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社数字出版平台建设实践与阶段分析

2014-03-04袁泽轶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出版社数字化数字

江 波,袁泽轶,项 翔

(1.海洋出版社数字出版中心,北京100081;2.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天津300171)

引 言

近年来,随着数字出版成为传统出版行业发展趋势逐步深入人心,数字出版发展呈现出“井喷”态势,各大出版社纷纷出手,参与到数字出版项目建设中,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尝试。2013年,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了5家出版集团、20家传统出版单位为首批全国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其中专业类出版单位近10家。这些出版社在开展数字出版业务方面起步较早,取得了显著效果,已经在业内初步形成示范效应。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数字出版毕竟是新兴产业,受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影响较大,而传统出版单位在开展数字出版过程中,技术上并不占优势。在此情况下,更需要梳理数字出版发展脉络,集思广益,及时总结,以推动数字出版产业更好、更快发展,成为真正出版业未来发展方向。笔者结合近年来从事数字出版工作经历和体会,从专业社数字出版系统构建入手,粗浅地分析专业社开展数字出版实践的几个阶段,供同行参考。

一 专业社的资源特点和受众分析

(一)资源特点

专业社的资源特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选题独特性

科技类图书往往所涉领域较专业,选题大都需要以大量实验和调查数据为依据,通常依托多个项目实施和实验室工作积累,经过较长时间沉淀才有可能成为作品。这些决定了科技类图书选题的独特性,即专业性、针对性和不可替代性。

2.内容优势性

大量有学术价值的专业图书出版资源是专业社建设专业数据库、数字出版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的重要基础和宝贵资源。专业社背靠行业资源,具备行业优势,积累了大批高水平作者资源和优质选题资源,对所服务行业的学术水平、科研动态和读者需求有较为深入了解,“内容建设是数字出版时代的核心”,为数字出版的实现和良性发展提供了强大生命力[1]。

3.受众局限性

由于科技出版社选题资源独特性,因而相对受众面较窄,发行量较少,发行渠道也较为单一。

4.资源紧缺性

由于科技图书的小众特点,早年出版的科技著作,往往难以加印,“长尾效应”在科技类图书中体现较为明显。然而经典的科技著作通常是行业发展基础,尽管随着时间的流逝,需求依然还在,而且是刚性需求,但在传统出版情况下,一旦库存告罄很难再次加印,导致早期科技著作紧缺。

(二)受众群体

专业社有个共同特点,即读者阅读与购买存在必然性,市场需求虽然不大但较为固定,因此在数字化进程中占据一定先机与优势[1]。其受众主要包括两类:机构用户及个人用户。机构用户主要包含专业相关的国家机构、所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相关省市政府机构及所属单位以及图书馆用户。另外还包含一部分跨学科领域用户。

二 专业社数字化转型之路功能定位

相比于传统出版,数字出版被明显贴上了更多信息时代和互联网时代标签。学术期刊数据库销售模式实际上已经为专业社开展数字出版提供了一个较好范本和可能的方向[2]。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专业社需要发挥专业优势,找准功能定位,充分挖掘其市场价值,才能更好地设计专业社数字出版发展方向。除了具备与大众数字出版、教育数字出版相同功能外,专业社开展数字出版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一是为用户提供更加快捷、便利的知识信息服务。包括信息聚合与订阅服务、专业知识内容个性化定制与推送服务、查找与检索服务、按需印刷服务等等,所有服务功能都紧紧围绕节约用户时间、提高用户体验、提供贴心服务展开。在数字化实践过程中,专业出版社不仅仅是内容提供商,更应该向服务提供商转型[1];二是为促进学科与行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和参考。借助信息化手段和互联网技术,大量原本需要由人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工作,改由系统来完成,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能够减少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偏差,提高信息可靠度。并且随着大数据在各行各业应用日趋广泛,基于用户使用习惯、行为和预测分析的大数据数字产品势必能够为提升行业整体水平,促进新交叉学科产生起到巨大推动作用;三是实现产业升级和业务流程再造。通过数字出版项目开展,不仅满足了当前市场需求,也借助日益成熟的信息技术,帮助传统专业社实现“四化”——内容创作数字化、内容加工数字化、出版流程数字化和发布渠道数字化,提高业务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同时为自身发展培育新业务增长点。

三 专业社数字出版实践之阶段分析与实现途径

专业社通过专业数据库服务开展数字出版“资源+平台”模式正在逐步成为业内普遍认可的一种可操作模式[1],而基于学科分类体系专业知识重构和碎片化服务势必将专业数据库服务引向深入[1]。然而,专业社在开展数字出版过程中,在技术上并不占优势,如何与技术商展开密切合作,实现专业社数字出版功能定位,细化实践步骤,把控好进程节奏,减少风险等等,这些都是专业社数字化转型升级中需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根据数字资源特点、建设周期以及项目建设难易程度等角度综合考虑,专业社开展数字出版整体架构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阶段,重点分析了阶段性功能如何通过系统构建来实现。见下图1。

(一)准备阶段

准备工作(图1)主要内容包括前期市场调研、用户需求分析,数字出版项目规划,资源(纸质、电子)收集、分类、整理,历史资源版权清理,行业资源整合(多种角度、多种符号、多种媒体形态、多种传播载体、多种终端显示内容资源[6]),数据加工标准、数据存储与管理元数据标准确定,知识结构分类体系构建,数字产品生产标准、规范、流程等体系文件建设以及技术合作方考察选择等等。

图1 专业社数字出版项目建设架构图

(二)第一阶段:以数字化为基础的资源初加工与资源管理系统构建

本阶段主要包括历史书刊数字化加工,数字资源存储与管理以及面向用户的初级服务平台。该阶段系统开发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数字化加工系统、数字资源内容管理系统、数字资源运营服务系统和知识资源网络服务平台(图1)。

其中,数字化加工系统主要是加工处理纸质图书和期刊,输出为符合质量要求的双层PDF文件(图书)与XML文件(期刊);数字资源内容管理系统包含基于多媒体对象库系统(含内容模型、应用程序接口(APIs)和网络服务),能够提供内容入库、安全存储、对象访问底层控制等系统功能,并支持丰富的元数据管理功能;数字资源运营服务系统包括用户访问控制与管理(含用户认证等)、搜索、浏览、个人空间(例如我的书架、我的资讯、我的账户等)、资源收藏、下载、用户使用记录等;知识资源网络服务平台目的是提供一个易用、以用户为中心界面,同时也是不同新增功能的集成显示接口,该界面将随系统的开发进展不断更新,集成更多新的应用功能。

(三)第二阶段:以碎片化为重点智能内容加工、存储与投送一体化系统建设阶段

纯粹将纸质图书数字化处理,生成PDF或TIFF文件并不能满足读者需求。对于专业读者而言,内容资源方便快捷的查询、使用是其主要目的。几百页、甚至上千页专业类书籍仅靠数字化是远远不够的,而PDF文件会给读者检索、阅读带来诸多不便,在此情况下读者则更愿意打印出来阅读。将内容知识按照专业知识分类体系进行碎片化处理,构建基于专业分类的知识体系,能增加内容知识关联度,为读者节约大量初级检索时间。另外,可以根据读者差异化需求,提供个性化定制和推送服务。

本阶段工作主要要求包括数字资源碎片化处理以及智能化内容加工——存储——投送服务一体化系统研发,系统研发工作则包括智能化内容碎片加工系统、面向出版内容组件(碎片)的存储与管理系统和智能化内容服务系统等四个部分(见图1)。其中,1.智能化数字内容加工处理系统主要对不同格式输入文档进行转换,产生服务DITA标准的智能化内容(整书、整篇文章、碎片),为知识复用作预备处理;2.智能化碎片内容管理系统主要提供高安全等级知识碎片内容各层级管理,包括入库、元数据、存储、对象网络化关系管理、自动索引、搜索、输出、安全控制等;3.智能化内容服务功能主要提供对智能化碎片内容搜索和发现(多级关联)、以及根据结构图浏览、定义结构图,对碎片进行聚合组装输出等。

(四)第三阶段:以智能化为核心的协同动态编撰系统建设阶段

本阶段作品的创作、提交、编审、校对、排版、碎片化处理与入库、多模版输出等过程均能够在线完成,真正实现碎片内容智能化取用、纸质和电子书刊同步发布、书刊数字资源同步入库与管理以及包括按需出版、多终端支持(笔记本、平板电脑、手机、网络)格式一源多通道输出等业务流程。在此目标要求下,重点开发支持DITA标准的创作环境、碎片内容复用支持系统、内容与格式版式分离一源多通道出版流程(包括协同编辑审稿,以及自动化多终端输出支持等)系统(图1)。

其中,1.智能内容创作支持环境能够提供对于手稿文件(WORDS/PDF/RTF)转换和编辑,输出为符合DITA标准的XML文档以及结构图等;2.碎片内容组装插入能够根据创作需要,检索系统知识碎片库,聚合所需碎片,并插入到文稿合适位置;3.审稿与定稿能够提供内容审读、版权检查(尤其是碎片),支持正规出版管理流程,输出定稿;4.格式处理与输出可以根据需要调用版式转换库格式模版,一键产生符合不同终端要求的正式出版物(适合纸质与电子书的PDF文件,特定电子阅读器的EPUB文件和移动阅读的MOBI文件等),同时提供按需出版所需的接口和管理功能;5.碎片内容复用支持系统支持服务出版过程的碎片搜索与输出,碎片聚合管理,管理新出版物分拆和入库等。

(五)专业社数字出版实践几个阶段相互关系

通常而言,项目实施几个阶段之间是自下而上,由易到难的递进关系。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除了前期准备阶段外,资源加工处理与系统研发所涉及的几个阶段工作界限并不那么明显,可以根据资金投入、实际参与数字出版人员投入以及时间进度安排灵活掌握,甚至可以据实际工作来选择操作阶段。例如,人民卫生出版社搭建的人卫西医数据库先将新近出版的图书进行碎片化加工,并重构了知识结构,历史图书资源数字化加工与处理暂时置后,这种做法与德国著名医学和科技出版社——Thieme出版社较为相似。

结 语

经过长时间探讨与摸索,专业社数字出版盈利模式正逐步朝着几个方向集中,这种思路正日趋明晰。尽管充满着诸多不确定性,以盈利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专业社数字出版项目建设思路也需要不断调整与完善,以确保盈利模式得以实现,能够经得起市场检验。数字出版项目建设如何实现盈利模式,仍然需要进一步探讨、细化和深入,也需要业界群策群力,共同推进项目建设实践。

[1] 李铁钢.专业社数字出版之路的思考和探索[J].科技与出版,2013(12).

[2] 曹胜利,谭学余.专业出版社数字出版的赢利模式与路径选择[J].科技与出版,2010(4).

[3] 江波,袁泽轶,王鄂生.专业出版社数字出版未来趋势浅析[J].科技与出版,2013(6).

[4] 闫翔,冷褶.专业出版社数字出版盈利模式探讨[J].出版科学,2009(4).

[5] 周云龙.我国传统出版社数字出版盈利模式的思考[J].企业导报,2012(9).

[6] 辛文婷.专业出版社数字出版发展策略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1.

猜你喜欢

出版社数字化数字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我等待……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答数字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数字化制胜
数字看G20
石油工业出版社
成双成对