用数据说明事实。
二、教材学习问题解读
新教材中以四个问题为依托:“谁最矮?”“谁最高?”“黄山和泰山谁高?谁矮?”“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填一填。”问题的设置层层递进,挑战性逐步增大,隐含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渗透。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中已经学过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懂得利用数数的经验和找一个“标准”做参照,比较数的大小。本课教材继续利用这一已有的活动经验,呈现以“1000”做比较参照标准和位级比较法,增加了用本单元新学习的数级知识作为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新依托,在数位顺序表中呈现大数,既方便比较,同时突出各数位上的数字意义,进一步发展位值概念。
教学建议:在交流得出“谁高谁矮”的过程中时,教师应珍视学生个性,允许存在用直觉思维给出答案的现象。直觉思维是创造力在数学学习中的一种表现,指不通过分析步骤而得出似乎是真实的但却是试验性结论的智力技巧。包括大胆的假设、机智的预测、迅速地得出试探性的结论,教师应让学生畅所欲言。交流结束,教师先不要急于评价各种比较方法,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特点,体会别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再运用分析思维在梳理中逐步形成万以内数比大小的方法,这也是学生形成数感的具体过程。
三、教材练习设计解读
《课程标准》在关于学习内容的说明中提出培养学生数感的主要目标和方向,主要包含:理解数字包含的意义;学会使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可以进行表现信息和交流;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界定了数感培养的要求。
教材通过数学知识与数感之间的转换,从多种角度,运用多种形式,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使数感得以在解决生活的问题中培养起来。值得一提的是在“试一试”中教材提供借助数线比较数的大小,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在自然数中“从小往大数,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大”,发展数序。引进这一“形”的支撑,也为后续进一步学习提供更有效的直观模型。
教学建议: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让他们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并在交流、互动中引发思维碰撞,鼓励用“比某数多一些、少一点或多很多”这样的描述方式,找到在数线上合理的位置。在体验中理解、领会,从中不断调整、提高对大数的认识。
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文化功能是培养和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使用教材时要特别关注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所以教师使用教材时可以常常问自己:这节课的数学知识中蕴含有哪些数学思想和哪些数学方法?通过教学能够培养和改善学生的哪些思维品质?教材中是如何体现的?怎样做效果会更好?教师使用教材的基本原则是“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除了根据自己对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理解,还应结合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自己教学的个性,有效地去把握、调整、驾驭教材,选择适当的素材和流程开展教学,学会智慧地运用教材。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